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202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18.217.144.32
姓名 黃珮瑜(Pei-yu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十二生肖俗諺之研究
(The Study of Hakka proverbs with zodiac signs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新竹饒平客語詞彙研究★ 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
★ 上杭古田客家話研究★ 臺灣東西部四海話之研究
★ 客家婚、喪禮俗詞彙文化研究:以楊梅、新屋、觀音為例★ 桃園龜山閩南方言── 兼以社會語言學角度的考察
★ 埔里鎮眉溪四庄噶哈巫族閩南方言——兼以社會語言學視角的考察★ 新北市瑞芳閩南方言調查——兼以社會語言學視角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俗諺是流行於民間的口傳短語,人們將生活經驗與人生哲理反映其中;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客家十二生肖俗諺的義涵為主,從中了解客家先民投射在語言符號上的思維想法,進而發現保留於語言裡的客家文化特色。本文的目的在於找出蘊藏在十二生肖背後的隱喻運作機制,並對相關俗諺的意義進行分類討論,將十二生肖與人們的事物發展、人事變化之間的連繫顯現出來,試著探討過去的社會氛圍及傳統思想之表現。
本文共分成六章,在第一章的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以及諺語、語義、隱喻等相關文獻的回顧,並簡介所採用的理論背景,如原型範疇理論、概念隱喻理論、概念融合理論等;在第二章的部分,依各家學者的說法整理出俗諺的定義,且分析本文語料的節奏、押韻、平仄等文學韻律;第三章依據俗諺的意義特點依「家庭生活」、「人生哲理」、「氣象節令」等屬性進行分類;第四章探究俗諺內部形式的表現手法,以了解表層義與深層義之間的差異性及關聯性,並討論俗諺的表現對象之特徵;第五章以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分析俗諺的隱喻概念,找出十二生肖顯現在客家俗諺的獨有特點;第六章為結論,歸納客家十二生肖俗諺具有特別性的部分,最後提出本文研究的侷限與缺失,以及未來研究可以發展之方向。
摘要(英) Proverbs are a kind of folk phrases among public, and what they reflect are the experiences and philosophy of ancestors. Through classifying the meaning of the proverbs,
we discuss the relevance between zodiac signs and the general idea of Hakka. In short,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implication of zodiac signs in Taiwan Hakka proverbs, and tries to figure out the notion of what Hakka have in the langua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metaphorical concept embodied in zodiac signs in proverbs, and then find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retained in Hakka phrase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at consists of the motive and objective, scope,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metaphor, including Prototype Theor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Blending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proverbs and analyzes the tempo, rhyme, and tonal pattern of material in this study.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categorize the proverbs on the basis of meaning. We put emphasis on the diversity as well as rel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aning, and conf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in proverbs in chapter four. Chapter five offers the analysis on metaphorical concept of proverbs, and shows particular features appeared in Hakka proverb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and lastly, the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this thesis ar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y can be developed in this subject.
