博碩士論文 9972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18.127.141
姓名 羅郁瑛(Yu-ying L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Hakka Cultural Depictions: Examination Focusing on the Miaoli Hakka Cultural Park)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桃園巿客家庄新住民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研究 :以觀音區菲籍家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針對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其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下的客家文化,本研究對此之問題意識為What和Why,即:(一)表層「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的面貌為何?(What)。(二)分析、詮釋「該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背後的意涵,探討為何如此展示、論述客家文化?(Why)。
透過參與觀察法、文獻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聚焦於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間,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內的五大展示館(共包括七大主題)。探究其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下所呈現出的客家文化,本研究共獲得三結論:「去中心化的客家」、「主動的客家」和「異質性的客家」;又,分別延伸出三議題:「從『中心化的客家』到『去中心化的客家』」、「從『被動的客家』到『主動的客家』」以及「從『同質性的客家』到『異質性的客家』」。
今日於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看見「更去中心化」、「更主動」、「更異質性」的客家;同時,消弭了對過去「中心化」、「被動化」、「同質化」的客家想像與理解。並且,全球客家不是一「新『推翻』舊」的概念,而是一「舊『加上』新」的觀點。
摘要(英) This study focuses on Hakka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depiction of the Hakka at the Miaoli Hakka Cultural Park. Specifically, the study focuses on two questions: What are the superficial feature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Hakka cultural depiction? Why is the Hakka culture thus expressed and depicted? Analysis is conducted and explanation is provided for the underlying connotations of “the expression of this culture and Hakka depictions” to explore the answers.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literary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focus was placed on five pavilions (comprising a total of seven themes) within the Miaoli Hakka Cultural Park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13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4. Thre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Hakka culture as displayed through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Hakka depictions: decentralized Hakka, proactive Hakka, and heterogeneous Hakka. These were then respectively extended into three subjects: centralized to decentralized Hakka, passive to proactive Hakka, and homogenous to heterogeneous Hakka.
In today’s Miaoli Hakka Cultural Park, one finds Hakka who are “more decentralized, more proactive, and more heterogeneou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ormer “centralized, passive, and homogeneous” ima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akka. Moreover, the globalized Hakka is not a concept of the new overthrowing the old, but a view in which the new is added to the old.
關鍵字(中) ★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 客家文化
★ 文化展示
★ 客家論述
關鍵字(英) ★ Miaoli Hakka Cultural Park
★ Hakka culture
★ cultural expression
★ Hakka cultural depiction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次 IV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客家文化園區 16
一、地方層級的客家文化設施 17
二、中央層級的客家文化園區 28
三、客家文化館舍之綜合整理 32
第二節 建構論與客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取 41
一、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41
二、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56
三、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is) 58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1
第四章 去中心化的客家 65
第一節 從「中心化的客家」到「去中心化的客家」 65
第二節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中「去中心化的客家」 73
第三節 小結 91
第五章 主動的客家 93
第一節 從「被動的客家」到「主動的客家」 93
第二節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中「主動的客家」 106
第三節 小結 124
第六章 異質性的客家 126
第一節 從「同質性的客家」到「異質性的客家」 126
第二節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中「異質性的客家」 132
第三節 小結 145
第七章 建議與結論 147
一、建議 147
二、結論 147
參考文獻 15
附 錄 1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Connerton, Paul著;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Duclos, Rebecca著;張譽騰譯,1994,〈後現代/後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博物館學季刊》,10(2):3-12。
Fiske, John著;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
Hooper-Greenhill, Eilean著;劉和義譯,1983,〈博物館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與課題〉。《博物館學季刊》,1(3):9-16。
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著;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Laub, Richard S著;鄭惠英譯,1985,〈自然史博物館研究人員之我見〉。《博物館學季刊》,7(3):15-18。
Luke Eric Lassiter著;郭禎麟等譯,2010,《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
Storey, John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尹萍譯;劉柏川著,1999,《偶然身為亞裔人(The accidental Asian)》。台北市:天下遠見。
王嵩山,1989a,〈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3(2):83-96。
王嵩山,1989b,〈科學理論與展示設計的對話〉。《博物館學季刊》,3(4):37-42。
王嵩山,1999,〈博物館、城市的文化生命與集體記憶〉。《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3):3-8。
王嵩山,2000a,〈展示的社會文化觀察〉。《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2):3-6。
王嵩山,2000b,〈博物館教育的表徵與界限〉。《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4):3-6。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嵩山,2002,〈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臺灣日報》,民國91年9月4日,第二十五版。
