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0 、訪客IP:13.59.191.124
姓名 李佩樺(Pei-Hua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香港作家李碧華小說之研究
(Abstract of Studies on Hong Kong Novelist Lilian Lee)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香港在資本經濟與地理樞紐的優勢下,躋身經濟貿易的海上明珠;香港高度商業化的社會結構使得文化也以市場為導向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工業」。而這樣的都市無疑影響了李碧華的創作,致使她的小說充滿著雅俗相融的特色,在愛情主題之外有著更豐富的內涵,緊扣香港特定的歷史政治與文化脈絡,觸及現代都市人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某些情結。整體來說,本論文以「香港都市」為全文貫穿的主軸,研究重心有二:一為從李碧華眾多的小說歸納其豐沛創作意圖與文化意涵;二為透過她的小說,觀察香港特有的文化及歷史。
本論文第一章歸納前人研究成果並確立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奠定研究基礎後,第二章探討香港文學氛圍對李碧華的影響,她看透了香港「文化工業」的基本需求,因此作品不脫商業市場的運作,以抓緊讀者的閱讀口味為首要目的。但她不欺場的創作態度,令作品精彩地呈現了深厚的小說創作功力與敏銳洞悉人性的內涵。第三章討論李碧華小說中的都市男女,她的小說以鮮活的文字呈現香港各個的都市空間,勾勒出男女情愛交織著寫實諷刺的人生百態,對於現代都市生活的缺陷,小說中呈現了「感情物品化」、「女性面對愛情的脆弱與堅強」、「色情商品化」、「偷窺的視角」的人性省思。都市生活焦慮感,李碧華以懷舊的方式舒緩現代的不安,為人心的荒涼與寂寞找尋出路。第四章說明李碧華的小說掀起香港一股懷舊熱潮,港人藉此建構被隱沒的歷史,填補心中的遺憾。另一方面,九七回歸帶來的壓力,也讓港人產生懷舊感而遁入舊時的歷史記憶中找尋未來自我的定位。第五章則分析李碧華對中國歷史政治的關注點,她身處於邊緣的香港小島,卻頻頻回顧位於中心的中國母鄉,從香港回歸前、過渡期、回歸後,不同時期對中國有不同的關注,也呈現港人變動的國族意識與身分認同。最後,第六章討論李碧華小說的故事新編特色,我們發現「凸顯女性的個性與情感表現」與「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批判」是改編經典的特色,而「故事鑲嵌於歷史政治背景中」與「人物形象塑造更顯豐富」則是由短篇小說改編為長篇小說的特點。
李碧華為香港身世做了有情的註記。她未曾停止創作,仍持續放眼中國、俯視香港。對於中國牽引著香港未來的變化以及這顆「東方之珠」不同時期的光彩,她以文字將最深的關懷烙印在小說中。
摘要(英) Hong Kong has long been a major trade centre due to its thriving capitalism and advantageous geographic location. Its highly commercialised social structure resulted in a market-oriented 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in turn builds into a form of “cultural industry”. Undoubtedly, what the city has become deeply influences the writings of Lilian Lee, making her novels a juxtaposition of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Her novels tell much more than love affairs; her themes are intrinsically interwoven with specific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reads, and all of them strike a chord in the souls of urban dwellers. This paper uses “the city of Hong Kong” as its axis and focuses on two points: the rich creative intentions that can be induced from many of Lilian Lee’s novels, and the distinctive cultures and histories of Hong Kong as seen in her works.
The first chapter lay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search by summarising former findings and setting the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Hong Kong’s literature environment on Lilian Lee. She has full grasp of Hong Kong’s “cultural industry”, so her novels always follow the market rules by appealing to the readers’ tastes. However, her popular approach does not undermine the literary value of her writings. Contrastingly, her works fully demonstrate her creative capacity and her keen observ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city. Her vivid descriptions bring Hong Kong alive, depicting the realistic yet ironic love affairs between people. She reflects the deficiencies of modern urban life by putting several issues under the spotlight: the commoditification of human emotions, the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women in lov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pornography, and voyeurism. Lee channels the anxiety of modern people through nostalgic touches and helps to find a haven for people’s solitude and loneliness.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nostalgic trend that Lee’s novels brought in Hong Kong. People were able to reconstructe the hidden history of Hong Kong through her novels, filling the hollowness in their sou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ndover in 1997 brought stress to most Hong Kong people, and they sought refuge and identity in the past.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Lee’s views o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Though a resident on a tiny island on the edge of China, Lee cares a lot about her central motherland. She puts different focuses on Chin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and shows the national and ethnic awareness and self-identity of Hong Kong people. The la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Lee’s adapted works. In adapting classics, Lee “emphasises th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criticises specific political figures”. In adapting novellas into novels, she “contextualises the stories into their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and “depicts richer characters”.
