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郝蔚倫(Wei-Lun Hao)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姚鼐墓誌銘作品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桐城派主宰清代文壇,欲研究清代文學不可不知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文學理論的集大成者,欲治桐城派不可不知姚鼐;墓誌碑銘是姚鼐文集的最大宗,欲了解姚鼐不可不探討他的墓誌銘作品。
墓誌銘的起源由於各學者認知不同,至今未有公論;在使用性質上,墓誌銘是喪葬儀式的禮器,墓碑、墓碣、墓表等都屬於墓誌銘的一種。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刻碑顯名的風氣日盛,實行碑禁制度,遂使得埋藏幽壙的墓誌銘數量得以成長。墓誌銘的文體固定,寫法也較一致,大抵要記錄墓主一生大節,並舉引德行事蹟加以稱述,蓋銘之本意乃「稱美不稱惡」,所以墓誌銘最為人詬病之處也在於此,有「諛墓」之虞,是它的藝術限制。
姚鼐墓誌銘作品體例嚴謹,嚴守撰述者的分際,務使墓主和後世子孫同感榮顯,但不虛言溢美。身處在考據風氣興盛的乾嘉時期,姚鼐雖不反對考據漢學,主張「義理、考據、文章」三者兼用而不可廢,但一生以發揚程朱學說為己任,重視躬行實踐,強調個人應視道德的體踐為生命之終極目標,所以對於一些較為極端激烈的道德行為,如割股療親、守貞殉夫等,基本上都採取贊成的態度,在道德問題上,寧可「過中」也不要「不及」。無形中,提高了道德標準,而透過墓誌銘的書寫,加以宣傳頌揚,以期達到明道義、維風俗的目的。
|
摘要(英) |
Tongcheng School is the main trend in Qing dynasty so you have to recognize it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ture of Qing Dynasty. You want to know Tongcheng School and you must know Yao Nai first. Because Yao Nai is the leader of Tongcheng School. Epitap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Yao Nai’’s Collected Works. So everyone wishes for knowing Yao Nai’’s world, he/she has to research Epitaph. Epitaph originates from scholars’ different ideas, and nobody integrates them so far. But Epitaph which is in burial rite is an access of the died world including Tombstone ,Mujie, Tomb of the table. The trend that names are shown on tombstones were popular i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passed the law to forbid using tombstone. The style and the writing of Epitaph are fixed. The main ideas of Epitaph were about the lives of the dead and they took the deeds of the dead for example. Everybody criticized that the content of Epitaph always covered up the faults and just commended the dead, which was the limit of art.
The style of Yao Nai’’s works was rigorous and was never excessive praise. But he made the dead and his/her descendants feel the glory. Yao Nai lived in Qianlong period of prevalent textual culture. He did not object the Textual Sinology but he claimed that Argumentation, Textual and Essay, the three factors, must be used in Epitaph. He thought that promoting Neo-theory was his whole -life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ing morality was his goal. Besides, he approved of extremely intense moral behaviors such as cutting leg for their parents and killing themselves for their dead husbands. He would rather exceed the moral limit than meet less. In order to reach the aim of knowing morality and maintaining custom naturally, he stressed that strict virtue standard was important by writing and promoting Epitaph.