關鍵字(中) ★ 客家俗諺
★ 十二生肖
★ 表層義
★ 深層義
★ 隱喻概念
關鍵字(英) ★ Hakka proverb
★ zodiac signs
★ explicit meaning
★ implicit meaning
★ metaphorical concept
論文目次 摘要 ........................................................................................................................ I
謝誌 ..................................................................................................................... III
目次 ...................................................................................................................... V
表目次 ................................................................................................................. VI
圖目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1.2 研究範圍、方法與理論 .................................................................................................. 4
1.3 文獻回顧與探討 .............................................................................................................. 9
第二章 俗諺的定義與文學韻律 ....................................................................... 27
2.1 熟語之概述 .................................................................................................................... 27
2.2 俗諺的範圍 .................................................................................................................... 31
2.3 俗諺之文學韻律 ............................................................................................................ 43
第三章 客家十二生肖俗諺的意義分類 ........................................................... 69
3.1 重倫理之家庭生活 ........................................................................................................ 70
3.2 儒釋道之人生哲理 ........................................................................................................ 83
3.3 經驗談之氣象時令 ...................................................................................................... 110
第四章 客家十二生肖俗諺的語義內涵 ......................................................... 117
4.1 內部形式之表現手法 .................................................................................................. 117
4.2 表現對象之特徵 .......................................................................................................... 133
第五章 客家十二生肖俗諺的隱喻性 ............................................................. 149
5.1 隱喻產生之條件 .......................................................................................................... 150
5.2 隱喻理論之背景 .......................................................................................................... 152
5.3 俗諺隱喻之分析 .......................................................................................................... 174
第六章 結論 ..................................................................................................... 191
參考文獻 ........................................................................................................... 195
附錄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的語音系統 ....................................................... 206
附錄二:客家十二生肖俗諺語料 ................................................................... 207
參考文獻 1. 專書
[美]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1980,《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1998,《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
經出版社。
Lakoff,梁玉玲等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 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祕》,臺
北:桂冠出版社。
王力,(原1980),2002,《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7,《漢語詩律學》(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軍,2005,《漢語詞義系統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國安、王小曼,2003,《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王勤,2006,《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寧、鄒曉麗主編,2000,《篇章》,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王德春,2006,《語言學通論》(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韻雅,2011,《成語的隱喻藝術》,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4,《客語發音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申小龍,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1996,《修辭通鑑》,臺北市:建宏出版社。
朱介凡,1964,《中國諺語論》,臺北市:新興書局。
朱氏著,1981《文史論叢》,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朱耀沂,2007,《成語動物學‧鳥獸篇》,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何石松,2001,《客諺一百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石松,2009,《客諺第200 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為善,2011,《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呂自揚,1994,《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
