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 、訪客IP:3.144.212.145
姓名 馮竹敏(Chu-min F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和網絡類型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mily Values and Social Network Types of Hakka Ethnic Group: Variance Analysis on Between and Within Groups)
相關論文
★ 屏東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 親子語言互動對客語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基隆地區國小學生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 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
★ 台灣客家意象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聯合社區建構效應之社會網絡分析-以桃園縣龍潭社區為例
★ 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 從地方治理觀點析探土城桐花節
★ 客家族群教養觀之世代差異:生態系統理論觀點★ 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三位客家婦女的敘事分析
★ 客家地方特色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楊梅秀才茶為例★ 桃園濱海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屋永安漁港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李喬(1998)曾說:重視家庭觀念是客家人的特性之一。本研究即以家庭為起點,旨在探討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與網絡參與情形?藉三族群組間比較及客家族群組內比較,以探討客家族群在族群文化脈絡與個人背景之下,對家庭的態度、對網絡的態度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乃是對中研院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第五期問卷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族群組間以客家、閩南、外省三族群為分析群組,組內則以世代、父親教育程度、南北區域、城鄉差異等對客家族群進行分析討論。透過實證研究發現(1)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的家庭價值觀相差無幾,都比外省族群還要傳統,但在情感面項,三個族群都認同家庭在心中佔有很大的份量。(2) 客家族群並未因為重視家庭,而忽略對其他網絡的經營;但是在功能型社團上,閩南與客家兩族群則明顯表現出態度消極,相較之下,外省族群對於社團的參與,則較為積極。(3) 客家組內比較中,在群體規範方面的價值觀,現代化程度較淺者(六十年次以前、父親學歷較低、居住在鄉村),觀念較傳統。(4) 六十年次以前者、父親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於家庭表現出高度重視,但在朋友網絡的經營則不那麼積極;六十年次以後者、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所重視的網絡則恰好相反。(5)南北區域的畫分,對家庭價值觀或對各類型網絡態度並未有所影響。但城鄉差異之下,對教條性質的價值觀有明顯影響,但在本研究中,對網絡態度,差異則不夠顯著。以往的客家族群總被視為與其他族群格格不入,由研究中看到,今日的客家族群,並沒有獨異於其他族群,影響行為、態度,不再是族群,個人背景影響更甚。
摘要(英) Li Ciao once said, “One of Hakka’s traits is to value family perspective.” This study focuses on family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family values of Hakka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social network. By comparing three groups and comparing Hakka group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of Hakka’s attitude toward family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 under cultural context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uses the questionnaire of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issue five) from Academia Sinica to analyze Hakka,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gener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fathers, south or north region, urban-rural difference on Hakk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family values of Hakka and Taiwanese are very similar. They are more conventional than Mainlander. But as for the part of affection, the three groups all agree that family plays a big part. (2) Hakka don’t neglect the social network just because of valuing family. However, as for the functional clubs, Hakka and Taiwanese apparently have a negative attitude. Comparatively, Mainlander’s involvement in the clubs is more active. (3) Between the groups of Hakka, for the value of group norm, those who modernize less (born before 1971, have lower-education fathers, live in the country) are more conventional. (3) Those who were born before 1971 and have lower-education level fathers value family very much, 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network with friends. Those who were born after 1971 and have higher-education level fathers value the social network with friends more, 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family. (5) The different regions don’t influence their family perspective and attitude toward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 Urban-rural difference influences the doctrinal perspective. However, it doesn’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attitude toward social network. In the past, Hakka were always incompatible with other groups. From the study, we conclude that Hakka nowadays are not isolated from other groups. People’s behavior and attitude a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group, but by personal background.
關鍵字(中) ★ 城鄉差異
★ 世代
★ 族群
★ 家庭價值觀
★ 網絡
關鍵字(英) ★ family perspective
★ social network
★ groups
★ modernization
★ generation
★ urban-rural differenc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ii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三節 相關論文回顧4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相關理論分析9
第一節 家庭價值觀與客家族群9
第二節 社會網絡與團體認同 14
第三節 現代化所產生的價值觀的差異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30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34
第四節 資料處理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37
第一節 各族群間的家庭價值觀的異同37
第二節 各族群的社會網絡類型59
第三節 世代及父親教育程度差異對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79
壹、世代差異對家庭價值觀的影響79
貳、世代差異與社會網絡類型93
參、父親教育程度差異對家庭價值觀的影響113
肆、父親教育程度差異與社會網絡類型127
第四節 南北區域及城鄉差異對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148
壹、南北區域對於家庭價值觀的影響148
貳、南北區域對於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159
參、城鄉差異對於家庭價值觀的影響176
肆、城鄉差異對於客家族群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190
第五節 整體小結2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7
第一節 結論2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220
參考文獻 221
附錄 227
附錄一  問卷題目選取227
附錄二  各問項分析結果總表237
附錄三  各問項星值評等統計結果總表 24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六堆客家鄉土誌編纂委員會編(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硏究》,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頁2,13
王鳳彬、朱超威譯,蔡文彬、馬汀.奇達夫著(2006),《社會網絡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江明修、丘昌泰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智勝。
白秀雄等著(1995),《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伊慶春(1997),〈都市與家庭生活〉,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伊慶春、蔡勇美(1997),〈中國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台灣的例子〉,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2012),《台灣的社會變遷:心理、價值與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江運貴(1998),《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吳錦發(1998),〈客家文化的兩面性格〉,收於收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李亦園(1995),〈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收入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美枝(2003),〈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收入於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際》,台北:桂冠。
