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歸秀梅(HSIU-MEI KUEI)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Paiwan People's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
摘要(中) |
本論文主要分六大章探究闡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排灣族群概述-首先闡述排灣族名的由來及其部落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接著以排灣族的神話傳說切入,以了解其生命起源和族群精神;最後再介紹排灣族傳統歌謠的分類與內容,藉以了解其歌謠文化的藝術表現。第三章傳統童謠的主題內容分析-將排灣族傳統童謠分為催眠歌、傳說歌、生活歌、知識歌、趣味歌等五大類,分別就其內容特性,探討童謠產生的文化背景,重新建構排灣族古老部落的原始風情。第四章傳統童謠呈現的文化內涵-透過傳統童謠的深度探討,歸納整理出排灣族精采豐富的階級制度、小米飲食及狩獵活動等文化現象,並欣賞其呈現的文化意涵。第五章傳統童謠的表現技巧及藝術特色-試著從語法結構、吟誦方式、修辭運用來探討排灣族童謠的表現技巧,並展現其獨具的藝術美感與特色。第六章結論-綜合結論與未來展望。總述本文的研究成果,並提出建議與省思,期能共同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使排灣文化的精髓,更加發光、發熱。 |
摘要(英) |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sisted of 6 chapters for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hapter 1, Preface – addresses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research range and lim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Chapter 2, Introduction of Paiwan People – Firstly describes the name origin of Paiwan People and its trib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then uses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Paiwan People to phase in, so as to understand its life origin and people spirit; and finally introduces the category and content of Paiwan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song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its folk song culture. Chapter 3, 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 Categorizes Paiwan People’s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into 5 main categories of sleep inducing rhymes, legend rhymes, living rhymes, knowledge rhymes, and fun rhymes; an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 features,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s of nursery rhymes, rebuilds the primitive culture and custom of Paiwan People’s old tribe. Chapter 4, The Cultural Meaning Presented in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 via profound exploration on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characte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its spectacular and abundant social class status, millet diet and hunting activities, and appreciates the cultural meaning presented by them. Chapter 5, The Performing Skill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 tries to discuss the performing skills of Paiwan People’s nursery rhymes by means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recitation fashion and rhetoric manipulation, and exhibit its unique artistic sense of beauty and features. Chapter 6, Conclusion – synthetic conclusion and future outlook. Summarizes the study result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expects to undertake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together, to allow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Paiwan People to be more beaming and heating. |
關鍵字(中) |
★ 排灣族 ★ 原住民 ★ 童謠 ★ 傳統童謠 ★ 文化意涵 |
關鍵字(英) |
★ Nursery Rhyme ★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 ★ Cultural Meaning ★ Indigenous People ★ Paiwan People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 排灣族群概述-------------------------- 21
第一節 大武山的探勘者--------------------------- 21
一、族名的確立------------------------------ 21
二、歷史的溯源------------------------------ 25
第二節 原鄉的尋夢人----------------------------- 29
一、聖山起源-------------------------------- 30
二、始祖創生-------------------------------- 33
三、創世神話-------------------------------- 37
第三節 古謠的演唱家----------------------------- 38
第三章 傳統童謠的主題內容分析---------------- 45
第一節 孺慕相依:催眠歌------------------------- 46
一、對象------------------------------------ 46
二、階級------------------------------------ 49
第二節 奇幻世界:傳說歌------------------------- 52
第三節 原鄉風情:生活歌------------------------- 57
一、令人垂涎的「原」汁「原」味-------------- 57
二、石板屋下的故事-------------------------- 68
三、階級嚴明的婚喪禮俗---------------------- 70
四、相輔相成的狩耕生活---------------------- 76
第四節 啟蒙教育:知識歌------------------------- 81
一、知識的傳承------------------------------ 81
二、品德的陶冶------------------------------ 89
第五節 童心童趣:趣味歌------------------------- 96
一、山林遊樂場------------------------------ 96
iii
二、心靈寫真集------------------------------ 101
第四章 傳統童謠呈現的文化內涵---------------- 107
第一節 太陽、陶壺、百步蛇:貴族文化------------- 107
一、崇高的地位與權利------------------------ 109
二、彰顯尊榮的藝術專利---------------------- 115
第二節 生活、飲食、祭儀:小米文化--------------- 126
一、飲食習慣-------------------------------- 126
二、小米祭儀-------------------------------- 129
三、酒文化-------------------------------- 133
