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18.227.52.217
姓名 吳俞嫺(Yu-hsie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
(Region,Gender and Memory--Ghosts Studuy of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關於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探討,已有不少學者投入相當的心力進行相關研究,本論文主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文獻分析法以及文學、生理和心理學的觀點論述主題,主要探究時代與地理環境對蒲松齡寫作的影響,分析由時空所架構出來的社會網路,對蒲松齡寫作《聊齋誌異》產生的影響;特別是明清的學術與時代風氣的轉變、其故鄉淄川風土和南游寶應對蒲松齡產生的文化記憶和心理認知。其次是士商家庭對蒲松齡的信仰與思想的影響,以及此影響在《聊齋誌異》中的顯現;並可見儒家理性思維和商人迷信思想兩者交疊出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鬼魅形象的紀實與虛構以及在文化空間中集體意識的展演。
作為科舉場中的失意者,蒲松齡對父權社會中被視為第二性的女性、同性戀者、清初的遺民和在盛清時期才權女性出現而男權退讓的情形,有著特別的觀察:在社會規範和期望下,這些群體的心理和意識被強迫內化,成為長期失語的無言者。蒲松齡理解抑鬱不能一吐塊壘的「孤憤」,和他一般「不能言說」的人自然將引起他的目光,因此蒲松齡為之發聲,展演成《聊齋誌異》中一篇篇關於創傷記憶、性別意識以及遺民情懷的靈異傳說,來操演鬼魅的形象,在虛實之中表現他所謂的「孤憤」之情。
摘要(英)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two factors, historic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in the content of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written by Pu Sungling
The methodology used is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via the concepts of literatur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will look into the issue through two discussion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d under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especially the trend transition of the academic fiel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customs of Sungling’s hometown Tzu- Chuan (淄川), and the cultural impacts of his journey to the southern region Pao-ying(寶應). 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family background which combined the rationalism of Confucians and the superstition of the thereupon merchants.
As a failure und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u had special observation on those mute suppressed people who suffered the alike depression such as females under the patriarchy, the homosexual, and the people of Ming who witnessed the dynasty change under the rule of Qing. Bearing such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Pu Sungling worked on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composing of ghost tales and goblin anecdotes to vent his true feelings inside and to speak up for those disadvantaged minorities.
關鍵字(中) ★ 同性戀
★ 創傷記憶
★ 踰越
★ 性別
★ 遺民
★ 虛構與紀實
★ 地方
★ 鬼魅
關鍵字(英) ★ trauma memory
★ homosexual
★ region
★ gender
★ to go propriety
★ fabrication and record of facts
★ ghost
★ the common people of last dynasty
論文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
致謝辭………………………………………………………………………………III
目次…………………………………………………………………………………IV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文獻……………………………………………………………………2
一、文獻釋「鬼」-鬼的真實與虛構……………………………………2
(一)魂與魄的觀念……………………………………………………2
(二)「鬼」字溯源……………………………………………………4
(三)鬼的虛構…………………………………………………………4
二、文獻釋「魅」-魅的真實與虛構……………………………………8
(一)魅的意義…………………………………………………………8
(二)魑魅魍魎………………………………………………………10
(三)魅的文學化……………………………………………………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13
一、研究範圍………………………………………………………………13
二、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蒲松齡的寫作地圖-以淄川為核心的動線關係………………………14
第一節 地理與人文的互涉………………………………………………………14
一、地理與文本風景………………………………………………………16
二、儒家的自然觀…………………………………………………………18
第二節 蒲松齡的創作空間-淄川的城市區域…………………………………22
一、歷史淄川………………………………………………………………22
二、地理淄川………………………………………………………………24
三、商業淄川………………………………………………………………25
四、民俗淄川………………………………………………………………26
五、蒲松齡的文化記憶-環境對蒲松齡創作的影響……………………29
第三節 《聊齋誌異》中的故事分布-以吳楚和晉、陜為主……………………31
一、漢文化發源的黃土高原-晉、陜…………………………………32
二、信鬼好巫的水鄉澤國-吳、楚……………………………………34
第三章 從《楚辭》到《聊齋誌異》-原始鬼到藝術鬼的思維歷程………36
第一節 原始思想在志怪文學中的顯影………………………………………37
第二節 蒲松齡的商人意識……………………………………………………47
第三節 明清學術思想的「情教」觀………………………………………51
