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33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149.243.29
姓名 鄒佳蕙(Chia-hui Ts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網路同儕互評、楷模學習在小組合作環境下對學習績效與電腦態度影響之探討
相關論文
★ 技術商品銷售之技術人員關鍵職能探討★ 資訊委外之承包商能力、信任及溝通與委外成效關係之個案研究
★ 兵工技術軍官職能需求分析-以某軍事工廠為例★ 不同楷模學習模式對VB程式語言學習之影響
★ 影響採購「網路資料中心產品」因素之探討★ 資訊人員績效評估之研究—以陸軍某資訊單位為例
★ 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其影響之探討★ 資訊服務委外對資訊部門及人員之衝擊-某大型外商公司之個案研究
★ 二次導入ERP系統之研究-以某個案公司為例★ 資料倉儲於證券產業應用之個案研究
★ 影響消費者採用創新數位產品之因素---以整合式手機為例★ 企業合併下資訊系統整合過程之個案研究
★ 資料倉儲系統建置之個案研究★ 電子表單系統導入之探討 - 以 A 公司為例
★ 企業資訊安全機制導入與評估–以H公司為例★ 從人力網站探討國內資訊人力現況–以104銀行資料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在驗證不同的評量方法與教學方式對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程度。在評量方法上,本研究認為一個開放式評量的精神在於,逐步將評量的權責開放給教師、學生、家長甚至關心教育的社會大眾。在教學方式上,如果教師楷模學習操作不當,將會影響到學習的績效與態度,甚至使得學生放棄往後的學習任務,如果能經由同儕楷模的成孕傰d,提高自我學習效能,稍後再讓學生接受原則性的教導,將更能彰顯楷模學習的成效。因此研究設計在小組合作環境下,控制不同的楷模學習:教師楷模、同儕楷模;與不同評量方法:同儕互評、傳統評量,來探討對學習績效與電腦態度的影響。而在研究方法的選擇考量上,除了希望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教學,了解不同的楷模學習方法,配合不同評量方式對學生的影響之外,還希望能夠達到釐清變數間的因果關係,因此,本研究決定採用實地實驗法,實際應用到教學環境上,進行不同的評量方法與不同的教學方式相關實驗工作。
研究設計上亦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架設一台網頁伺服器,過程中不同研究模組的學生與老師都可充分利用Internet的技術直接登入網頁伺服器,執行不同的研究模組單元。同儕教學方面設計了同儕楷模教學小組自行設計作為課堂上楷模教學網站線上發佈弁鄍H及課程活動中的作業與線上作業上傳等弁遄C在互動式學習方式,本研究並將教學與評量權直接授予學生,也就是所謂的楷模學習與同儕互評,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完全摒除教師的威嚴與權威,自然的學生在學習效果上大打折扣,經研究證實「同儕楷模」的楷模學習對象會造成顯著較佳的電腦學習績效。
本研究結果證實了「同儕楷模」與「同儕互評」較傳統式楷模學習與評量方式形成了影響,尤以對學習的最終效果產生了顯著或較好的學習績效,過程中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思考能力與學習動機。加上本研究推行的網路同儕互評與楷模學習系統強化了上述兩種教學弁遄A使教師與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強化了電腦學習的最終績效;藉此,落實多元人才的培養與多元化教學。
關鍵字(中) ★ 同儕互評
★ 楷模學習
★ 小組合作
★ 學習績效
★ 電腦態度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 一 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 二 節 研究目的 4
第 三 節 研究方法 4
第 四 節 論文架構 5
第 五 節 研究流程 7
第 六 節 研究貢獻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 一 節 小組合作 9
第 二 節 楷模學習 14
第 三 節 評量方式 21
第三章 研究架構 30
第 一 節 研究架構源由與設計 30
第 二 節 研究變項 32
第 三 節 研究變項操作定義 35
第 四 節 研究問題與假說 39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41
第 一 節 實地實驗法與研究設計 41
第 二 節 目標系統之選定 42
第 三 節 實驗環境與實驗樣本之選定 43
第 四 節 教學教案的設計 44
第 五 節 實驗工具之選定 46
第 六 節 實驗流程 49
第五章 同儕互評與楷模學習系統設計與開發 53
第 一 節 系統設計 53
第 二 節 系統實作 59
第六章 資料分析 67
第 一 節 統計方法 67
第 二 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9
第 三 節 研究變項間變動相關分析 72
第 四 節 統計假說 77
第 五 節 主效果與交互作用下對學習績效與電腦態度之影響 79
第 六 節 學習績效迴歸預測分析 94
第 七 節 問卷資料分析 96
第 八 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 一 節 實證結果討論 104
第 二 節 研究結論 108
第 三 節 研究限制 109
第 四 節 對實務建議 111
第 五 節 對後續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 研究問卷 A-1
附錄二 同儕互評表 A-6
附錄三 學習績效評量 A-8
附錄四 系統畫面 A-13
參考文獻 1. 王裕方,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相關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 李怡慧,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 鍾仁貴,楷模類型對電腦技能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 卓宜青,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及同儕評量,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 徐雍智,數學創意類比與同儕評量及其網路案例設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6. 施美珠,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 劉旨峰,網路互評系統的學生群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8. 傍R玲,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9. 卓宜青、劉旨峰、袁賢銘、林珊如,「網路化學習歷程系統之初探性研究」,GCCCE2000會議,2000。
10. 邱繼宏、王尉任、袁賢銘、林珊如,「架構在WEB上的作業相互評量系統」,Tanet98會議,1998。
11. 黃政傑,合作學習教學法,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院,1993。
12. 黃建瑜,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8。
13. 劉旨峰、周宜興、林姍如、袁賢明,「科技英文編修課程推行網路同儕互評的實例:學生態度實例分析」,Proceedings of the GCCCE 2001, vol. 2,1405-1051,2001
14. 溫嘉榮、吳明隆,新時代資訊教育的學習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岡,2000。
15. 中華民國電腦教育發展協會 編著,MOCC視窗系列 Visual Basic 電腦技能檢定題庫,台北:長和,2000。
16. Adams,D.M., & Hamm, M.E., “Cooperative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Charles C. Thomas, 1990.
17. Keith Topping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 249-276.
18. Falchikov, N., “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1995, 175-187.
19. 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 122-147.
20.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21.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7.