|
關鍵字(中) |
★ 姚鼐 ★ 桐城派 ★ 墓誌銘 |
關鍵字(英) |
★ Tongcheng School ★ Yao Nai ★ Epitaph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目的 ……………………8
第二章 傳統墓誌銘作品探析…………………….11
第一節 墓誌銘的名義與源流 ……………………12
一、 名義 ………………………………………12
二、 源流 ………………………………………19
第二節 墓誌銘的文體淵源 ………………………29
一、 頌…… ……………………………………31
二、 誄…… ……………………………………32
三、 碑… ………………………………………34
第三節 墓誌銘的書寫特色與藝術限制 …………38
一、 書寫特色 …………………………………39
二、 藝術限制 …………………………………42
第三章 姚鼐墓誌銘作品之風格特色…………….47
第一節 形式特徵 …………………………………50
一、 題 …………………………………………51
二、 序 …………………………………………65
三、 銘 …………………………………………69
第二節 撰述宗旨 …………………………………73
一、 告死者、慰生者 …………………………75
二、 明道義、維風俗 …………………………79
三、 揚幽潛、厲鄉人 …………………………82
第三節 藝術特色 …………………………………84
一、 白描傳神、風韻疏淡 ……………………85
二、 詞雅氣暢、語簡事盡 ……………………88
三、 冷筆直書、事信言文 ……………………92
四、 善用虛字、紆徐回深 ……………………96
第四章 姚鼐墓誌銘作品之內容分析 ……………101
第一節 孝道觀 …………………………………101
一、 貧匱中善盡其養 …………………………102
二、 重視子嗣 …………………………………104
三、 割股療親 …………………………………106
第二節 婦女觀 …………………………………117
一、 姚鼐對於貞、節、烈的態度 ……………118
二、 賢內助的形象 ……………………………124
三、 女子才德兼備謂之女君子 ………………129
四、 以女子反觀男子 …………………………130
第三節 政治觀 …………………………………131
一、 個人的仕宦態度 …………………………132
二、 描寫的官吏形象 …………………………135
三、 形象所指涉的政治意涵 …………………143
第五章 姚鼐墓誌銘作品的價值 …………………149
第一節 考察姚鼐家世與交遊 ……………………150
第二節 補史籍之闕漏 ……………………………155
第三節 反映社會狀況 ……………………………161
第四節 導引社會風俗 ……………………………164
第六章 結論 ………………………………………167
附表一......................................175
附表二 ………………………………………………181
參考書目………………………………………………195
|
參考文獻 |
一、 姚鼐的著作
惜抱軒全集 姚鼐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3月臺一版
惜抱軒筆記 姚鼐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8月
惜抱軒手札 姚鼐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3年12月影印版
惜抱軒尺牘 姚鼐 北京 中國書店 據宣統初元小萬柳堂據海源閣本重橅刊 無出版年月
評注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輯 王文濡校注 臺北 華正書局 1988年8月
惜抱軒詩文集 姚鼐 劉季高標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第2次印刷
二、 桐城派專著
姚惜抱學記 朱玄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4年元月出版
古文辭類篹研讀法 馮書耕 臺中 雅言出版社 1974年4月初版 1981年11月再版
桐城文派學述 尤信雄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89年1月再版
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 劉聲木 徐天祥點校 合肥 黃山書社 1989年12月
桐城派 王鎮遠 臺北 群玉堂出版公司 1991年12月
桐城文派述論 吳孟復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年5月
古典主義的終結—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 鄭愛和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12月
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 葉龍 香港 繁榮出版社 1998年12月
桐城派研究 周中明 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年10月
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 萬奇 呼和浩特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 湯懷志、潘忠榮主編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8月
桐城派三祖年譜 孟醒仁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
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 趙建章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9月
姚鼐與乾嘉學派 王達敏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三、 經部
周易正義 (魏)王弼、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論語注疏 (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孝經注疏 (唐)唐元宗明皇帝御注 (宋)邢昺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儀禮鄭注句讀 (清)張爾歧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97年10月再版
大戴禮記彙校集注 (漢)戴德 黃懷信主撰 孔德立、周海生參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5年1月
四、 史部
(一) 史籍
史記 (漢)司馬遷 臺北 鼎文書局 1993年10月8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唐)李賢等注 臺北鼎文書局 1978年11月
三國志魏書 (晉)陳壽 (宋)裴松之注 臺北 鼎文書局 1993年2月7版
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92年11月7版
宋書 (梁)沈約 臺北 鼎文書局 1993年10月7版
南齊書 (梁)蕭子顯 臺北 鼎文書局 1975年3月
新唐書 (宋)宋祁、歐陽脩 臺北 鼎文書局 1992年1月7版
清史稿校註 (清)趙爾巽等著 臺北縣 國史館 1991年6月
清史 臺北 國防研究院 1961年2月
欽定大清會典 (清)崑岡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景印,無出版年月
大清律例彙輯便覽 臺北 成文出版社 據清光緒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無出版年月
(二) 金石
金石錄校證 (宋)趙明誠著 金文明校證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金石三例 (元)潘昂宵、(明)王行、(明)黃宗羲 (清)王芑孫評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1月
漢魏六朝墓銘纂例 (清)李富孫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漢石例 (清)劉寶楠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金石例補 (清)郭麐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語石 (清)葉昌熾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1月臺三版
誌銘廣例 (清)梁玉繩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三) 近代史料
國史大綱 錢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40年6月初版 1974年11月1版1985年12月12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0年10月臺二版
中國通史 李方晨 臺北 1969年11月
