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430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18.219.251.152
姓名 盧振昇(Cheng-Shen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汽車修護人員事業生涯發展與管理機制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台灣印刷電路板特用化學品經營策略 -以A公司競爭策略為例★ 台灣退休金新制實施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 影響與因應-以A公司為例
★ 企業構建以自有研發為發展策略之探討 -以 A 公司為例★ 新事業發展策略探討—以E公司進入噴墨頭產業為例
★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在降低製造成本之應用與效益探討-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 影響台灣地區電信產業員工工作投入與組 織承諾因素探討-以固網經營業者為例
★ 政府採購法拒絕往來制度實施問題探討★ 企 業 變 革 策 略 之 探 討 -以某被動元件公司為例
★ 資料倉儲與資料探勘在總部客服部門之應用-以資訊品牌A公司為例★ 台灣封測產業經營模式與競爭策略探討—以p公司為例
★ 跨國科技業併購整合之領導風格與組織策略探討-以電子材料CCL產業為例★ 印刷電路板中小企業之競爭策略探討--以A印刷電路板公司為例
★ 領導模式與激勵方式對草莓族銷售人員之績效影響研究-以通訊零售門市為例★ 固網業者在數位匯流趨勢下的經營策略探討-以A公司為例
★ 知識管理系統應用效益之研究—以某汽車公司零件設計作業為例★ 企業導入數位學習(e-learning)實務探討—以K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汽車修護從業人員之事業生涯發展認知、掌握與滿意的程度、組織生涯管理現況及組織生涯管理施行程度對生涯滿意的影響;並依相關之文獻探討及筆者者實務汽車修護管理經驗,發展出組織生涯管理機制,測試汽車修護人員對這些生涯管理機制認同及接受的程度,藉以能協助支援其個人生涯發展之需,健全組織生涯管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本研究使用量化之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經製造廠家授權之汽車修護廠,從事售後服務及維修的汽車修護業之從業人員為對象。共發放問卷515份,回收有效問卷411份,回收率為79.8%,問卷統計分析採用敘述性統計、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 受測者對於自己生涯認知掌握及滿意的程度欠佳,在對未來事業生涯發展的掌握程度上有54%的受測者回答大致可以掌握,回答完全可以掌握的只有5.6%,而仍有32.8%的受測者是很難掌握及7.5%是幾乎完全無法掌握。對未來在汽車業發展的期許受測者希望未來從事技術職者佔51.1%,管理職佔24.1%,服務職佔14.8%,顯示有很大比例汽車修護人員希望未來要往技術職發展。因此,的汽車修護業在組織生涯管理上,必須重視這一群希望往技術職發展的修護人員。
● 受測者對目前汽車修護業所提供的生涯管理制度之能否滿足其生涯發展需求的評價,平均值才2.46分,低於2.5的普通或差不多。顯示當前汽車修護業者,未能提供滿足汽車修護人員生涯發展之需的生涯管理策略及機制;而對組織生涯管理評價,只有在專長與訓練方面,業著基於營運上迫切而明顯的需要,較為重視,平均得分為2.91外;在考績與升遷、
● 主管及組織對生涯的關注程度上,其平均值分別只在2.53及2.56的勉強及格邊緣,顯示考績的公平性有待加強,升遷管理有待改善。而汽車修護業者及其管理者,亦應在汽車修護人員事業生涯發展上多給予輔導與關注。
在公司別及規模的變異情形方面,不同公司間對考績與升遷的評價有明顯差異,其中對G公司的評價明顯高於A、B及F公司,經實際在業界的觀察,G公司徹底執行以標準工時為基礎的績效考核,其考核標準、明確、公平。A、B公司則均無以標準工時為基礎的績效考核制度;此外,G公司亦較為重視汽車修護人員的升遷發展。在專長與訓練及生涯關注的評價方面,不同公司對「專長與訓練」的評價有明顯的差異。但Scheffe事後檢測未發現兩兩公司間有明顯的差別。而不同公司間對生涯關注因素評價,並無顯著的差異。在公司規模方面,不同規模的公
司,對組織生涯管理現況的評價,不論在考績與升遷、專長與訓練或生涯關注,均無顯著差異。
● 在生涯發展的滿意程度上,汽車修護人員個人生涯發展滿意程度,平均值為2.46,低於普通水準,是值得受業者重視的問題,而在離職與轉業傾向方面,有30.7%的受測者表示,如果現在可以換工作但同樣是汽車維修業,會馬上換工作,而有40.9%的受測者表示如果現在可以換工作,並離開汽車業,是會馬上換工作的。顯示汽車修護人員之離職與轉業傾向頗高。汽車修護業者亟需重視並改善汽車修護人員事業生涯發展系統。
● 組織生涯管理三個因素構面與生涯滿意皆成非常顯著正相關,不論是專長與訓練、考績與升遷或生涯關注,均對生涯滿意有非常顯著影響(p<0.01),即汽車修護人員對專長與訓練、考績與升遷及生涯關注的評價愈高,其生涯滿意程度愈高。對生涯滿意影響效果最大著為考績與升遷,其次為生涯關注,再次為專長與訓練,其影響效果甚至高於年資與職位。因此,汽車修護業者,若能有較佳的組織生涯管理,對汽車修護人員之專長與訓練、考績與升遷,加以重視與改善,並對汽車修護人員多給予在生涯發展上的關注。則汽車修護人員的生涯滿意會相對提高,工作態度亦會隨之改善,離職與轉業傾向就會降低
● 受測者對本研究所提出之雙重生涯路徑、技能本位薪給制度、及生涯輔導等組織生涯管理機制,其認同與接受度均高,尤其是雙重生涯路徑及生涯輔導,更是汽車修護人員在生涯發展上所非常需要的。不同公司間對技能本位薪給制度,認同與接受程度有明顯差異;G公司組織生涯管理施行較佳,其員工對織生涯管理現況評價較高,員工對其能力發展規劃認同及接受的程度,相對亦較高。
