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18.217.72.114
姓名 鄭文僴(Wen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漢代美學中形神觀念之研究★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李杜論題」批評典範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面對小說長期的含混,若欲分明小說之性質與存在,「類型」探討當可另闢蹊徑。本文之小說「類型」分別指涉二者:一為小說的外在身分如何被歸類?一為小說的內在內容如何再細分?綜觀小說之流轉歷程,實際而言即為其本身因內部的增長發展驅使外部的位置遷徙。因此,本文由「次文類的細究探討」與「目錄四部的生成區分」之「說」法著手,不僅可認清小說本體內部的實質類別,亦可看清歷來小說的真實身分。延續此議題發展,史家劉知幾所處之歷史時間,正是整體書寫快速茁壯並發生轉變的時代。因此若由其史卅文觀考察,當可分曉四部整體之蛻變動因與流轉歷程,進而從中釐析小說隨之牽動的過程。
推至小說學本身,凡言「小說」者必論及劉知幾之小說類型學,身為古體文言小說分類四大家之首(依照時代順序言),劉知幾劃時代的「分類」可為標舉。由「史」家「說」法考察,劉知幾首將「小說」由子歸史,此分類具階段性標示作用,甚至可擴充其為「史部」「說部」的公開對談,點明小說「敘事」鋪陳之史部特質,輔以「審美」訴求之之集部意味,而非全然「議論」著作之子部源流。而劉知幾《史通》之經典地位,也將因由「史」部跨越至「說」部之論述,而愈形紮實穩固。
經由目錄學傳統四部與史官小說次文類的二大主軸論述,當可分明小說內部乃至外部的蛻變轉化,同時亦得見劉知幾之「說」法,於小說漫漫脈絡中的開創關鍵。本文乃依循歷史進程,分別選取劉知幾前後具代表性之四家,依其各自代表的學術身分,展開理念卅實踐的辨證卅互證,以進行劉知幾分別與四家交叉之「史」「說」對話。首先登場的史家干寶。干寶的「有意」著史,在劉知幾眼中卻成為「無意」的「史氏流別」,雖為「苟談怪異」的「偏記小說」,但卻是史官放下身段的小說分類,而看出兩位史家小說理念的差異。再者,則為魯迅細緻梳理古代小說的史論著述,而提出生動細膩的「志人」一類「說」法,但卻可見二者之沿襲關係。相對於劉知幾「流俗嘲謔」與「苟談怪異」之志人卅志怪小說觀,魯迅則以「人間言動」及「搜奇記逸」對之,兩相參照後,小說內部類型的發展愈趨分明,而魯迅甚至身體力行的「幻設為文」,以小說表現史識,亦可見出二人面對歷史與小說,相互聯繫上實質的迥異。干寶與魯迅的理念,當可為劉知幾「說」法的辯證。
至於實踐的互證,則分別為宋代歐陽修與明代胡應鱗。歐陽修繼承於劉知幾的思想,大凡整體學術脈絡,小至史學著述態度。關於小說的認定,更顯而易見可為史部的歸類。至於胡應麟精益求精的為小說分類卅論述,不僅回應了明代小說的豐盛成果,亦可得見胡應麟於劉知幾小說類型的遺緒,前者提出之「志怪」一類,雖於「名稱」上堪為開創,但亦不可忽略後者於前者在「內容」上的啟迪。是故,胡應麟之小說獨立類型觀,若輔以時代考量,即可發現劉知幾於胡應麟的觸「類」啟發。劉知幾首開先例的歸結出唐前小說之二大類型,於此不僅為啟後的關鍵,更可呼應迥異於史學「大」道的小說學「小」觀,史家跨越領域的先知地位不言可喻。至於「史」「說」的同等對待,當小說的內卅外部發展逐漸成熟之時,即表現出說部可與史部對話的真正可能:一者可為書寫對象與書寫者於文化氛圍的轉化,進而挖掘出小說次文類的隱性結構;一者可為史家劉知幾之小說學後世影響,儘管位居歷史時間的中古階段,但卻無損其先知地位,甚至帶領其後之小說論者卅作者的「牙牙學步」,由此間接反映出小說為後世緩慢接受進而肯定的身分。至此,「史」家劉知幾之種種「說」法,亦得以展現說部與史部的對話。
關鍵字(中) ★ 小說類型
★ 劉知幾
★ 史部
★ 史通
★ 說部
★ 小說學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言 未知的先知-對史家「說」法的另「類」考察
壹 已知的批判史學家…………………………………………...1
一 毀與譽-接受小史
二 啟發性-實質影響
貳 未知先知的一家之「說」…………………………………..4
一 觸「類」《史通》的論文動機
二 觸「類」「旁」通的方法嘗試
三 觸「類」跨部的學術追求
上編 「四部」主軸下的以「史」通「說」-劉知幾的觸類先知
壹 小說內在之「次」類表徵
第一章 為何而「說」…………………………………….11
一 「類型」枯竭?
