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222.112.116
姓名 李貞蓉(Chen-ju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劉捷及其作品研究
(Research of Chieh Liu and his writings)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劉捷已出版的作品:《臺灣文化展望》、《我的懺悔錄》、《光明禪》一、二集為主,討論劉捷的文學思想與生命歷程,並嘗試定位劉捷在文學界「文化工作者」的形象及其對臺灣文學的貢獻。在臺灣文學史上,劉捷的名聲還不十分響亮,他的作品中唯一被提出討論的是發表於一九三0年代有關臺灣文學評論的文章,學者在討論時往往以「左翼」文學評論家來定位劉捷的文學身分;但卻忽略劉捷晚年在文學方面的作品表現,對於劉捷的文學形象也就較缺乏全面的探討。因此,本論文在研究劉捷時,並不限於他文學評論的部分,而是以其已出版的書籍為出發點,從書中分析劉捷的文學思想、人生觀點,以文本來研究劉捷作品中的思想脈絡及文學特性。
有關資料的運用方面,除前述之文本外,也旁及劉捷在報章雜誌上所發表過的文章,以為論述之參考;並蒐集劉捷曾發表及尚未發表之作品按年編次,期能藉此寫作年表呈現出劉捷更完整的文學形象。從《臺灣文化展望》、《我的懺悔錄》、《光明禪》一、二集這些文本的分析及劉捷寫作年表的整理中,可以看出劉捷的文學作品有著相當多元的面向。本文先從劉捷的生命歷程來探討其一生經歷與文學生命之關係,再由《臺灣文化展望》中探究日治時期,劉捷表現出的民族思想及人文關懷;並透過《我的懺悔錄》之內容分析,來看劉捷「無罪之懺悔」的意義及創傷書寫治療;最後,以《光明禪》二書中「生活即禪,禪即生活」的人生態度,討論其禪學思想特色及在生活中的實踐。經由這些資料的分析、整理,具體地呈現出劉捷「文化人」的形象及其在臺灣文學方面的成就。
摘要(英)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publications of Chieh Liu, “The Prospec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My Confessions”, and “New Thought Chan (Vols.1 & 2)”., discussing Liu’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life process, and trying to redefine him as a cultural worker and discuss his contribution o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Chieh Liu is not a famous writer, and only a few of articles about Taiwan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1930s talked about his creations and he was thought to be a leftist critic. Therefore, the main concern of the study is not only on Liu’s literature criticism but on all his publications, analyzing Liu’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his view of life.
All of Chieh Liu’s creation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are in chronological order in order to have a whole image of Liu’s literature. From the text of “The Prospec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My Confessions”, and “New Thought Chan (Vols.1 & 2)”, a great diversity is shown in Liu’s cre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s experience and his literature career is discussed first, and then comes Liu’s discussion about Japanese period that showed Liu’s national thought and humane care by “The Prospec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the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My Confessions” which presents the meaning and wound writing therapy in Chieh Liu’s “ Innocent Confession”. Finally, the two books of philosophy in "New Thought Chan" is based on“ Life is namely deep meditation, deep meditation is the life” which discussed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ought in Buddhist and practice in lif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se materials which demonstrate the image of “ the person in cultural circles” of Chieh Liu and his achievement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concretely.
關鍵字(中) ★ 禪與文學
★ 光明禪
★ 懺悔錄
★ 臺灣文化
★ 臺灣文學
★ 劉捷
關鍵字(英) ★ Taiwanese Literature
★ New Thought Chan
★ confession
★ Chan and literature
★ Taiwanese culture
★ Chieh Liu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 相關訪談、介紹記錄--------------------------------------------- 2
二、 學術論文------------------------------------------------------------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界定與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劉捷的生命歷程----------------------------------------- 11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1
第二節 日據時期的劉捷--------------------------------------------------- 13
一、 屏東劉武舉之後--------------------------------------------------- 13
二、 東京行---------------------------------------------------------------- 15
三、 劉捷與「臺灣文藝聯盟」--------------------------------------- 19
四、 大陸行--------------------------------------------------------------- 23
第三節 光復後的劉捷------------------------------------------------------ 25
一、 兩次牢獄之災------------------------------------------------------ 25
二、 重返文壇------------------------------------------------------------ 28
第三章 《臺灣文化展望》-------------------------------------- 33
第一節 《臺灣文化展望》之形成---------------------------------------- 34
第二節 《臺灣文化展望》第一編「臺灣的文化」------------------ 36
一、 台灣的社會運動---------------------------------------------------- 39
二、 一九三0年代臺灣的文化、社會問題------------------------ 44
第三節 《臺灣文化展望》第二編「社會問題」---------------------- 49
一、 臺北的特種行業與社會問題------------------------------------- 50
二、 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評判------------------------------------------- 52
三、 見證大稻埕的繁華與頹廢---------------------------------------- 53
第四節 《臺灣文化展望》第三編「臺灣文學論」------------------ 55
一、 〈新文學運動的批判〉------------------------------------------- 55
二、 〈有關臺灣文學的備忘錄〉------------------------------------- 58
三、 〈臺灣文學鳥瞰〉------------------------------------------------- 60
四、 〈民間文學的整理及其方法論〉------------------------------ 61
結語 ------------------------------------------------------------------------- 63
第四章 《我的懺悔錄》----------------------------------------- 65
第一節 《我的懺悔錄》之形成------------------------------------------ 66
第二節 劉捷的「懺悔意識」--------------------------------------------- 68
一、 宗教中的「懺悔」觀--------------------------------------------- 68
二、 劉捷的「無罪之懺悔」------------------------------------------ 71
第三節 創傷經驗之回溯與自療------------------------------------------ 73