第四節 原始鬼向藝術鬼的轉化……………………………………………56
一、蒲松齡的有神/鬼論……………………………………………56
二、蒲松齡的虛構意識……………………………………………58
(一)對「真實」的揭露…………………………………………59
(二)出於幻境與頓入人間的「同一」…………………………61
(三)對「情」的解放……………………………………………62
第四章 《聊齋誌異》中的地方/記憶……………………………………………63
第一節 文本的遺民情懷投射…………………………………………………64
一、 歷史國族的再現………………………………………………65
二、 世俗百姓的孤憤………………………………………………70
第二節 同性戀的觀察與展演…………………………………………………72
一、男風/南風的盛行………………………………………………73
二、同「性」戀的「欲」…………………………………………76
三、同性「戀」的「情」…………………………………………80
四、蒲松齡的怪胎展演……………………………………………82
第三節 婦女創傷記憶的書寫 ………………………………………………90
一、禁慾與貞節……………………………………………………90
二、婚姻與出逃……………………………………………………97
三、寃抑與復仇……………………………………………………102
四、納妾與繼承……………………………………………………104
第四節 性別/才/權的踰越……………………………………………………109
一、青樓名妓………………………………………………………110
二、家庭閨秀………………………………………………………113
三、才權女性………………………………………………………116
四、經濟婦女………………………………………………………119
第五章 結語………………………………………………………………………121
一、婦女創傷經驗的發聲……………………………………………122
二、對被抑斥的同性戀的同情………………………………………122
三、對女性意識的欣賞………………………………………………122
四、對清兵暴亂百姓的悲憤…………………………………………123
五、未來研究方向……………………………………………………123
參考書目舉要………………………………………………………………………125
表目次
表一、《聊齋誌異》三會本故事分布省份一覽表………………………………32
參考文獻 【專書】(以下按年代排列)
【商】《尚書》,台北:三民書局,2005。
【周】《易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周】《詩經》,台北:三民書局,2005。
【春秋】《禮記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春秋】《周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戰國】莊子:《莊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戰國】墨子:《墨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戰國】荀子:《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94。
【戰國】《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1985。
【戰國】韓非:《韓非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戰國】列禦寇:《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王充:《論衡》,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1994。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東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漢】王逸:《楚辭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
【晉】郭璞:《山海經箋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張鷟:《朝野僉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2。
【後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明】王琮纂修:《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淄川縣志〉,新文豐出版,1985。
【明】劉應時等修:《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青州府志〉,新文豐出版,1985。
【明】《元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明】李贄:《李贄全集˙焚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明】顏山農:《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6。
【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明】謝肇淛:《五雜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余懷:《板橋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台北:清代善本小說叢刊,天一出版,1985。
【明】李漁:《十二樓》,台北:長歌出版社,1975。
【明】李漁:《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明】《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三會本,台北:里仁出版社,1991。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曹雪芹:《紅樓夢》,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袁枚:《袁枚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陳森:《品花寶鑑》,台北:清代善本小說叢刊,天一出版,1985。
【清】《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2。
【清】《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92。
(以下按姓名筆劃排列)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5年4月。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2月。
王書川編 :《山東省淄川縣志》,台北:淄川縣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12月。
王子金:《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年1月。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年12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8月。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朱亞非、石玲、陳冬生:《齊魯文化通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滌生:《荀子集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七刷。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頁28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馬瑞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5月。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出版社,198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月。