● 本研究結果,關於組織生涯管理對個人生涯滿意有非常顯著影響的部分及雙重生涯路徑、技能本位薪給制度、能力發展規劃及生涯輔導等組織生涯管理機制的施行建議。對於提供汽車修護業者規劃有效之汽車修護人員生涯發展與管理制度,具有重要之參考價值。
關鍵字(中) ★ 生涯規劃
★ 汽車修護
★ 生涯管理
★ 生涯發展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表次 圖次 ……………………………………………………………Ⅲ
摘要 ………………………………………………………………………Ⅴ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生涯規劃的概念 …………………………………………3
第二節、 生涯發展系統 ……………………………………………6
第三節、 個人生涯發展滿意程度………………………………… 23
第四節、 組織生涯管理與個人生涯發展滿意之關係………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範圍及抽樣對象 ……………………………………27
第二節、研究假設………………………………………………… 28
第三節、問卷設計之變數衡量…………………………………… 29
第四節、研究架構…………………… ……………………………30
第五節、回收樣本特性分析……………………………………… 33
第四章:汽車修護人員事業生涯發展與管理機制之實徵分析 ………34
第一節、 汽車修護人員自我生涯規劃與認知 ……………………34
第二節、 汽車修護人員組織生涯管理現況分析 …………………37
第三節、 汽車修護人員事業生涯發展滿意度現況分析 …………42
第四節、 組織生涯管理與生涯滿意之關係 ………………………45
第五節、 汽車修護人員生涯管理機制分析 ………………………4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5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5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附錄:研究問卷 …………………………………………….……………64
表次
表2-1-1 事業生涯的階段 …………………………………………………………5
表2-2-1 生涯發展定義彙總表………………………………………………………7
表2-2-2 生涯發展系統………………………………………………………………8
表2-2-3 員工生涯規劃的步驟………………………………………………………9
表2-2-4 Gutteridge 所提出的組織生涯管理活動…………………………………10
表2-2-5 生涯發展制度歸納表 ……………………………………………………11
表2-2-6 有效生涯管理系統之設計要素 …………………………………………12
表2-2-7 汽車維修業雙重事業生涯路徑 …………………………………………15
表2-2-8 技能本位薪給制度之實例 ………………………………………………17
表2-2-9 汽車修護人員技能本位薪給制度之實例 ………………………………18
表2-2-10 有效工作輪調系統的特性 ………………………………………………20
表2-2-11 經理人在生涯管理上的角色…………………………………………… 21
表2-2-12 欲成功討論事業生涯所應具備之特質…………………………………22
表3-1-1 抽樣對象 ………………………………………………………………… 27
表3-5-1 樣本回收狀況表 ………………………………………………………… 31
表3-5-2 回收樣本特性分析…………………………………………………………33
表4-1-1 對自己的事業前途之考慮程度分析 …………………………………… 34
表4-1-2 對未來的工作生涯之計劃分析 ………………………………………… 34
表4-1-3 對未來的工作生涯規劃之期程分析 ……………………………………35
表4-1-4 對未來工作職位或工作性質選擇掌握的程度分析………………………35
表4-1-5 接受派訓或受訓時機的選擇掌握的程度分析 …………………………35
表4-1-6 對未來生涯發展整体的掌握程度分析 …………………………………36
表4-1-7 對未來在汽車業發展的期許分析…………………………………………36
表4-2-1 汽車修護人員組織生涯管理現況因素分析 ……………………………38
表4-2-2 汽車修護人員對組織生涯管理之考績與升遷評價之變異數分析 ……39
表4-2-3 汽車修護人員對組織生涯管理之專長與訓練評價之變異數分析………41
表4-2-4 汽車修護人員對組織生涯管理之生涯關注評價之變異數分析 ………42
表4-3-1不同公司受測人員之生涯發展滿意度分析 ……………………………43
表4-4-1迴歸方程式內容 …………………………………………………………44
表4-4-2 基本資料、公司規模、組織生涯管理各構面及生涯滿意之關係矩陣…47
表4-4-3 釋變數與生涯滿意之迴歸分析表…………………………………………48
表4-5-1 汽車修護人員生涯管理機制因素分析 …………………………………50
表4-5-2 汽車修護人員對雙重生涯路徑制度認同與接受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51
表4-5-3 汽車修護人員對技能本位薪給制度認同與接受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53
表4-5-4 汽車修護人員對生涯輔導管理機制認同與接受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54
圖次
圖2-2-1 雙重事業生涯系統之實例………………………………………………14
圖2-2-2 如何將工作經驗運用於員工的能力發展………………………………16