一、 創傷記憶與書寫治療----------------------------------------------- 74
二、 劉捷的創傷書寫與自療------------------------------------------- 75
第四節 日據時期在大陸的台人經驗----------------------------------- 79
一、 遠赴大陸之因----------------------------------------------------- 80
二、 對祖國(中國)之觀感----------------------------------------- 83
結語 ---------------------------------------------------------------------- 86
第五章 《光明禪》----------------------------------------------- 89
第一節 《光明禪》之形成-------------------------------------------------- 89
第二節 劉捷的禪思想-------------------------------------------------------- 91
一、 禪公案與劉捷的禪學-------------------------------------------- 91
二、 劉捷禪思想之特色----------------------------------------------- 93
第三節 禪與人生-------------------------------------------------------------- 97
一、 禪的光明性------------------------------------------------------- 97
二、 修禪不離世界---------------------------------------------------- 100
第四節 禪與文學------------------------------------------------------------- 103
一、 詩中的禪意及人生哲理------------------------------------------- 104
二、 禪宗公案的文學性------------------------------------------------- 110
結語 ------------------------------------------------------------------------- 113
第六章 結論 ------------------------------------------------------ 115
參考書目-------------------------------------------------------------------- 118
附錄一 劉捷生平紀要------------------------------------------------- 125
附錄二 劉捷作品年表------------------------------------------------- 136
附錄三 尋訪之旅------------------------------------------------------ 159
附錄四 劉捷書影及手稿---------------------------------------------- 164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 、專書部分:
‧ 王元《傳記學》,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2月初版。
‧ 王詩琅《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
‧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散文精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台北:文星圖書公司,2002年8月初版。
‧王潤華譯《比較文學理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 1983年初版。
‧ 王乃信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第四冊《民族革命運動》,台北:創造社,1989 年6 月初版。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中島利郎編《『台灣時報』總目錄》,東京:綠蔭書房,1997年2月初版。
‧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中島利郎主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第五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初版。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竹北市:正聞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十五刷。
‧. 安德烈‧莫洛亞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月初版。
‧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森林的彼方》,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年5月初版。
‧朱蒂斯.赫曼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清聖祖編《全唐詩》,台北:復興書局出版,1969年3月三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初版。
‧ 李瑞騰《文學關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 李瑞騰《文學尖端對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7月初版。
‧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明集五,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 巫永福。沈萌華主編 《巫永福全集.文集卷》(續集),台北:傳神福音文化公司,1996年6月初版。
‧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12月初版。
‧杜松柏《禪與詩》,台北:弘道書局,1980年12月初版。
‧杜松柏《禪詩三百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10月再版。
‧ 杜松柏《知止齋禪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4 月初版。
‧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
‧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 吳新榮原著,葉笛、張良澤譯,吳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3月初版。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台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 吳言生編《禪門公案》,新店市:圓神出版社,1993年初版。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7月初版。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5月初版。
‧林衡哲、張恒豪編《復活的群像》,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林國章《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1895-1945》,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初版。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三集,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4月初版。
‧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 胡適等著《禪宗的歷史與文化》,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初版。
‧ 星雲大師講述,禪如整理《星雲禪語》第二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初版。
‧ 格瑞伯斯坦著,李宗慬譯《現代文學批評面面觀》,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重排初版。
‧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初版。
‧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初版。
‧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研究》,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2月初版二刷。
‧梁明雄《張深切與『台灣文藝』研究》,台北:文經社,2002年1月初版。
‧ 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初版。
‧陳君愷編《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10月初版。
‧ 陳雅文譯《自在禪》,板橋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
‧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第二刷。
‧ 陳允吉《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 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
‧陳引馳編《佛教文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
‧ 陳芳明《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年9月初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初版。
