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3 、訪客IP:3.133.117.95
姓名 黃于青(YU-Chi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
(Writing of Lugan: A Study of Lee Uan's Novels)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回顧歷年來李昂小說的相關研究成果,多半論及的主題為性與政治,以空間作為切入角度仍在少數,本文以「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為題,企圖呈現李昂的故鄉鹿港在其小說美學中所蘊藏的意涵,以及空間與文學的對話線圖展現出的時代精神面貌。
首先回溯鹿港歷史,探究鹿港的地方發展與台灣整體的命運有何種關連,鹿港在台灣史上扮演何種角色?時至今日,鹿港隱含的落後的時間感及線性進展的時間觀,與「現代化」展開何種辯證的關係,另外鹿港的空間語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又如何對應?鹿港停滯的繁華夢所釀造出的感覺結構,如何轉化出李昂筆下鹿港式的現代主義美學?藉由文本細讀,諸如〈花季〉封閉的空間感、〈婚禮〉詭譎的時空等,分析出六0年代李昂被困於鹿港封閉小鎮的生命語境,亦成為李昂日後書寫的原型。七0年代的「鹿城故事」,鹿港由李昂隱蔽幽微的精神意識迸出成為書寫中的實質鄉土,「鹿港故事」一系列的歸鄉之旅報告書,從冷靜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鹿港小鎮的女性生活圖像,以批判的眼光觀察鹿港,「鹿港故事」所呈現出的鄉土是具辯證性的,並展現出多重視野的空間語境。
接著探究身體與空間的互動與對話。首先透過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建構論述,辯證時間與空間概念所形成的社會關係、權力機制及文化論述,以性別的角度切入,觀察女性的時間與空間論述在社會結構的改變之下受到的影響,以致於造成女性身體被空間化、工具化、陰性化的觀念。〈殺夫〉所醞釀的悲劇顯示了女性身體如何被傳統社會工具化,透過整個地方文化的空間論述,在肉體與心靈方面雙重箝制了女性的出路,以致於女性只能在精神上逃脫,成為社會中的「異人」。《迷園》揉合對女性主體成長與重建歷史的關懷,本文欲觀察被陰性化的朱影紅與台灣,如何透過女主角自我情慾的追求,重建一個具能動性的家園。而《看得見的鬼》的女鬼們儘管失去肉體的限制,但其精神依舊受制於父權體系的箝制,本節欲觀察女鬼魂魄如何在鹿港的漫遊之中,擺脫污名的印記尋求救贖之道。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為建立中國歷史正統繼承權,將中國想像覆蓋在台灣的地理空間之上,造成長期台灣的不在場成為一個虛幻空間。七0年代之後,國民黨政府在國際外交上屢遭挫敗,島內的文化政治運動此起彼落,而台灣的空間語境逐漸浮現,鬆動國民黨建立的中國想像。解嚴之後台灣的空間語境登場,各族群紛紛書寫其主體位置的歷史記憶,參與打造台灣國族的工程。女性在父權文化社會中,以男性為主體的序列化時間中,如何面對自我生命時間,展現何種歷史意識與自我記憶圖譜,以及這種時間意識是否因隨不同時代情境與文化變遷而改變,是否展現了不同時代精神圖景,是否形構出女性作家的論述場域?李昂以鹿港的定點空間拓展到對台灣全島的關懷,以菡園為切入,其相關的人物與混種的植物展現出台灣既多元又複雜的精神面貌。《看得見的鬼》,嘗試透過文字展示鹿港在個人記憶與時空流變中的多向性。李昂以具批判性的筆法建構解構台灣歷史,以志怪手法借託鹿港為「鹿城」,以女鬼作為故事情節的主體觀點,飄盪在鹿城渺渺的時空之中,成為歷史中的漫遊者見證鹿城之滄海桑田。在女鬼漫遊時空之際,一一折射出台灣數百年來不同時代背景的社會境、關於鹿城的地理認知與歷史想像,形成了多重觀點的國族寓言。
關鍵字(中) ★ 國族
★ 身體
★ 李昂
★ 鹿港
★ 空間
★ 性別
關鍵字(英) ★ body
★ space
★ Lug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文獻回顧……………………………………………………..6
第三節:研究方法……………………………………………………..12
第四節:本文架構……………………………………………………..15
第二章 禁錮的原鄉——短篇小說論……………………………………19
第一節 鹿港文化的感覺結構…………………………………………..19
第二節 閉鎖的鄉土—「現代主義」小說中的鹿港................................29
第三節 靜滯的地方志—「鹿城故事」系列…………………………...37
第三章 肉體與石頭——性別化的空間權力政治……………………….47
第一節 「父親的時間‧母親的空間」:時空論述中的性別權力流動.47
第二節 驚悚的鄉土—《殺夫》傳統社會對女體的箝制………………53
第三節 伊甸何處?——《迷園》女性主體的自我追尋………………61
第四節 不潔的肉體?——《看得見的鬼》身體論述…………………72
第四章 國族論述與歷史記憶…………………………………………...82
第一節 歷史、台灣、書寫…………………………………………… ..82
第二節 邊緣之園——國族神話的建構與迷思………………………...92
第三節 鬼國寓言——《看得見的鬼》的歷史書寫…………………...102
第五章 結論……………………………………………………………..116
參考書目......................120
參考文獻 【參考文本】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1985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合文學,1983
李昂,《暗夜》,台北:時報,1985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
李昂,《迷園》,台北:時報,2001
李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
【一般著作】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Michael Pat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199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宏、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子苑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1998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台北:巨流,2001
王志弘主編《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缺,1995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9
王恩涌編著,《文化學導論:人地文化》,北京高等教育,1989
王甫昌,《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2002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2004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香港:華漢,1988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0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1998
米勒(Kate Miller)著,宋文偉譯,《性政治》(Sex Politics),江蘇:江蘇人民,2000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詩潔譯,《性別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駱駝,1995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
江寶釵等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
安德森(Anderson , Benedicts R.)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s ),台北:時報,1999
克里斯多福‧皮爾森(Christopher Pierson)著,尹弘毅譯,《現代性~~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訪談錄》,台北:聯經,2002
