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424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3 、訪客IP:3.138.123.16
姓名 蔡?涓(Jung Tzan )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敵偽產業政策之形成-論台灣公營事業之起源
相關論文
★ 從電子商務演進-探討銀行電子金融服務創新★ 財富管理業務之探討─以花旗銀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例
★ 數位相機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 企業危機處理策略之探討─以台灣非酒精飲料業為例
★ 台灣航空市場產業分析與營運績效研究★ LED照明產業市場分析
★ 以軟硬整合思維重新探討智慧型手機商業模式★ 由社會開放的角度看巨量資料興起-兼論垂直分
★ 印刷電路板產業市場分析與營運績效之研究★ 台灣地區機車製造業產業分析及營運績效之研究
★ 企業之開放式創新行為探討-以光寶科技為例★ 全球太陽能產業分析-以德國發展為例
★ 國際貨櫃物流港區政策之研究:以鹿特丹港口計畫為核心★ 美妝產業之開放式創新─以L’Oréal與P&G公司為例
★ 快速時尚管理-找出台灣的下一個ZARA★ 桃園縣新成屋市場產業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Hong (1997)認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結構,與戰後政府將大部分的日資企業收歸為公營有關。Hong指出政府將大部分的日資企業劃歸為公營,最主要係因國民黨為了記取在大陸剿共的失敗經驗,乃於台灣貫徹執行原本已遺忘的三民主義。本文主旨為從國民政府早期企業國民營劃分之原則的角度,分析戰後政府將台灣大部分的日資企業收編為公營的理由。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別於其他相關的論文。本文藉由擬定三個主題,逐一追溯台灣公營事業之源起。首先,探討戰時國民政府企業國民營劃分之原則與政策的形成。接著探討戰後台灣日資企業公營化是否與國民政府既定的政策一致。最後,藉著審視政府於戰後在大陸各區接收敵偽產業的情況,判斷台灣將大部分的日資企業收歸公營是否為政府接收的特例,還是普遍的情形。
本文的研究發現:企業國民營劃分之政策於戰時已歷經長期的論辯,而為一成熟且完整之政策。然而,政府於戰後處理台灣日資企業之態度與戰時所制定之國民營劃分政策並不一致。此外,藉著觀察台灣與大陸收復區接收敵偽產業之異同,可了解台灣將大部分的日資企業收編為公營,並非政府接收各收復區敵偽產業之特例。
最後,本文得出以下結論:台灣公營事業之起源並非為歷史上偶然的結果,而是有其脈絡可循,因為在國民政府接收敵偽產業之前,其對企業國營民營劃分之原則與範圍之界定即有具體的政策。此外,我國早期的經濟政策,強調「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故我國政府對於民間經營企業的態度,是採取反壟斷的精神。而政府則是以採取國營的方式,來貫徹反壟斷的政策。因此這個現象將可初步回答戰後台灣多公營企業,民間多為中小企業的經濟結構,與國民政府早期所採取的經濟政策之間的歷史淵源。
關鍵字(中) ★ 公營事業
★  國營民營劃分
★  戰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資料選擇 5
第五節 本文架構 5
第六節 本文的貢獻 7
第貳章 歷史背景 9
第一節 政治組織 9
第二節 經濟概況 13
第三節 思潮 18
第參章 國營民營劃分原則之政策形成 22
第一節 中央政府 22
第二節 國民參政會 25
第三節 民眾輿論 28
第四節 小結 29
第肆章 台灣日資企業之接收規劃與接收工作 30
第一節 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之接收規劃 30
第二節 中央政府對於敵偽產業之接收組織與法規 32
第三節 台灣省日資企業經營權之處理情形 35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伍章 大陸收復區接收敵偽產業之情形 41
第一節 輕工業收歸國有問題 41
第二節 官僚資本問題 44
第三節 政府高價出售敵產問題 45
第四節 小結 45
第陸章 結論 47
第一節 台灣公營事業之起源 47
第二節 國民政府早期經濟政策之意義 51
第三節 學者看法之驗證 53
參考文獻 55
附 圖 表
附圖一、訓政時期政府組織簡圖 59
附圖二、抗戰時期政府組織簡圖 60
附圖三、中央政府接收組織及敵產處理法規之演進 61
附圖四、台灣工礦事業處理辦法 62
附表一、國民政府重要國民營劃分原則表 63
附表二、大事年表 64
附 錄
附錄一、中國國民黨 67
附錄二、國民政府 72
附錄三、國民參政會 87
附錄四、接收台灣之規劃與實際接收工作表 05
附錄五、報紙社論 117
參考文獻 一、原始檔案
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經濟檔案
2.國史館檔案閱覽室
(1)台灣省政府秘書處檔案
(2)行政院檔案
(3)國民政府檔案
(4)資源委員會檔案
(以上檔案均搜集至民國36年初為止)
二、史料彙編
1.《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第一冊、第三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民國30年9月。
2.朱子爽,《中國國民黨工業政策》,國民圖書出版社,民國32年9月。
3.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70年9月。
4.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出版社,民國78年12月。
5.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國民參政會史料》,國民參政會在臺歷屆參政員聯誼會,民國51年11月12日。
6.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國民黨黨史會,民國七十九年。
7.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國史館,民國85年。
8.瞿韶華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四月至六月份、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七月至九月份,國史館,民國82年3月、民國83年4月。
9.魏永竹主編,《抗戰與台灣光復史料輯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4年10月25日。
三、報紙
1.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室微縮影片
(1)《大公報》社評(上海版),1937.1.1-2.15, 3.26-12.14, 1946.5.1-12.31。
(2)《大公報》社評(天津版),1937.1.8-7.25, 1945.12.1-12.31, 1946.6.3-12.31。
(3)《大公報》社評(重慶版),1938.12.1-12.31, 1939.4.30-12.31, 1940.1.1-12.31, 1941.1.1-12.31, 1942.1.1-12.31,1943.1.1-12.31, 1944.1.1-12.31, 1945.1.1-12.31, 1946.1.1-12.31。
(4)《申報》社論,1937.1.1-12.14, 1938.10.10-12.30, 1939.1.4-12.31, 1940.1.1-4.5, 1944.8.14-1945.12.30, 1946.1.1-12.31。
四、政府出版品
1.《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報告》,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國36年1月1日。
2.《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民國35年5月。
3.《復原以來資源委員會工作述要》,資源委員會,民國37年1月。
4.《經濟問題資料彙編》,經濟部,民國40年1月。
5.《廣播詞輯要─三十四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政令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民國35年2月。
五、期刊論文
1.朱雲鵬、林金源、陳惠敏,「從生產管理委員會到美援會:從台灣早期外匯改革前後的決策體系看『經發團隊』的崛起」,「第二屆實證經濟研討會」,民國90年5月13日。
2.吳聰敏,「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民國86年12月,p521-554。
3.林虹妤,戰後的省營商業銀行─以彰化商業銀行為例(1945-195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4.郭坤城,台灣公營事業體制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5.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6.陳必仁,台灣地區公營事業的發展─從政治經濟層面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7.陳兆偉,「從混亂到統一─光復後臺灣公營生產事業經營機關的演進」,收綠於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十七輯,史料中心,民國84年,p463-505。
