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0 、訪客IP:18.191.150.231
姓名 蘇鵲翹(Chiue-chiau 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Studies in Taiwanese Diet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era:Discourse on Postmodernism and Postcolonialism)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 《狼圖騰》研究★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 花蹤文學獎研究★ 論台灣當代文學中的酒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飲食是生活的組成因子,文學作品裡與飲食相關的描述,能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及集體意識形態,故研究飲食文學,可作為吾人研究一個時期文化的線索。本篇論文以當代臺灣文學作為研究場域,將重點著眼於後現代與後殖民情境下的飲食文化觀察,探討自戰後迄今的飲食文學所展現的社會面向與文化意識,並論證作家在行文策略上所呈顯的後現代與後殖民書寫特色。研究結果顯示,由於臺灣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複雜的歷史背景形成臺灣多元的文化內涵,也開拓了臺灣的飲食景觀。來自不同族群的作家將豐富的飲食經驗化為書寫題材,能呈現其個人思維與集體創作意識,並可作為文化研究的珍貴資料。從戰後的飲食書寫主題,可洞見臺灣社會轉型軌跡及飲食文化內涵的承繼與開創,作家的書寫策略也反映了受社會環境及西方文藝理論的影響,在文學體製、風格上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八○年代之後,「後現代」與「後殖民」成為文學與文化研究者爭論的焦點,作家在書寫策略上,無可避免受到這兩種文藝理論的影響而建構出具有後現代與後殖民的文學風格。解嚴後文學的主題意識為多元身分認同和去中心,後殖民的意識已融入文學作品裡,形成作家的書寫特質,而文本內容亦反映出後殖民的飲食風貌;後現代主義亦在此情境下進入台灣文壇,經由本地作家、學者詮釋後產生了變化,從研究文本中可反映作家的後現代書寫特質已有本土化的趨勢,成為臺灣後現代文學的特殊模式。以「飲食」作為書寫題材的文學作品,亦可反映出社會在這兩股西潮帶動下的飲食特質。
摘要(英) Diet is part of our life. The narrations in literature pieces related to die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collective thoughts of an era. The research on diet literature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e of a time period. The research materials used in this thesis are the Taiwanese literature of a chosen time period and will focus on observation of the diet culture of post-modern and post-colonial era. The effects of diet literature on societal motivation and culture awareness will be probed, and how the literary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author will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modern and post-colonial writing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ic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a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have broaden the views of Taiwanese diet. Authors coming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use bountiful food and diet experiences as writing materials, expressing personal views and collective creativ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precious information for cultural research. From the themes of post-war books on food and diet, it can be seen how Taiwan has evolved and also the heritage and founding of Taiwanese diet culture. The literary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authors within their writing and style, also reflect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estern theories. This shows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After the 1980’s, the [post-modern era] and [post-colonial era]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rgument for litterateurs and cultural researchers. The influences created by the argument of the two sides cannot be avoided when writing, thus emerged the post-modern and post-colonial literary styles. After the ending of martial law, literary themes are recognized as diversified, not centralized, and the post-colonial awareness has infiltrated into literary works forming the writing styles of the authors. Their literary contents reflect the eating habits of post-colonial era. Post-modern ideolog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aiwa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rough translations by local writers. From researching the literary works, the trend of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s is already becoming more localized. This forms the special format of the post-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using [Diet] as themes materials for literary works, it reflects the dieting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western trends.
