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18.227.24.11
姓名 洪啟智(Jerry H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第一章先分析先秦時期神仙思想的淵源與形成,與宗教崇拜和巫術有不可切割的密切關係。再分析秦漢六朝之際,神仙思想從帝王的提倡與沉迷,到文人、道士對神仙體系架構的完成,做出深入的剖析。最後說明謫仙觀念形成的原因,以及詮釋謫仙傳說盛行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章則以曹氏父子、阮籍和郭璞等五人作為六朝遊仙詩的研究對象。從主題探索的角度說明曹操的「遊仙詩」展現對功業不朽的追求;曹丕表明不信神仙的立場;曹植則充滿對嚮往自由的渴望;阮籍乃訴說朝不保夕的悲哀情緒;郭璞將建功立業、懷才不遇、朝不保夕、服食求仙、嚮往自由的情懷兼容並蓄,把六朝「遊仙詩」的藝術境界提升到最高的層次。
第三章參考安旗先生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按照編年的方式,以李白幾個重要的生命轉折,作為「遊仙詩」分期的依據,區分成四個階段。編年詩與未編年詩,總共得一百八十七首。
第四章提出李白將遊仙意識與山水意識鎔鑄於詩歌之中,藉以提昇詩歌藝術的「超俗性」及「飛躍性」,令讀者有飄飄欲仙的精神快感。李白的「山水遊仙詩」,既有南朝模山範水的精緻描寫;亦含登天飛升的浪漫筆觸。著實與郭璞將山水視為仙境的刻畫,有顯著的不同。
第五章李白的飲酒遊仙詩。以飲食文學的研究角度,從仙與酒的功能與特色,捕捉出其中的共質性,將之分成一醉解千愁、遊仙消萬憂;酒壯詩之狂放、仙助詩以恣肆;酒賜詩予壯思、仙贈詩予妙悟等三大層面來進行深入的解析。
第六章遊仙與摯友的結合是最能反映李白「遊仙詩」「人間化」與「世俗化」的主題內容,充分展現出謫仙傳說在唐代的成熟發展與普遍流行的情況。因此本章將李白的交遊區分成道士、隱士、名臣將相等三大類型,試圖解析其中的詩歌意蘊與情懷展現。
李白運用神仙形象來作為他的自我象徵,將神仙意識融入詩歌,更確切的說他根本就是以仙入詩,運用神仙的姿態來遊戲人間,從這樣的角度來研究李白才更能解釋李白創作「遊仙詩」的動機,還原他創作的心靈原貌。
摘要(英) The first charpter analyzes immortal thought before Chin Dynasty which origin and form.It is rerated to religion and sorcery.
The second charpter focuses on Chao’s father and sons, Yuan Chi and Kau Pu. Chao Pi didn’t believe in God. Chao Chi look for freedom. Yuan Chi is pessimistic.
The third charpter is related to Libai’s four period,and based on An-Chi’s research. It includes 187 poetry.
The fourth charpter shows that Libai combined Immortals and natural scenery in his poetry.
The fifth charpter discusses Libai’s wine-drinking and immortal poetry.This charpter reveals it from the food.
The sixth charpter is related to Libai’s friendship from his poetry.
