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5 、訪客IP:18.218.236.85
姓名 劉燄輝(LIU YEN HU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越跨國婚姻中的家庭與族群文化內涵-以桃園縣男性觀點為例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綜觀國內相關跨國婚姻的研究資料中,較少提及跨國婚姻男性方面的研究,更遑論有關客家男性在跨國婚姻中的相關探討或是論文。本研究透過男性的角度去探討跨國婚姻中,男性如何建構自己的配偶。從男性的觀點來說明客家文化在語言、飲食、祭祀及第二代教養文化上,是否傳承了原有的客家文化。探討這群遠渡重洋,帶著原生文化的越南女性,如何影響客家文化的傳承;客家文化的變與不變,客家男性族群如何來應變與看待。問題環繞著客家男性在家庭文化中的權力與角色,當客家男性的牽手帶著不同文化,進入客家生活體系之後,所產生的家庭衝突包含了,語言、婆媳、夫妻親子間的各種問題時,男性的支配能力是否會產生變化,進而在文化實做部分針對客家的語言、飲食、祭祀、及第二代教養等議題,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是承續原有的傳統或是改變。臺灣是一個由多種異文化融合而成的社會,加上近年來外籍婚姻移民人口的與日俱增,多元文化是勢必要面對的課題。所以,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尊重每一種文化的獨特性,將可消彌不同文化間因差異而產生的衝突,達到和平共存的理想境地。父權強勢文化以各種不同觸鬚去影響臺灣社會,面對現代社會中強調男女平等的壓力,父權強勢文化正逐漸的式微中,現在卻藉著這些有著外籍配偶的家庭找到了出口。
摘要(英) In comprehensive survey domestic correlation transnational marriage research material, little mentions the transnational marital masculine aspect the research, Concerns the Hakka men in particular in the transnational marital correlation discussion perhaps the paper. This research penetration masculine angle discusses that how the male construct owns spouse in the transnational marriage. Explained from the masculine viewpoint Hakka culture in language, diet, sacrificial offering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education, whether has inherited the original Hakka culture. Discusses Vietnamese females who this group travels to distant lands with the primary culture, that how affects the Hakka cultural inheritance. How does the Hakka men tribal grouping tribal group come the strain and the regarding Hakka cultural changing or invariable. The question is surrounding the Hakka men in the family culture authority and the role. When the Hakka man’s wife inner tube different culture is entering the life system, produces the family conflict include language, mothers and daughters-in-law problem, and when husband and wife parent-child each kind problem, whether masculine control ability can have the change. Then really makes the part in the culture in view of Hakka’s language , diet, sacrificial offering, and subjects and so on second generation of education. Studies the Hakka culture is thoroughly inherits the original tradition perhaps the change. Taiwan is one the society which becomes by many kinds of different cultural fusion, Added on the recent years foreign marriage immigration population growing day by day, the multicultural will be a topic which we will have to face inevitably. The patriarchy culture touches differently by each kind must affect the Taiwan society, in the pressure to emphasize facing the gender equality of modern society, the patriarchy culture gradual declining, now actually affiliation these are having the foreign spouse’s family to find the exportation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化
★ 客家男性
★ 跨國婚姻
關鍵字(英) ★ Hakka culture
★ Hakka men
★ Transnational marriag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男兒當自強 20
第二節 跨國婚姻的男兒 23
第三節 客家文化傳承 3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三章 跨國婚姻中家庭文化內涵. 50
第一節 家庭文化內涵 52
第二節 家庭衝突中的男人 60
第四章 客家文化是否被傳承? 66
第一節 語言方面 66
第二節 飲食方面 68
第三節 祭祀方面 71
第四節 子女教養方式 74
第五章 結論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王旭譯(2010)。全球族:新全球經濟中的種族、宗教與文化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原著(Joel Kotkin)。
2.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發表於「臺灣社會學年會」。
3. ──(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 ──、張書銘(2002)。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臺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2001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南投縣:私立暨南大學。
5. ──、田晶瑩(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臺灣東南亞學刊,3(1),頁3-36。
6.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頁421-429。
7.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王溢嘉(2011)。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臺北市:有鹿文化事業出版,頁172。
9.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1990)。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原著(Allan G. Johnson)。臺北市:群學。
10.朱玉玲(2000)。澎湖縣家庭教育中心推展外籍新娘方案推展之現況分析。臺北市: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
11.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8,頁60-75。
12.朱岑樓(1991)。 婚姻研究。 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13.行政院客家委會(2011)。99 年至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14.行政院經濟政策委員會(2004)。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應應方案。行政院第2894次會議。