張景樵:《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4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出版,1997年5月。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4
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馮爾康、常見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
1989年6月。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6月。
劉達臨:《性的歷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台灣初版。
劉紀惠:《心的變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
年。
劉達臨、胡宏霞:《雲雨陰陽-中國性文化象徵》,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年5月。
熊秉真、張壽安編:《情慾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3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6月初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2
月。
羅敬之:《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
(以下按版本出版年代排列)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性史》,謝石、沈力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
業,1990年。
蘇珊˙格朗(Susanne K. Langer):《情感與形式》,劉大基譯,台北:商鼎文化出
版社,1991年。
佛雷澤(J.G. Frazer):《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出版
社,1991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婦人王氏之死》,李孝愷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年。
馬克夢(Keitn McMahon):《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
中的性與男女關係》,王維東楊彩霞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魏斐德(Wakeman,F.E.):《洪業-清朝開國史》,陳蘇鎮、薄小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艾梅蘭(Maram Epstein):《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
成之意義》,羅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曼素恩(Susan Mann):《蘭閨實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楊雅婷譯,台北:左岸出版,2005年。
【期刊論文】(以下按姓名筆劃排列)
于天池:〈中國的恐怖小說與《聊齋誌異》的恐怖審美情趣〉,《文學遺產》2006
年第6期。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空間、地域
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李豐楙、劉婉如主編,中央研
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出版。
王蹺生:〈從檔案資料看十八世紀中國人口的遷移流動〉《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
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王 平:〈論《聊齋志異》復仇作品的當代價值〉,《蒲松齡研究》2005年4期,
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5年12月。
田鮮密:〈論《聊齋誌異》中的異類崇拜民俗〉,《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期,
2001年9月出版。
白亞仁(Allan Barr):〈聊齋誌異的紀實與虛構〉,中央大學人文中心學術演講講
稿。2006年4月18日
朴永鍾:〈論《聊齋誌異》中的「士人從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第6期。
肖維琪:〈蒲松齡的江南情缘〉,《蒲松齡研究》2005年4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2005年12月。
周紹賢:〈神仙之說倡自齊人〉《建設月刊》頁30,1962年12月。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聯合月刊》,1983年6月出版。
李文慧、王恒展:〈論《聊齋誌異》中兩性角色的錯位〉,《蒲松齡研究》2006卷
3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6年9月。
沈天水:〈論蒲松齡的政治理想〉,《蒲松齡研究》2006年2期,蒲松齡研究編輯
部,2006年6月。
定宜莊:〈清代滿族的妾與妾制探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
邵 偉:〈《聊齋志異》人物姓氏與名字發微〉,《蒲松齡研究》2006卷3期,蒲松
齡研究編輯部,2006年9月。
姜亮夫:〈楚文化與文明點滴鈎沉〉《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月出版。
馬瑞芳:〈以情節之曲寫人物之神―《金生色》賞析〉,《蒲松齡研究》2006年3
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6年9月。
馬玨:〈夜叉國及其他:蒲松齡女性理想的反觀〉,《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
輯部,2000年1期。
胡中生:〈賣身婚書與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婚配和人口問題〉《明清人口婚姻家族
史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閻月英:〈《聊齋志異˙嫦娥》對嫦娥形象的重寫〉,《蒲松齡研究》2005年2期,
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5年6月。
袁世碩:〈遊戲•逞才•寓意-說《絳妃》〉,《蒲松齡研究》2005年1期,蒲松齡
研究編輯部,2005年3月。
袁世碩:〈續幽冥之錄,訴彌天之冤-《公孫九娘》發微〉,《蒲松齡研究》2005
年3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5年9月。