關鍵字(中) ★ 李白
★ 遊仙詩
★ 神仙
★ 謫仙
★ 山水
★ 飲酒
關鍵字(英) ★ Poetry About Immortals
★ Celestial Mount
★ Libai
論文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1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1-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17)
第一章 神仙思想的淵源與謫仙傳說的形成
(18)
第一節 宗教崇拜與巫術 (18)
一、 圖騰崇拜 (18-19)
二、 自然崇拜 (19-21)
三、 鬼魂崇拜與祖先崇拜 (21-23)
四、 巫術的起源與功能 (23-24)
第二節 先秦兩漢時期神仙思想的發展概況 (24)
一、 老莊思想提供理論基礎 (24)
二、 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推波助瀾 (24-25)
三、 《列仙傳》、《神仙傳》、《真靈位業圖》建立完整的神仙位階 (25-26)
第三節 兩漢至六朝謫仙傳說的發展 (26)
一、 先秦兩漢時期貶謫制度的建立 (26)
二、 神女降真傳說對謫仙傳說的啟發 (26-27)
三、 六朝謫仙傳說流傳的情形 (27-28)
第四節 初唐至盛唐對謫仙傳說的發展 (28)
一、 唐代傳奇小說對謫仙觀念的催化 (28-29)
二、 謫仙傳說加諸於帝王后妃與名臣將相的特殊情況 (29-30)
第五節 謫仙傳說對李白創作遊仙詩之影響 (30)
一、 謫仙傳說所象徵的精神底蘊 (30-31)
二、 謫仙傳說在唐朝的發展與運用 (31)
三、 謫仙傳說對李白遊仙詩的影響 (31-33)
第二章 六朝時期遊仙詩創作主題之嬗變(34)
第一節 企慕延年的曹操 (34-39)
第二節 不信神仙的曹丕 (40)
第三節 懷才不遇的曹植 (40-45)
第四節 慷慨咨嗟的阮籍 (45-51)
第五節 坎壈詠懷的郭璞 (51-54)
第三章 李白遊仙詩之創作分期 (55-56)
第一節 胸懷壯志卻功業未成 (56-60)
第二節 待詔翰林而未受重用 (60-64)
第三節 懷才不遇與憤世嫉俗 (64-70)
第四節 窮愁潦倒然老驥伏櫪 (70-75)
第四章 李白遊仙詩之遊仙與山水 (76)
第一節 山水遊仙詩的醞釀 (76)
一、 仙與山 (77)
二、 仙與水 (77-78)
三、 仙與山水 (78)
四、 《詩經》、《楚辭》的山水祭祀詩 (78-80)
五、 東漢末年至魏晉──政局動亂,唯有縱情神仙與山水
(81-82)
六、 魏晉時期-山水遊仙詩的試圖創作 (82-85)
第二節 李白的山水遊仙詩 (85)
一、 李白的名山情節 (85-86)
二、 仙與山水的對話 (86-96)
第五章 李白遊仙詩之遊仙與飲酒 (97)
第一節 酒乃詩歌之觸媒 (97-99)
第二節 李白的飲酒詩 (99-101)
第三節 李白的飲酒遊仙詩 (101)
一、 一醉解千愁,遊仙消萬憂 (101-104)
二、 酒壯詩之狂放,仙助詩以恣肆 (104-110)
三、 酒賜詩予壯思,仙贈詩予妙悟 (110-113)
第六章 李白遊仙詩之遊仙與摯友 (114-115)
第一節 道士 (115-118)
第二節 隱士 (120-123)
第三節 名臣將相 (123-129)
結 論 (130-134)
參考資料 (135-147)
參考文獻 由於本文所引用的參考資料卷帙浩繁,為方便讀者的瀏覽與閱讀,故將書名置於前,作者置於後,以方便分類,因此和前文附註作者置於前,書名置於後有所不同。
一、書籍
(壹)一般典籍
1、《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著,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再版
2、《國語》,春秋左丘明著,台北:中華書局,1983,五版。
3、《史記》,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台北:鼎文書局,1977。
4、《漢書》,漢班固撰.唐顏詩古注,台北:鼎文書局,1977。
5、《後漢書集解》,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6、《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台北:宏業書局,1977。
7、《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77。
8、《舊唐書》後晉劉煦等奉敕撰,台北:鼎文書局,1977。
9、《新唐書》宋歐陽修等奉敕撰,台北:鼎文書局,1977。
10、《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79。
11、《楚辭四種》漢劉向編.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台北:華正書局,1978。
12、《世說新語箋疏》南朝宋.劉義慶著. 余嘉錫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
13、《韓非子集釋》陳奇猷校注,台北:國家書店,1982,再版。
14、《呂氏春秋》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
15、《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1982。
16、《水經注》後魏酈道元注,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79。
17、《唐六典》唐張九齡等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
18、《唐會要》宋王溥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19、《唐詩紀事》宋計有功撰,台北:鼎文書局,1978,再版。
20、《唐才子傳》元辛文房撰,台北:世界書局,1985,五版。
21、《唐音癸籤》明胡震亨撰,台北:世界書局,1985,五版。
22、《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台北:文史哲書局,1981。
23、《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24、《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0冊,史部228地理類。
25、《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編撰,台北:文光出版社,1969。
26、《初學記》,唐徐堅等編撰,台北:新興書局,1972。
27、《古詩源箋注》,清沈德潛編,台北:華正書局,1983。
28、《修辭析論》,董季棠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貳)道家、仙道類書籍
1、《老子今注今譯》陳鼓應注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
2、《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注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
3、《列子》晉張湛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
4、《淮南子注》漢劉安撰.高誘注,台北:廣文書局,1972。
5、《山海經》(四庫全書)晉郭璞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6、《穆天子傳》(四庫全書)晉郭璞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7、《神異經》(四庫全書)舊題東方朔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8、《漢武故事》(四庫全書)舊題漢班固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9、《漢武帝內傳》(四庫全書)舊題漢班固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0、《洞異記》(四庫全書)舊題漢郭憲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1、《列仙傳》(四庫全書)舊題漢劉向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2、《拾遺記》(四庫全書)前秦王嘉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3、《搜神記》(四庫全書)舊題晉干寶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4、《搜神後記》(四庫全書)舊題晉陶潛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5、《博物志》(四庫全書)舊題晉張華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6、《神仙傳》(四庫全書)晉葛洪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7、《述異記》(四庫全書)舊題梁任昉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8、《酉陽雜俎》(四庫全書)唐段成式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19、《抱朴子》晉葛洪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20、《道家與神仙》,周紹賢著,台北:中華書局,1970。