15.何石松(2000)。客家諺語的淵源與分類。臺北市:僑大學報第8期。
16.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
17.吳美雲、釋自淳(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臺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吳潛誠編(1997)。文化與社會。新北市:立緒文化。譯自Culture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debates。
19.吳學燕(2009)。移民政策與法規。臺北市:文笙。
20.呂玉瑕、伊慶春(1999)。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44。
21.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22.宋踐(199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原著(Mead, Margaret)。臺北:遠流出版社。
23.李尚遠(2008)。現代性的社會想像。臺北市:商周。原著(Charles Taylor),譯自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24.李紀舍(2008)。文化與社會─男子氣概與工廠勞動的關係。新北市:立褚。
25.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臺灣社會學刊,24,頁59-88。
26.李茂興、蘭美華(1997)。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Michacl C.Howard),譯自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27.李桂蘭(1994)。幼兒生活與輔導:從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論談起。幼兒教育年刊。
28.李國武譯(200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北京:商務印書。原著(Peter M.Blau)
29.李桂松(2004)。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嘉義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李淑娟、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主編(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31.車達(2004)。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頁255-265。
33.周華山(2000)。性別越界在中國。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34.周群英(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35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36.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頁270-291。
37.林桂玲(2003)。家族與寺廟-以族北林家與坊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8.林淑貞譯(1997)。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動物?。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Rober Wright),譯自The Moral Animal: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39.林萬億(2002)。臺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6,頁35-88。
40.林鶴玲、李香潔(1999)臺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頁475-528
41.卓紋君、李正源、蔡瑞峰 (2006) 。追求圓融-完全取向的婚姻與家庭治療。臺北市:心理出版社,頁53-73。
42.河內之「臺灣的越南女性移民問題」座談會紀實(2005年8月16日)。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newsletter/N29/29_07_01.pdf(查詢日期2011年7月26日)。http://www.marriage-care.org.tw/news_detail.php?lang=1&id=5(查詢日期2011年7月26日)
43.邱琡雯(2005)。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市:巨流圖書, 頁58,頁288-320。
44.范振乾 (2008)。客裔臺灣人的生態學-文化與社會。臺北市:南天,頁19-108。
45.唐先梅(1995)家庭決策與家事分工。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家庭概論,頁121-150。44.夏曉鵑(1997)。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頁72-83。
46.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頁47-89。
47.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叢刊
48.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析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
49.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編(2008)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
50.(2003)。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揚智文化
51.(2012)。客家親屬相關俗諺。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徐雨春〈2005〉文化人類學。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頁99-133,頁261。
53.桃園縣政府網站 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2&site_content_sn=3085(查詢日期2012年4月14日)。
54.婚姻網路仲介廣告。2011年7月26日線上檢索,取自http://越南新娘.twok.tw/shine1.html(查詢日期2011年10月6日)。
55.張亭婷(2007:31)。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6.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出版。
57.張美惠譯(2001)。這就是男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頁200-240。原著:(Alon Gratch),譯自If men could talk...heres what theyd say。
58.張書銘(2002)。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臺北市: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59.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60.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43-270。
61.張翰璧(2007)。東南亞女性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62.莊孟蓉。近三十年臺灣跨國婚姻的演變及影響。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7/A43.htm(查詢日期2011年7月28日) 
63.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4.莊英章、簡美玲(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市:交大出版社,頁3-36。
65.許惠安(2004年7月27日)。外籍婚姻移民 臺灣第五大族群。大紀元。http://news.epochtimes.com/b5/4/7/27/n608893.htm(查詢日期2011年8月1日)
