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7 、訪客IP:18.118.163.176
姓名 李秋玉(Chiu-Yu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廠商跨國投資區位選擇之賽局理論分析 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面臨國際間廠商的強烈競爭時,廠商必須致力研發以使技術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才能突破貿易困境,取得競爭優勢。在這種知識經濟創造優勢的考量下,壓縮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競爭優勢,廠商的跨國投資區位選擇因素已漸轉變。
本研究以賽局理論模型分析廠商投資區位選擇,模型中同時考慮不同地區的研發外溢效果,與不同地區的生產成本差異,再根據此模型探討R&D外溢效果、生產成本、產品銷售市場規模與研發效率等對廠商跨國投資區位選擇之影響。利用理論模型推導,得到廠商的研發支出 (研發成果) 與利潤,隨著產品市場規模擴大而提高、隨被投資國生產成本下降而增加;外溢效果的增加則降低廠商的研發支出,在研發完全外溢下,外溢效果降低了廠商利潤,在不完全外溢下,廠商利潤則是隨著外溢率增加而提升。
根據本文所得到的結果顯示,研發外溢促使廠商的對外投資產生群聚效應,集聚於先進國家或低開發國家,皆是本研究投資區位選擇賽局所推測的均衡投資策略組合。各被投資國經濟發展程度所造成的生產成本差異,使廠商基於成本考量,會往低開發國家群聚;但是一旦產品市場規模擴大,先進國家的新穎技術與良好的外溢環境,使得廠商有可能往先進國家聚集。另外,當廠商研發不具效率時,均衡的投資策略組合顯示廠商會往低開發國家投資,以獲得直接降低生產成本的優勢。透過以上結論分析,凸顯知識經濟時代下,廠商海外直接投資逐漸重視技術與產業群聚等創造企業價值的因素。關鍵字(中) ★ 研發外溢
★ 區位選擇
★ 群聚效應
★ 賽局理論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廠商投資區位選擇……………………………………3
第二節 產業群聚與外溢效果…………………………………4
第三節 資訊外溢效果之相關理論……………………………4
第三章 理論模型
第一節 基本假設………………………………………………8
第二節 均衡分析………………………………………………11
3.2.1 產品市場均衡…………………………………………11
3.2.2 研發階段之均衡………………………………………12
第四章 投資區位選擇之均衡分析
第一節 投資地點的選擇………………………………………23
第二節 小 結………………………………………………28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30
參考文獻……………………………………………………………32
附 錄……………………………………………………………34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吳政勳 (1997),「研發策略聯盟之均衡分析—Poyogo-Theotoky模型的延伸」,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論文
2.張維迎 (2000),劉楚俊編校,《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一版,台北:茂昌
3.鄧方譯 (2002),David M. Kreps (1990) 原著,《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ling) 》,初版,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1.Anderson, G. (1994), “Industrial Clustering for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2, 2.
2.Baptista, R. and P. Swann (1998), “Do Firms in Cluster Innovate More,” Research Policy, 27, 525-540.
3.Bhatnagar, R., Jayaram, J. and Cheng-Phua Y. (2003),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lant Location Factors : a Cross Nat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4:1, 147-170
4.Carrincazeaux, C., Y. Lung and A. Rallet (2001), “Proximity and Loc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ctivities,” Research Policy, 30, 777-789.
5.D’Aspremont, C. and Jacquemin, A., (1988),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 Duopoly with Spillov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 1133-1137.
6.Kamien, M. I., Muller, E. and Zang, I., (1992),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R&D Carte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1296-1306.
7.Kumar, N. (2001),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US and Japanese Corporations,” Research Policy, 30, 159-174.
8.Poyago-Theotoky, J., (1995), “Equilibrium and Optimal size of a Research Joint Venture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3(2), 209-256.指導教授 王弓、吳大任
(Kung Wang、Dachrahn Wu)審核日期 2004-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