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24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22.56.251
姓名 吳依凡(Yi-Fa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的影響 ――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None )
相關論文
★ 投資者之風險屬性與基金理財績效之實證研究★ 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以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為例
★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兒童醫療利用行為之影響
★ 地區醫院的存亡與轉型★ 教育對健康的影響—臺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院購置高科技醫療儀器與市場結構的關聯★ 台灣地區醫院最適效率規模的估計-倖存者分析方法應用
★ 出口與生產力的關聯 —台灣電子業廠商之實證研究★ 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健康及醫療資源利用之影響 —台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 醫療利用可近性—台灣老人之實證研究★ 父母健康知識與其子女健康狀況之關聯
★ 臺灣股市之效率檢定及多因素模型之探討—長期追蹤資料之計量分析★ 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
★ 青少年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與吸菸行為的關聯─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的影響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影響個人醫療利用的決定因素包括貨幣因素(如所得水準、醫療服務價格)和非貨幣因素(如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個人健康狀況等),全民健保的實施降低貨幣因素對個人醫療利用的影響,非貨幣因素的影響相對重要。本研究欲以民眾居住地的鄉鎮市醫療資源多寡代表個人醫療資源可近性,分析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利用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個人醫療服務利用的資料,以及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公佈之台灣各鄉鎮市醫療院所分佈與醫療服務密度等資料,利用『二部分模型』(Two-part model)為實證分析之方法,探討醫療資源可近性對個人醫療利用之影響。在二部分模型下,首先估計個人疾病發生時就醫的機率,然後估計個人在決定就醫後醫療服務的利用量。其中,自變數除了包含受訪者個人之性別、年齡、教育、健康狀況等個人特徵變數外,受訪者居住地鄉鎮市平均醫療資源亦是重要的自變數之一。
本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個人特徵變數後,醫療資源可近性和個人西醫門診、牙醫門診與急診利用機率呈顯著的正相關,即台灣地區各鄉鎮市醫療資源的差異確實影響著個人醫療利用機率,隱含全民健保制度促進公平就醫的美意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關鍵字(中) ★ 醫療資源可近性
★ 醫療利用
★ 全民健保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前言 7
第二節 影響醫療服務利用的非貨幣因素 8
第三章 實證模型 12
第一節 二部份模型 12
第二節 實證模型 13
第四章 資料來源與統計分析 17
第一節 資料來源 17
第二節 變數建構 20
第五章 實證分析結果 30
第一節 西醫門診、急診與住院利用之實證分析結果 30
第二節 牙醫門診利用之實證分析結果 41
第三節 綜合結論 44
第六章 結論與政策意涵 46
參考文獻 49
圖表目錄
表1-1 台灣地區醫院數---按縣市別 3
表1-2 各縣市醫療資源密度、平均每人門診次數與死亡率 4
表4-1 被變數定義與敘述統計值 26
表4-2 解釋變數定義敘述統計值 27
表4-3 樣本特性分析 29
表5-1 西醫門診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33
表5-2 西醫門診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34
表5-3 西醫門診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35
表5-4 急診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39
表5-5 住院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40
表5-6 牙醫門診利用二部份模型實證分析結果 43
圖1-1 歷年醫療院所家數 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林主恩,『全民健保的實施對醫療資源分佈影響之空間統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2.李奕慧,『偏遠地區社區醫療保健計畫之評估-門諾醫院在花蓮之嘗試』,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民國八十七年。
3.洪錦墩、李卓倫,『以GINI係數分析台灣地區的醫師人力分佈』,公共衛生,民國78年,第16冊第3卷,第225-232頁。
4.陳珮青,『醫療資源分佈與民眾跨區就醫之探討―以四種診斷住院病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5.陳珮青、楊銘欽、江東亮、鄭守夏,『病人跨區住院與醫療區資源分佈之探討』,台灣衛誌,民國92年,第22冊第1卷,第27-32頁。
6.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7年。
7.張雅雯,『醫療利用可近性―台灣老人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經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8.蔡偉德,『醫療資源與兒童醫療利用及健康之關聯』研究計畫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民國九十三年。
9.盧瑞芬、謝啟瑞,『醫療經濟學』,學富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9年,第393~p454頁。
10.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國人生活品質評量(Ⅰ):SF-36台灣版的發展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台灣衛誌,民國91年,第22冊第6卷,第501-511頁。
11.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國人生活品質評量(Ⅱ):SF-36台灣版的常模與效度檢測』,台灣衛誌,民國91年,第22冊第6卷,第512-517頁。
12.劉彩卿、陳欽賢,『研析在全民健保制度下影響台北都會區民眾就診之因素』,經濟研究,民國90年,第37冊第1卷, 第 69-92頁。
13.鍾翰其,『不同支援模式對澎湖離島地區醫療服務可近性與醫療利用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14.蕭正光、張慈桂、尤瑞鴻,『全民健康保險偏遠地區民眾就醫可近性研究調查』,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四年度研究計畫年度報告。
15.蘇建榮,『全民健康保險下門診醫療利用函數之估計』,保險專刊,民國88年,第57冊,第81-93頁。
英文文獻
1.Acton, Jan Paul (1975), “Nonmonetary factors in the demand for medical servic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83(3), PP 595-614.
2.Atella, Vincenzo et al. (2003), “Determinants of access to physician services in Italy: A latent class seemingly unrelated probit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 Working Paper No. 36.
3.Cheng, S.H. and Chiang, T.L.(1997), “The effect of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o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Taiwan: results from a natural health experiment”,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Volume 278(2), PP 89-93.
4.Coffey, Rosanna M. (1983), “The effect of time price on the demand for medical-care service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ume 18(3), PP 407-424.
5.Cunningham, Peter J. and Cornelius, Llewellyn J.(1995), “Access to ambulatory care for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ume 40(3), PP 393-407.
6.Currie, Reagan (2003), “Distance to hospital and children’s use of preventive care: Is being closer better, and for whom?”, Economic Inquiry, Volume 41(3), PP 378-391.
7.Duan, N., Manning, W. G., Morris, C. N. and Newhouse, J. P.(1983),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models for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Volume 1(2), PP 115-126.
8.Folland, Sherman; Goodman, Allen C. and Stano, Miron, 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 3rd ed., Prentice-Hall, Inc., 2001.
9.Fossett, James W. et al.(1992), “Medicaid and access to child health care in Chicago”,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ume 17(2),PP 273-298.
10.Fuchs, Victor R. et al. (2001), “Are differences in utiliz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mortality among U.S. elderly”, NBER Working Paper No. 8628.
11.Grossman, Michael (1972),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80(2) , PP 223-255.
12.Hjortsberg, Catharina (2003), “Why do the sick not utilize health care? The case of Zambia”, Health Economics, Volume 12(9), PP 755-770.
13.Helms, Jay, Newhouse, Joseph P. and Phelps, Charles E.(1978), “Copayments and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The California Medicaid experience”,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9(1), PP 192-208.
14.Manning, Willard.G., Newhouse, Joseph P., Duan, Naihua et al.(1987), “Health insuranc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Evidence for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77(3), PP251-277.
15.Pohlmeier, Winfried and Ulrich, Volker (1995),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two-par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ume 30(2), PP 339-361.
16.Sindelar, J.L.(1982), “Differential use of medical care by se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90(5), PP 1003-1019.
17.Wildman, John(2003), “Modeling health, incom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impact of income inequality on health and health inequality”,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Volume 22, PP 521-538.
指導教授 蔡偉德(Wei-Der Tsai)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