66.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心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67.郭曉瀅 (2004)。臺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陳世松(2005)。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9.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71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陳亞甄(2006)。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73.陳信利(2002,9月16日)。嫁到離島,外籍新娘淘金夢碎。聯合報,18585,22版。
74.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媳婦為例之比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5.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籍為例。
76.陳雅雪(2009)。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問題及教育介入策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電子報。http://enews.trsc.chc.edu.tw/98Webs/98paper11.htm(查詢日期:2011年7月12日)
77.陳雅雲(2001)。愛的絮語:男人來自火星。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John Gray),譯自Men are from Mars:understanding the man in your life。
78.曾純純(2005)。從「孺人」到「女兒入譜」:客家女性在族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79.曾瑞真(1991)。婚姻與家庭治療。臺北市:天馬。
80.曾嬿芬(2006)。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頁77-91。
81.費通(1944)。文化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原著(B.Malinowski)。
82.陽琪、陽琬(1995)。婚姻與家庭。臺北:桂冠出版社。原著(Norman Goodman)
83.黃金麟、汪宏倫。(2010)。 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 群學出版社,頁300-305。
84.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 6(4),頁69-81。
85.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86.楊大春(1995)。傅柯。臺北市:生智,頁105-174。
87.楊連謙(2002)。家庭權力關係。諮商與輔導雜誌,頁204。
88.楊雅婷(2005)。好爸爸:從男人本色探索稱職父親。臺北市:天下雜誌(股)公司出版,頁77-103。
89.葉郁菁(2007)。臺灣移民現象的後殖民理論。國際文化研究。臺北市:私立真理大學。
90.葉郁菁(2010)。家庭社會學:婚姻移民人權的推廣與實踐。臺北市,巨流。
91.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92.葉明華、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83,頁169-225。
93.葉蓉慧(2005)。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94.廖偉程(2002)。家務分工,價值重現。臺北市社會局女人紀事雙月刊第21期。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24.htm(查詢日期2011年7月25日,取自網氏/罔市電子報)
95.彰化縣珍愛國際婚姻關懷協會會訊(2010)。外籍配偶不影響臺灣女性婚配。
96.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頁17-40。原著(Kenneth Clatterbaugh),譯自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Men,Women,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2 ed.。
97.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8.劉詠聰(1995)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市:臺灣商務。
99.劉毓秀主編(1995)。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市:時報文化
100.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市:
時報文化,頁48-57。原著(上野千鶴子)。
101.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102.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103.蔡宏進(2003)。因應全球化、兩岸互動全盤看移民。中國時報,A9,9/21
104.鄭怡卿(2008)。 臺灣閩客諺語中的女性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05.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06.鄧繼強(1993)。移民心理輔導。香港:田園書屋。
107.蕭昭娟(2001)。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08.賴碧華(1992)。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09.顏祥鸞(2009)。性別與工作:社會建構的觀點。臺北市:巨流。
110.魏麗華(2002)。客家民俗文化。臺北市:愛華出版社
111.羅志平(2008)。女人都該知道的男人秘密。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Barbara De Angelis),譯自:Secrets about men every woman should know。
112.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頁20-29。
113.龔萬灶(2007)。客話時用手冊。桃園縣:翰文。
二、西文部分
1. Blood, Robert O. and Donald M. Wolfe (1960).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New York: Free Press.
2.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ichard Nice, 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Bourdieu, P. (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Richard Nice, Tran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Heer, David M.(1963). The Measurement and Basis of Family Power: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 25: 133-139.
5. J. Fiske(1987).Gendered Television: Masculinity. In Television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198-223.
6. Kamo, Y. (1988).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Resources, Power,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9: 177-200.
7. Kenny, G. A.(1992). An Analysis on the Philosophic Foundat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Univ. of Conneccut. Michigan: UMI.
8. Kramsch, C. (2000).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Qian, Z.(1999)。Who Intermarries? Education, Nativity, Region,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 1980 and 1990.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4),579-597.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13-1-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