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512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2.73.149
姓名 高荻華(Di-Hau G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莊子倫理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關於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研究,一直較偏向於外圍的考據與認為其雜染佛、老思想所起之批評。有鑑於此,本文所採取的方法乃是直接解讀原文,並與邢昺、朱熹之注疏作比較,以「性」、「命」、「仁」、「道」、「德」等概念為探討核心,觀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對《論語》的詮釋是否適當,並藉以分析皇侃解經背後的思想特色。
首先,本文藉由歸納與分析皇侃對於《論語》中幾個主要(「性」、「命」、「仁」、「道」、「德」)的詮釋與思考,來釐清學者對於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中玄學化、揉雜佛道、虛誇浮誕部分的批評與質疑。其次,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一書中展現了相當獨特的氣性人性觀與德行價值的要求。此種氣性人性觀與德行價值的要求,深究其基源,乃是來自於對和諧秩序的追求以及關於個體生命安頓的思考。關於個體生命安頓方面,可以分為個體自身的理想追求與個體處於群體間的互動關係。這是皇侃面對時代問題所展現出的思考與反省。
整體來說,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基本思考點是放在個體理想實現與在群體中的立身處世來看,而其最後所關懷的,是理序世界的實現。理序世界不只是聖人治世,同時還是一個每個個體都能實現自己、都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世界。我們從皇侃對「道」的詮釋中即可看出此一期待。這種期待呈顯出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政治紛亂中,人們對自我與世界的期待與思考。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不僅表現出一個經學家的思想,同時也呈現出對時代的關懷,這是其可貴之處,也是本文極力想說明的部分。
最後,本文通過對於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內部分析與探討,發現皇侃透過氣性人性觀,突顯出德行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道德的意義。以這樣的思考進路來詮釋《論語》中的「性」、「命」、「仁」、「道」、「德」等概念,有別於宋明清以來,《論語》學的權威,朱熹《論語集注》的觀點。透過皇侃與朱熹兩種不同詮釋觀點的比較,也提供了我們多元的思考方向。
關鍵字(中) ★ 皇侃
★ 論語義疏
★ 南朝經學
★ 德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皇侃其人與《論語集解義疏》………………………………1
一、皇侃其人………………………………………………………1
二、關於《論語集解義疏》………………………………………2
第二節 皇侃對《論語》的定位………………………………………5
一、關於《論語》立經的問題……………………………………5
二、皇侃對《論語》的看法………………………………………7
第三節 前人研究之成果與檢討 ……………………………………12
第四節 本文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第二章 論「性」與「命」 ………………………………………………23
第一節 「稟氣性定」的人性觀 ……………………………………23
第二節 「性分」與「分限」 ………………………………………30
第三節 「天命」與「知命」 ………………………………………37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論「仁」 …………………………………………………………45
第一節 仁的質性義與本質 …………………………………………45
一、「仁者,人之性也」 ………………………………………45
二、「仁者,惻隱之義」 ………………………………………50
第二節 仁的德行義與表現 …………………………………………55
一、「仁是萬行之首」 …………………………………………56
二、「仁是行盛」 ………………………………………………61
第三節 「仁功」與「仁德」 ………………………………………63
一、關於「仁功」─由「管仲如其仁」談起 …………………64
二、關於「仁德」─由「顏淵問仁」談起 ……………………70
第四節 小結 …………………………………………………………74
第四章 論「道」與「德」 ………………………………………………77
第一節 論「道」 ……………………………………………………77
一、先王之道 ……………………………………………………78
二、立身的道理與接物的準則 …………………………………82
三、信念與理想 …………………………………………………87
第二節 論「德」 ……………………………………………………90
一、「德」與「道」 ……………………………………………91
二、「德」是「善」 ……………………………………………98
三、「德」者,得萬物之性 …………………………………102
第三節 小結…………………………………………………………107
第五章 結論………………………………………………………………111
參考書目……………………………………………………………………115
參考文獻 一、古典原籍及注疏
《論語》(定州漢墓竹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論語集解義疏》梁‧皇侃疏,廣文書局印行,1991年9月再版。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9月北京第5印刷。
《論語注疏解經》宋‧邢昺疏,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年8月9版。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撰,藝文印書館、論語集成本,1966年出版。
《論語皇疏考證》清‧珪文燦撰,藝文印書館、論語集成本,1966年出版。
《孟子注疏》宋‧孫奭撰,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年8月9版。
《禮記正義》唐‧孔穎達疏,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5年出版。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鼎文書局印行,1975年出版。
《經義考》清‧朱彞尊撰,中文出版社印行,1978年出版。
《增注經學歷史》清‧皮錫瑞撰,藝文印書館印行,1996年8月初版3刷。
《經學通論》清‧皮錫瑞撰,河洛圖書出版社出版,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四庫全書總目》清‧紀昀等撰,漢京文化公司印行,1981年出版。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清‧永瑢等撰,河洛圖書公司印行,1975年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清‧胡玉縉撰,漢京文化公司印行,1981年出版。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鼎文書局印行,1976年出版。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鼎文書局、正史全文標點讀本,1980年版。
《梁書》唐‧姚思廉撰,鼎文書局印行,1975年出版。
《隋書》唐‧魏徵撰,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71年臺二版。