王嵩山,2002,〈物件事記憶與歷史的道路〉。《臺灣日報》,民國91年9月19日,第二十五版。
王嵩山,2002,〈文化展演的冷與熱〉。《臺灣日報》,民國91年10月18日,第二十五版。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第2版)。台北:恩楷。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雯君,2005,《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群的建構》。桃園:客家社會文化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2009,〈六堆空間〉。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2014,〈園區導覽〉。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著;許明賢、吳忠超譯,2002,《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臺北市:藝文。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原著;二間瀨敏史著;劉麗鳳譯,2004,《圖解時間簡史》。臺北縣新店市:世茂。
史蒂芬‧霍金(Hawking, Stephen)著;郭兆林、周念縈譯,2012,《圖解時間簡史》。臺北市:大塊文化。
江惠生,2002,〈客家戲科—客家戲曲傳承新園地〉。《臺灣戲專學刊》,4:1-5。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98至99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會議資料》,委託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辦理。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客家基本法─客法新成》。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辛晚教,1998,《地方設置客家文化園區可行性研究》。台北:文建會。
宋長青,2003,《孕育社區博物館的過程-美濃經驗》。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炫志,2008,《數位典藏網站之建置應用於中堆與後堆客家文化景點之保存》。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凱,2009,《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營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淑君,2006,《台灣客家文物館之文物詮釋與展示》。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花蓮觀光資訊網,2014,〈鳳林客家文物館〉。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邱榮舉,2002,〈台灣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園區〉。《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邱彥貴,2003,〈客家需要文物館?〉。《台灣日報》,台灣副刊第25版,2003年6月18日。
范振乾,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 417-447。
吳瀛濤,1992,《台灣民俗》。台北:眾文。
吳煬和,2003,〈從屏東縣客家文物館的設立論六堆忠義祠的社會功能〉。《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2(1):37-59。
吳詩怡,2008,《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欣,2008,《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勢舊火車站暨客家文化園區,2011,〈園區介紹〉。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怡秀,2008,《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遊客休閒效益之研究》。桃園: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煦華,2012,《苗栗銅鑼客家文化園區文化意象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銀山,1998,〈屏東縣設立客家文化園區計畫〉。《文化生活》,1(6):84-85。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2014,〈關於本館〉。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柯凱珮,2002,《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客家文物聯營館,2014,〈地方館舍〉。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05,〈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09,〈客家基本法草案條文內容及總說明〉。來源網址<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9196&ctNode=2159&mp=2013>,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10,〈組織條例-客家基本法〉。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12,〈本會簡介〉。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13,〈地方客家設施〉。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2013,〈所屬機構〉。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0,〈成立宗旨〉。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園區簡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園區,2012,〈園區導覽〉。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苗栗園區,2012,〈園區簡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苗栗園區,2013,〈園區空間〉。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3年10月20日。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6,《美濃客家文物館用人及營運計畫》。美濃:美濃愛鄉協進會。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7,《高雄縣美濃客家文物館規劃與營運研究》。美濃:美濃愛鄉協進會。
美濃客家文物館,2010,〈館內介紹〉。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翁桂穗,2005,〈北客印象: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常設展〉。《北縣文化》,85:14-19。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徐正光、張維安,2007,〈導論:建立台灣客家知識體系〉。頁1-15,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徐敏莉,2003,〈從紐西蘭毛利人語言巢功能看客家話語言復興〉。《客家文化季刊》,4:8-13。
徐億君,2009,《「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海外客家網,2014,〈海外客家網登錄社團分布地圖〉。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4月20日。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4,〈建置過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桃園縣政府客家事務局,2014,〈前言〉。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資源整合網(新屋鄉),2014,〈新屋鄉稻米博物館〉。來源網址,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陳支平,1997,《客家源流新論 》。臺北:台原出版社。
陳板,1999,〈六堆,就是客家文化園區--從社區營造的角度思索屏東縣客家文化園區〉。《文化生活》,11:60-67。
陳板,2001,〈邁向屏東命運共同體-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文化生活》,5(1):48-52。
陳右欣,2011,《「客家花布」?「臺灣花布」? 的設計文化現象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梁育誠,2010,《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般,2003,〈台灣的宗教與社會〉。《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曾彩金,2002,〈我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請朝園區分散設置的理念重新規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15:1-5。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文玫,2009,〈客家文化館的睦鄰故事〉。《文化最前線-桃園經驗》,頁144-148。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游文玫,2009,〈客文館開館籌備小組的跨科室合作模式〉。《文化最前線-桃園經驗》,頁156-161。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燭吉,2002,《高雄縣美濃客家文物館導覽手冊》。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黃賢強,2007,《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春梅,2012,《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服務品質、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寫作》,(第6版)。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長鎮,1991,〈客家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頁 184-197。
