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葉美惠(Mei-hui Yeh)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夏言與嘉靖政局之研究(1522-1548) (The study of Hsia Yan and Jia-Jing political situation(1522-1548))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夏言於正德十二年(1517)考取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初任官職位階卑微。嘉靖十七年(1538)其官拜至首輔高位,是明代歷任首輔中,少數以如此低階的官職初仕,且得以經由特簡入閣,受到皇帝超擢至首輔之位的政治人物。然而其政治命運波折很大,最終以獲罪身死,為明代政治人物中官運反差極大的特殊個案。
嘉靖初期,夏言任給事中時行事風格頗為剛毅正直。此時,明世宗剛即位對於政局的革新正滿懷抱負,因此面對不畏權貴、持疏諤諤的夏言頗有賞識,於是命其裁汰冗員、勘查莊田等,對促進嘉靖新政有著重要的貢獻。大禮議一事之後,世宗更加銳意於禮制的變革,夏言則因倡議郊祀禮迎合帝意而日漸受到超擢。加上,世宗崇信道教把政治權力與宗教信仰高度結合起來,使得長於詩文的夏言,得以藉由撰寫青詞更獲得世宗的青睞而平步青雲。
夏言在受世宗的寵信下獨排異己,在與權臣的傾軋中漸入權力的最高點,於嘉靖十七年(1538)登上首輔之位。然而夏言貴為首輔越顯驕矜,且淪陷於政治的惡鬥中,漸為朝臣所排擠。加上世宗個性偏狹,雖然倚重夏言謀策,採納其諫言,但無法忍受其怠慢不恭。最後在議復河套一事上,為嚴嵩構陷所害,最終落得被棄首的悲慘下場。
夏言的一生最終以悲劇收場,其主張的各項禮儀更定主要是為了迎合世宗,以穩固權勢。然而夏言在政治上仍具有一定的作為,這些主要體現在吏治與財政、教育與取才、軍事與民族政策等三方面,對於嘉靖政局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
摘要(英) |
Hsia Yan was a successful candidate of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arned Jinshi in the 12th year of Zhengde (1517) and was conferred Shou-Hsing-Ren and Shi-Hing-Ren. His first official position was low-level. In the 17th year of Jia-Jing (1538), he was promoted as prime minister, the highest position. Among prime ministers of Ming Dynasty, he was one of few political figures who started their political careers from a low-level position to became a member of cabinet through special selection and was promoted as the prime minister by emperor. But his political life experienced dramatic twists and turns before he was convicted to death. Hsia Yan is a special case in polit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whose official careers were wide fluctu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Jia-Jing, as a Ji Shizong, Hsia Yan’s acting style was resolute integrity. During the time, Emperor ShiZhong just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was aspiring for political reforms so he appreciated Hsia Yan’s defying dignitaries and straightforward speaking. The emperor ordered him to eliminate redundancy and give a survey of farmland that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Jia Jing New Policy. After Great Rite Review event, the emperor was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reforms of rites. Hsia Yan catered to the emperor by advocating suburban sacrifice ritual and was extraordinarily promoted to higher positions. In addition, Emperor ShiZhong worshiped Taoism and combined closely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religious belief. Hsia Yan, good at writing poems, was furthered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for writing Green Poems and had a meteoric rise in official circles.
With full confidence from the emperor, Hsia Yan began to exclude dissidents. In the internal strives among powerful ministers, Hsia Yan climbed on the top of power and became prime minister in the 17th year of Jia-Jing (1538). However, as prime minister, Hsia Yan was more and more arrogant and was caught in political struggles. He was gradually edged out by ministers. Despite depending on Hsia Yan’s suggestions and planning and adopting his opinions, Emperor ShiZhong could not tolerate Hsia Yan’s arrogance and disrespectfulness. Finally, in discussing recovery of He Tao, set up by Yan Song, Hsia Yan was tragically beheaded.