22. Bandura, A., & Walters, R. 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3.
23. Dowrick, P. W., Self-modeling. In P. W. Dowrick & S. J. Biggs (Eds.), Using video: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pplications. Chichester, England:Wiley, 1983,pp.105-124
24. Fish, M. C., & Pervan, R., “Self-instruction training: A potential tool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85, pp.83-92.
25.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 Holubec, E.J., “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ve in the classroom.” Minnesot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26.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7b.
27. Kazdin, A. E.. Covert modeling: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imagined rehearsal. In J. L. Singer & K. S. Pope (Eds.), “The power of human imagination:New method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Plenum 49.Press,1978, pp. 255-278
28. Kornhaber, R. C., & Schroeder, H. E., “Importance of model similarity on extinction of avoidance behavior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5.
29. Meichenbaum, D., “Examination of model characteristics in reducing avoidanc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1,pp.298-307.
30. Pajares, F., “Self-efficacy bel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96,pp.543-578.
31. Polya, G..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2. Rosenthal, T. L., & Zimmerman, B. J.,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1978.
33. Slavin, R.E.,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ed.)”.Boston:Allyn & Bacon.,1995.
34. Schroeder, T. L., “Mathematical connections: Two cases from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0763,1993.
35. Schunk, D. H., “Modeling and attributional effects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A self-efficacy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1981,pp.93-105.
36. Schunk, D. H., “Ability versus effort attributional feedback: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1983,pp.48-58.
37. Schunk, D. H.,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o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1984,pp.848-856.
38. Schunk, D. H., “Peer model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1987,pp.149-174.
39. Schunk,D.H.,“Self-modeling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1989,pp.155-163.
40. Schunk, D. H., “Goal setting and self-efficacy d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990,pp.71-86.
41. Schunk, D. H.,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96.
42. Schunk, D. H., “Peer modeling. In K. J. Topping, & S. W. Ehly, (Eds.)”,Peer-assiste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pp.185-202.
43. Schunk, D. H., & Hanson, A. R., “Peer model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1985,pp.313-322.
44. Schunk, D. H., Hanson, A. R. & Cox, P. D.,. “Peer model attribute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behavior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1987,pp.431-434.
45. Schunk, D. H., & Rice, J. M., “Strategy fading and progress feedback: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and comprehension among students receiving remedial reading services,”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7, 1993, pp.257-276.
46. Thelen, M. H., Fry, R. A., Fehrenbach, P. A., & Frautschi, N. M., “Therapeutic videotape and film modeling: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979,pp.701-720.
47. Wurtele,S.K., “Self-efficacy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A review,”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986, pp.290-301.
48. Arthur W. Chicker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experiential learning”, Change Magazine Press,1977.
49. Atkinson, George, Jr, “The influence of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on the responses b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 1985”, UMI,1988
50. Bostrom, R.P.,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March 1990,pp.101-109.
51. Bostrom, R.P., “Learning Style and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March 1993, pp.118-120.
指導教授 周惠文(Huey-Wen Chou) 審核日期 2002-6-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