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202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3 、訪客IP:3.144.123.172
姓名 張伊珊(I-sha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探討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電視劇《菸田少年》等文本結構及其參與社會變遷的歷程,借用互文性理論揭示出各文本意義的建構方式。在文字書寫與影像傳播的媒介之下,各文本共同透過鄉土寫實與意象和青春成長敘事等兩大議題,正好分別呈現臺灣社會中客家意識的形成與自覺的各個階段。
  經由不同媒介的敘事模式,分析小說文本與影視文本在情節結構、人物形塑與安排,及影像的外延和內涵等三方面產生差異與互涉的現象,並針對同一文本在不同世代的影像創作者的觀察中,如何被再現、詮釋。
摘要(英)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textual structures and the progress of what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among the Novel Qiu Ju, the Movie Green Green Leaves Of Home and the TV drama Teenagers in the Tobacco Field as well as identifies the structural mode of significance in each text through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With written language and image of the mass media, each text just separately reveals the formation and awareness of Hakka consciousness in the various phases of Taiwan society through common subjects, which are local realistic imagery and growth of youth narrative.
By way of different narrative,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lot structures, character shaping and arrangement, and the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in image between the text of novel and video; moreo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me text, we investigate how it is re-created and interpreted in diverse generations.
關鍵字(中) ★ 秋菊
★ 青春無悔
★ 菸田少年
★ 互文性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次
圖表目次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致謝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章節說明 14
第二章 探索鄉土寫實與意象 17
第一節 回歸鄉土後的多元面貌 17
第二節 多元文化/創作時期 19
第三節 孕育客家文化的「美濃」 27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青春敘事與客家意識 51
第一節 成長與反成長的糾葛紓解 52
第二節 青春敘事中的客家意識 65
第三節 從無到有的客家自覺歷程 84
第四節 小結 87
第四章 戲劇如何再現小說 88
第一節 不同媒介的敘事模式 88
第二節 小說文本與影視文本的差異與互涉 91
第三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結論:小說與影視交流 106
參考資料 109
參考文獻 一、一般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小野,《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1986年。
安德烈‧戈德羅﹝加﹞,劉雲舟譯,《從文學到影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安德烈‧戈德羅﹝加﹞、弗朗索瓦‧若斯特﹝法﹞,劉雲舟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卡爾科─馬塞爾、克萊爾,劉芳譯,《電影與文學改編》,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年。
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吳錦發,《吳錦發集》,臺北市:前衛,1992年。
吳錦發,《青春三部曲:閣樓‧春秋茶室‧秋菊》,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吳錦發,《放鷹》,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沈華柱,《對話的妙悟: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佛斯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1985年。
周晏子、吳孟樵,《青春無悔》,台北:幼獅,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1997年。
烏伯托‧艾柯等,李幼蒸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1992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市:南天,1997年。
許瑞昌,《電影影像與文字的關係探討》,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馮際罡,《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台北:書林,1988年。
陳飛寶,《台灣電影導演藝術》,臺北:亞太圖書,2000年。
陳儒修,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1994年。
陳惠玲,《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市:萬卷樓,2010年。
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2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張覺明,《電影編劇》,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黃儀冠,《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台北市:臺灣學生,2012年。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5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台北:相映,2008年。
楊淇竹,《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楊小濱,《感性的形式:閱讀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台北:聯經,2012年。
楊佳嫻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台北市:二魚,2004年。
傑哈‧簡奈特、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III》,臺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焦雄屏,《改變歷史的五年》,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市:三民,2000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年。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1992年。
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鍾鐵民,《鍾鐵民集》,臺北市:前衛,1994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2002年。