張蕙敏,2004,《自然史博物館的特展建構:以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為基礎的探討》。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鋐,2009,《客家文化館委外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瑜,2010,《屏東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容嘉、張維安,2010,〈客家文化園區政策分析:文化與產業結合的願望思維〉。《客家公共事務學報》,1:29-53。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2011,〈成立緣由〉。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新竹旅遊網,2009,〈新瓦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2014,〈緣起沿革〉。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新竹縣橫山鄉公所,2014,〈橫山采風館〉。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新屋鄉公所,2011,〈簡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蔡雅芬,2004,〈美濃人為自己要了一座文物館〉。《文化視窗》,59:40-41。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2014,〈目標與願景〉。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3,〈客家文化會館〉。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1月10日。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3,〈客家藝文活動中心〉。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4,〈客家館舍〉。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專輯: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北縣文化》,85。
嘉義縣中埔鄉公所,2014,〈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文化生活館,2014,〈本館簡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客家文化館,2014,〈本館簡介〉。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劉百苓,2008,《以生態博物館理論檢視「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福光,2009,《客家文化觀光發展之經營策略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
例》。屏東:大仁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2014,〈成立緣起〉。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賴友容,2007,〈台南縣客家文化會館揭牌〉。大紀元新聞,2007年3月5日。來源網址,查閱時間:
2014年2月20日。
戴寶村,1999,〈土地伯公信仰到社區文化〉。《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伯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社。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1999,〈美濃客家文物館〉。《建築雜誌》,28:80-87。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媄婷,2011,《客家文化館運作之政策網絡分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之比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如松藝術園區,2012,〈成立緣起〉。來源網址
,查閱時間:2014年2月20日。
羅香林,1979,《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古亭書屋印行。
羅香林,1989,《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

英文部分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Bentley, G. Carter, 198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SageRace Relations Abstracts 8(2):1-53.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enshaw, Kimberlé, 1995,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In Critical Race Theory. The Key Writings
That Formed the Movement. Kimberlé Crenshaw et al. ed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357-383.
Constable, Nicole, 1994, His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Ethnicity in Taiwan :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台灣的族群關係、社會歷史與文化的觀點), Edited by 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Huang Shu-min eds.,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p.75-92.
Cornell, Stephen, and Douglas Hartmann, 1998,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In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Edited by Stephen Cornell, and Douglas Hartmann.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Pp.72-101.
Darwin, Charles, 2006, [The Harvard classics; 11] The origin of species. Shenyang Shi: Wan juan.
George Sylvester Viereck, 1929, What Life Means to Einstein: An Interview by George Sylvester Viereck. in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26 October 1929)
Geertz, Clifford, 1973, [196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Keyes, Charles, 1976, “Towards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Ethnicity 3:202-213.
Keyes, Charles, 1981,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eong, S. T., 1980, “The Hakka Chinese: Ethnicity and Migr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epared for the 1980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Magyari-Vincze, Eniko, 2005, Gender, Ethni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A View from Below in the Context of Romania. In Gender and Nation in South Eastern Europe. Anthropological Yearbook of European Cultures. Pp.197-225.
Moore, Henrietta L, 1988,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Nakagawa, Manabu, 1975,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Hakkas Reconsidered.”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13 (2):208-223.
Snyder, Carolyn, 2003, The Fast and Easy Way to Design and Refine User Interfaces. ( Albert Einstein as quoted in Paper Prototyping )
指導教授 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14-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