Lilian Lee marked a touch of sensitivity to the life of Hong Kong. She never stopped writing, and keeps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China and Hong Kong. Her contempl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Hong Kong and the colours and hues of this “Oriental Pearl” are all ingrained in her novels.
關鍵字(中) ★ 都市
★ 小說
★ 李碧華
★ 香港
★ 懷舊
★ 故事新編
關鍵字(英) ★ Lilian Lee
★ Hong Kong
★ nostalgia
★ novel
★ city
★ story rewriti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考察……………………………………………….2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6
第四節 論文篇章架構………………………………………….10
第二章 李碧華與香港都市文化………………………………….14
第一節 香港的都市形象如何影響香港文學………………….15
第二節 香港文學的都市性與通俗性………………………….19
第三節 李碧華的香港人與香港作家身份…………………….25
第四節 小結……………………………………………………37
第三章 香港浮世繪—李碧華小說中的都市光景……………….39
第一節 穿梭香港都市空間…………………………………….40
第二節 對香港現代都市的反省……………………………….47
第三節 小結…………………………………………………….58
第四章 都市化的反省—懷念老香港…………………………….60
第一節 懷舊的定義…………………………………………….61
第二節 個人式懷舊…………………………………………….65
第三節 集體意識的懷舊……………………………………….68
第四節 希望與幻滅:懷舊能否帶來更光明的明天?………...74
第五節 小結…………………………………………………….83
第五章 島與大陸—香港與中國的牽聯…………………………84
第一節 回歸前的香港—從邊緣看中心……………………….84
第二節 過渡期的香港—與中國莫測的血緣牽連…………….88
第三節 回歸後的香港—紅線牽起的北進想像……………….96
第四節 小結…………………………………………………….109
第六章 李碧華的故事新編………………………………………111
第一節 故事新編之溯源與改編方式…………………………113
第二節 故事改編後的新意……………………………………123
第三節 電影小說的改編………………………………………135
第四節 小結……………………………………………………144
第七章 結論……………………………………………………….146
第一節 李碧華與香港………………………………………….146
第二節 未來展望……………………………………………….154
參考書目…………………………………………………………….157
附錄一 李碧華檔案……………………………………………….167
附錄二 李碧華作品基本資料…………………………………….170
參考文獻 一、李碧華作品集
(一)小說
1、《胭脂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5.01。
2、《青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6。
3、《泰俑》,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9。
4、《生死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9。
5、《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9.03。
6、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89.05。
7、《胭脂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89.05。
8、《生死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89.06。
9、《秦俑》(新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89.09。
10、《糾纏》,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89.10。
11、《天安門舊魄新魂》,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0.03。
12、《川島芳子--滿洲國妖艷》,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0.07。
13、《誘僧》(短篇小說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1.05。
14、《誘僧》,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2.03。
15、《霸王別姬》(全新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2.07。
16、《誘僧 (破戒)》,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3.09。
17、《破戒》,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09。
18、《青蛇》(全新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10。
19、 《吃貓的男人》,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
20、《吃眼睛的女人》,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05。
21、《吃貓的男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7.11
22、《川島芳子》,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01(11版)。
23、《吃眼睛的女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8.10。
24、《流星語解毒片──怪談繪卷2》,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9.04。
25、《逆插桃花──怪談繪卷3》,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9.07。
26、《霸王別姬》(新版本),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01。
27、《荔枝債──怪談繪卷1》,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01(5版)。
28、《流星雨解毒片》,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0.09。
29、《凌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01。
30、《糾纏》,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11(12版)。
31、《櫻桃青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3。
32、《赤狐花貓眼》,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11。
33、《新歡》,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07。
34、《餃子》,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4.08。
35、《餃子》,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5.3。
(二)報導文學
1、《煙花三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04。
2、《煙花三月--中國近代最惆悵的重逢》,台北,臉譜出版社,2000.12。
(三)散文
1、《色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5.10。
2、《戲弄》,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6.09。
3、《鏡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7.10。
4、《幽會》,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8.08。
5、《白髮》,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9.03。
6、《綠腰》,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89.11。
7、《個體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0.02。
8、《不但而且只有》,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1.01。
9、《個體戶》,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 1991.06。
10、《不但,而且,只有》,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1.07。
11、《變卦》,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1.10。
12、《南泉斬貓》,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2.05。