李美枝(1992),〈內團體偏私的文化差:中美大學生的比較〉,收入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桂冠。
李喬(1998),〈客家人的政治立場〉,收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台北:台原。
李曉方(2006),〈客家文化特質研究的幾點思考〉,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沙依仁(1986),《婚姻與家庭》,台北:隆勝。
林文琪譯(2006),Kathryn Woodward 等著,《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
林曉平(2006),〈客家文化特質研究的幾點思考〉,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探析》,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雨青(1987),《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孫清山(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馬家輝(1990),《都市新人類》,台北:遠流。
張苙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苙雲(1999),《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理性經濟》,台北:遠流。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收入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
章英華(1988),〈都市化與機會結構及人際關係態度〉,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莊耀嘉、王重鳴合譯,Eliot R. Smith、Diane M.Mackie合著(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許烺光(1989),《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
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收入《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
傅仰止,(1997)〈都市中的個人〉,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彭清欽(2002),〈台灣客家社團之發展〉,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懷真(1994),《社會學概論》,台北:洪葉。
曾祥委(2006)〈客家的民性〉,收入羅勇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
曾逸昌(2003),《客家通論》,苗栗:曾逸昌。
費孝通(2007),《鄉土中國》,上海:世紀。
黃永達(2005),《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祖先的智慧》,台北:全威創意媒體。
黃光國,〈中國人的人情關係〉,收入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黃光國(1995b),《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論釋》,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明蕙譯,Henry Assael著(2006),《消費者行為-策略性觀點》,台北:雙葉書廊。
黃迺毓等編著(1995),《家庭概論》,新北市:空大。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
楊國樞(1988),《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3),〈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收入楊國樞主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5),〈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收入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裕台。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
劉軍(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文輝(1988),《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蔡文輝、李紹嶸(1992),《社會學概要》,台北:五南。
蕭新煌、尹寶珊(2004),〈後物質主義的浮現?香港與台北的比較〉,劉兆佳、王家英、尹寶珊合編,《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龔平邦(1983),《行為科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二、期刊文獻、學位論文
王美玲(2011),〈新移民單親母親與有偶母親之教養經驗與社會網絡之比較〉,玄奘大學,碩士論文。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
李元墩(1997),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長榮學報,2(1),1-19。
周麗端,〈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林財丁(1985),〈大學生應有的價值觀〉,收入《幼獅月刊》,385,15-16。
林瑞穗(1985),〈蛻變中的都市社區與鄰里生活〉。《思與言》,23(3):313-320。
邱芳珊、李城忠(1998),〈X世代與Y世代休閒態度與休閒偏好差異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2)73-92。
邱奕嫺(1998),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經硯(2010),〈台灣跨族群工具性交友網絡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曉琳(2009),〈都市原住民的社會網絡與族群互動的經驗-以新北市深坑區住民為例〉,玄奘大學,碩士論文。
張淑華(2011),〈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族群認同與社會網絡之比較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佛光大學碩士論文。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莊英章(1972),〈台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87。
莫藜藜、王行(198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郭貞(1995a ),〈世代分析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5,3-23。
郭貞(1995b ),「世代分析在傳播行為研究中之應用」,傳播研究簡訊,1,1。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住宅學報》,15(2):45-64。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2。
黃琴雅(2002),〈台灣客家族群婚姻觀與家庭之討論-以客家女性為例〉,中華家政學刊,32:123-124。
黃毅志、章英華(2005),〈台灣地區族群交友界限之變遷:1970年與1997年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35:127-179。
黃識銘(1999),〈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楊文毅(2005),〈尋找台灣客家的男性氣質-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葉光輝、章英華、曹惟純等著(2008),〈臺灣地區民眾家庭價值觀之變遷與可能心理機制〉,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討文。
葉淑芬(2006),〈本國籍與東南亞外籍母親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智毓(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46(1),1-34。
蔡瓊玉(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芬(1998),〈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3。
三、網路資料
徐寶乾(2002),〈北美客協與台灣客家運動〉,2011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ihakka.net/1.htm。
傅麗雀,〈青少年家庭價值觀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9期,2004年5月15日出刊,2012年1月23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9/39-29.htm。
侯靜,〈依戀理論與社會網路理論的進展〉,2012年2月19日,取自 http://www.qunxue.net/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2101。
蔡武憲等著,〈創意團隊與創意績效的社會網路分析〉,2012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ba.lhu.edu.tw/BAAcademic/Monograph/BA98/BA98-09.pdf。
邊燕杰,〈社會網絡研究中的定名法〉,2012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shuredian/bianyanjieshehuiwangluolilunshijiang/2007-11-09/3885.html。
郭敏華、林欣蓓,〈社會網絡對虛擬社群網站涉入程度的影響:以開心農場為例〉,《網路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2012年2月26日,取自http://fin.shu.edu.tw/word/announcement/network/02.pdf。
客家鄉土資料庫,〈台灣六堆客家山歌之表現〉,2012年3月5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liouduai/article?mid=143&prev=269&l=f&fid=16。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報告,〈女性勞動力崛起〉,2012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725&ctNode=3263&mp=1。
四、西文文獻
Walker, K. N., MacBride , A., & Vachon , M. L. S. (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s and Medicine, 11, 35-41.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Pp.83-108, i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edited by S. Cohen and S. L. Syme. Orlando: Academic Press.
Wellman, B. (1992)Which Types of Ties and Networks Provide What Kinds of Social Support,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Volume 9 , 207-235
Kluckhohn, C. K. M., & Associates. (1951). Value and value organiz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 Parsons & E.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鍾國允、陳欽春
(Kuo-yun Chung、Chin-chun Chen)
審核日期 2012-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