中國通史 林瑞翰 臺北 三民書局 1973年12月初版 1983年1月3版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劉師培 臺北 華世出版社 1975年4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1月臺7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臺北 里仁書局合刊本 1995年2月
中國喪葬史 張捷夫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6月
中國喪葬史 徐吉軍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年1月
中國婦女生活史 陳東原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37年月第1版 1998年4月影印第1版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臺北 華正書局 2001年8月
喪葬史 陳華文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7年4月
中國倫理學史 蔡元培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年10月
五、 子部
(一) 古代
荀子集釋 李滌生 臺北 臺灣學生出版社 1979年2月
莊子集釋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清)郭慶藩集釋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0年4月臺一版
列子集釋 楊伯峻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年10月一版 1991年9月第3次印刷
管子輯評 (齊)管仲 (明)凌汝亨輯評 臺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80年5月
鹽鐵論校注 (漢)桓寬 王利器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釋名 (漢)劉熙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西京雜記 (漢)劉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8月臺一版
列女傳 (漢)劉向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3月
說文解字 (漢)許慎 (清)段玉裁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4月
典論 (魏)曹丕 臺北 世界書局 1963年5月2版
世要論 (魏)桓範 臺北 世界書局 1963年5月2版
孔子家語 (魏)王肅編 北京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
文賦集釋 (晉)陸機 張少康集釋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2月
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衒之 臺北 華正書局 1980年4月
顏氏家訓集解 (北齊)顏之推 王利器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12月
文藪 (唐)皮日休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1年7月
女孝經 (唐)鄭氏 嚴一萍輯 臺北 藝文印書館 無出版年月
封氏聞見記 (唐)封演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二程集 (宋)程顥、程頤著 王孝魚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年7月第1版 2004年月第2版 2008年7月北京第5次印刷
朱子語類 (宋)朱熹著 王星賢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10月北京第6次印刷
黃氏日抄 (宋)黃震 臺北 大化書局 1984年12月再版
日知錄 (明)顧炎武 臺北 世界書局 1984年11月7版
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文體序說三種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8年6月
五種遺規 (清)陳弘謀輯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3月
援鶉堂筆記 (清)姚範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8月
陔餘叢考 (清)趙翼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11月第1版 2003年12月第2次印刷
隨園詩話 (清)袁枚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4年2月
越縵堂讀書記 (清)李慈銘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9月第2版
緣督廬日記 (清)葉昌熾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6月
桐城文錄 (清)方宗誠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1年6月
初月樓文鈔 (清)吳德旋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年7月
初月樓古文緒論 (清)吳德旋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年7月
涵芬樓文談 (清)吳曾祺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9月臺四版
文學研究法 (清)姚永樸 廣文書局 1971年7月3版
畏廬論文等三種 (清)林紓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78年7月
(二) 現代
1. 文體類
文體論纂要 蔣伯潛 臺北 正中書局 1942年6月初版 1959年7月臺一版
中國文體通論 張榮輝 高雄 高職叢書出版社 1977年7月
體裁與風格 蔣伯潛 臺北 世界書局 1982年11月4版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姜濤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6月
中國古代文體學 褚斌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4月
文體論 薛鳳昌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月臺一版 1977年6月臺二版
六朝文體批評研究 賈奮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2. 喪葬金石類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趙萬里 臺北 鼎文書局 1975年6月再版
凡將齋金石叢稿 馬衡 臺北 明文書局 1981年9月
石學蠡探 葉國良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89年5月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趙超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 蒲慕州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年6月
秦始皇刻石考 吳福助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7月
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 朱啟新主編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5年9月
石學論叢 程章燦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9年2月
石學續探 葉國良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9年5月
中國古代墓志通論 趙超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6月
中國古代石刻通論 徐自強’吳夢麟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8月
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 黃金明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5月
3. 生死類