196
呂叔湘,2001,《語文常談》,香港:三聯書局出版社。
杜銘章,2013,《蛇類大驚奇:55 個驚奇主題 & 55 種臺灣蛇類圖鑑》,臺北市:遠流
出版社。
束定芳,2005,《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阮昌銳,1999,《植物動物與民俗》,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2008,《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2006,《方言與中國文化》(第2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盤林,1975,《中西諺語比較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周薦,1994,《詞語的意義和結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季成家等,1981,《中國諺語選》(上),甘肅: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武占坤,2007,《漢語熟語通論》,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武占坤、馬國凡,1980,《諺語》,新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5,《六堆人講猴話》,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竺家寧,2013,《聲韻學》(二版)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8,《六堆俗諺語》,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協會。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胡壯麟,2005,《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維張,1989,《漢語熟語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徐宗才,1999,《俗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運德,1999,《客話講古三百首》,桃園:達璟文化出版社。
徐運德,2005,《客家諺語》,苗栗:中原周刊社。
涂春景,2002,《聽算 無窮漢—有韻的客話俚語1500 則》,自行出版。
涂春景,2003,《形象化客家俗語1200 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金江編,2004,《熟語溯源》,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
馬清華,2006,《文化語義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崔希亮,2005,《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市:文橋出版社。
197
張典婉,2004,《臺灣客家女性》,臺北市:玉山社出版社。
張清常,1993,《語文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戚雨村,1985,《語言學引論》,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曹逢甫、蔡中立、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紹》,臺北市:文鶴
出版社。
符淮青,2011,《現代漢語詞彙》,香港:商務印書館。
許成章,2000,《諺語》,臺北市:春暉出版社。
郭紹虞,1963,《語文通論續篇》,香港:太平書局。
陳主顯,1999,《臺灣俗諺語典‧卷一》,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陳改正,1995,《天氣與氣候學》,臺北市:明文書局。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社。
陳忠,2005,《認知語言學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騤,1977,《文則》,香港:中華書局。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黃永武,1986,《字句鍛鍊法》,臺北市:洪範書店。
黃永武,2009,《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社。
黃永達,2012,《臺灣客家俚諺語語典》,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黃盛村,2004,《臺灣客家諺語(上)、(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黃榮洛,2005,《臺灣客家詞彙.傳說.俗諺由來文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黃慶萱,1997,《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愛德華‧泰勒,1871,《原始文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兆禎,1999,《客家諺語拾穗》,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楊恭桓編、譚赤子點校,1997,《客話本字》,新北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溫瑞政編著,2003,《中國諺語大全》,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溫端政,1985,《諺語》,北京: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趙沛霖,1987,《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艷芳,2007,《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
劉中富,2003,《實用漢語詞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叔新,2005,《漢語描寫詞匯學》(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曉民,1982,《詞與音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羅常培,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羅蘭‧巴特著,洪顯勝譯,1989,《符號學要義》,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
蘇新春,2008,《漢語詞義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顧嘉祖、陸昇,2002,《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 單篇文章與期刊論文
[明]楊時喬撰,1997,〈周易古今文全書〉第21 卷(二),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
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九》,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
[清]汪中,1965,〈內篇一〉,《述學》,收入《四部叢刊 初編縮本 集部九十八》,臺北
市:臺灣商務館。
[漢]王充,1956,〈道虛〉,《論衡》(第七卷),臺北市:文化圖書,頁1-14。
Bronislawa Kordas(高斯達),1988,〈中國諺語的對稱—和諧協調的詩境〉第6 期,《國
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頁72-73。
尹蓉,2012,〈家族相似性與原型範疇理論〉,《經濟研究導刊》第6 期,頁213-214。
文旭,2007,〈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收錄於束定芳主編《語言的認
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58-72。
牛思涌,1989,〈熟語探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頁94,103-106。
王勤玲,2005,〈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整合理論的對比研究〉,《外語學刊》第1 期,頁
42-47。
古國順,1994,〈客家話的文字與符號〉,收錄於徐正光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0-39。
朱介凡,1981,〈為客家研究催生〉,收錄於朱介凡著《文史論叢》,臺北市:黎明文化