21、《山海經神話系統》,杜而未著,台北:學生書局,1974。
22、《神話與詩》聞一多著,台中:藍燈文化公司,1975。
23、《神話論》林惠祥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24、《歷代神仙史》,王建章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25、《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李豐楙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2。。
26、《神話的故鄉-山海經》,李豐楙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2。
27、《神話與小說》,王孝廉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2。。
28、《歷代仙逸詩選(上)(下)》,陳香編註,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29、《先秦道道家思想研究》張成秋著,台北:中華書局,1983。
30、《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王國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31、《山水與古典》林文月著,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32、《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王明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3、《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杜而未著,台北:學生書局,1985,三版。
34、《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李豐楙著,台北:學生書局,1986。
35、《神異經研究》周次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3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李豐楙著,台北:學生書局,1986。
37、《探求不死》,李豐楙著,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87。
38、《中國神話傳說辭典》袁珂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39、《神話論文集》袁珂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40、《諸神的起源》何新著,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41、《道教與中國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2、《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3、《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蕭登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44、《列子探微》蕭登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45、《蘇軾與道家道教》鍾來因著,台北:學生書局,1990。
46《中國神話》白川靜著.王孝廉譯,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47、《道教文化概況》,于民雄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48、《道教與傳統文化》,文史知識編輯部,北京:中華書局,1992。
49、《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陳鼓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0、《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一)、(二)、(三)、(四)、(五)》蕭兵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51、《道教文化概況》,于民雄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52、《道教文學史》,詹石窗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53、《中國神話研究》譚達先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54、《歷代短篇小說選》陳萬益等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
55、《中國神話》段芝著,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
56、《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馬昌儀等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57、《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台北:里仁書局,1995。
58、《中國的道教》,金正耀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59、《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台北:里仁書局,1995。
60、《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胡孚琛,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61、《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李豐楙著,台北:學生書局,1996。
62、《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李生龍著,長沙:岳麓書社,1998。
63、《道教新論》,龔鵬程,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8。
64、《道教新論》二集,龔鵬程,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65、《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邱宜文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66、《道藏精華錄(一)、(二)、(三)、(四)、(五)》,丁福保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參)詩學理論與文學批評
1、《詩比興箋》清陳沆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2、《四溟詩話》明謝臻,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3、《甌北詩話》清趙翼,台北:廣文書局,1971。
4、《中國詩學》(設計篇、鑑賞篇 、思想篇)黃永武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5、《滄浪詩話》清嚴羽撰,台北:廣文書局,1978。
6、《六朝詩論》,洪順隆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
7、《清詩話》丁福保輯,台北:西南出版社,1979。
8、《讀詩四論》朱東潤著,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
9、《人間詞話》清王國維撰,台北:天龍出版社,1981。
10、《中國文學理論》劉若愚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11、《詩論新編》朱光潛著,台北:洪範書店,1982。
12、《中國韻文通論》傅隸樸著,台北:正中書局,1982。
13、《中國詩史》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台北:明文書局,1983。
14、《古典詩文論叢》顏崑陽著,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15、《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葉嘉瑩著,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
16、《詩心》張建著,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17、《文心雕龍注釋》梁劉勰撰.周振甫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
18、《齊梁詩探微》,盧清青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9、《南朝詩研究》,王次澄著,台北:東吳大學,1984。
20、《中國韻文通論》陳鐘凡著,台北:中華書局,1984,臺二版。
21、《中國詩學》劉若愚著,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5。
