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18.220.54.191
姓名 賴孟潔(Meng-Chieh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 《狼圖騰》研究★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 花蹤文學獎研究★ 論台灣當代文學中的酒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九○年代文壇吹起一股飲食文學風潮,許多知名創作家紛紛提筆記錄童年、情慾、懷鄉的飲食書寫,不得不令人想到一位已故的老作家─「唐魯孫」。唐魯孫從一九七四年發表於聯合報的第一篇「吃在北平」飲食文章,引起遷台人士一陣以飲食書寫懷鄉,後唐魯孫在不間斷的創作之下,十餘年的時間共累積了百萬餘字,於謝世後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共十二本的唐魯孫飲食全集。
  本研究首先以唐魯孫的飲食散文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以文本的內容分析貫穿全文,因其飲食書寫範圍涵蓋了清末到民初再到台灣的時代飲食變化,從歷史的宏觀中,從古至今的幾千年裡飲食文化受到儒家影響甚為深遠,到清代滿漢以及四方融合的因素,飲食越趨蓬勃,而後因政治因素跟著遷台的唐魯孫看到台灣飲食文化狀況,書寫於文本中成為飲食文化第一手資料。
  其次,唐魯孫透過文本不斷的釋出懷鄉的情愫,幾十年無法如願踏上歸途,唐魯孫試圖用飲食書寫,重新懷想二○、三○年代的北平,飲食書寫裡散發出濃濃的鄉愁,藉以透過想像與集體記憶的方式企圖還原當年代的北平意象。
  最後,除了透過唐魯孫的文本探討台灣飲食狀況,同時也說明唐魯孫的飲食散文乃開風氣之先,引發後續逯耀東、梁實秋以及近代各種不同的飲食文學書寫風格,也因此奠定唐魯孫在飲食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不管在各種飲食場合中,都不忘提到唐魯孫的鄉愁式飲食散文。
摘要(英) Abstract
In 1990’s, the composition of Eat and Drink literature became popular among those people who were in the literacy circle. Several well-known writers put into words what they have eaten and drunk in their lives for the purpose of reminiscing childhood, showing passion to their hometown, and nostalgic expression. Among them, the diseased writer Tang Lu-Sun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He introduced this topic by publishing the article Dining in Bei-ping at the UDN Literature in 1974, which represented the onset of this hit of Eat and Drink literature. In the next 10 years or so,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writing related to the Eat and Drink literature. Recently, his works are presented 12 volumes entitl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Tang Lu-Sun” which are published by Da-Di Publisher after he passed away.
In addition, Tang Lu-Sun kept expressing the nostalgic feeling by continuously putting what he ate and drank into words at Bei-ping back in 1920’s and 1930’s. Unable to return home in Bei-Ping fo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e tried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image of Bei-Ping by means of imagine (from the limited memory)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This makes his work filled with the recollection of Bei-Ping in his childhood.
Finally, I discussed the contemporary dining condition in Taiwan, which was also mentioned in Tang Lu-Sun’s works. On top of that, this study emphasized that Tang Lu-Sun represented as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is field. Several followers, such as Liang Shi-Chiu, Lu Yao-dong, and others, all created their own works based on Tang Lu-Sun’s well-established format. Nowadays, the Nostalgic Eat and Drink Literature is created in the memory of Tang Lu-Sun.