The life of Hsia Yan ended in tragedy. The purpose of his reforms of various rituals was mainly to carter the emperor to solidify his own base of power. However, Hsia Yan still had some political performances that were realized in three aspects: governance and finance, education and identifying outstanding talents, military affairs and national policy, that had added the fuel to the Jia-Jing political situation.
|
關鍵字(中) |
★ 嘉靖政局 ★ 首輔 ★ 夏言 |
關鍵字(英) |
★ Jia-Jing political situation ★ prime minister ★ Hsia Yan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 і
英文摘要 ……………………………………………… іі
誌謝 …………………………………………………… іv
目錄 …………………………………………………… v
圖表目錄 ……………………………………………… vii
夏言畫像-1 …………………………………………… viii
夏言畫像-2 …………………………………………… ix
夏言之父畫像 ……………………………………………x
緒論 ………………………………………………………1
第一章 嘉靖初期政局與夏言生平 …………………… 15
第一節 嘉靖初期的政治環境 ……………………… 15
第二節 嘉靖朝首輔角色的遞嬗 ………………………32
第三節 夏言的生平 ………………………………… 43
第二章 夏言的權力運作模式 ………………………… 58
第一節 夏言與世宗的互動 ………………………… 58
第二節 夏言與權臣的競逐 ………………………… 68
第三節 言官的支持與批判 ………………………… 90
第三章 夏言的為政策略與實踐 ……………………… 96
第一節 吏治與財政 ………………………………… 96
第二節 教育與取才 ………………………………… 113
第三節 軍事與民族政策 …………………………… 125
第四章 夏言與嘉靖朝的禮制變革 …………………… 148
第一節 郊祀禮的改革 ……………………………… 149
第二節 宗廟禮制的變革 …………………………… 161
第三節 祭祖禮制的變化 …………………………… 174
結論 …………………………………………………… 186
徵引書目 ……………………………………………… 192
|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古籍與史料
(一)正史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政書
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申時行等,《大明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5。
俞汝楫等,《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一夔等,《大明集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經書
孔安國,《尚書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毛奇齡,《辨定祭禮通俗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丘濬,《大學衍義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輯,《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四)奏議
朱厚熜、張璁,《諭對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沈鍊,《沈王二公疏》,收入《明代基本史代叢刊.奏摺卷.八二》,北京:線裝書局,2005。
夏言,《桂洲先生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孫旬,《皇明疏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桂萼,《文襄公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張翀,《張都諫奏疏》,收入《明代基本史代叢刊.奏摺卷.八二》,北京:線裝書局,2005。
張鹵,《皇明嘉隆疏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曾銑,《復套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楊守陳,《楊文懿公奏疏》,收入《明代基本史代叢刊.奏摺卷.六八》,北京:線裝書局,2005。
楊廷和,《楊文忠三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五)文集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樵,《方麓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元璋,《明太祖御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吳廷翰,《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林俊,《見素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徐階,《世經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高拱,《高文襄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張邦奇,《張文定公靡悔軒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張岳,《小山類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張璁,《太師張文忠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費宏,《太保費文憲公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時喬,《新刻楊端潔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楊爵,《楊忠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霍韜,《渭厓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霍韜,《霍文敏公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代叢刊.奏摺卷.七六》,北京:線裝書局,2005。
羅虞臣,《羅司勳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嚴嵩,《鈐山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六)筆記
于慎行,《穀山筆塵》,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方濬師,《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
毛奇齡,《郊社禘祫問》,北京:中華書局,1985。
田藝衡,《留青日札》,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繼登,《典故紀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徐釚,《詞苑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璁,《嘉靖祀典考》,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七)野史
何喬遠,《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沈越,《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
范守己,《皇明肅皇外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高岱,《鴻猷錄》,臺北:新興書局,1977。
許重熙,《憲宗外史續編(上)》,臺北:學生書局,1986。