22、《藝概》清劉熙載撰.龔鵬程述,金楓出版社,1986。
23、《中國詩學縱橫論》黃維樑著,台北:洪範書店,1986,四版。
24、《讀詩隅記》龔鵬程著,台北:華正書局,1987。
25、《歷代詩話續篇》丁福保輯,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26《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葉慶炳.吳宏一等著,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8。
27、《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28、《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張松如主編.鍾憂民撰寫,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29、《南朝顏謝詩研究》,陳美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30、《六朝文學論文集》,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1、《中古文學論叢》,林文月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32、《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呂正惠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33、《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34、《詩論》朱光潛著,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35、《詩詞例話》,周振甫著,台北:長安出版社,1990,三版。
36、《文學常談-李白的痛苦》吳宏一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37、《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38、《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39、《詩品全譯》梁鍾嶸撰.徐達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40、《南北朝文學》,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41、《詩品全譯》梁鍾嶸撰.徐達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42、《傳統文學論衡》,王夢鷗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
43、《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禹克坤,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44、《古詩藝術探微》,葛曉音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45、《抒情傳統省思與探索》,張淑香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46、《詩與美》黃永武著,台北:洪範書店,1992。
47、《中國詩歌原理》松浦友久著.孫昌武等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48、《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錢志熙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9、《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陳順智著,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50、《中國文學史長篇-隋唐五代卷》郭預衡主編.林邦鈞著,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
51、《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龍協濤,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
52、《中國古典美學風骨論》汪湧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53、《中國詩學通論》袁行霈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4、《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
55、《阮籍詠懷詩研究》,邱鎮京,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6、《南北朝文學》,駱玉明.張宗原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7、《齊梁詩歌研究》,閻采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8、《論詩意》王運生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59、《漢唐文學的嬗變》,葛曉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0、《中國山水詩研究》,丁成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61、《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中)、(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2、《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下)》,張少康.劉三富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3、《詩性邏輯與詩化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的思維結構》,何明著,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
64、《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著,北京: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65、《詩史》李維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66、《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陶文鵬.韋鳳娟主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肆)美學思想與文學理論
1、《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台北:開明書店,1958。
2、《文學欣賞的靈魂》劉述先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3、《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顏元叔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
4、《文學與美學》,趙滋蕃,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
5、《文學與鑑賞》,洪順隆著,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
6、《談美》朱光潛著,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
7、《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王進祥執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8、《美學(一)、(二)、(三)、(四)》黑格爾著.朱孟實譯,台北:里仁書局,1983。
9、《比較文學理論集》,王潤華編譯,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10、《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三版。
11、《愛與生的苦惱》,叔本華著,陳曉南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再版。
12、《叔本華選集》,叔本華著,劉大悲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三版。
13、《文學欣賞的樂趣》莫洛亞著,李永熾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5,再版。
14、《中國美學史大綱(上)、(下)》葉朗著,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
15、《美學基本原理》,谷風出版社編輯部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16、《文學的視野》胡菊人著,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