《舊唐書》後晉‧劉呴等撰,鼎文書局、正史全文標點讀本,1980年版。
《新唐書》宋‧歐陽修等撰,鼎文書局、正史全文標點讀本,1980年版。
《宋史》元脫脫等撰,鼎文書局、正史全文標點讀本,1980年版。
《新語、新書、春秋繁露注》楊家駱主編,世界書局印行,1989年10月4版。
《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華正書局有限公司發行,1992年12月初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華正書局有限公司發行,1979年出版。
《人物志今註今譯》陳喬楚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12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東塾讀書記》清‧陳澧撰,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67年出版。
二、現代學術論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發行,1990年8月初版。
《孔子學說》陳大齊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1969年3月臺四版。
《孔子與論語》錢穆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8月第四次印行。
《高明孔學論叢》高明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6年2月
1日三版。
《論語義理疏解》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著,鵝湖月刊雜誌社印行,1983年1月初版。
《皇侃之經學》陳金木著,國立編譯館印行,1995年8月初版。
《中國經學史》日‧本田成之撰,古亭書屋出版,1975年出版。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撰,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71年出版。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李威熊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1988年初版。
《群經要義》陳克明著,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第一版。
《今古文經學新論》王葆玹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林慶彰編,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簡博賢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2月出版。
《中國哲學史》勞思光撰,三民書局出版,1983年版。
《中國思想史》韋政通撰,大林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1年12月第四次印刷。
《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張岱年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7月初
版。
《玄儒評林》張岱年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八月第一版第一刷。
《才性與名理》牟宗三著,學生書局出版,1993年2月修訂八版。
《政道與治道》牟宗三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87年7月第三刷。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著,駱駝出版社,1987年初版。
《兩晉南北朝史》呂思勉撰,台灣開明書局印行,1977年出版。
《理學、佛學、玄學》湯用彤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第一版。
《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中華書局、《湯用彤學術論文集》,1983年版。
《古籍的闡釋》董洪利著,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第三刷。
《儒、佛、道與傳統文化》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江建俊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83年3月出版。
《魏晉六朝文學與玄學思想》袁峰著,西安:三泰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鄭毓瑜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1996年3月初版。
《詮釋的衝突》里克爾著、林宏濤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5月初版一刷。
三、學術期刊論文
〈皇侃論語義疏的內涵思想〉戴君仁撰,「孔孟學報」第二十一期,1971年4月。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性質和形式〉戴君仁撰,「中央圖書館館刊」第三卷第三、四期,1970年10月。
〈評論皇侃義疏之得失(上)〉董季棠撰,「孔孟學報」第二十八期,1974年9月。
〈評論皇侃義疏之得失(下)〉董季棠撰,「孔孟學報」第二十九期,1974年10月。
〈論語皇本異文舉要〉董季棠撰,「孔孟學報」第二十三期,1972年4月。
〈論皇侃的論語義疏〉孫述圻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牟潤孫撰,「新亞學報」第四卷第二期,1958年8月。
〈經疏的衍成〉戴君仁撰,「孔孟學報」第十九期,1970年4月。
〈隋、唐經籍及義疏之學的探討〉李威熊撰,「孔孟學報」第四十八期。
〈王弼、何晏的經學〉戴君仁撰,「孔孟學報」第二十期,1970年9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學〉牟鍾鑒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六朝儒經注疏中之佛學影響〉張恆壽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湯用彤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經史分和與《疑古》《惑今》〉代繼華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年10月初版。
〈《論語》中的「道」與「仁」〉張錦青撰,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孔子學術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宋儒對於「仁」的詮釋〉林月惠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孔子學術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從〈禮運〉篇探索孔子思想〉陳章錫撰,孔子學術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論語學案》在劉宗周思想中的地位〉黃敏浩撰,孔子學術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董仲舒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杜保瑞撰。
〈從「生之謂性」到「用氣為性」的內部分析〉岑溢成撰。
〈伏生《尚書大傳》的解經方法與思想內容〉丁亞傑撰,「孔孟學報」第七十五期。
指導教授 岑溢成(Yat-Shing Sham) 審核日期 2000-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