事業公司,頁 295-297。
朱建民,1989,〈中華諺語志序〉,收錄於朱介凡主編《中華諺語志》,臺北市:商務印
書館,頁37-44。
199
朱曼婷,2012,〈原型理論視角下的語義對比—以英漢「山/mountain」為例〉,《青春歲
月》第21 期,頁110-111。
江藍生,2005,〈中國俗語大全‧序〉,收錄於溫端政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頁1-7。
何石松,2000,〈客家諺語的淵源與分類〉,《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8 期,頁
170-208。
何石松,2005,〈從客語詞彙看客家文化〉,《清雲科技大學跨人文講座講稿》,桃園:
清雲科技大學。
余渭深,2007,〈複合空間模式在語言理解研究中的應用〉,收錄於束定芳主編《語言
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551-566。
李文莉,2003,〈隱喻的無意識性:語義泛化與意象圖式〉,《修辭學習》第3 期,頁6-9。
李玉,2013,〈概念合成理論視閾下的幽默言語運作機制〉,《雞西大學學報》13:2,
頁83-84,86。
李怡嚴,2002,〈隱喻—心智的得力工具〉,《當代》第177 期,頁56-65。
李濤賢、趙廣升,2003,〈略論隱喻性諺語的語義特徵〉,《宜賓學院學報》第一期,頁
81-83。
束定芳,1996,〈亞里斯多德與隱喻研究〉,《外語研究》第1 期,頁13-17。
束定芳,1997,〈理查斯的隱喻理論〉,《外語研究》第3 期,24-32。
束定芳,1998,〈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徵〉,《外國語》第6 期,頁10-19。
束定芳,2000,〈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外語學刊》第2 期,頁23-33。
束定芳,2002,〈論隱喻的運作機制〉,《外國教學與研究》第2 期,頁98-106。
周光慶,1994,〈成語內部形式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 期,頁112-117。
周光慶,1995,〈成語中介符號論〉,《語言文字應用》第1 期,頁91-96。
周光慶,1996,〈漢語語詞中介符號論〉,《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6:3,頁43-48。
周榮杰,1990,〈臺灣諺語之社會觀的探討〉,《臺南文化》第二十九期,頁17-48。
周曉輝,2010,〈指稱人的動物隱喻的認知機制研究〉,《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5,
頁97-98。
周薇薇、孫啟耀,2012,〈動物下位層次詞的隱喻化及認知過程研究〉,《牡丹江師範學
院學報》(哲社版)第1 期,頁87-89。
周薦,1998,〈成語規範問題略談〉,《漢語學習》第3 期,頁59-62。
200
林書武,2007,〈國外隱喻研究綜述〉,收錄於束定芳主編《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
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412-427。
武占坤、高兵,2005,〈試論諺語、俗語之分〉,《漢字文化》第3 期,頁19-20。
武占坤、張莉,1991,〈論熟語的民族氣質〉,《河北大學學報》第4 期,頁1-7,17。
邱湘雲,2011,〈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表現〉,《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
22 期,頁241-271。
邱耀初,1999,〈矛盾性的中文諺語語權變思維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1 期,
頁247-264。
查清蘭,2013,〈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漢語諺語的認知闡釋〉,《江西社會科學》第9 期,
頁206-210。
段世齊,楊彬,2006,〈隱喻與一詞多義的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6:3,頁111-113。
胡曉研,2013,〈漢語熟語表意雙層性問題說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 期,頁89-92。
范文芳,1999,〈生趣無限个客家諺語〉,收錄於楊兆禎撰《臺灣諺語拾穗—客家話》
序言,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頁12-14。
夏承楹,1989,〈中國諺語志序〉,收錄於《中國諺語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娜,2008,〈動物的地震預警能力依然是個謎〉,《科學24 小時》第9 期,頁29-30。
徐曉敏、孫靜,2002,〈熟語中俗語類的界定〉,《綏化師專學報》22:4,頁27-28。
涂春景,2007,〈臺灣客語的詞彙和語法〉,收錄於古國順主編《臺灣客語概論》,臺北
市:五南圖書出版社,頁303-355。
馬清文,1979,〈諺語的韻〉,《民間文學》第12 期,頁83-92。
寇福明,2009,〈漢英諺語音韻節律的類型學研究〉,《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6
期,頁71。
寇福明、高彩鳳,2013,〈從體驗哲學角度探討諺語語義生成的認知理據〉,《外國語文
(雙月刊)》,頁95-98。
張永言,1981 年,〈關於詞的「內部形式」〉,《語言研究》,頁9-14,82。
張妮,2012,〈原型範疇理論下的認知隱喻理解〉,《海外英語》第1 期,頁272-273。
張洪明,1987,〈漢語近體詩聲律模式的物質基礎〉,《中國社會科學》第4 期,頁193-194。
張榮興、黃惠華,2006,〈從心裡空間理論看「最短篇」小說中之隱喻〉,《華語文教學
201
研究》3:1,頁117-133。
張鳳娟,2008,〈從原型範疇理論看隱喻的分類問題—對Lakoff 隱喻分類方法的質.疑〉,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5:3,頁16-22。
許慎,2002,〈說文解字〉,收錄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9 册,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連金發,2003,〈華台語固定語式比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54-70。
郭茂倩,1970,〈鼓吹曲辭〉,《樂府詩集》(第十六卷),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郭璞,2004,〈山海經‧十八卷〉,收錄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陶陽,1988,〈諺語界說〉,《民間文學論壇》第3 期,頁62-68。
程琪龍,2007,〈語言認知與隱喻〉,收錄於束定芳主編《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
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457-469。
黃海泉,2009,〈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分析隱喻現象〉,《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11
期,頁122-123。
黃雪晴,2007,〈動物熟語形成與發展的隱喻及社會心理分析〉,《雙語學習》,頁196-197。
楊賢玉、蒲軼瓊,2002,〈英漢成語審美特徵比較研究〉,《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第
3 期,頁64-67。
溫端政,2004,〈中國俗語大全‧前言〉,《語文研究》第2 期,頁4-8,19。
溫端政,2005,〈俗語的性質、範圍和分類〉,收錄於溫端政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8-14。
溫端政,2005,〈諺語的性質、範圍和分類〉,收錄於溫端政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
頁15-22。
溫端政、沈慧云,2000,〈「龍蟲并雕」和「語」的研究——敬以此文紀念王力先生百
年誕辰〉,《語文研究》第4 期,頁1-12。
劉明宗,2011,〈「猴」在客家俚諺語中的意涵與意象〉,《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類)第36 期,頁57-82。
劉凱,1980,〈俗語與「花兒」〉,《青海社會科學》第1 期,頁110-111。
劉醇鑫,2001,〈客家歌謠諺語所反映的傳統婚姻觀〉,《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5 期,
頁183-212。
202
劉醇鑫,2002,〈客家諺語中所反映的人生態度〉,《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6 期,頁
227-273。