關鍵字(中) ★ 飲食文學
★ 後現代
★ 後殖民
★ 臺灣文學
關鍵字(英) ★ Diet Literature
★ Post-modern era
★ Taiwanese Literature
★ Post-colonial era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
第四節 篇章結構 7
第二章 臺灣當代飲食文書學書寫主題研究 9
第一節 當代飲食散文的懷舊書寫 9
一、集體記憶的再現 9
二、懷舊的抒情傳統 13
三、後現代的懷舊 21
第二節 食物的故事 26
一、食物的詠嘆調 26
二、飲食的言外之意 34
第三節 漫遊者的味蕾 40
一、記憶城市的方式 40
二、都市漫遊者的文化隨筆 43
第四節 飲食的文化觀察 45
一、飲食的軌跡 45
二、食療文化 54
第五節 文學裡的飲食男女 58
一、食色性也:飲食與情欲書寫 58
二、飲食文學的性別論述 64
第三章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的後殖民景觀 73
第一節 後殖民主義的基本理論與台灣歷史背景之再詮釋 73
一、後殖民主義的基本論述 73
二、後殖民台灣的思考架構 77
第二節 文學作品中的後殖民書寫特質 78
一、跨國與本土的拔河戰:施叔青《微醺彩妝》 78
二、李昂食色小說的後殖民書寫 83
三、顛覆父權式家庭模式:平路<玉米田之死> 91
四、顛覆男性歷史書寫的大傳統:《逆旅》 94
五、從後殖民論<饑餓>裡的角色詮釋 99
第三節 後殖民飲食風格 103
一、想像的東方飲食 104
二、美日咖啡文化影響下的後殖民飲食風格 105
三、交混的飲食 108
第四章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的後現代景觀 117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理論與在台變化 117
一、後現代主義的源起與重要學說 117
二、後現代臺灣 121
第二節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的後現代書寫特質 127
一、魔幻寫實的暴食秀:張大春的<饑餓> 127
二、後現代與科幻的交錯:黃凡<冰淇淋> 134
三、後現代擬像術:施叔青《微醺彩妝》 138
四、後現代的解構策略:焦桐《完全壯陽食譜》 143
五、後現代女性進行曲:江文瑜《阿媽的料理》 151
第三節 後現代飲食新浪潮 158
一、飲食無國界 159
二、飲食的擬像化 160
三、後現代的環保意識 161
結論 167
參考書目 171
參考文獻 王仁湘。2001。《飲食之旅》。台北:台灣商務。
王宣一。2003。《國宴與家宴》。台北:時報。
王昱婷。2005。<與舊時回憶的相遇—張詠捷著《食物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1(9月)。
王開平。1998。<想像本事──重建作家卅作品現場:張大春>。《聯合報》。41版。9月21日
王寧。2003。《文學與精神分析學:王寧文化學術批評文選之4》。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潤華。2003。《榴槤滋味》。台北:二魚文化。
王德威。1997。<序論:性,醜聞,與美學政治>。《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 臺北市:麥田。
───。1999。<異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論施叔青的小說>。《微醺彩妝》。臺北:麥田。
方虹婷。2006。《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梓。2001。《采采卷耳》。台北:麥田。
心岱。1992。《食色列傳》。台北:時報文化。
白先勇。1999。《孽子》。台北:允晨。
───。2002。<花橋榮記>。《臺北人》。台北:爾雅。
白靈。2001。<情不重。不生娑婆──江文瑜詩集《阿媽的料理》>。《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文化。
平路。1985。<玉米田之死>。《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
丘彥明。2000。《浮生悠悠:荷蘭田園散記》。台北市:新新聞文化。
江文瑜。2001。《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文化。
江寶釵。2002。<一隻女的螞蟻要上樹>。《聯合報》。2月4日
成英姝。2006。<吃得沒品味>。《飲食》13(9月)。
朱立元主編。2005。《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李元貞。2001。<從阿媽的料理(詩藝)評江文瑜第二本詩集>。《阿媽的料理》 台北:女書文化。
李昂。2002。《愛吃鬼》。台北:一方。
───。2002。<吃>。《聯合文學》。127期(4月)。
───。2004。<果子狸與穿山甲>。收入陳雨航主編《九十三年小說選》。台北:九歌。
───。2005。<國宴>。《聯合文學》。254(12月)。
───。2005。<牛肉麵>。收入蔡素芬主編《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九歌。
───。2006。<素齋>。《鹽份地帶文學雙月刊》。2(2月)。
───。2006。<春膳>。《鹽份地帶文學雙月刊》。4、5(6月、8月)。
───。2006。<世界小吃的中心>。《飲食》11(7月)。
李欣倫。1999。<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之圓桌會議:味蕾、鄉愁及其他>。收入《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焦桐、林水福主編。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建民。2000。《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雲。2003。《茶在現代散文中的情境塑造》。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李奭學。2000。<尤里西斯的傷疤>。《中國時報》。42版。4月6日
李潼。1990。<鴨賞與糕碴>。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李歐梵。2005。<貪食家的狂想曲>。《飲食》4(12月)。
吳安安。2005《儀禮飲食品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益。2002。《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貴芬。1997。《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市:元尊文化
林太乙。1998。<母愛拌在收鬆裡>。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I》。台北:二魚。
林文月。1999。《飲膳札記》。台北:洪範。
林水福。2005。<無味的河豚>。《飲食》3(11月)。
林央敏。1985。<飢餓>。唐文標主編《一九八四臺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林建光。2003。<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1:9(2月)。
林海音。2004。<蟹殼黃>。收入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臺北市:麥田。
林淇瀁(向陽)。2001。《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
林銓居。1997。<煲湯>。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林嘉翔。2006a。<餐飲服務新趨勢>。《飲食》13(9月)。