克麗絲‧維登(Chris Weeden)著,陳詩潔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1973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8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1999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 199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2001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
林燿德、孟樊,《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
周蕾著,《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199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
格蕾‧格林(Gal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駱駝,1995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85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彰化:文化中心,1997
封德屏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封德屏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亞伯納.柯恩(Abner Cohen)著,宋光宇譯,《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金楓,1987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郭紀舟,《七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台北:麥田,2003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1988
陳芳明,《台灣史觀探索》,台北:自立晚報,1992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2002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
陳順馨、戴錦華編選《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史小說縱論》,台北:聯經,1998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1999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莫里司‧哈布瓦赫著,《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世紀,2002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小虹,《性卅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康原編,《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彰化:彰縣文化中心,1992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1992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07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0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1991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1994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2000年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鄉,1992
黃重添、劉登翰、莊明萱、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下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裘伊‧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經,1995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6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經,1997年
楊澤,《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廖炳惠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1995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4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05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3, 小說批評》,台北:正中,1993.06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辭論述》,台北:里仁,2000
劉康,《對話的暄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1994。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劉紀蕙,《心的變異》,台北:麥田,2004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
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
簡瑛瑛編,《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卅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
藤井省三,《臺灣文學一百年》,台北:麥田,2003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顧燕翎、鄭至慧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羅絲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
羅剛、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著,顧淑馨譯,《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1993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2001
漢寶德,《都市幻影》。台北,台灣: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詹宏志,《城市人》。台北,台灣:天下文化出版,1989
蔡宏進,《鄉村社會學》。台北,台灣:三民書局,1989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台灣: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龔鵬程,《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1997
【史地】
盛清沂,《臺灣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台灣省,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台灣:明文書局,1985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1993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頁23,台北:聯經,2001
莊展鵬(編),《鹿港》。台北,台灣:遠流,1992