8.莊焜明,國民參政會─對日抗戰時期中央最高民意機關─之初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0年5月。
9.程玉鳳,「資源委員會對臺灣糖業的接收與重建(1945-1949)」,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二十四期,民國87年6月,p91-132。
10.黃奕儒,台灣地區公路路線開放政策形成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11.「資源委員會過去與現狀」,經濟參考資料,第二十一期,民國41年1月10日,p1-10。
12.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民國80年12月,p217-259。
13.錢昌照,「資源委員會始末記」,傳記文學,第六十四卷第一期,民國83年1月,p75-80。
14.薛月順,「陳儀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興廢」,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二十四期,民國87年6月,p21-50。
六、中文書籍
1.牟宗三,《時代與感受》,鵝湖出版社,民國84年9月。
2.李守孔,《中國近百餘年大事述評─中國近代現代史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7月。
3.李雲漢主編,《中國近代史事論集》,近代中國雜誌社,民國83年4月。
4.成嘉玲主編,《我國經濟的發展》,世界書局,民國70年10月。
5.《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國文史出版社,民國87年2月。
6.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業強出版社,民國81年12月。
7.林載爵譯,Feuerwerker, Albert著,《中國近百年經濟史:1870-1949》,華世出版社,民國67年。
8.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7年9月。
9.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7年7月。
10.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第二冊,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2年12月31日。
11.陳禾章、沈雷春、張韻華,《中國戰時經濟志》,文海出版社,民國62年3月。
12.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四編 抗戰建國(二),國立編譯館,民國79年1月。
13.時事問題研究會編,《抗戰中的中國經濟》,抗戰書局,民國29年。(出版項:Oakton, Virginia:中國研究資料中心(1992?))
以下文章均收錄於此書:
(其例言云:「…所收集的材料,是從抗戰前到抗戰三週年為止。材料的來源,都和本會出版的其他書籍一樣,是國內一切公開的書籍、報紙和雜誌。…」)
(1)《中央日報》,民國二十九年七月十二日,p208-209。
(2)徐盈,「中國的工業」,重慶《大公報》,民國二十八年三月十一日,p153-154、156-157。
(3)陸牧天,「合作手工業在寶雞」,西線,第八期,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十六日,p210-211。
(4)許滌新,「日在發展中的大後方經濟」,群眾,第四卷第十期,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十日,p174-175。
(5)「國內工業向內南遷」,香港《工商日報》,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十日,p158-159。
(6)新新新聞,第二卷第五期,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p362-363。
(7)翰若,「畸形發展底上海經濟」,《新華日報》,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二十日,p224-226。
14.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12月。
15.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卷一,文英堂出版社,民國85年9月。
16.雷震,《制憲述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9月15日。
17.鄭友揆、程麟蓀、張傳洪,《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民國80年5月。
18.《臺灣省通志》卷四 經濟志綜說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0年6月。
19.《臺灣省通志稿》卷四 經濟志金融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民國48年6月。
20.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稻鄉出版社,民國85年。
21.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出版社,民國81年6月。
22.薛元化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業強出版社,民國82年5月。
23.繆全吉編著,《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國史館,民國78年6月。
七、英文期刊與書籍
1. Gregor, A. James with Chang, Maria Hsia and Zimmerman, Andrew B.,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Sun Yat-sen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aiwan.,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ofornia, 1981.
2.Hyldtoft, Ole, “Modern Theories of Regulation: An Old Story. Danish Gaswork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42(1), 1994, p29-53.
3. Chang Ming Chung and Chen Chih Cheng,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 An Analysis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2001.(首稿)
4.San Gee, “Global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New Technologies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 Taylor Graham, 1993, p197-223.
5.San Gee, “Policy prioriti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Vol.2(1), 1995, p27-55.
6.San Gee, Four Decades of Privatization in Taiwan: An Assessment., Industry of Free China, Vol.90(7), 2000, p59-78.
7.Sandmo, A.,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petitive Firm under Price Uncertain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 p65-73.
8. Hong, Sung Gu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Policy in East Asia─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Edward Elgar: Northampton, MA, USA, 1997.
9. Gold, 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M.E. Sharpe, Inc., 1986.
指導教授 張明宗(MING-CHUNG CHANG) 審核日期 2001-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