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18.140.155
姓名 戴鳳如(Feng-Ju T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 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 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 陳確人性論研究★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 李翱思想研究★ 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論 文 提 要
《三字經》有「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之句,其中文中子即是王通,一位隋代思想界的異數。隋唐時期的思想發展中,屬佛學最顯精采,王通卻另闢蹊徑,以申明周孔之道為己任。其有別於當代流行的義疏之學,一方面繼承北朝儒學的精神並能轉岀自我特色。王通學思深具時代色彩,身處南北政治分裂、文化對立之時,他提出力行王道、三教可一、續統正名諸說;並拳拳服膺儒道,亟欲效法孔子之行;又以時變事異而作《續六經》,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讓歷代學者對於王通產生極大不同的評價與爭議,此其間也正透露出王通之學的特殊性。
本論文之目的旨在通過儒者經世的角度來探討王通的思想並析論意義與價值。儒者經世行動與儒家經典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經世的方式而言,漢代儒者開創通經致用的特殊型態。梳理王通傳世的可靠著作《中說》之後,可知其學乃賡續漢儒通經致用之風,因《書》以論皇極大中,因《易》而講時變通權,其思想之根基多受儒家經典啟發而來。更認為時變事異,類《春秋》以著《元經》,藉以闡發王道政治思想,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另外,進而求用於世,退而著述立言的行動,也是另一種經世風貌的展現。因為儒者的經世抱負雖要看能否得君行道,若是時不我予,亦可退而隱之,擔任以德化人、教化於民間的角色。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方能深入王通遠紹周孔、講學民間、著作《續六經》所展現的經世行動與背後所蘊含的經世精神。其以經史之學對時代潮流的再做適應與調整所開創出來的河汾之學,實深具時代意義。
關鍵字(中) ★ 王通
★ 中說
★ 文中子
★ 河汾之學
★ 經世
★ 通經致用
★ 續經
關鍵字(英) ★ None
★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論題之說明 1
一、隋儒王通 1
二、「經世」概念界定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確立 8
一、主要論據 8
二、《中說》之版本 11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3
一、有關《中說》校正評點之部 13
二、有關王通其人其書考證之部 4
三、王通思想研究探賾之部 15
第四節 研究進程與論述次序 19
第二章  王通的學術淵源及其相關問題 20
第一節 「河汾道統」的真假問題 20
第二節 王通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33
一、嚮慕聖域的生命歷程 33
二、身處的時代背景 37
第三節 王通的思想形成及其學思特色 44
一、家學志業的傳承 44
二、對北朝儒學的繼承與轉進 50
三、遠紹周孔、雜揉漢儒之說 54
第三章  脫胎於儒家經典的理論根基 57
第一節 「稽天立命」的天人思考 58
一、人事修而天理得 58
二、復性節情 62
第二節 「執中權變」的中道思想 68
一、以「皇極大中」為尚 68
二、權義舉而皇極立 73
第三節 「處古知今」的歷史思維 77
一、肯定人是歷史文化的主體 77
二、重視時變的歷史意識 80
第四章  王通經世理論的開展與運用 87
第一節 「王道為本」:政治理想的施行 87
一、論君道 87
二、論臣道 91
三、具體的治世方案 94
四、儒釋道「三教可一」說 97
第二節 「風化天下」:教化層面的推展 101
一、德治與無為 101
二、教化莫大乎禮樂 104
三、推動教化的主體:君子 110
第三節 「惟道從之」:文化認同的正統觀 114
一、三代與兩漢 114
二、續統正名 115
第五章  王通經世思想的歷史意義 122
第一節 賡續通經致用之風 122
一、河汾設教 123
二、續經以資治 126
三、揭揚經世實用的文藝觀 129
第二節 王通在儒學發展史上的歷史定位 137
一、一位兼綜調和型的儒者 137
二、道統的系譜 141
第六章  結論 151
參考書目 15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一)、古籍
(甲)原典文獻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注》,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四部刊要本)
隋.王通撰《文中子中說》,臺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3年(百子全書)據清光緒間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影印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中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據明世德堂本校刊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6版(百部叢書集成)據明.程榮、何允中;清.王謨輯紅杏山房刊漢魏叢書本影印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顧春世德堂六子書刊本)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三編)景印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宋刊本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注》,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三版(隋唐子書十種)據清嘉慶姑蘇聚文堂刊本影印
隋.王通撰,清邊祚游校《校定中說》,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增訂漢魏叢書)
隋.王通撰《文中子》,臺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芸窗書院刻六子本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續古逸叢書)上海涵芬樓影印傅氏雙鑑樓所藏宋刊本
明.李元珍《文中子類編》,臺北:中國文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諸子綱目類編)
明.沈津《文中子類纂》,臺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明.崔銑《中說考》,臺北:中國文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年不詳(明正嘉間原刊本)
明.歸有光、文震孟《文中子評點》,臺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初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諸子彙函)
清.俞樾《文中子平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8年(春在堂隨筆諸子評議)
清.陳孟雷、蔣廷錫《文中子彙考》,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
(乙)相關典籍
【經學類】
唐.孔穎達等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臺北:啟明書局,1959年初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史學類】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范曄《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梁.沈约《後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六版(百納本二十四史)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劉昫《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六版(百納本二十四史)
宋.歐陽修《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其他】
先秦.李耳《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四部備要本)
先秦.荀況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漢.班固《白虎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漢.劉向《說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聚珍傚宋版印)