中國死亡智慧 鄭曉江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4月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偉勳 臺北 正中書局 1994年8月
生死智慧 鄭曉江 臺北縣 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
超越死亡 鄭曉江 臺北 正中書局 1999年12月
生死學十四講 余德慧 臺北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月 初版一刷
生死學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編 臺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2005年8月2版
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 曾煥棠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8月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盧建榮 臺北 麥田出版社 2006年3月
4. 其他
虛字會通法 徐超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原1931年8月版 1981年2月
古書虛字集釋 裴學海 北京 中華書局 1954年10月第1版 2004年11月第2版
書林藻鑑 馬宗霍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12月臺一版 1983年5月臺二版
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1月臺一版
儒家政論衍義 薩孟武 臺北 東大圖書 1982年6月
唐史論文集 金寶祥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2年8月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8月7版
文選學 駱鴻凱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11月1版
先秦孝道研究 康學偉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2年10月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 林安弘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2年11月
清朝典制 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5月
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趙鳳喈 臺北 稻鄉出版社 1993年5月
名君評傳 陸寶千等審閱 張玉法校訂 臺北 萬象圖書 1993年10月
儒家文化與中醫學 林殷 福州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年11月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 何冠彪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7年10月初版 2005年12月初版第2刷
中國的自傳文學 川合康三 蔡毅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年4月
清代法律制度研究 鄭秦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0年月第1版 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 郭松義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年8月
中學中庸譯註新編 勞思光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無出版月份
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 唐瑞裕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8月
清朝文官制度 艾永明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年12月版 2005年4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 常建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
余光中詩選一九四九~一九八一 余光中 臺北 洪範書店 2006年4月2版
清代詩文理論研究 王建生 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2月
六、 集部
(一) 總集
文選 (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1年3月6版
正續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王先謙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
經史百家雜鈔 (清)曾國藩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2年5月
歷代文話 王水照編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
(二) 詩文評
文心雕龍義證 (梁)劉勰 詹鍈義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3月
文心雕龍注釋 劉勰著 周振甫、王文進、李正治、蔡英俊、龔鵬程譯 臺北 里仁書局 1984年5月
(三) 別集
陶淵明集箋注 (晉)陶淵明 袁行霈箋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年4月
摯太常遺書 (晉)摯虞 張鵬一校補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年7月
韓昌黎全集 (唐)韓愈 臺北 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1977年9月
劉禹錫集箋證 (唐)劉禹錫 瞿蛻園箋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0月
歐陽修集編年箋註 (宋)歐陽脩著 李之亮箋註 成都 巴蜀書社 2007年12月
曾鞏集 (宋)曾鞏 陳杏珍、晁繼周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11月
宋文憲公全集 (明)宋濂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3月臺一版
震川先生集 (明)歸有光 周本淳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1版 2007年8月2版
方苞集 (清)方苞 劉季高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
劉大櫆集 (清)劉大櫆 吳孟復標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2月
鮚埼亭集 (清)全祖望 詹海雲校注 臺北 國立編譯館 2003年12月
戴東原先生全集 (清)戴震 臺北 大化書局 1987年4月再版
嘉定錢大昕全集 (清)錢大昕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
章學誠遺書 (清)章學誠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8月
江藩集 (清)江藩 漆永祥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4月
中復堂全集 (清)姚瑩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4年9月
劉孟塗集 (清)劉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曾文正公全集 (清)曾國藩 臺北 世界書局 1965年3月再版
羅雪堂先生全集 (清)羅振玉 臺北 大通書局 1976年7月
章氏叢書文錄 章太炎 臺北 世界書局影印民國八年浙江圖書館刊本 1982年4月
劉申叔先生遺書 劉師培 臺北 華世出版社 1975年4月
七、 期刊論文
(一) 桐城派
姚鼐「復魯絜非書」之文學理論 顏智英 孔孟月刊第29卷第1期 1990年9月
姚鼐的詩文理論-以「氣」為中心的創作觀 張靜二 中外文學第20卷第5期1991年10月
桐城派前期作家對時文的觀點與態度 鄺健行 新亞學報第16卷上冊 1991年10月
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 周婉窈 大陸雜誌第87卷第5期 1993年10月
論姚鼐思想的兩面性 劉相雨 安徽大學學報 1996年第1期
關於桐城派及近百年來對它的評論 周中明 文學評論 1997年第4期
姚鼐的文章論 劉守安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8年第1期