13、《中國男人》,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3.01。
14、《青紅皂白》,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3.01。
15、《水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3.04。
16、《江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3.05。
17、《好男人不過是一瓶好的驅風油》,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08。
18、《恨也需要動用感情》,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08。
19、《泡沫紅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5.09。
20、《蝴蝶十大罪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10。
21、《礦泉水》(新版本),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6.07。
22、《聰明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7.05。
23、《630電車之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07。
24、《咳出一隻高跟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08。
25、《八十八夜》,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8.06(3版)。
26、《愛情聰明丸》,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 1998.10。
27、《有點火》,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9.06。
28、《給拉麵加一片檸檬》,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9.07。
29、《女巫詞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1999.12。
30、《橘子不要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01。
31、《藍狐別心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01。
32、《夢之浮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0.07。
33、《水雲散髮》,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0.07。
34、《真假美人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06。
35、《牡丹蜘蛛麵》,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07。
36、《涼風秋月夜》,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10。
37、《潑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2.01。
38、《基情十一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1(6版)。
39、《草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2.01(6版)。
40、《恨也需要動用感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1(6版)。
41、《好男人不過是一瓶好的驅風油》,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1(6版)。
42、《把帶血刀子包起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05。
43、《如痴如醉》,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2.05。
44、《鴉片粉圓》,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2.07。
45、《還是情願痛》,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3.02。
46、《人盡可呼》,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3.07。
47、《紅袍蠍子糖》(飲食檔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3.07。
48、《風流花吹雪》,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07。
二、專書
1、宋小荷編《香港女作家素描》,香港,天聲出版社, 1983.6。
2、Julia Kristeva, translated by Margaret Waller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4。
3、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1985.02。
4、李怡《香港前途與中國政治》,香港,臻善文化事業公司, 1985.03。
5、周抑揚《作家小記》,香港,城市出版社, 1986.8。
6、李明堃《變遷中的香港政治和社會》,香港,商務印書館, 1987.09。
7、鄭宇碩編《過渡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1989.10。
8、艾曉明編《浮城志異—香港小說新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05。
9、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 1991.12。
10、呂政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 1991。
11、魏子雲《看戲與聽戲》,台北,貫雅文化, 1993.04。
12、愛德華‧茂萊著、紹牧君譯《電影化的想像—作家和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3.12。
13、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93。
14、梁秉鈞編《香港的流行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4.12。
15、Andre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01。
16、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5.02。
17、易明善《香港文學簡論》,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5.05。
18、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10。
19、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5.11。
20、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1995.7。
21、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 1995。
22、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 1995。
23、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 1996.01。
24、梅子《香港文學識小》,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 1996.11。
25、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96.12。
26、張在元、劉少瑜《香港中環城市形象》,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1997.04。
27、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7.07。
28、劉登翰《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08。
29、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福建,鷺江出版社, 1997.10。
30、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 1997.11。
31、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 1997。
32、張純如著、孫英春等譯《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8.04。
33、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8.10。
3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 1998。
35、趙鳳祥、房莉《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9.01。
36、黃維梁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04。
37、戴錦華《鏡城地形圖》,台北,聯合文學, 1999.12。
38、白莎莉、胡德品《說吧,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9。