漢.許慎撰、清‧段玉材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再版
梁.蕭統《文選》,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
唐.王勃《王子安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
五代.王保定《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再版(增補筆記小說名著)
宋.王明清《揮塵前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出版社,1964年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再版(增補筆記小說名著)
宋.石介《石徂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叢書集成簡編)
宋.呂祖謙《宋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李覯《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四部刊要本)
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柳開《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陳亮《陳亮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四部刊要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葉大慶《考古質疑》,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釋契嵩《鐔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金.元好問《元遺山詩箋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元.吳師道《禮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四庫全書珍本)
元.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三版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高拱《本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叢書集成簡編)
明.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羣書跋文》,臺北:文海書局,1967年
明.陳深《諸子品節》,臺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明.陳憲章《白沙先生詩教解》,臺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明.鄭瑗《井觀瑣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
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王船山《讀通鑑論》,臺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四部刊要)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三版
清.李寶全《諸子文粹》,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臺北:開明書局,1969年
清.紀昀等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凌揚藻《蠡勺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清.黃本驥《聖域述聞》,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
清.黃稷虞《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董誥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啟文出版社,1961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龔自珍《龔定龕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二)、近人著作
【研究專著】
尹協理、魏明《王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立中《文中子真偽彙考》,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
市川本太郎《文中子譯註》,東京:明德出版社,1987年
汪吟龍《文中子考信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楊永安《王通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92年
駱建人《文中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相關著作】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發行,1984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撰者,1964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初版四刷
王雲五《晉唐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三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三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再版
朱日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增訂新版四刷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元慶《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學勤主編、王志平著《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會紀實》,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沈秋雄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更新版一刷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周紹賢《中國文學論衡》,臺北:文景書局,1975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6年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0年
姜國柱、朱葵菊《中國人性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永樸《諸子考略》,北京:北京資研編譯社,1928年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臺北:開明書局,1969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月臺二版第十二刷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再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增補五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心瀓《偽書通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錫厚《王績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躍《唐代後期思想的新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26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臺四版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三版二刷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章炳麟《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書局,1998年二版四刷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增訂七版
曾昭旭《試開天眼看人生》,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程方平《隋唐五代的儒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4月增訂初版