曾國藩陽剛陰柔說「古文八訣」蠡探 李建福 興大中文學報第11期 1998年6月
姚鼐的古文藝術理論及其對桐城派形成的貢獻 關愛和 文藝研究 1999年第6期
從中年辭官看姚鼐其人其文 周中明 文史知識 1999年第10期
兼濟、兼容、兼美-姚鼐古文理論及其文化背景概說 鍾揚 南京師大學報 1999年11月第6期
論姚鼐對文界雄才的推崇 董桂琴 東北師大學報 2000年第1期
評姚鼐的陽剛陰柔說 龍建國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 2000年8月
袁枚文論初探-兼論與桐城派的關係 周新道 江淮論壇 2001年第6期
姚鼐古文的文化透視 吳微 中華文化論壇 2002年第2期
神韻、平淡、雅潔-論姚鼐古文的風貌特徵 張樹文、吳微 江淮論壇 2003年第1期
陳獨秀與「桐城謬種」 鍾揚 古今藝文第29卷第2期 2003年2月
文派、文選與講學-姚鼐的為人與為文 陳平原 學術界雙月刊總第102期 2003年5月
姚鼐的婦女觀和他筆下的婦女形象 周中明 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 2003年9月
姚鼐的宋學情結與文章風度 吳微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 2003年11月
士大夫生命的自我投射-方苞《朱子詩義補正》的女性認知 丁亞傑 東華漢學第2期 2004年5月
法與非法之間-姚鼐摹擬論的現實取向 張徐芳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 2004年7月
論姚鼐愛民、濟民和以民為本的思想 周中明 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 2004年7月
姚鼐老年惟耽愛釋氏之學之我見 周中明 安徽大學學報第28卷第6期 2004年11月
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 徐雁平 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 2004年12月
桐城派與清代學術流變 曾光光 福建論壇2004第12期
論姚鼐的求實精神和寫實特色 周中明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 2005年9月
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 周中明 東南大學學報 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
姚鼐陽剛陰柔風格論當議 汪磊、李平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8期 2006年8月
桐城與新安:雙峰並峙-論姚鼐建立桐城文統的內在動因 王達敏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9卷第5期 2006年10月
桐城三祖古文理論比較 盧佑誠 皖西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 2007年2月
桐城詩派社詩學析探-以姚鼐、方東樹為中心 徐國能 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 2008年3月
論姚鼐鮮為人知的一面-民主性和進步性 周中明 東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 2008年7月
(二) 金石喪葬
論石刻資料對文學研究的價值 葉程義 國立中央圖書館刊新23卷第2期 1990年12月
墓誌史料與日常生活史 盧建榮 古今論衡 1999年12月
唐宋哀祭文的發展 葉國良 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 2003年6月
由墓誌銘看二程對婦女的書寫 邱佳慧 東吳歷史學報第12期 2004年12月
從「請銘」與「撰銘」探究宋代社會的倫常關係 邱佳慧 東華人文學報12期2008年1月
東漢碑刻發展及研究概況探析 陳星平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9卷 2008年7月
(三) 其他
典論論文「銘誄尚實」初探 柯金木 東方雜誌第23卷第10期 1990年4月
儒家傳統中的婦女觀 熊賢關 哲學雜誌第24期 1998年5月
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 林麗月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998年8月
康有為「尊碑」思想意涵初探 王振旭 國文天地第21卷第2期 2005年7月
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 溫毓詩 華梵人文學報第6期 2006年1月
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 張孟珠 政大史粹第10期 2006年6月
論易經中的陽剛陰柔之美 王岩 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2008年4月
清代碑派的理論之旗 夏小雙 中華書道 2008年5月
清代積案之弊 李文海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2009第8期
八、 論文集論文
中國婦女史論集 鮑家麟編 臺北 稻鄉出版社 1979年4月初版 1992年9月再版二刷
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合肥 黃山書社 1986年11月
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 鮑家麟編 臺北 稻鄉出版社 1993年3月
東吳史學文集 王衛平等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8月
婦女與社會 李貞德、梁其姿編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5年4月
九、 學位論文
(一) 桐城派
姚惜抱及其文學研究 張春榮 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 王更生指導
方苞詩文研究 廖素卿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年 潘重規指導
劉大櫆散文研究 黃雅淳 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何淑貞指導
桐城古文義法研究 呂善成 桃園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張夢機指導
姚鼐古文義法及其文章寫作學 吳慧貞 彰化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李威熊指導
(二) 墓誌碑銘
魏晉南北朝墓誌銘研究 陳文豪 臺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羅宗濤指導
蔡邕及其碑傳文研究 劉香蘭 臺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簡宗梧指導
韓愈所作的墓誌銘研究 金太熙 臺北 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金榮華指導
盛唐碑傳文研究 趙佩玉 臺中 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林聰明指導
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 陳玉蓉 臺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羅宗濤指導
王安石墓誌銘研究 陳德財 新竹 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何淑貞指導
白居易碑誌文研究 林巧玲 臺中 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李建崑指導
(三) 其他
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 邱仲麟 臺北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年 徐泓指導
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 諸海星 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 王更生指導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 費絲言 臺北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徐泓指導
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 張孟珠 嘉義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韓獻博指導
|
指導教授 |
丁亞傑
|
審核日期 |
2010-1-2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