二 類型之可能
第二章 中古史家之小說次文類…………………………17
一 次文類的提出
二 「流俗嘲謔」與「苟談怪異」-志人與志怪
第三章 「傳聞不如所見」…………………………………35
一 「歷史」-詮釋的探求
二 沒有縫隙的描寫?-歷史的不真實性
三 歷史備忘之文學文本-小說虛與實拔河
四 小說由邊緣而中心的舉步維艱
貳 小說外在之「部」類移轉
第一章 議論紛紛的子部…………………………………53
一 敬陪末座之「子」學?
二 說部對子部的內部繼承-敘事卅故事
三 子部對說部的外部體現-議論
四 議論的疏離,流轉的命運
第二章 言事兼備的史部…………………………………61
一 口語卅文字的歷史書寫
二 史學的獨立與成熟
三 史官文化之長期制約
四 歷史卅小說紛雜之一:史書中的小說筆法
五 歷史卅小說紛雜之二:小說中的史傳遺留
第三章 審美抒情的集部…………………………………71
一 集部的獨立
二 集部小說觀-小說「文學性」
三 小說詩境之藝術品味
第四章 文史共享之敘事學………………………………..83
一 文備眾體之小說敘事
二 史家小說敘事論
三 小說敘事之實際體貌
中編 「四家」交叉下的「史」「說」對話-劉知幾的觸「類」啟後
壹 理念之辯證
第一章 干寶「務述妖邪」之歷史書寫…………………...93
一 搜神「技」
二 「搜神」的虛與實
三 以「史」搜神之變卅不變
四 私家史著之殊途同歸
第二章 魯迅「觸類而觀」之小說史識……………….…103
一 小說史家之地位
二 類型特徵之依準
三 正統卅小說史家的「史」說新語
四 小說史家的企圖-正史卅小說
貳 實踐之互證
第一章 歐陽修「殫其體統」之說部歸類……………….115
一 志怪移位與志人書寫
二 時代氛圍之思潮醞釀
三 史家學術探源
四 史家小說之同卅不同
第二章 胡應麟「思辨指歸」之說部類別……………….125
一 始有意分之-實分動機的引發
二 小說獨立類型之意識
三 始有意別之-史家與目錄學家之同卅不同
下編 「四庫」評比下的猶有可「說」-劉知幾的先來居上
第一章 歷史思考的其他面向…………………………...…137
一 由鬼神而人生
二 由世族而庶族
第二章 史家小說學之歷史地位…………………………...151
一 以史書寫史體
二 由重體而觸類
三 進步「體」觀
四 紀昀前後之先知繼承
結語 尤有可說-先知「說」法的可續性………………...169
附錄 ………………………………………..……………………………173
參考書目舉要………………………………………….……………….201
參考文獻 專書著作
《小說三談》阿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說敘事學》徐岱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次印刷。
《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少室山房筆叢》上、下冊,胡應麟撰,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再版。
《六朝文學觀念叢論》顏崑陽著,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臺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六朝志怪小說簡論》王國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
《文史通義》章學誠撰,湖南:岳麓書社,1995年3月第2次印刷。
《文學理論》,王夢歐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8月4版。
《文學的反思》劉再復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7月第3次印刷。
《文化符號學》龔鵬程著,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8月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文學與美學》龔鵬程著,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元月修訂版1刷。
《文學的信念》蔡源煌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30日。(原用「民國」紀年)
《文學解讀學導論》曹明海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文學批評術語辭典》王先霈、王又平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第1次印刷。
《中古史學觀念史》雷家驥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中國小說學通論》寧宗一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次印刷。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中下三冊,丁錫根編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次印刷。
《中國目錄學》昌彼得、潘美月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目錄學史》李端良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1刷。(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目錄學史稿》呂紹虞著,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台1版。(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2月30日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華世出版社編,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3月。
《中國歷代帝王譜系彙編》,賈虎臣編著,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3月台2版。(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楊義、陳聖生著,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著,台北:聯經,1980年。(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林戴爵著,台北:聯經出版,1981年。(原用「民國」紀年)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收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5刷。
《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侯忠義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第1次印刷。
《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侯忠義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2次印刷。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楊義著,《楊義文存》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
《中國敘事學》楊義著,《楊義文存》第一卷,1997年12月第1次印刷。
《中西學術》(二)復旦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次印刷。
《中國唯物論史》張岱年主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次印刷。
《中國小說理論史》陳洪著,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第1次印刷。
《中國筆記小說史》,陳文新著,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胡從經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第1次印刷。
《中國志人小說史》,寧稼雨著,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次印刷。
《中國小說源流論》石昌渝著,北京:新華書店,1995年10月第2次印刷。
《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吳組湘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次印刷。
《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修訂三版)郭豫適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次印刷。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孫遜、孫菊園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董乃斌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第1次印刷。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全三冊,(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1刷。
《四書集註》朱熹注,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1月32版。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史通箋注》上下冊,劉知幾著,張振珮箋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1版1刷。
《史通通釋》(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30日。(原用「民國」紀年)
《史傳通說》汪榮祖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第2版。
《史學方法》王爾敏著,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5版4刷。(原用「民國」紀年)
《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彭雅玲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原用「民國」紀年)
《古小說
指導教授 張夢機、康來新
(Meng-Chi Chang、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0-6-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