彰化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校訂《彰化縣誌》(道光版),彰化縣文獻委員會,1993
《彰化縣志藝文志》,台北:臺銀文叢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1945-1965。台北,台灣:強,1993
張德水,《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頁264,台北,台灣:前衛,1993
章英華、蔡勇美(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台灣:巨流,1997
閻萬清、陳宗仁《彰化政治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戴寶村主持《鹿港鎮志‧交通篇》,鹿港鎮公所(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2000
施添福主持《鹿港鎮志‧地理篇》,鹿港鎮公所(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2000
黃秀政主持《鹿港鎮志‧沿革篇》,鹿港鎮公所(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2000
許雪姬主持《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鎮公所(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2000
陳慶芳編,《二00四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04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期刊論文】
「女性主義專輯」,《當代》第五期,1986.09
「女性主義卅女性意識專號」,《中外文學》17:10,1989.03
「女性與文學專號」,《中外文學》,18:10,1990.03
方梓,<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自立晚報》10版,1986.08.25~26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第1卷第2期,1977年4月
方梓,〈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自立晚報》,1986.08.25-26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4.11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994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關係〉,《中外文學》14:10,1986.03
古繼堂,〈論台灣女作家李昂的創作——兼評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描寫〉,《中外文學》,1987.06
朱偉誠,<女性作家的天空--蔡源煌與李昂對話>,《台北評論》(3),1988.01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師大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江宜樺,〈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998.03。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14:2,1997.12
李昂,<女作家>,《聯合報》,1983.09.22
李昂,<李昂先生,你好!>,《聯合文學》,1991.09
李昂,<李昂論李昂,虛構與偽裝>,《聯合報》,1985.01.14
李昂,<深沈的慾動>,《聯合報》,1986.04.27
李昂,<女性的殘酷與美感>,《聯合報》,2003.09.22
李昂,<我的創作觀>,《文學界》(10),1984.05
李昂,<《花季》到《迷園》>,《中國時報》27版,1993.07.15
李昂,<李昂論李昂,虛構與偽裝>,《聯合報》37版,1995.01.14
李永熾,〈「異人」與日本精神史〉,《當代》第85期,1993.05
李振亞,〈歷史空間卅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26:10,1998.03
林依潔,<叛逆與救贖--李昂歸來的訊息>,原載於《前衛叢刊》(2),1978.10,後收錄於《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1984
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聯合文學》124,1995.02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卅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11,1995.04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2003.09
柯塞(Lewis A Coser),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1993.11
胡衍南,〈戰後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次橫的植移:新的文學史分期法之實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六期, 1992.09
高承恕,〈F. Braudel與M. Weber:歷史對社會學理論的方法與意義〉,《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專刊》乙種之十一,1981
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10版,1985.09.06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六十一期
張頌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24:5,1995.2
張淑麗,〈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中外文學》27:10,1999.03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25:4,1996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1996.07
陳建忠,〈戰後初期現實主義思潮與台灣文學場域的再構築—文學史的一個側面(1945-1949)〉,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
莫尼克‧維蒂格、米蟲譯〈性卅別〉,《島嶼邊緣》第九期,1993年10月
馮青,<無情的洪荒與寂寞--訪談李昂>,《文學家》(7),1986.05,頁14-17
廖淑頊,<諸子百家談李昂>,同上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臺灣日報》,1982.07.18
曾彩文,〈人物專訪——李昂:我不是再寫醜聞,而是藉性與政治來彰顯社會問題〉,《新台灣新聞週刊》79期,1997.09
楊照,〈英雄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陷阱——小論李昂〉,《中國時報》,1997.08.23
楊光記錄整理,〈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李瑞騰專訪李昂〉,《文訊》132期,1996.10
錢嘉琪、王婷芬,<李昂--童年往事>,《皇冠》67:4,1987.06
董青枚,<回歸文學,定位超然(李昂訪談)>,《民眾日報》26版,1995.11.09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12,1995.10
劉亮雅,〈圖解女性主義——評《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1:9,1995.12
劉紀蕙,〈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台灣》37期,2001.01
簡瑛瑛,<女性.主義.創作:李昂訪問錄>,《中外文學》17:10,1989.03
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4:12,1988.10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0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大台文系主辦,2002.11.22-24