───。2006b。<營養滿點沙丁魚>。《飲食》13(9月)。
林鎮山。1999。<飲食與鄉愁──論<卡普琴諾>與<玉米田之死>>。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沈花末。2005。<米粉芋>。收入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
沈孟穎。2005。《咖啡時代: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縣:遠足文化。
沈曉茵。2002。<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31:3(8月)。
沈謙。1992。《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市:文史哲。
孟樊。1980。<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
阿盛。2005。<煙火醬菜>。收入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
周志文。1997。<泡沬紅茶>。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周芬娜。1998。《繞著地球吃》。台北:聯經。
───。2000。《帶著舌頭去旅行》。台北:聯經。
───。2002。《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台北:積木文化。
───。2002。《新上海美食紀行》。台北:積木文化。
───。2003。《花之宴 : 愛花人的飲食札記》。台北:積木文化。
───。2004。《飲饌中國 : 縱橫大江南北的美食巡禮》。台北:積木文化。
洪小雯。1997。<哈哈鏡下誇大、變形的文學形象──探討八○年代台灣短篇小說中的魔幻寫實主義>。《台灣人文》1(6月)。
洪正鈴。2001《金瓶梅詞話之原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郁芬。1998。《與飲食行為相關的中文譬喻及中華文化》。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文詠。2000。<失去的嗅覺──讀施叔青的《微醺彩妝》>。《中央日報》。22版。3月9     
日-10日。
南方朔。2000。<微醺.擬態、紅酒夢>。《聯合報》48版。5月1日。
───。2002。<從「仙女圈」一路走來!>。《南方絳雪》。台北:聯合。
───。2005。<後殖民論述的第一道聲音>。《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施叔青。1999。《微醺彩妝》。台北:麥田。
施明德。2002。《無私的奉獻者 狂熱的革命者》。台北:天下遠見。
虹影。2005。<廚房之舞>。《飲食》。創刊號(9月)。
胡衍南。2000。《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錦媛。2002。<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32:3(8月)。
唐捐。2000。<向麻木開火>。《中央日報》。22版。5月5日~5月7日。
唐魯孫。1987。《中國吃的故事》。台北:漢光文化事業。
───。2003。《老古董》。台北:大地。
───。2002。《酸甜苦辣鹹》。台北:大地。
───。2000。《大雜燴》。台北:大地。
───。2000。《說東道西》。台北:大地。
───。2002。《中國吃》。台北:大地。
───。2004。《什錦拼盤》。台北:大地。
───。2003。《天下味》。台北:大地。
───。2002。《老鄉親》。台北:大地。
───。2002。《故園情(上)(下)》。台北:大地。
───。2000。《唐魯孫談吃》。台北:大地。
徐世怡。1998。《流浪者的廚房》。台北:大塊。
徐國能。2003。《第九味》。台北:聯合文學。
徐耀焜。2005《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拂。1995。《食野之苹》。臺北市:時報文化。
郝譽翔。1999。<婉轉附物,迢悵切情──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2000。《逆旅》。台北:聯合文學。
───。2002。<讓人頭疼讓人瘋狂──閱讀李昂>。《幼獅文藝》503(2月)。
郜瑩。2003。《少食多滋味》。臺北:麥田。
孫梓評。林文月演講。2001。<悲歡哀樂的飲食記憶--非食譜的《飲膳札記》>。《中央日報》。18版。4月30~5月2日。
孫瑋芒。2006。<味蕾三溫暖>。《飲食》11(7月)。
郭強生。1997。<超市情挑>。收入《情人上菜》。台北市:皇冠。
陳正芳。2002。<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小說的本土建構>。《中外文學》31:5(10月)。
陳光興。2005。<法農在後卅殖民論述中的位置>。《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市:心靈工坊。
陳志銳。1997。<為台北照鏡:看台北電影「愛情萬歲」、「飲食男女」、「獨立時代」的男女角色及其表現手法>。《台灣人文》1(6月)。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市:麥田。
───。2003。《現代散文精讀》。麗文文化。
陳佩君。2002《飲膳正要之研究》。北市師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茜。2006。<咖啡烏,厚厚一杯別太甜>。《飲食》11(7月)
陳思和。1999。<試論現代散文創作中的談「吃」傳統>。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1999。<威而剛時代的神話顛覆>。《中央日報》。22版。7月12日。
陳建志。2002。<紐約,美食共和國>。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陳俊榮。2002。<台灣後現代詩的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刊》2(6月)。
陳益源。1999。<食慾與色慾──明清豔情小說裡的飲食男女>。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詔。1991。《美食尋趣: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陳義芝。2000。<台灣後現代詩學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
陳麗伶。2005。《臺灣食客法國戀曲:品味文化的美食故事》。台北:麥田。
梁正居。2002。<辦桌>。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梁實秋。2002。《雅舍談吃》。台北:九歌。
梁瓊白。2006a。<箇中三味>。《飲食》5(1月)。
───。2006b。<淡泊滋味長>。《飲食》9(5月)。
章緣。2004。<生魚>。張寶琴主編《聯合文學二十年短篇小說選1984~2004》。台北:聯合文學。
梅家玲。2004。<「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麥田。
張大春。1988。<饑餓>。《四喜憂國》。台北:遠流。
張小虹。1999。<慾望廚房>。《完全壯陽食譜》。台北:時報文化。
張玉欣。2005a。<臺灣的辦桌文化>。《傳統藝術》57(8月)。
───。2005b。<臺灣的火鍋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1:2(5月)。
張曼娟。2004。《黃魚聽雷》。台北:皇冠。
張淑英。1999。<烹飪經驗與女性自我實現──以《巧克力情人》和《春膳》為例>。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詠捷。2005。《食物戀》。台北縣:野人文化。