陳洪謨,《繼世紀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鄭曉,《今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鄭曉,《吾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八)傳記與族譜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周聖楷,《楚寶》,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夏永年,《夏氏宗譜》,上海:上海圖書館,雍正七年木刻活字印本。
焦竑,《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謝純,《楊文襄公事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二、近人論著(中文部分)
(一)專書
卜鍵,《嘉靖皇帝》,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作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王其渠,《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朱子彥,《多維視角下的皇權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
胡凡,《嘉靖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張顯清,《禍國宰相–嚴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蘇同炳,《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1995。
(日)井上徹著,錢杭譯,《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二)學位論文
尤淑君的〈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王麗雯,〈日據以前台灣真武信仰之源流與發展〉,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朱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8。
吳惠婷,〈明代太僕寺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芳,〈張居正為政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胡克誠,〈楊一清與嘉靖新政〉,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7。
單長桂,〈明代內閣首輔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5。
葉淑萍,〈明中葉首輔楊廷和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趙國平,〈明代嘉、隆、萬時期山西籍進士及其時政思想〉,太原:山西大學專門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三)期刊論文
尹湘兵、孟廣軍,〈從楊廷和到張璁–嘉靖初年改革述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卷31期1(2004),頁82-86。
尤淑君,〈從楊廷和到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的權力交替〉,《政大史粹》,期10(2006),頁29-88。
王柏中,〈明嘉靖年間的廟制變革問題試探〉,《社會科學戰線》期2(2001),頁141-146。
王劍,〈密疏政治:明世宗理政方式的新特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08),頁24-26。
王劍,〈密疏政治與嘉靖朝內閣傾軋之新探〉,《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期5(2008),頁42-48。
朱永旗,〈論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期1(1993),頁64-69。
何淑宜,〈皇權與禮制:明嘉靖朝的郊祀禮改革〉,《中央史論(韓國)》,期22(2005),頁1-24。
吳長庚,〈試論費宏的思想與學術〉,《安徽史學》,期5(2006),頁35-38。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17(1998),頁65-92。
汪超,〈明人夏言詞版本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期1(2009),頁87-90。
汪超,〈明人夏言詞與稼軒詞比較芻議—以夏辛二人信州詞作為中心〉,《長江學術》,期2(2008),頁45-52。
阮明道,〈關於夏言從政與棄市的考察〉,《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5(2006),頁50-54。
周珍珍,〈試論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科教文匯》(下旬刊),期7(2009),頁277-278。
林延清,〈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期4(1996),頁9-13。
林延清,〈論明代中期京畿地區莊田的膨脹和清理〉,《歷史檔案》,期3(2000),頁80-86。
柳存仁,〈夏言.嚴嵩.徐階〉,《嶺南學報》,期1(1999),頁345-374。
胡吉勛,〈明嘉靖中天地分祀、明堂配享爭議關係之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年報》,期44(2004),頁105-140。
胡長春,〈嘉靖議復河套述略〉,《江西社會科學》,期7(2002),頁70-72
唐立宗,〈從《廷鞠實錄》看明嘉靖年間的政爭與詔獄〉,收於《通識教育與歷史專業: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頁157-184。
耿紹華,〈夏言渡河詞碑〉,《中原文物》,期1(1993),頁112。
馬靜,〈一道非同尋常的即位詔—明世宗即位詔與嘉靖初期改革〉,《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7),頁40-45。
高權德,〈試論明代的教育及其管理制度〉,《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8期6(2005),頁110-115。
張利,〈嘉靖年間明朝對安南危機的處置〉,《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7期4(2008),頁71-73。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5(1998),頁1-27。
張璉,〈天地分合:明代嘉靖朝郊祀禮議論之考察〉,《漢學研究》,卷23期2(2005),頁161-196
張璉,〈明代嘉靖朝宗廟禮制變革與思想衝突之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4,頁1-38。
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期4(1988),頁7-15。
曹國慶,〈嚴嵩與嘉靖間江西籍閣臣〉,《江西社會科學》,期12(1994),頁99-103。
陳梧桐,〈明人文集的史學價值〉,《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頁389-406。
程志強,〈明世宗崇道研究〉,《南京曉莊學院學報》,卷18期1(2002),頁71-75。
程繼紅,〈稼軒風中的明詞〉,《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卷24期4(2007),頁32-39。
楊子怡,〈薛侃與明代潮州學〉,《韓山師範學院學報》,期3(1999),頁50-55。
甄曉嵐,〈試論霍韜在大禮議中的作用和地位〉,《廣東教育學院學報》,期1(2003),頁124-128。
蔡明倫,〈明代言官的群體特徵〉,《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7期6(2007),頁69-74。
韓大成,〈論嚴嵩〉,《學習與探索》,期3(2000),頁128-133。
魏佐國,〈嚴嵩當權原因探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卷6期2(2004),頁68-70。
二、近人論著(外文部分)
小島毅,〈嘉靖の禮制改革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2),頁381-426。
三、工具書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
指導教授 |
吳振漢(Cheng-Han Wu)
|
審核日期 |
2010-1-1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