第三節 共生共存、分享互惠:狩獵文化------------- 137
一、狩獵活動的原始面貌---------------------- 138
二、共生分享的狩獵精神---------------------- 141
三、文化與保育的平衡發展-------------------- 142
第五章 傳統童謠的表現技巧及藝術特色---------- 147
第一節 表現技巧--------------------------------- 147
一、生動有趣的問答-------------------------- 147
二、多變的吟誦方式-------------------------- 150
三、豐富巧妙的修辭-------------------------- 155
第二節 藝術特色--------------------------------- 167
一、濃厚的神話色彩-------------------------- 167
二、密不可分的歌舞-------------------------- 169
三、短小淺白的詞曲-------------------------- 171
第六章 結論---------------------------------- 175
第一節 綜合結論--------------------------------- 175
一、重塑排灣歷史‧再現原鄉風情-------------- 175
二、部落是文化的希望‧文化是部落的根-------- 176
三、排灣族傳統童謠的藝術結晶---------------- 177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178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178
二、就研究主題而言-------------------------- 178
三、就研究族群而言-------------------------- 178
參考書目-------------------------------------- 181
iv
一、文獻書目-------------------------------- 181
(一)日文著作-------------------------------- 181
(二)中文著作-------------------------------- 182
二、期刊論文-------------------------------- 185
三、學位論文-------------------------------- 186
四、電腦網站-------------------------------- 187
五、影音資料-------------------------------- 187
附錄------------------------------------------ 189
附件------------------------------------------ 203
【附件一】排灣族書寫系統對照----------------------------- 203
【附件二】田野調查紀錄表-------------------------------- 205
【附件三】王貴童謠採集手稿------------------------------ 207
【附件四】排灣族童謠CD1 張------------------------------ |
參考文獻 |
一、 文獻書目
(一) 日文著作
A. 原文著作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台灣大學語言研
究室,1935 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調查書 第五篇》,台北:南天書局,1994 年。
竹中重雄,《台灣蕃族音樂的研究》,台北:台灣時報,1932 年。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台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1921
年。
佐藤文一,《關於排灣族的歌謠》,台北:南方土俗,1936 年。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
俗人種學教室,1935 年。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年。
森丑之助,《台灣蕃俗志》,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7 年。
黑澤隆朝,《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1973 年。
鈴木作太郎,《台灣蕃族研究》,台北:台灣史籍刊行會,1932 年。
鈴木質,《台灣蕃人風俗志》,台北:理蕃之友社,1932 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調查報告書》,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3~1921
年。
藤崎濟之助,《台灣的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1930 年。
B. 翻譯著作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余萬居譯,《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
台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35 年。
小島由紀,蔣斌主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五冊,台北:中研
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年,3 月。
小島由紀,蔣斌主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台北:中研
院民族研究所,2003 年,3 月。
小島由紀,蔣斌主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三冊,台北:中研
院民族研究所,2003 年,3 月。
小島由紀,蔣斌主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四冊,台北:中研
院民族研究所,2003 年,3 月。
小島由道著,黃文新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1919 年。
181
182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
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 年。
宮本延人,魏桂邦譯,《臺灣的原住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 年,12 月。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6 年。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1990
年。
鈴木 質著,王美晶譯,《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出版,2000 年。
(二) 中文著作
《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四)》,屏東:行政院原
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999 年,12 月。
《台灣省通志》,卷八,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2 年,6 月。
《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高雄: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4
年,12 月。
《排灣族語學習手冊》,《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原住民排灣族語教材編輯
委員會。
尹建中編,《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灣大
學人類學系,1994 年,4 月。
孔文吉、巴奈‧母路主編,《第二屆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童謠篇》,原住民音
樂文化基金會,1999 年,12 月。
巴蘇亞‧博依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事業,1996
年)。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1996 年,10 月。
王文科,《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1990 年。
王孝廉,〈台灣高山族始祖傳說〉《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册,台北:時報文化,
1987 年,6 月。
王貴,《三地門鄉大社村部落誌》,屏東原住民音樂歌舞藝術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2006 年,12 月。
王貴,《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部落誌》,屏東縣原住民音樂歌舞藝術文化研究
發展協會,2006 年,12 月。
王貴,《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討》,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年,10