徐復觀:〈中庸的地位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1974年8月出版。
徐少奎:〈寶應對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深遠影響〉,《蒲松齡研究》2005年
4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5年12月。
孫其香、王芳:〈淺談嘉平公子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蒲松齡研究》2004年4期,
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4年12月。
國光紅:〈殷商人的魂魄觀念〉,《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張仁善:〈清朝宮廷樂舞及其政治、社會和文化意味〉《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張小夫、張屏:〈道德責任與快樂滿足-《聊齋誌異》中狐鬼交接與人的異化〉,
《五邑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2月。
陳金木:〈先秦楚文化試探〉《孔孟月刊》第22卷第10期, 1984年6月。
陳才訓:〈治生切於讀書,適志基於財富-從〈黃英〉看蒲松齡的治生觀〉《貴州
社會科學》第4期, 2005年7月。
陳慶、陳文新:〈論蒲松齡的商業精神〉,《蒲松齡研究》2005年4期 ,蒲松齡
研究編輯部,2005年12月
陶世龍:〈破除風水迷信〉,《科學與無神論》2005年第3期,2005年。
盛 偉:〈對于七抗清起義事蹟的考察〉,《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3
年10月4期。
張 青:〈試論《聊齋誌異》中的儒商形象〉,《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2001年2期。
程美秀:〈試論《聊齋誌異》中的商業經營〉,《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1994年10月4期。
程美秀:〈試論《聊齋誌異》中的士人從商〉,《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1996年1期。
程美秀:〈試論蒲松齡的商人觀〉,《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1997年1
期。
程美秀:〈試論《聊齋誌異》中的惡商形象〉,《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1999年1期。
楊宇勛:〈降妖與幽禁-宋人對精神病患的處置〉,《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1期,
2003年6月。
彭 偉:〈從民俗文化學的角度看《聊齋志異》中的人狐之戀〉,《蒲松齡研究》
2006卷3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6年9月。
董 毅:〈試論《聊齋誌異》中的商業思想〉,《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1999年2期。
楚愛華:〈從細侯殺子看蒲松齡對儒家思想的超越〉《蒲松齡研究》2004年2期,
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4年6月。
劉楚華:〈《聊齋誌異》中的述鬼謀略〉《新亞學報》第二十三卷,2005年1月。
趙懷珍:〈蒲松齡與淄川經濟〉,《蒲松齡研究》,1994年3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
1994年。
趙英蘭:〈《聊齋誌異》中的經濟思想〉,《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1998
年2期。
趙懷珍:〈聊齋著作中以神論思想及對一些迷信的批判〉,《蒲松齡研究》,蒲松齡
研究編輯部,2001年2月。
劉寶才:〈西周宗教思想特點試議〉《周文化論集》,陜西歷史博物館編,三秦出
版社,1993年7月。
劉富偉:〈儒家思想與蒲松齡〉,《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編輯部,1995年2
期。
劉洪強:〈晚霞與九歌考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6卷3期,2005年3月。
鄭宗義:〈性情與情性: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情慾明清-達情篇》張壽安、
熊秉真编,頁23,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冀運魯:〈女神與女巫:《聊齋誌異》女性審美的二重分裂〉,《蒲松齡研究》2006
卷3期,蒲松齡研究編輯部,2006年9月。
賴惠敏、徐思泠:〈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近代中國婦女史
研究》第六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8 月出版。
羅敬之:〈蒲松齡的災民謠〉《華岡文科學報》,1993年7月出版。
【博碩士論文】(以下按年代排列)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月。
蔡怡君:《搜「人」記-《聊齋誌異》的「文人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陳曉雯:《屈作神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月。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之底蘊試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藍慧如:《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年6月。
許妙瑜:《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逢甲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6月。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年6月。
高懷恩:《《聊齋誌異》題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8月。
林育涵:《情慾文本與酷兒操演:紀大偉的書寫與實踐》,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年7月。
林 允:《《聊齋誌異》鬼狐仙妖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7月。
劉文元:《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1月。
王惠玲:《文本詮釋與意義治療-以《聊齋誌異》為核心展開》,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靜宜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網頁連結】
淄博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zibo.gov.cn:81/zfjg.asp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網頁:http://www.wordpedia.com/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7-7-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