A. J. Greimas,蔣梓驊譯,《結構語義學》,北京:百花文藝,2001年。
Barthes, Roland. S/Z,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Berger, John. About Looking,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2002年。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陳志梧譯,《看的方法》,台北:明文,1999年。
Bordwell, David.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台北:遠流, 1999年。
Escarpit, Robert. Sociologie de la Litterature,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年。
Field, Syd. Screenplay :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曾西霸譯,《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1993年。
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遠流,1996年。
JAMES MONACO,周晏子譯,《如何欣賞電影》,臺北市: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3年。
Michael Payne,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岡、德希達與克麗斯蒂娃導讀》,臺北市:書林,1996年。
Metz, Christian. 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1996年。
Noel Burch,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臺北:遠流,1997年。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市:巨流,2005年。
Ralph Stephenson,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臺北市:志文,1991年。
Robert C. Allen,李天鐸譯,《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臺北:遠流,1993年。
Robert Stam,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2012年。
Robert Stam. Robert Burgoyne. Sandy Flitterman-Lewis,張犁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1997年。
Roland Barthes,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市:桂冠,1997年。
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市:書林,1993年。
Tim Bywater, Thomas Sobchack,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臺北:遠流,1997年。
Vladimir Propp,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錦發,〈八○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1988年,頁113-133。
吳錦發,〈生命體驗與文學〉《文學臺灣》,2011年,頁248~253。
吳念真,〈小說與劇本間的一些淺見〉《明道文藝》,1982年,頁63。
吳念真,〈電影的第一個觀眾──編劇〉《幼獅少年》,1986年。
李明駿,〈鄉土文學的難局──從吳錦發的作品談起〉《南方》,1987年。
林雙不,〈清純的美──北上車中讀吳錦發的新作〈秋菊〉〉《民眾日報》,1990年,3月27日。
郭澤寬,〈吳錦發小說中的二元結構〉(國立台南大學國文學系主辦:「第一屆〈創作與思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7年5月。
郭澤寬,〈吳錦發小說中的隱喻與轉喻〉《人文與社會學報》,2012年,頁91~122。
曾西霸,〈淺談小說改編電影〉《電影欣賞》,1997年,頁90-103。
黃儀冠,〈母性鄉音與客家影像敘事:台灣電影中的客家族群與文化意象〉《客家研究》,2007年,頁59~96。
彭瑞金,〈讀〈燕鳴的街道〉看吳錦發的變貌〉《文訊》,1985年,頁74~78。
雅克布遜,〈隱喻和換喻的兩極〉《西方文藝理論名著編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頁430~436。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台灣文學發展現象: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頁137-150。
蔡秀枝,〈談改編電影對文學文本敘事的改寫──從《死前的最後一課》到《死亡紀事》〉《美育》,2012年,頁16~25。
聞天祥,〈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2年,頁66-72。
劉湘吟,〈吳錦發用行動愛臺灣推動綠色革命的小說家〉《新觀念》,1997年,頁18~29。
履彊,〈一朵藍色的小花──論吳錦發〈秋菊〉風格〉《自立晚報》1990年,12月16日。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第4期季刊》,2001年,頁9~14。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慧君,《吳錦發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美瑜,《留住客家身影──吳錦發小說中的美濃書寫》,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佩芝,《臺灣客家電影之敘事與文化意涵研究》,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11年。
林致妤,《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為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慧婷,《記憶、想像與歷史的疊印:電影《好男好女》的真實與虛構》,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秀娟,《文學‧劇場‧電影的衍/延異──論《徵婚啟事》的多重改編》,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張薇庭,《魯冰花及其改編電影研究》,桃園: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黃儀冠,《台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之互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曾玉菁,《鍾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編電影之研究》,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楊嘉玲,《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簡小雅,《鄉土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之研究──以《後山日先照》為例》,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影視資料
周晏子,《青春無悔》,臺北市:中央電影事業公司,2001年。

五、網路資料
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菸田少年》
http://archives.hakka.gov.tw/new/video/videoAction.do?method=getDetailVideoVO&videoId=MTI1MjAxMDEyMDAwMjc0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621
洪任威等著:〈騷動的靈魂:吳錦發的小說及其文學世界〉
http://cls.admin.yzu.edu.tw/laihe/document/語文組第一名:騷動的靈魂——吳錦發的小說及其文學世界.doc
指導教授 羅肇錦、黃菊芳 審核日期 2014-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