17、《文學美綜論》柯慶明著,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
18、《中國詩歌美學》,肖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19、《比較文學導論》,蒲公英出版社編輯部,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
20、《中西比較文學論集》,鄭樹森等合編,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
21、《文學因緣》,梁實秋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
22、《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雷登.貝克等著,葉玄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23、《美學的思索》,谷風出版社編輯部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24、《美學論集》,李澤厚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25、《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閻國忠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26、《李澤厚美學思想研究》,王生平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27、《美學的散步(一)》,宗白華著,台北:洪範書店,1987, 四版。
28、《美學、詩學與文學》朱光潛著,台北:康橋出版公司,1987。
29、《美學散記》,王濟昌著,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
30、《審美心理描述》李澤厚主編.滕守堯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31、《當代西方美學》,朱狄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32、《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趙士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33、《西方近代文學理論史》,劉慶璋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34、《中國美學思想史(一)、(二)、(三)》敏澤著,濟南:齊魯書社,1989。
35、《美學概論》,王朝聞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36、《文學批評指間》,林明德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9。
37、《性愛三論.愛情心理學》,佛洛依德著,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
38、《結構主義-批評的理論與實踐》,羅伯特.蕭爾斯著,高秋雁譯,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
39、《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張法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0、《中國古代文論類編(上)、(下)》,賈文昭主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41、《比較文學方法論》,劉介民著,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
42、《夢的解析》,佛洛依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再版。
43、《原始藝術哲學》,(美)簡.布洛克著,沈波.張安平譯,朱立元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4、《文學欣賞與批評》Wiffred L. Guerin等編,徐進夫譯,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1。
45、《文藝與美學》胡經之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6、《心靈、自我與社會》,(美)喬治.H.米德著,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47、《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張信國.金雅.李詠吟合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48、《民俗.文學.心理學》,游錢桂著,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49、《心理分析與文學》,莫達爾著,鄭秋水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新版。
50、《文學創作-系統的心靈創造工程》,劉安海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3。
51、《文學作為語言藝術》,金健人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
52、《文學理論新論》陳傳才.周文博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53、《六朝美學史》,吳正功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54、《中國詩歌美學史》,莊嚴.章鑄著,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
55、《美學原理》楊辛.甘霖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6、《文學與美學》,龔鵬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修訂版。
(伍)唐詩論著與李白相關研究書籍
1、《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黃美鈴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唐詩論文選集》,呂正惠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
3、《唐詩研究》胡雲翼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4、《唐代文學史略》,王士菁著,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5、《唐詩概論》,蘇雪林著,上海:上海書店,1992。
6、《唐代詩歌》,張步雲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唐詩史(上)、(下)》,許總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8、《唐詩情韻》,蕭文苑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9、《唐詩論考》,柳晟俊著,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
10、《唐代遊仙詩研究》,顏進雄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11、《唐詩的樂園意識》,歐麗娟著,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
12、《中國兩大詩聖》,吳天任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13、《論李杜詩》,周紹賢著,台北:中華書局, 1975。
14、《從李杜說起》,張健著,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9。
15、《李太白詩述評》,陳宗賢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
16、《李白集校注》,瞿蛻園等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
17、《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張芝著,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18、《曠世謫仙李太白》,何美鈴著,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
19、《李白評傳》,陳香編著,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
20、《李詩咀華-李白詩名篇賞析》,安旗等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
21、《李白詩文繫年》,詹
指導教授 盧明瑜(Ming-Yu Lu) 審核日期 2006-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