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33.144.217
姓名 吳蘊蓁(Yun-che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都市客家隱形化現象之析探-以中壢市為例
(Invisibility of urban Hakka:Chungli City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經濟起飛時,許多離開原鄉來到中壢的客家人,他們都帶著濃濃客家原鄉的味來到中壢市,塑造出創新、包容和傳統熱誠客家人本質的中壢市,也在中壢的歷史發展史中留下許多客家的傳統文化。然而這些客家傳統的景緻或美食,隨著中壢的「都市化」「現代化」逐漸被流失或遺忘,希望透過本研究把這些流失的客家先人智慧和文化,一一找回來,最重要是透過全市社區民眾和關心客家人的社區民眾參與,讓中壢市民眾都了解到客家文化的美和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且能提供行政機關在日後相關政策擬定與規劃時的參考,藉以減緩都市客家隱形化的情形日益嚴重,對於身為客家子弟的一份子,希冀能在客家文化的保存盡棉薄之力。
研究結果發現中壢目前有三種情況正在發生中:其一:客語的使用比例為最低、其二:年齡與客語使用的比例成正比,年齡越長,使用客語的比例則越高、其三:居住地區與客語的使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影響不大,等三種具體結果。語言的使用是族群外顯的表徵,語言的消失等同就是一個族群的消失,應摒除自己內心那份隱形化的焦慮與無奈,勇敢的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摘要(英) When the economy was booming, many Hakka people left their back home came to Chungli City, they all had a thick, hometown flavor of the Hakka, and also had innovation, toleration and traditional enthusiastic Hakka essence. Although a variety of Hakka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ungli City were passed on, those traditional Hakka scenery or food was gradually washed away and forgetton by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e" of Chungli City. I hope that the Hakka ancestors’’ wisdom and culture will be found back through this study.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o let people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Hakka culture and its heritage by getting the whole Chungli City civilians and those who care for the Hakka people involed in. By doing so, it may provide the authorities with the reference of policy formulation in future and relieve the worsening situation of invisibility of urban Hakka. Being a member of the Hakka descendants, I hope I can do my best to preserve the Hakka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n this issue of Chungli City, there are three cases happening. First of all, the Hakka use has a lowest ratio. Secondly, i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age. The older, the more. Thirdl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strict and the Hakka us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and the district is less influential in the Hakka use.The use of language is an indication of ethnic group. The disappearance of language is equivalent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an ethnic group. We should put aside our invisible anxiety and helpless, and be brave moving on in our own way.
關鍵字(中) ★ 客語使用
★ 族群認同
★ 隱形化
★ 都市客家
關鍵字(英) ★ ethnic identity
★ Hakka language use
★ urban Hakka
★ invisibility
論文目次 摘要……………………………………………………………………i
目次……………………………………………………………………ii
表目次………………………………………………….………………v
圖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8
第三節 名詞界定………………………………………………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19
第二節 族群與族群認同………………………………………33
第三節 中壢市客家源流及發展………………………………40
第四節 中壢市客家隱形之因素………………………………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方法………………………..…………….………..55
第四章 中壢市客家隱形化現象析探……………………………….65
第一節 中壢市客家隱形化現況說明………………………….68
第二節 客家隱形化指標………………………….……………86
第三節 參與觀察分析……………………………………….…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2
參考文獻……………………………………………………………….123
附錄…………………………………………………………………….12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尹章義(2003)。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灣:學群。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
丘昌泰、蕭新煌(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台灣與全球的經驗。台北:智勝。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8)。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明修(2010)。客家城市治理。台北:智勝。
行政院客委會(2006)。第六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都會區客家人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98-99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載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宋菁玲(2008)。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特質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逸洋(87年)。看見台北客家發展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台北:聯經。
林再復(1990)。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
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
客家委員會(2012)。都會隱形客家人。2012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47&ctNode=1031&mp=298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胡愈寧(2008)。客語生活學校國小學童客語使用及能力之分析。聯大學報,5(2),47-65。
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
范振乾(2007)。從台灣發展史看客裔之未來──從客家運動20 年說起。2012年4月30日取自http://mx.nthu.edu.tw/~wachang/conference/
HAConference/PDFHTMDOC/Fan_jc.pdf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徐正光(1991)。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徐正光(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
徐崇德(1963)。桃園縣志。桃園縣文獻會。
張正田(2009)。從1926年台灣漢人籍貫調查資料看「台灣客家傳統地域」。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張茂桂(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維安(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張維安(2005)。把民間學者拉進來:台灣民間客家研者的研取徑。載於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索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所,頁26-27。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許新枝(1969)。桃園縣志修訂。桃園縣文獻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板(2003)。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創造-以台灣客家運動的經驗為中心文化創造經驗。2012年4月30日取自http://land.hakka.net/groups/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陳紹馨(1970)。台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楊文山(2007)。96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計畫。
葉步樑(2009)。中壢市發展史(上、下)。中壢市公所。
廖晨佐(2008)。都市客家的族群性:以台北通化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至翔(2006)。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北京:民族出版。
劉進慶(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潘 英(2000)。台灣拓殖史及其種族性分佈研究。台北:南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新煌、黃世明撰稿(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寶村(2000)。細說從前懷舊時。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
戴寶村(2000)。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
戴寶村(2006)。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建:福建教育。
鍾肇政(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台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貳、英文部分
Alan, P. & Kymlicka, W. (2003). Introduction: Language Rights and Political Theory: Context, Issues, and Approaches. in Will Kymlicka, & Alan Patten, (eds). Language Right and Political Theory, pp.1-5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 Raymond 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Social Forces, 36, 219.
Kluckhohn, F. (1940). The Participant-Observer Technique in Small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46, 331.
Laitin, David D., & Reich, R. (2003). A Liberal Democratic Approach to Language Justice. in Will Kymlicka, & Alan Patten, (eds). Language Right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x, Rosalie H.(1968).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2-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