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潘怡礽(I-Jen Pa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
摘要(中) |
摘 要
本論文分為五大部分,以下略述其原因和寫作方式:
第一章,為﹁論題背景﹂,在說明文獻方面資料、楞嚴經的疑偽、與密教間的關係等背景問題。
第二章,為﹁總釋﹂,分為﹁五重玄義﹂、﹁念佛宗旨﹂、﹁起教因緣﹂、﹁藏乘攝屬﹂、﹁宗趣旨歸﹂、﹁解釋題名﹂六個方面分論之。此是為建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綱骨、架構,以明此篇章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的地位和價值,否則直接切入原文中探討,則不易顯出其在歷史地位及實修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為﹁顯經密義﹂,主要在探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根大圓通,在二十五圓通中所佔之地位與價值,及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分為兩部分探討:其一為﹁二十五圓通列位﹂,將二十五圓通之原文及其證者、師承、證悟結果簡略述出,來看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在之地位,無法將二十五圓通詳細討論之因,是因為每個圓通皆可成為一篇論文,所涉及之範圍和深度太廣,為筆者目前所無法掌握,且置於本論文中討論,恐將有喧賓奪主之嫌。其二為﹁二十五圓通列位探微﹂,主要討論為何二十五圓通之十八界次序及七大次序不同於一般的順序,並進一步以呈現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位於第二十四圓通之密義和重要性。
第四章,為﹁念佛三昧﹂,在詳解念佛三昧的定義、感應道交之根基理論、和著重於修持方法及證果的論述;並說明只要深入念佛三昧一門,定可匯通入眾三昧法海中。
最末,殿以﹁結論﹂,再重申本文之論題意趣。
寫作本論文的動機,是希望透過短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文,切入了解念佛法門之奧秘及實修工夫。念佛法門從字面上看來淺顯易懂,但深入探討之,才發覺其領域之廣與深、其方法之多與精,令人嘆為觀止。而且門門互通,圓融無礙。希望透過筆者對疏鈔本之理解整理、和架構建立,能對讀者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念佛法門有更進一步、更深層之認識理解和實修效果,能於心靈的清明度與開拓上,更有幫助。 |
關鍵字(中) |
★ 大勢至 ★ 念佛圓通 ★ 念佛三昧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背景 0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過程 010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原文 017
第二章 總釋
第一節 五重玄義 018
第二節 念佛宗旨 025
第三節 起教因緣 033
第四節 藏乘攝屬 037
第五節 宗趣旨歸 044
第六節 解釋題名 050
第三章 顯經密義
第一節 二十五圓通列位 073
第二節 二十五圓通序位探微 091
第四章 念佛三昧
第一節 念佛三昧定義通釋 099
第二節 念佛三昧法門修持 106
第三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141
第四節 念佛一門通百法 146
結論 163
附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日課誦修持方式 164
參考書目 168
圖表目次
第一章
﹁體相用﹂之義涵與﹁密教二部﹂之關係表 006
三密與六大、四曼之橫、豎義關係圖 007
胎藏界與五方佛、五大之關係圖 008
第二章
五時八教表 021
﹁三種念佛三昧︱四種淨土︱攝生大用﹂表 032
﹁三乘︱攝生法門︱攝生經過︱權教方便﹂表 041
︿勢至章﹀人法義表 056
第三章
十八界、七大與二十五圓通對照表 090
第四章
去佛不遠表 119
五重念佛門表 140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大正,一九。
︿大勢至圓通章科解﹀繩天台後學比丘‧正相‧解,︽卍續藏經︾,冊二四,頁○八八四|○八八九,台北:新文豐,民六六。︵省作:卍續,二四:○八八四|○八八九。下同。︶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慈雲香嚴行者‧續法述勸,卍續,二四:○八九一|○八九三。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下﹀清‧浙水慈雲灌頂沙門‧續法集,卍續,二四:○八九四|○九二八。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清‧行策‧撰,卍續,二四:○九二九|○九三二。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九。
︽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大正,三四。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大正,三三。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一二。
︽佛說觀無量壽經︾劉宋‧?良耶舍譯,大正,一二。
︽究竟一乘寶性論︾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三一。
︽大智度論︾印度‧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二五。
︽大乘義章︾隋‧慧遠撰,大正,四四。
︽摩訶止觀︾梁‧智顗說,大正,四六。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密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八。
︽大乘起信論︾印度‧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正,三二。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明‧蓮池大師撰,卍續,三三。
︽華嚴五教止觀︾隋‧杜順說,大正,四五。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正,一三。
︽續古今譯經圖紀︾唐‧智昇撰,大正,五五。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撰,大正,五五。
︽法華經易解︾普行法師著,台北:世樺,民八五。
︽天臺教學史︾釋慧嶽著,台北:東明社,流通處:台北縣法濟寺,民六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釋圓瑛法師著,台北:世樺,民八二。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法師著,台北:正聞,民七十。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冊三五︶,台北:大乘,民六五。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呂澂著,大陸:山東齊魯書社。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高雄縣:佛光,民七七。
︽望月佛教大辭典︾日本‧望月信亨主編,台北:地平線,民六六。
︽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蔡運辰編著,台北:新文豐,民七二。
︽天臺法華三昧之研究︾韓子峰‧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八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通﹂之研究︾胡健財‧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八五。
︽楞嚴經疑偽之研究︾陳由斌‧碩士論文,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八七。 |
指導教授 |
王邦雄(Bang-Shyong Wang)
|
審核日期 |
2002-7-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