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30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7 、訪客IP:18.117.154.134
姓名 柴志倫(Chi-Lun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新舊退休金制度之變革對企業與員工之影響與因應之道─以某外商公司為例
相關論文
★ 台灣印刷電路板特用化學品經營策略 -以A公司競爭策略為例★ 台灣退休金新制實施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 影響與因應-以A公司為例
★ 企業構建以自有研發為發展策略之探討 -以 A 公司為例★ 新事業發展策略探討—以E公司進入噴墨頭產業為例
★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在降低製造成本之應用與效益探討-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 影響台灣地區電信產業員工工作投入與組 織承諾因素探討-以固網經營業者為例
★ 政府採購法拒絕往來制度實施問題探討★ 企 業 變 革 策 略 之 探 討 -以某被動元件公司為例
★ 資料倉儲與資料探勘在總部客服部門之應用-以資訊品牌A公司為例★ 台灣封測產業經營模式與競爭策略探討—以p公司為例
★ 跨國科技業併購整合之領導風格與組織策略探討-以電子材料CCL產業為例★ 印刷電路板中小企業之競爭策略探討--以A印刷電路板公司為例
★ 領導模式與激勵方式對草莓族銷售人員之績效影響研究-以通訊零售門市為例★ 固網業者在數位匯流趨勢下的經營策略探討-以A公司為例
★ 知識管理系統應用效益之研究—以某汽車公司零件設計作業為例★ 企業導入數位學習(e-learning)實務探討—以K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台灣地區退休制度始於民國73年勞動基準法之規定,並於民國75年開始由業主提繳退休金,至今已有16年以上歷史,但由於台灣地區企業多屬中小型企業,企業存活年限較短加上勞工流動率偏高,舊制退休制度面臨佷大挑戰。政府也同時研擬多項新制退休辦法,擬於提送立法院審核同意後實施。本論文對企業及員工面臨新舊制變革之際提出探討及因應之道,並以某外商公司現有制度為例提出討論及建言。
內容以法規、制度、與影響決策分析為主要分析架構,再配合其他法規、理論、與影響決策分析等相關文獻建構起本研究之理論分析。同時在資料收集上,主要來自國內外企業退休金研究報告、相關論文研究、公告法條與新聞資訊,配合以上之分析逐步歸納整理出必要之企業退休金與勞工、企業、與社會層面比較,並分析個案外商公司的人力結構與退休金的關係,以提供決策分析之初級資料所用。最後再歸納出與個案外商公司的退休金方向與勞工、企業、與社會三方面之建議。
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參考有關企業退休金理論、企業退休金提存制度、影響員工退休決策之相關文獻。第三章以國內外企業退休金制度之發展,說明退休金三制並行的依據及發展因素、退休金給付方式之比較、退休金之準備與精算、以及影響決策之方向。第四章個案外商公司的企業內部退休金制度的演進與人力結構變化之分析,對個案外商公司發展沿革作一介紹,並分析個案外商公司經營發展各階段的人力結構變化與薪資管理制度之影響。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就文獻探討所歸結之改善方案,以及在企業、勞工、與社會福利三方面的企業退休金制度作成結論,並對企業退休金影響層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中) ★ 退休金制度
★ 勞工退休準備金
★ 員工福利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03
第二章 文獻探討……………………………………………………………….05
第一節 企業退休金制度之發展…………………………………….05
第二節 企業退休金理論…………………………………………….07
第三節 企業退休金提存制度……………………………………….11
第四節 影響員工退休的因素……………………………………….13
第五節 員工對公司的貢獻度與年齡之關係……………………….16
第三章 企業退休制度之法令規範與影響分析……………………………….20
第一節 國內外企業退休給付法制比較–比臺灣、美、德為例……20
第二節 退休金的給付方式…………………………………………..27
第三節 退休金的準備與精算………………………………………..32
第四節 退休金的給付規定…………………………………………..35
第五節 新舊退休金制度比較………………………………………..39
第六節 小結…………………………………………………………..42
第四章 個案外商公司退休金制度的演進與人力結構變化之分析…………..44
第一節 個案外商公司發展沿革……………………………………..44
第二節 個案外商公司之人力結構…………………………………..45
第三節 個案外商公司的退休金準備方案…………………………..47
第四節 個案外商公司新退休金制度之效益評估…………………..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61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65
註釋……………………………………………………………………………….66
參考文獻………………………………………………………………………….67
圖目錄
圖2.1 日本研究人員貢獻度及年齡關係………………………………………16
圖4.1 各年齡層人數比例圖……………………………………………………45
圖4.2 個案外商公司員工學歷結構圖…………………………………………46
圖4.3 個案外商公司各主要階層人力及年齡結構圖…………………………46
圖4.4 個案外商公司的薪資級距………………….……………………………56
圖4.5 個案外商公司員工貢獻度與年齡關係.………………………….……...57
表目錄
表3.1 確定給付與確定提撥退休金計劃的優、缺點與特性…………………27
表3.2 台灣退休金計劃三種制度之比較………………………………………30
表3.3 勞動基準法退休基數與比較表…………………………………………39
表4.1 個案外商公司台灣分公司2001年離職人數…………………………...47
表4.2 個案外商公司的員工服務年資與公司提撥率的比較…………………48
表4.3 2001年前到職員工的個人帳面起始值與年資關係表…………………48
表4.4 年資與帳面起始值的計算公式…………………………………………49
表4.5 年齡及服務年資對照表…………………………………………………50
表4.6 五年緩衝期的離職者之服務年資計算表………………………………50
表4.7 個案外商公司內部退休方案與新舊退休金制度提撥率的比較………51
表4.8 一次提領退休金之免稅額度與稅務計算表…………………………….53
表4.9 分期領取退休金之免稅額度與稅務計算表…………………………….53
表4.10 90年度所得稅課稅級距、稅率及累進差額…………………………..5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江盈誼(2002),「經發會就業組共識,勞工得或失?」,勞動者 120 期。
行政院勞委會(2001),「退休金三制並行」,聯合新聞網。
吳明儒(1997),「台灣未來企業退休金制度改革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李光前(2001),「削足適履的退休金改制方案─揭開退休金改制的真面目!」,新世代青年團。
李松杰(2000),「退休基金管理運用與委託經營之配置策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思萱(2001),「勞基法退休制度,年金制?個人帳戶制?」,遠見雜誌。