月。
王貴,《淵遠長流:排灣-拉瓦爾亞族達瓦蘭部落貴族之探源》,屏東:屏東縣大
武山原住民文化藝術發展協會,2001 年。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
史惟亮,《台灣山地民歌調查報告》,台北:國立台灣藝專,1967 年。
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台原出版社,2002 年,1 月。
182
參考書目 183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台北:武陵出版社,2002 年。
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年,8 月。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
刊之二十一,1971 年。
江炳成,《古往今來話台灣》,幼獅文化出版事業,1978 年,3 月。
江菊妹,《台灣原住民文史教學》,屏東:三地門三地國小,2004 年。
米甘幹‧理佛克著,《原住民族文化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年,12 月。
余錦福,《認識台灣原住民音樂採集、權力與應用》,花蓮:與神學院報第五期。
吳榮順,《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9 年。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之樂器》,東海大學民族音樂研究室,1974 年。
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年。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 年。
李壬癸,《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年,7 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年。
李莎莉,《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自立晚報,1993 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8 年。
阮昌銳,《台灣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6 年。
周德禎,《排灣族教育》,台北:五南出版,2001 年。
拉普普原著,漢寶德校訂,張玫玫譯,《住屋形式與文化》,1985 年。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出版,2002 年。
林道生,《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文化縣立中心,1996 年,6 月。
林道生,《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2001 年。
林道生,《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漢藝色研文化,2003 年。
施翠峰,《台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洪英聖,《台灣先住民腳印》,台北:時報文化,1994 年。
洪國勝,《排灣族傳統童謠》,高雄市台灣山地研究會,1991 年,10 月。
范純甫,《原住民風情》,台北:華嚴出版社,1996 年。
范純甫主編,《原住民傳說 〈 下〉》,台北:華嚴出版社,1996 年,8 月。
范純甫主編,《原住民傳說 〈 上〉》,台北:華嚴出版社,1996 年,8 月。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4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年,9
月。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張老師出版社,1995 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高淵遠,《台灣的高山族》,台北,香草山出版公司,1997 年。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一
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1995 年。
183
184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二
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1995 年。
排灣族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排灣族 第三
冊教師手冊(試用本)》,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出版,1995 年。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 年,6 月。
許功明、柯譯惠,《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1998 年。
許美智,《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2000 年。
許常惠,《台灣山地民謠》,台灣省山地建設學會,1978 年。
許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年。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書局,1990 年。
郭耀綸編,《2005 民族植物利用研討會專刊》,屏東:屏東科技大學生物多樣性
研究中心,2005 年11 月。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 年。
陳木城、凌俊嫻,《童詩開門》,台北:國語日報社,2005 年,7 月。
陳正治,《中國兒歌研究》,啟元文化事業公司,1984 年。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年。
陳奇祿,《台灣土著民族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92 年。
陳枝烈,《排灣族神話故事》,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年。
陳雨嵐,《臺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文化,2004 年,10 月。
陳彥國,《田野調查法》,屏東:屏東師院社會科學系,1990 年。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4 年,9 月,頁37。
童春發,《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年,12
月。
馮輝岳,《兒歌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11 月。
馮輝岳,《童謠探討與賞析》,國家出版社,1982 年。
黃叔璥,《台灣史槎錄》《台灣文獻從刊4》,1736 年。
黃國恩編,《收穫祭》,台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4 年,11 月。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 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臺原出版社,2002 年。
雷僑雲,《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9 月。
廖漢臣,《台灣兒歌》,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0 年,5 月。
潘立夫,《1996 年排灣族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屏縣文化,1997 年。
潘立夫,《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 年。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 年,5 月。
蔣風,《中國傳統兒歌選》,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89 年。
蔡尚志,《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 年。
衛惠林,《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排灣族》,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年。
184
參考書目 185
衛惠林,《台灣風土志(下篇)》,台北:中華書局,1989 年。
錢善華等,《排灣族傳統童謠》,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1 年。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年,7 月。
瞿海良,《大自然的賞賜─台灣原住民的飲食世界》,台北:文建委員會,1997
年,6 月。
二、 期刊論文
〈VuVu 之歌-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歌謠與藝術〉《山海文化雙月刊》1995 年