關鍵字(中) ★ 懷鄉
★ 台灣文學
★ 唐魯孫
★ 飲食文學
★ 懷舊
關鍵字(英) ★ Taiwan Literature
★ Tang Lu-Sun
★ Eat and Drink Literature
★ Nostalgia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評述與研究方法 ..........................................................................3
一、 文獻評述 ................................................................................................3
二、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章節架構 ................................................................................................6
第二章 歷史的觀照 ....................................................................................................9
第一節 唐魯孫其人及其飲食文化背景 ............................................................9
一、 貴族世家—擁有宮廷背景的唐魯孫 .................................................9
(一)、其人其名—滿清鑲紅旗人 ..........................................................9
(二)、家宴如國宴—家庭廚師VS「饞」環境 ...............................13
第二節 當飲食遇上文學 .................................................................................16
一、 古今飲食文化論述 ...........................................................................16
二、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19
三、 兩岸飲食文化研究 ...........................................................................22
第三節 先秦以降至近代中國 ........................................................................23
一、 儒家飲食觀-禮為上 .......................................................................23
二、 晚清宮廷飲食及其執掌 ...................................................................25
(一)、內務府 ......................................................................................27
(二)、御膳茶房 ....................................................................................28
(三)、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務處 ......................................................30
(四)、光祿寺 ........................................................................................32
第三章 渡海的滋味─懷鄉、懷舊與懷人 ............................................................34
第一節 唐魯孫飲食懷舊 .................................................................................34
一、清代宮廷飲食興衰 .......................................................................34
二、地方飲食差異: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37
三、滿漢全席-華貴尊容象徵 ..............................................................41
(一)、歷史上滿漢全席 ............................................................41
(二)、薈萃菁華─文學中的「滿漢全席」 ..........................42
第二節 舌頭的記憶 .........................................................................................45
一、 隔岸想像—人在台北,吃在北京 ..................................................45
(一)、北平人特性 ................................................................................45
(二)、吃在北平─地方飲食 ...............................................................48
第三節 懷鄉的愁緒 .........................................................................................52
一、 憂「食」懷鄉 .....................................................................................53
二、 睹物思人—憶友傷情 ........................................................................61
第四節 「已非舊時味」-台灣飲食文化的轉變 ........................................66
一、 戰後初期的台灣飲食 .......................................................................71
   二、 現今台灣飲食的多元化 ....................................................................75
第四章 味蕾的遞變 ................................................................................................80
第一節 戰後台灣飲食概況 .............................................................................80
一、 日據時期 ............................................................................................80
二、 戰後初期 ............................................................................................81
   三、 經濟起飛 ............................................................................................83
第二節 戰後台灣飲食文學源流與發展-飲食書寫中的集體記憶.............84
一、 開風氣之先─唐魯孫 ........................................................................87
二、 懷舊懷鄉─梁實秋、逯耀東 ............................................................89
三、 飲食男女─林文月、韓良露、蔡珠兒、王宣一..............................92
第五章 結論 ........................................................................................................101
引用書目 .................................................................................................................105
附錄:唐魯孫創作年表 .........................................................................................112
參考文獻 壹、 文本
唐魯孫。《老古董》,台北:大地出版社,2003,五版。
───。《酸甜苦辣鹹》,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八版。
───。《大雜燴》,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七版。
───。《南北看》,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七版。
───。《中國吃》,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九版。
───。《什錦拼盤》,台北:大地出版社,2004,五版。
───。《說東道西》,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六版。
───。《天下味》,台北:大地出版社,2003,四版。
───。《老鄉親》,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三版。
───。《故園情(上)、(下)》,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三版。
───。《唐魯孫談吃》,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四版。
───。《中國吃的故事》,台北:漢光文化,1983。
貳、 理論專書
下村作次郎。《從文學讀台灣》,邱振瑞譯,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方祖燊。《散文理論叢集》,台北:文史哲,1999。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1987。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台北:時報出版,2003。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逢振〈編〉。《詹姆遜文集,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2004。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民以食為天Ⅰ、Ⅱ》,台北:中華書局,1990。
────。《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王世禎編著。《談中國吃3─各地「家鄉味」的烹調特色》,台北:開朗,1985。
王德威。《小說中國‧原鄉神話追逐者》,台北:1993。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