趙建雄,〈都市空間結構的變遷〉,《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1991年
鄧天德,〈心繫三鄉情:家鄉、故鄉、原鄉〉,《人文與社會科學教學通訊》9:4
蘇惠昭,<遠觀的了然於心:李昂>,《台灣時報》28版,1995.11.11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1999.12。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1997.03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11,1996.04
【殺夫相關評論】
<文學不可助長戾氣>, 《自立晚報》「社論」,頭版,1983.10.07
尤松,<<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281),1983.11
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夠膽量>,同上
梁曦,<我看<殺夫>>,同上
藍衫,<且說<殺夫>得獎>,同上
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評李昂「殺夫」>,同上
胡雲,<<殺夫>有違常理>,《新書月刊》(4),1984.01
張系國,<小論<殺夫>>,《新書月刊》(12), 1984.09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 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14:10,1 986.03
王渝,<大珠小珠落玉盤--台港海外作家評論家眼中的《殺夫》小說>,《收穫》
,1986.04
黃美惠,<西方人讀《殺夫》,這麼看!譯做《屠夫之妻》,興趣在「妻」不在「殺」>,《民生報》,9版,1987.01.12
封祖盛,<從《殺夫》--瞥李昂的文化探索>,《台灣研究集刊》,1987.02
朱瑾,<<殺夫>的英譯.出版與書評>,《聯合報》,8版,1987.03.30
古繼堂,<論台灣女作家李昂的創作--兼評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描寫>,《中外文學》,1987.06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台北評論》(3),1988.01
蔡源煌,<從李昂的《殺夫》到台灣文學的國際化--蔡源煌訪馬漢茂>,同上
莫昭平,<李昂--台灣作家的一張「國際牌」,《殺夫》在世界出版界掀起外語版風潮>,《中國時報》,1988.01.06
「張系國卅李昂」對話,<殺夫、殺妻、沙豬>,《中國時報》18版,1988.11.10~11
李昂,<「殺夫」引發的風波>,《聯合報》,1991.09.15
藤井省三,<日文版《殺夫》解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1,1993.06
下村作次郎作,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在日本:現代台灣文學的高峰--李昂的<殺夫>,《民眾日報》,26版,1995.11.11
簡瑛瑛,<屠刀上的月影--李昂的「殺夫」>,《中國時報》,1996.01.08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19)
,1996.07.05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收於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
陳玉玲,〈李昂《殺夫》的陰性書寫—論李昂《殺夫》〉,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迷園相關評論】
王德威,<華麗的世紀--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台北: 麥田,1993
江寶釵,<敘事實驗、失落感及其因應之道--論李昂的《迷園》>,「近代台灣小說與社會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主辦,1993.11.05
呂正惠,<《迷園》的雙線與困感>,《民生報》26版,1991.06.16
呂正惠,<《迷園》的兩性關係與臺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文學》7:11,1991.09.
李昂,<作家不是白痴,答呂正惠評《迷園》>,《聯合文學》7:12,「迴響」
,1991.10
金恒杰,<「性」與「金錢」:名門世家朱影紅的世界--評李昂的《迷園》>,《聯合文學》8:4,1992.02
金恒杰,<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當代》71期,1992.03
李昂,<金教授,您錯了--回金恒杰教授談《迷園》>,《當代》72期,1992.04
施淑,<迷園內外--李昂集序>,《李昂集》,「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卅戰後第三代」,1992.04.15
金恒杰,<有關李昂女士 <回響>的幾點說明>,《當代》73期,1992.05.01
程風,<我想拔錯了--說《迷園》中的花木>,《當代》73期,1992.05.01
李昂,<說明的說明,兼答<迷園中的花木>>,《當代》74期,1992.06.01
黃毓秀,<《迷園》裡的性與政治>,「當代台灣女性文學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12
黃毓秀,<被虐癖的女人?--談李昂小說《迷園》>,《自由時報》副刊,1992.12.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24:5
,1995.10
李昂,<花季到迷園>,《中國時報》27版「人間副刊」,1993.07.15
劉毓秀,<李昂與女性之謎>,《中國時報》34版「人間副刊」,1994.01.01
劉亮雅,〈九0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6,1991.11
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婦女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1995.12.16
彭小妍,<李昂小說中的語言--由<花季>到《迷園》>,同上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同上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5,1996.10,頁6-29
彭小妍,<《迷園》與台灣民族論說--記憶、述說與歷史>,「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靜宜大學中文系主辦,1998.12.20
徐曉珮〈人類補完計畫〉,《中外文學》,28:2,1999.07
【學位論文】
吳婉如,《八十年代臺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利玉芳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郭雅瑜,《歷史記憶與社群構建:以鹿港郭姓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2000
楊曉琪,《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
林慧雅,《性別、族裔與民間信仰:第三世界女作家作品中民間傳說的策略運用》,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
楊翠,〈鄉土與記憶—— 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
蔡其昌,《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1945-1959)》,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6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師大國文研究所博論,1998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6-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