39、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香港,三聯書店, 2000.01。
40、黎活仁編《香港八十年文學現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0.03。
41、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07。
42、陳國球編《香港文學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12。
43、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1.02。
44、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09。
45、璧華《香港文學論稿》,香港,星輝圖書有限公司, 2001.10。
46、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8-1999》,香港,三聯書店, 2001.11。
47、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12。
48、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49、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0。
50、洛楓《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香港,青文書屋, 2002.12。
51、洛楓《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 2002。
52、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 2002。
53、梁秉鈞《書與城市》,香港,牛津大學,2002。
54、扈海鸝《解讀大眾文化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1。
55、蒂費納‧薩莫瓦約著,劭煒譯 《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01。
56、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05。
57、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2003.08。
58、蔡珠兒《雲吞城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3.12。
59、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3.9。
60、李少南編《香港傳媒新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3。
61、Mike Savage, Alan Warde著,孫清山譯《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2004.01。
62、許子東《香港短篇小說選2000-2001》,香港,三聯書店, 2004.03。
63、湯禎兆《雜踏香港》,香港,青屋書屋, 2004.11。
64、鬼魅影展編輯部《鬼魅影展特刊》,台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2004。
三、學位論文
1、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2、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
3、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9》,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5。
4、杜宜芳《年輕人對於懷舊與懷舊商品認知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6。
四、報紙及期刊論文
1、王仁芸〈一九九七與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第一期, 1985.1。
2、李瑞騰〈寫在「香港文學特輯」之前〉,《文訊雜誌》20期,1985.10。
3、郭嗣汾〈淺談香港文壇〉,《文訊》20期, 1985.10。
4、貝苡〈訪問李碧華〉,《大拇指》第73期第11版,1987.2.15。
5、《藝術家》編輯部整理〈懷舊、鄉土與本土〉,《藝術家》196期,1991.09。
6、鄭樹森〈聯合文學:香港文學專號前言〉,《聯合文學》8:10=94, 1992.8。
7、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小說〉,《聯合文學》8:10=94, 1992.8。
8、李焯雄〈香港文學專號:流行文學〉,《聯合文學》8:10=94, 1992.8。
9、范長華〈淺探「霸王別姬」的悲劇美〉,《國文天地》103期,1993.12。
10、王志弘〈城市、文學與歷史:評《看不見的城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 1993.3。
11、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11.1。
12、倪玉聯〈對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編》本體意義新探〉,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03期。
13、林明澤〈白紙黑字之外—試探「文本互涉」概念在文學批評上的多重可能性。〉,《中外文學》第265期, 1994.6。
14、潘耀明〈香港與世紀末的華人文化〉,《香港文學》114期, 1994.6。
15、周玉真〈談懷舊的意義及在老人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0:3,1994.9。
16、李小良〈穩定與不穩定—李碧華三部小說中的文化認同與性別意識〉,《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四期, 1995。
17、吳愛月〈“油滑”之處意蘊深刻──兼論《故事新編》的藝術形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04期。
18、阿克塞爾〈環球遍刮懷舊風〉《現代婦女》, 1995年06期。
19、施建偉〈「過渡期」的香港文學:在雙重格局中重新定位—關於「九七」和文學的思考〉,《香港文學》149期, 1997.3。
20、李碧華〈且喫回歸茶〉,《中國時報‧浮世繪版》,1997.7.1。
21、黎肖嫻〈「懷舊」與「無厘頭」--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中兩個歷史紀慶行動〉,《電影欣賞》88期, 1997.8。
22、劉劍梅〈香港的曖昧與狹邪—李碧華作品的香港情結〉,《明報月刊》33:4=388, 1998.4。
23、李運摶〈為「小人物」立傳—香港都市小說片論〉,《香港文學》171期, 1999.3。
24、金耀基〈香港:華人社會最具現代性的城市〉,《明報月刊》35:3=411, 2000.3。
25、孫曉燕〈李碧華小說創作印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0年03期。
26、張英進〈游離於香港與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中外文學》第29卷第10期, 2001.03。
27、鍾潔玲〈才女李碧華:過上等生活享下等情欲〉,《北京青年報》,http://www.sina.com.cn 2001/07/24 09:54, 2001.07.24。
28、王清峰〈書評:煙花三月〉,《中國時報》,2001.1.14。
29、福本瘦〈用餘生唱哀歌〉,《中國時報》23版,2001.1.15。
30、陳文芬〈煙花三月凸顯慰安婦生命史〉,《中國時報》21版,2001.3.2。
31、陳岸峰〈李碧華《青蛇》中的「文本互涉」〉,《二十一世紀》第65期, 2001.6。
32、翁秀琪〈集體記憶 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寶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 期,2001/07。
33、梅兒〈以靈慧,創造詭異的世界—奇情才女李碧華和她的作品〉,《香江文壇》第3期, 2002.3。
34、朱崇科〈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當代》179期, 2002.7。
35、王德威〈香港情與愛—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聯合文學》18:10=214期, 2002.8.1。
36、陳曉暉〈正典的命運—試論李碧華小說改寫傳統的方式〉,《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二期, 2002。
37、黃自鴻〈九七後的香港小說創作〉,《文訊雜誌》217期,2003.11。
38、賈穎妮〈魂歸何處——論李碧華小說對女性命運的探討〉,《當代文壇》, 2004年3期。
39、朱崇科〈神遊與駐足—論劉以鬯「故事新編」的敘事實驗〉,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http://www.fgu.edu.tw/~literary/wc-literature/default_1.htm,瀏覽日期:2004.11.29。
40、莫乃光〈「維港巨星匯」與香港文化〉,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1215_76_118892.html,瀏覽日期:2005.3.28。
41、曾家新〈時光倒流中的她〉,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05-li_bihua/003.htm,瀏覽日期:2005.4.19。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5-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