孔仲溫。《孔府美食》,臺北:商周出版社,2000。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1999。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書店,1999。
江禮暘。《食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林懷民等箸。《我的第一步》,台北:時報文化,1979。
林青。《高陽的歷史風雲》,台北:知書房出版,1998。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汪石滿(編)。《中國飲食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汪曾祺。《蒲橋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汪曾褀、汪朗。《四方食事.胡嚼文人》,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余光中(編)。《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2。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2000。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
何寄澎、劉龍勳編。《人生.家國.鄉愁》,臺北:長安,1981。
何寄澎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1993。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
吳錫德〈編〉。《消費.流行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2。
周芬娜。《飲饌中國:縱橫大江南北的美食巡禮》,台北:積木文化,2004。
周英雄、劉紀惠〈編〉。《書寫台灣‧殖民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1。
周作人。《知堂談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
味道中國採編組。《味道中國:江蘇浙江美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施叔青。《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9。
亮軒。《風雨陰晴王鼎鈞 - 一位散文家的評傳》,台北:爾雅出版,2003。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姚偉鈞。《宮廷飲食》,台北:文津出版,1999。
───。《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姚宜瑛。《十六棵玫瑰》,台北:爾雅出版,2003。
封德屏主編。《四十年來家國—返鄉探親散文》,臺北:文訊雜誌,1989。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的研究》,高雄:復文書局,1998。
柳萌(主編)。《文人的食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徐珂。《滿漢通吃:清代飲食全紀錄》,臺北:實學社,2004。
徐岱。《批評美學》,台北:學林出版社,2003。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六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許秦蓁。《戰後台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台北:大安出版,2005。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1998。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
張征雁、王仁湘。《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
陳詔。《紅樓夢的飲食文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趣談食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飲食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 Consumer culture theories eng》,台北:揚智文化,1995。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時報文化,1999。
──(編)。《臺灣飲食文選》Ⅰ、Ⅱ,臺北:二魚文化,2003。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1999。
黃韶顏、高美丁、李蕙蓉編著。《飲食與生活》,台北:空大,1995。
華孟陽‧張宏杰。《老北京人的生活》,台北:大地出版,2001。
馮翰士、廖炳惠〈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台中: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8。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出版,1992。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朱振藩。《食林遊俠傳》,台北:麥田文化,2001。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
鄧景衡。《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結構群,1995。
───。《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台北:田園城市,2002。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圖書,1998。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江西:高校出版,1994。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2004。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滿漢全席源流考述》,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
劉震慰。《故鄉之食》,台北:中央月刊社,1973。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
蔣榮榮等〈編〉。《紅樓美食大觀》,廣西:科技出版,1992二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1999。
盧非易。《飲食男》,台北:聯合文學,1996。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台北:萬卷樓,2001。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臺北,玩味天下》,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
───。《微醺之戀:旅人與酒的相遇》,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
───。《雙唇的旅行》,台北:麥田出版,2004。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分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
David Harvey,王志宏譯。《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台北:明文,1993。
Don Slater,林佑聖、葉欣怡譯。《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文化,2003。
Fredric Jameson,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4。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Halbwachs‧M,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Isabel Allende,張定綺譯。《春膳》,台北:時報文化,1997。
Jack Goody,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2004。
Manuel Castells,王志宏譯。《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台北:明文,1994。
Mike Crang,王志宏、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3。
Robert Scholes,譚一明審譯。《符號學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1989。
Wellek, Rene、Wa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79。
參、 學位論文
陳俊榮。《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灣大學三研所博士論文,2000年5月。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
傅怡禎。《五○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1993。
肆、 報紙、期刊論文
一、期刊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年11月。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朱西寧。〈低眉回看時代的脈息〉,中國時報,1995年9月7日。
封德屏(編)何寄澎審訂.吳旻旻、何雅雯執筆。〈散文的創作現象〉,《1998台灣文學年鑑》,文建會出版,1999年6月。
李凝祥。〈滿族作家唐魯孫事略考〉,大陸:《滿族研究》,2001年1月。
吳正格。〈滿漢全席歷史成因〉,《尋根》,第六期,2004。
李歐梵。〈四十年來的海外文學〉,《四十年來中國文學會議論文》。
林文月。〈京都,我心靈的故鄉〉,《文訊雜誌》,2000年9月。
周慶華。〈臺灣當代散文的文類焦慮〉,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九歌文教基金會主辦,1997年5月。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2002年8月。
焦桐。〈散文地圖〉,《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一九七七-世紀末》, 1998年11月。
馮永敏。〈論散文鑑賞的方法─從文理、文采、文境、文氣四方面看〉,《北市師院語文學刊》,1995年5月。
張英進。〈游離於香港與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台北:《中外文學》,2001,3。
趙 珩。〈留作他年紀記事殊〉,《萬象》,73期(53-61),2005年6月。
二、報紙
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事─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中國時報》,1979年5月29日。
余時英。〈漂流─古今中外知識人的命運〉,《聯合副刊》,1997年4月29日。
韓良露。〈上海吃小吃鮮、吃刁〉《中國時報》,2002年9月10日。
指導教授 葉振富(Cheng-fu Yeh) 審核日期 2006-7-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