杜珠錦(2001),「退休金制度之風險比較」,逢甲大學保險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亨英(1995),「台灣地區老人勞動參與及退休決策行為之經濟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宗鈞(2001),「員工提早退休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中美日三國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林炫秋(2000),「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林炫秋(2001),「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柯木興(1986),「勞工退休作業手冊」,中國社會保險學會,頁5。
柯木興(1999),「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發行,頁159-160。
徐懷辰(2001),「影響企業退休金提撥率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翁朝棟(1999),「企業退休金制度對人力年齡結構及人力運用影響之研究──以中國鋼鐵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張烽益(2002),「建構台灣的職業年金體系」,勞動者電子報。
張熒真(2000),「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月霞、施博基(2001),「台灣企業退休金概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第2期。
陳伸賢(2002),「談勞基法勞退金制度的變革」,銀行員工會第十三期。
陳新立(1999),「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之社會性分析-從企業福利到社會保障」,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單驥(1987),「勞基法中退休準備金提撥率之調查及研究」,經濟專論第110號,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
單驥(1990),「勞基法中退休退休制度的改進─並兼論退休、資遣與失業保險制度之整合」,當前人力運用問題研討會。
單驥(1992),「美國的強迫退休制度理論與日本驗證」,經濟前瞻,第26號卷7,頁129-131。
黃英忠(1994),「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華泰書局出版。
黃琴雀(1996) ,「我國勞動基準法退休金制度調整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瑞迪企管顧問有限公司(2002),「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http://www.recruiter.com.tw。
鄢武誠(2000),「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劉天賜(1999),「新舊制勞工退休金提撥制度之差異─ 兼論其可能之影響」, 中國統計通訊,第10卷8期,頁16-24。
蔡金生(1985),「民營企業退休金提存方法之研究」,逢甲保險研究所,頁2。
盧政春(2001),「論勞基法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改革」,東吳社會學報第六期。
鍾惠琪(2000),「應用決策分析探討台灣勞工退休金制度轉換之影響」,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保險營運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羅業勤(1992),「薪資管理」,羅業勤自版。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M. (1996),“Managing Reward Systems”, Buckingham P.H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vid Ervin (1981),“Theoritical Frame for Pension costs”, Vol.22.
Dong-Zhiqiang,“ Deferred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00050.
Feldman, D. C. (1994)., “ The Decision to Retire Early:A Review and Academy of Conceptualization”,Management Review19(2), pp 285-311.
Fillenbaum, G. G., George, L. K., & Palmore, E. B. (1985),“Determinants and for Consequences of Retirement among Men of Different Races and Economic levels”,Journal of Gerontology, 40(1), 85-94.
M. Friedman (1957),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zear Edward P(1979), “Why Is There Mandatory Retir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cember, Vol. 87, pp.1261-1283.
Lazear Edward P(1986),“Retirement from the Labor Force”,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North-Holland, pp. 305-355.
Logue, Dennis E.(1979), “Legisla-tive Influence on Corporate Pension Plan”,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McGill, D. M. and D. S. Grubbs(1989), “Fundamentals of Private Pensions”,ED. Richard D. IRWIN INC,1998.
Muller, C. F., & Boaz, R. F.(1988), “Health as a Reason or Rationalization for Being Retire? Research on Aging”, 10(1), 37-55.
Schein, E. (1990). “ Career Anchors: 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 San Francisco: Pfeiffer & Company.
Super, D. E. (1980). “A Life 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0), pp. 282-298.
指導教授 黃同圳(Tung-Chun Huang) 審核日期 2002-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