張瑞芬。2005。<食神.花語──論蔡珠兒散文>。《聯合文學》254(12月)。
張錯。1999。<M.F.K.費雪與《飲食之藝》>。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
焦桐。1999。《完全壯陽食譜》。台北:時報。
───。2003。<CL憂鬱的滋味──序徐國能散文集《第九味》>。《第九味》。台北:聯合文學。
───。2005。<論火鍋>。收入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
───。2006a。<品味澳門>。《飲食》15(11月)。
───。2006b。<文學宴>。《飲食》16(12月)。
賀淑瑋。1999。<《完全壯陽食譜》之「幽默」策略>。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食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
琦君。1981。<春的喜悅>。《母心似天空》。臺北市:爾雅。
黃凡。2005。<冰淇淋>。《黃凡後現代小說選》。台北:聯合文學。
黃子平。2002。<「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1:3(8月)。黃于珊。2004《棲身在浪漫與現實之間──鄭寶娟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雅。2005。<「翻譯」法農:權力、慾望與身體的中介書寫>。《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黃庭芬。2004。《台灣閩客諺語的比較研究──從飲食諺語談閩客族群的文化與思維及其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上的應用》。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萱。1994。《修辭學》。七版。臺北市:三民。
黃寶蓮。2002。<司命灶君>。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2005。<食材的情慾饗宴>。《飲食》2(10月)。
───。2005。《芝麻米粒說》。台北:二魚文化。
───。2006。<桌子.筷子.刀子.叉子>。《中國時報》。12月8日。
彭小妍。1997。<女作家的情欲書寫與政治論述>。《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臺北市:麥田
彭怡平。1998。《隱藏的美味──深度探訪法國美食文化風景》。台北:商周。
彭輝榮。2002。<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的文學理論>。《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1(11月)。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明。2000。《記憶中的味道》。台北:朱雀文化。
楊健一。1999。<賣麵炎仔>。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台北:二魚。
楊惠貞。2005。《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樹清。1999。<番薯王>。收入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
愛亞。1999。<生素情事>。收入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II》。台北:二魚。
───。2001。<罈子及其他>收入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1970~2000》。臺北市:天下遠見。
───。2005。<吃健康菜>。《飲食》創刊號(9月)。
詹雅雯。2005《紅樓夢四需書寫之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市:麥田 
───。1995。<比較文學與現代詩篇:試論台灣的「後現代詩」>。《中外文學》。24:2(7月)
───。1999。<導讀>。《東方主義》。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2000。<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編。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1。《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
───。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市:二魚文化
───。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 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6。<歷史文化塑造的美食天堂>。《飲食》11(7月)。
廖咸浩。1996。<離散與聚焦之間-八十年代後現代詩與本土詩>。《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
───。1998a。<悲喜未若世紀末──九○年代的台灣後現代詩>。林水福主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大外語學院。
───。1998b。<台灣小說與後殖民論述>──「祕密剋」與「明你祖」之間>。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
逯耀東。1987。《祇剩下蛋炒飯》。台北:圓神。
───。1992。《已非舊時味》。台北:圓神。
───。2003。《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
───。2005。<臺灣飲食文化的社會變遷>。《飲食》創刊號(9月)。
鄭明娳。1987。《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
劉枋。2000。《吃的藝術》。台北:大地。
劉亮雅。2004。<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33:7(12月)。
───。2006a。<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34:10(3月)。
───。2006b。《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市:麥田。
劉淑萍。2005。《中國文學中的食人》。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蔣勳。2001。<無關歲月>。收入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1970~2000》。台北:天下遠見。
盧非易。1996。《飲食男》。台北:聯合文學。
盧建榮。2003。<台灣史意識的起源:張深切和其台灣英雄群傳>。《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臺北市:麥田
賴孟潔。2005。《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謝忠道。2005a。《慢食》。台北:果實出版。
───。2005b。<食物該有的原樣>。《飲食》2(10月)
鍾怡雯。1999。<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
指導教授 葉振富(Cheng-fu Yeh) 審核日期 2007-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