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臺四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 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修訂三版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再版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二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董平、劉宏章《陳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年
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7月版
劉蔚華、趙宗正主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新二版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
謝保成等《中國隋唐五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百卷本中國全史)
謝无量《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鍾泰《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增補再版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二版二刷
龐天佑《秦漢歷史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羅宏曾《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百卷本中國全史)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書局,1990年再版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的正統論》,臺北:宗青出版公司,1979年
二、學位論文
何宜靜《王勃的心靈與思想及其形成背景》,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施拓全《北朝學術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齊婉先《黃宗羲之經世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1年
劉巧玲《文中子中說考述》,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劉醇鑫《唐代後期儒學發展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盧用章《文中子中說政治思想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三、期刊論文
方介〈柳宗元的中道思想〉,《書目季刊》第15卷第2期,1981年6月
王昆華〈文中子研究〉,《復興崗學報》第28期,1982年12月
王煜〈朱熹對周公、唐太宗和文中子的褒貶〉,見氏著《新儒學的演變:宋代以後儒學的純與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史華慈〈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中譯文,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
宇野哲人著、楊森富譯〈文中子的哲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9期,1975年9月
牟潤孫〈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見氏著《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余書麟〈王通教育思想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第20卷第4期,1970年4月
岑溢成〈梁啟超清代經學史觀析論〉,收入《第四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3月初版)
李金河〈王通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的三大貢獻〉,《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2月
李威熊〈隋唐經籍及義疏之學的探討〉,《孔孟學報》第48期,1984年9月
李紀祥〈經世觀念與宋明理學〉,《書目季刊》第23卷第3期,1989年12月
李焯然〈王通元經之正統論〉,《東方文化》第19卷第1期,1981年
汪惠敏〈隋代經學概況〉,《書目季刊》第17卷3期,1983年12月
東方朔〈儒家文化的命運:反省與展望〉,收入《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論文集》,(臺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0年12月初版)
段承校〈論王通的道德修養觀〉,《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第2期,2000年
段承校〈論王通的道德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1月
孫昊、李靜〈王通與經學更新〉,《江淮論壇》第3期,2003年
徐書業〈王通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第34卷4期,1995年12月
徐朔方〈王通門人辨疑〉,《浙江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1999年8月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歷史的命運〉,收入氏著《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4月臺一版)
馬先醒〈封建、郡縣之論爭與演進〉,《簡牘學報》第3期,1985年10月
崔永東〈孔學的經世風格及其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中國文化月刊》第126期,1990年4月
張新民〈文中子事蹟考辨〉,《文獻》總64期,1995年
張懷義〈鄉賢文中子王通之教對唐太宗的影響〉,《山西文獻》第三期,1974年1月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收入《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發行,1984年)
陳成真〈文中子新考〉,《大陸雜誌》第36卷第1期,1968年1月
陳志信〈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月刊》第24卷第5期總號281,1998年11月
陳昭瑛〈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的詮釋問題〉,收入《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年7月初版)
陳美利〈王通的教育觀〉,《國教世紀》第18卷11期,1983年5月
陳啟智〈王通生平著述考〉,《東岳論叢》第6期,1996年
章羣〈王通之思想及其影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2期,1977年2月
彭永捷〈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lrjdtjsdlxdtzz.htm
景云〈中道-王通哲學的基石〉,《船山學刊》第4期,2000年
黃俊傑〈宋代經世思想與行動研討會〉,《漢學研究通訊》5卷2期,1986年6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
黃俊傑〈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收入《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年7月初版)
劉健明〈一個轉型期的儒者:論王通的志向與政治思想〉,《大陸雜誌》第65卷第5期,1982年11月
劉寬亮〈略論王通的「文以明道」思想〉,《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2期,2000年4月
蕭公權〈孔子政治學說的現代意義〉,收入氏著《迹園文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藍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縱論南北朝隋唐的儒學〉,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藍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讀王通中說〉,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藍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羅義俊〈文化認同與史學研究─《通儒與春秋家》自序〉,《鵝湖月刊》第334期,2004年2月
耀〈文中子的教育理論〉,《臺灣教育》第242期,1971年2月
龔鵬程〈北朝最後的儒者:王通〉,收入氏著《唐代思潮.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指導教授 曾昭旭、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