11 月。
古峪,〈vuvu 之歌—關於排灣族古樓樂舞〉,《山海文化雙月刊》,13 期,台
北:山海文化雜誌,1995 年,11 月。
伊誕‧巴瓦瓦隆,〈排灣族宗教藝術─圖騰與崇拜〉,《山海文化》,台北:山
海文化雜誌社 ,1996 年5 月 。
任先民,〈台灣排灣族的古陶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0 年,第
9 期。
江桂珍,〈試論排灣族社會之二元性〉,《史博館學報》,第12 期,1999 年,3
月。
江海,〈排灣族藝術三寶之一-琉璃珠(A Tar)〉《文化生活》,1998 年,2:2。
江海,〈排灣族藝術三寶之一-配刀〉《文化生活》,1998 年,1:6。
江海,〈排灣族藝術三寶之一-陶壺〉《文化生活》,1998 年,2:1。
周明傑,〈排灣族椱音歌謠的運作與歌唱特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年。
林志興,〈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存續與發展〉,《歷史月刊》,1999 年,1 月號。
胡台麗等,〈排灣族五年祭祭歌及其他歌謠〉,《山海文化雙月刊》13 期,山海
文化雜誌社,1996 年,5 月。
凌純聲,〈古代閩越人與台灣土著族〉,《臺灣文學論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
1958 年,7 月。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試探〉《國文天地》,1993 年4 月,第6 期。
高德義,〈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與處境〉《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1999
年8 月。
張建成,〈傳統與現代之間__論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批判的教育社會研
究》,台北:學富出版社,2002 年。
張娣明,〈兒歌的修辭藝術與教育功能─以台灣七零年代流行國語兒歌為例〉,
《台灣人文》,第6 號。
許世珍,〈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中研院民族所集刊》,1956 年,第2 期。
許功明,〈變遷社會中的魯凱族與排灣族藝術〉《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1998 年。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規律性飲酒行為、習俗與規範之探討〉,《排
185
186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4 年。
許郁芳,〈排灣族階層制度下藝術表現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7 期。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的特質〉《台灣土著文化研究》,1992 年。
陳憲明、汪明輝,〈台灣山地鄉的酒類消費與飲酒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二期,1993 年。
童春發 ,〈建構排灣族歷史—初探〉,《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998 年。
童春發,〈原住民的土地倫理觀念─以排灣族的想法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
第16 期,1999 年,11 月。
童春發,〈解析排灣族神話故事的語言特徵與社會文化意義〉《山海的文學世界: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二00五年九月二日,花蓮中信
飯店。
黃玲華總編,〈漫談原住民文學中的狩獵文化〉《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
北市: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 年12 月初版。
黃貴潮,〈阿美族的兒歌世界〉,《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論文集》,原住民音
樂文教基金會,1998。
楊寶欽,〈排灣、魯凱族百步蛇紋圖騰藝術〉《藝術論衡》,1997 年9 月,第3 期。
溫愛玲,〈認識太陽的子民-魯凱、排灣族〉《屏中學報》,2001 年,第9 期。
德米雅‧魯路灣,〈排灣祖靈信仰與部落共同體:以Maleveqe 祭儀為探究核心〉
《原住民教育季刊》,2001 年3 月,第21 期。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賜與的寶物──排灣族的陶壺〉,《傳統藝術》,第
28 期,2003 年。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遷徙與分布(下)〉《台北文獻直字》,1996 年3 月,第116
期。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1983 年,第55 期。
衛惠林,〈排灣族的宗親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0
年,第9 期。
鄭元慶,〈台灣原住民傳奇〉,《台灣原住民文化(一)》,台北:光華出版社,
1994 年8 月。
龍寶麒,〈排灣族的創始神話〉《邊政學報》,1964 年,第3 期。
謝依霖,〈台灣原住民傳統歌謠的現代展現〉,《山海文化雙月刊》,台北:山
海文化雜誌社,2000 年,8 月。
譚昌國,〈神賜到人造──琉璃珠對排灣人的文化意義〉,《傳統藝術》,第40
期,2004 年。
三、 學位論文
186
參考書目 187
王馨瑩,《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朱聖吉,《台灣排灣族(Raval)亞族傳統與現代琉璃珠之社會文化研究》,台南師範
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李思賜,《排灣族刺球(djemuljat)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 年。
周明傑,《排灣族與魯凱族副音歌謠比較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
林衍秀,《排灣族神話傳說的歷史意識及其記憶》,屏東師範學院行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
許美智,《排灣族琉璃珠的研究-兼論排灣族傳統物質文化的二元性》,國立台灣
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論,1985 年。
黃文一,《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2005 年。
黃玉蘭,《神話與兒童文學-以台灣原住民神話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
學研究所,2001 年。
黃志偉,《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族語歷程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黃瓊娥,《北排灣拉瓦爾亞族的傳統婚禮音樂研究》,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年。
四、 網路資料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http://wawa.pts.org.tw/index.php
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cef.org.tw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official/
屏東縣政府 http://www.pthg.gov.tw/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http://www.nhltc.edu.tw/~s8642011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http://www.ndhu.edu.tw/%7Ecis/index.htm
排灣族小米園 http://www.tacocity.com.tw/aliyan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http://www.museum.org.tw/
五、 影音資料
187
188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原住民童謠專輯---我們在這裡》,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1999 年。
朱曉明製作,《唱一首好聽的歌》,亞洲唱片有限公司,2006 年。
吳榮順製作,〈排灣族的音樂〉,《臺灣原住民音樂紀實7》,風潮音樂唱片,
1993 年。
周明傑製作,《山上的百靈鳥》,亞洲唱片有限公司,2004 年。
洪國勝,《排灣族傳統童謠》,高雄市台灣山地研究會,1991 年,10 月。
張培仁監製,《原浪潮》,魔岩唱片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
指導教授 |
李國俊(Kuo-Chun Lee)
|
審核日期 |
2007-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