圖3-4-1研究架構 …………………………………………………………………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方世榮譯(1999),「基礎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辛秋菊(1993),「生涯發展離職傾向及其關係之研究-以製造業及服務業為研究對象」,淡江大學管科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李隆盛、黃同圳主編(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院圖書出版部
4、吳筱如(2001),「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6、林怡宜(2000),「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 卓文記(1995),「研發人員之生涯發展與人事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研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黃同圳(1998),「國軍幹部生涯規劃之研究」,國防部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10、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11、盧偉斯(1999),「事業生涯發展系統的規劃與管理」,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報,第二期
12、謝安田(1991),「人事管理」,台北,自行出版,第六版
西文部分
1. Baumann, B., Duncan, J., Former, D.E. and Leibowitz, Z. (1996), “Amoco Primes the Talent Pump “, Personnal Journal. , pp 79-84
2. Beach, D.S. (1980)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N.Y.:Macmillam Publishing Co. Inc.
3. Cheraskin, L. and Campion, M. (1996),“ Study Clarifies Job Rotation Benefits”, Personnel Journal., 1996, pp.31-38.
4. Gutteridge, T.G. & Hutcheson, P.G. (1984), “Career Development,” N.Y: John Willey & Sons, Inc.
5. Gutteridge, T.G., Leibowitz, Z.B., & Shore, J.E. (1993),“Organizational Careet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Inc.
6. Hall, D.T. & Goodale, J.G. (1986),"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ssey-Base.
7. Kuzmits, F.K. (1992),"Experiential Expercisec in Persona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 Mirabile, R.J.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9. Mobley, W.H., Horner, & Hollingworth,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Psychology, 63,pp.408-414.
10. Mobley, W.H., Horner, "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ication and Employee", Journal of Psychology, P62.
11. Noe, R. A. (1998),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N.Y.:McGraw-Hill
12. Otte, F.L.and Hutcheson, P. G. (1992),” Helping Employees Manage Care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p. 57-58.
13. Rummler, G. (1996), “In Search of the Holy Performance Grai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4. Simth, P.C., L.M. Kendall & C.L.Hulin.(1969)."Measurement of Satisfication in work
& Retirement", Chiacago: Rand Mcnally,
15. Steadham, S.V. (1980). “Learning to Select a Needs Assessment Strategy “.
16.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Y.: John Willey & Sons, Inc.
17. Van Mannen, J. & Schein, E.H.(1997).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指導教授 黃同圳(Tung-Ching Hwuang) 審核日期 2003-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