劉醇鑫,2003,〈客諺中所反映的命運觀〉,《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7 期,頁175-207。
劉醇鑫,2009,〈客家諺語中所反映的鬼神文化〉,《新生學報》第5 期,頁105-132。
劉醇鑫,2012,〈客家俗諺中的牛意象〉,《新生學報》第10 期,頁91-112。
劉醇鑫,2013,〈客家俗諺中的龍意象及文化涵蘊〉,《新生學報》第12 期,頁89-104。
鄧國棟,1997,〈平仄今說〉,《咸陽師專學報》第12 期,頁14-17。
鍾小佩,2007,〈從認知的角度看漢英「世界是人」的概念隱喻〉,收錄於束定芳主編
《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
486-499。
鍾榮富,1999,〈談客家諺語的語言〉,《客家文化研究》第2 期,頁28-42。
羅肇錦,1990,〈用禽獸來比喻〉,《客家雜誌》第8 期,頁91-94。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7:2,頁
545-568。
瓖一,1958,〈成語、諺語、格言、俗語、俚語的區別〉,《語文學習》第1 期,頁35。
龔程、胡林、余幼勝,2009,〈與地震有關的動物異常行為〉,《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6:2,頁101-104。
3. 學位論文
孔瑩,2005,《動物詞彙的隱喻意義建構》,河北:河北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江碧珠,2005,《「元雜劇」語言之隱喻性思維》,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佩晏,2009,《《論語》中的隱喻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莉莉,2005,《動物詞語語義建構中的隱喻機制研究》,吉林:吉林大學語言學及應
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林素珍,2012,《客家俗諺中性語言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姜灴欽,2013,《臺灣客家生活故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
203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捷,2006,《漢語隱喻複合詞的認知理據分析》,四川: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
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秦云燕,2005,《動物隱喻的認知研究》,北京:華北電力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張彬,2005,《習語的隱喻特徵》,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郭婉宜,2012,《湖南平江客家話位移動詞「落」的多義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硯鋼,2009,《臺灣客家諺語之教化功能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寧霞,2012,《概念合成理論對動詞隱喻的認知建構》,重慶:西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碩士論文。
熊姿婷,2006,《台灣客家節氣諺語及其文化意涵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
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婷,2012,《臺灣客家諺語中的男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嘉明,2007,《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碩士論文。
賴光宏,1993,《歇後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淑援,2010,《台灣客家俗諺中的數詞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
謝瑞珍,2013,《客語動物固定語式的譬喻形象色彩與文化意涵》,新竹市: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正崇,1995,《臺灣閩南諺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信賢,2008,《臺灣閩南語動植物諺語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簡純純,2008,《漢語交互詞結構之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
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懷,2006,《動物基本層次範疇詞隱喻的認知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言
204
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4. 辭書
教育部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編,2005,《現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1976,《實用國語大辭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等編,2007,《客語詞庫》,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陳維新等,2005,《語言學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編著,2013,《客語辭典》,苗栗:自行出版。
5. 英文書目
Aristotle, 1995, Poetic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alliwell,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oomfield, L., 2002, Language,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Gilles Fauconnier & Mark Turner, 2003,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 BasicBooks, Oxford : Oxford Publicity Partnership.
Lakoff & Johnson,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1988, Cognitive Semantics, Meaning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ed. by
Eco, U. & Santambrogio, M. & Violi, P.,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eorge,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etaphor and Thought, ed.
by Andrew Ortony, pp. 202-25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London: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 W., 2004,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 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Max Black, 1962, Models and metaphor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I. A., 1965,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 & Schmid,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London:
Longman.
205
Ungerer, F. & H.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外語教
學與研究出版社。
6. 其他
教育部電子報,2010/07/22,http://goo.gl/804FLi
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漢字選用原則,2012/11/29,http://goo.gl/y4t6BJ
指導教授 鄭曉峯、劉醇鑫
(Xiao-feng Zheng、Chun-xin Liu)
審核日期 2014-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