‧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 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初版。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黃慧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黃英哲編, 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寒山撰,李誼注釋《禪家寒山詩注》,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7月初版。
‧彭瑞金選註《歷史的倒影》,高雄:河畔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9月再版。
‧ 游喚編《文學批評精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初版。
‧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12月初版。
‧莊萬壽等編《台灣的文學》,台北縣: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12月初版。
‧楊逵《楊逵全集--第9卷詩文卷上》,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初版。
‧ 張漫濤主編《禪學論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初版。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11--北京日記、書信、雜錄》,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張華釋譯《景德傳燈錄》,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6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1月再版。
‧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
‧ 鈴木大拙著,謝思煒譯《禪學入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初版。
‧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5月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 文學界雜誌社,2003年10月再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11月重排初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期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主文化出版部,1993年9月初版。
‧ 廖閱鵬《禪門公案300則》(一)、(二)、(三),台北:圓神出版社,1996年初版。
‧ .劉紹唐等箸《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再版。
‧ 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 劉捷《台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 劉捷《我的懺悔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 劉捷《光明禪Ⅰ—明月清風》,台北:漢光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 劉捷《光明禪Ⅱ—拈花微笑》,台北:漢光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 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 《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1971年9月初版。
‧ 鄭石岩《禪-生命的微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7月三版。
‧ 賴澤涵主編《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中壢市:中央大學出版,2005年8月初版。
‧ 聯合報編輯部《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10月。
‧ 圜悟克勤禪師編著,歐陽宜璋點校《碧巖集點校》,台北:圓明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謝臥龍編《兩性文化&社會》,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2月初版。
‧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初版。
‧鏡島元隆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道元禪師語錄》,台北:大展出版社,1991年初版。
‧釋曉雲《羯摩濟度 禪戒相彰》,台北:原泉出版社,1987年初版。
二、期刊:
‧ 王蕙瑛 <創傷與記憶——二二八民眾史與台灣主體性>,《台灣史料研究》5期(1995年):頁65-83
‧李筱峰.林芳微 <回憶錄與自傳中的二二八史料>,《台灣史料研究》11期(1998年):頁23-45
‧李鴻瓊 <創傷、脫離與入世靈恩>,《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年1月號頁 217-250
‧ 李季樺 <戰後日本有關台灣史料中的日文自傳、回憶錄概介>,《台灣史料研究》11期(1998年 ):頁46-55
‧ 杜文靖 <文學與禪的交融——文學老兵劉捷>,《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142-144
‧ 杜文靖. <思想起「少年大仔」王昶雄——「益壯會」的一些故事>,《文訊》(2000年-2月):頁105-108
‧林柏樑 <被政治捉弄的劉捷>,《書香遠傳》2003年12月 頁44.45
‧林德政 <抗戰期間台籍人士在重慶的活動>,《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第二十二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1年 頁765-820
‧垂水千惠 <台灣新文學中的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化到社會主義Realism>,《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2004年7月,頁61-78
‧ 吳濁流 <無花果>,《台灣文藝》第5卷第20期1968年4月 頁67
‧金新聞社《金融新聞》第39-89期,1958年10月—1960年8月。
‧ 柯裕棻 <消費:大眾,文化>,《中外文學》第31卷第4期,2002年9月號 頁9-19
‧施正鋒 <台灣民族運動的反思>,《台灣史料研究》19期(2002年):頁160-177
‧許素華 <劉捷在明心見性中解脫>,《文訊》(1995年-7月):頁20-21
‧陳儀芬 <組/解碼《群山淡景》中的回憶敘事>,《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年1月號 頁251-268
‧ .黃得時 <晚近的台灣運動史>,《台灣文學》1941年10月,《新文學雜誌叢刊》,東方書局復刻。
‧ 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 一個主編的回憶錄〉,《文訊》1985年12月,頁58-64
‧ 黃心雅 <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九期2002年2月頁89-117
‧ 楊錦郁 <將生命坎坷藝術化>,《文訊》53期(1990年-3月):頁86-90
‧張炎憲 <台灣意識回憶錄的出現——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崩解>,《台灣史料研究》11期(1998年):頁65-73
‧張靄珠 <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年1月號頁 133-157
‧ .劉捷 <杜潘芳格的詩觀>,《笠詩刊》131(1986年):頁10-12
‧ 劉捷原著。吳枚芳譯<一九三三年的台灣文學界>,《文學台灣》38(2001年 ):頁42-46 (原載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福爾摩沙》)
‧ 劉捷 <幻影之人——翁鬧>,《台灣文藝》95(1985.年7月):頁191-193
‧ 魏紫冠 <『文化診斷‧世紀反省』座談會實錄>,《台灣史料研究》19期(2002年):頁11-22
‧ 戴寶村 <台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9期(2002年):頁145-159
‧《路工》第47卷第6期——第51卷第3期 1982年6月—1986年3月。
‧ 蔡篤堅 <多元主體地位的形塑與追尋——1990年代台灣口述歷史的趨勢探索>,《台灣史料研究》21期(2004年):頁115-139
‧ 蕭阿勤 <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02年):頁181—239
三 、論文
‧ 吳瑩真《吳曼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林倖妃《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所碩士論文,1994年。
‧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 —日據末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1994年。
‧ 柳書琴《荊棘之道 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系所博士論文,2001年,。
‧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喬平《大陸新時期小說美學思潮研究(1977-1986)》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淑容《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陳玉美《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扺殖民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海涵《天台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0年。
‧ 賴松輝《日據時期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02年 。
‧ 譚琳《生命如「道說」般的二重奏》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7-6-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