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0 、訪客IP:3.143.235.212
姓名 丘臺興(Tair-shing Chi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社區發展與宗教組織-平鎮市雙連坡社區與福明宮網絡關係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平鎮市是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所認定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本研究係探討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傳統民間信仰的宗教組織對社區發展有哪些幫助;民間信仰中神旨意象賦予時代意義的轉化,將有助於社區的發展及提升該宗教組織的形象。
民間社會中宗族在地方發展上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本研究劉氏宗雙連坡社區開枝散葉近三百年,從子孫人數、土地資源的擁有來看,是本地的大家族,從日本治台到今日,本社區的民意代表均系出劉氏一族的成員。
社區人際網絡的連結,可使社區發展易於凝聚共識與獲得資源的奧援。社會資本隨著網絡的連結,在互動、互信下,使社群間的資源得以流動,增益社區發展的動能。
1988年「還捱客語」―還我母語運動,到2001年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與其後客家基本法的制頒,客家族群的文化權益才正式法制化,客家文化獲得憲法上族群平等的落實保障。客家文化重點區依「社區總體營造」的多元文化理念,以客家生活文化做為該社區發展的特色文化。
摘要(英)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of the Executive Yuan recognizes Pingzhen City as an important comm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benefits which the traditional folk belief groups can b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Hakka commun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local deities in folk religion condu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people will have a better opinion of this religious belief. The clan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Liu’s clan which has existed in Shuang-Lien-Po community for 300 years. The Lius is a big clan i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terms of its number of descendants and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all of the local legislators are from the Liu clan. The networking in the community is conducive to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sense and to the procurement of resources.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social capital accelerates the circulation of resources among communities and increases the ag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t was from “The movement of reviving the mother’s language” in 1998, the establishment of Hakka Affairs Council in 2001, and the later enactment of Hakka basic law that the right of the Hakka peoples was legally institutionalized and the culture of Hakka was protected by the policy of the ethnic equality in constitution. The area of Hakka culture is founded according to the ideal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 the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holistic community. Thi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s featured by the ordinary life of Hakka culture.
關鍵字(中) ★ 社會資本
★ 社會網絡
★ 社區發展
關鍵字(英) ★ social capital
★ social networking
★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設計------------------------------------------4
第二章 文獻與理論探討----------------------------------------10
第一節 人際關係------------------------------------------10
第二節 社區發展與營造------------------------------------11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16
第四節 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24
第五節 信仰圈與祭祀圈------------------------------------29
第三章 個案分析----------------------------------------------32
第一節 樣本描述:平鎮市雙連坡社區與福明宮-----------------32
第二節 社區民間信仰---------- ---------------------------41
第四章 調查分析與討論----------------------------------------59
第一節 雙連坡社區與福明宮之網絡關係----------------------59
第二節 社區共同的記憶-------------------------------------71
第三節 社區再生的展現-------------------------------------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98
第二節 未來可研究的方向-----------------------------------99
第三節 研究建議-------------------------------------------100
參考文獻--------------------------------------------------------102
附錄一 訪談記錄稿---------------------------------------------105
附錄二 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法令來源---------------------142
參考文獻  王本壯 劉淑萍,2010,〈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江明修《客家城市治理》 智勝 台北:P347-348
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 紅葉文化:P8-9、P13-16、P33 、P529
 王俐容,2007,〈文化政策與公民權的落實:從國際到台灣〉,劉阿榮 王佳煌 鄧毓浩 洪泉湖主編《華人文化圈的公民社會發展》,台北 韋伯:P183-208
 中平國小,《饒平的家鄉導覽手冊》桃園縣中壢市:P38
 平鎮市公所,1994,平鎮市誌:P48
 周錦宏、鄭忠烜、陳志瑋,2010,〈桃竹苗客家社區組織網絡互動之分析〉江明修主編《客家城市管理》台北 智勝:P323-325、P332、P338
 客家基本法—克法新成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100年5月:P18
 林美容,2002,〈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P95-125
 范明煥,2005,〈台灣客家三官大帝信仰文化〉,刊於《台灣史學雜誌》:P67-91

 林南,2005,林祐聖 葉欣怡譯《社會資本》,台北 弘智文化:P33-39
 徐貴榮,2010,〈桃園饒平客家墾殖及其語言類型〉,徐貴榮主編,《客家與墾殖開發信仰論輯》,桃園 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P2-30
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P59-68
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江明修《客家政治與經濟》 智勝:P406、P409、P424
 傅寶玉,2007,《古圳》,客委會籌備處 台北,日創社:P13-14
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台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87.8,台北:P141
 詹火生,1994,《社區中宗教資源運用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 鄭志明,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大元:P3、P27
 鄭怡世,1999,〈台灣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三會福利服務探析〉社區發展第87期:P312-326
 劉還月,1988,《雙連福明宮慶成福醮雙輯》,雙連福明宮慶成福醮委員會:P7
 謝登旺,2007,〈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評析〉,劉阿榮 王佳煌 鄧毓浩 洪泉湖主編《華人文化圈的公民社會發展》,台北 韋伯:P23-32
 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孫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委會 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台北:P184-185
指導教授 江明修 審核日期 2014-8-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