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41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52.14.84.137
姓名 全恩淑(Jeon EunSuk)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比較文化視野下的中、韓愛情小說之考察 --以清朝初年與韓國朝鮮時代的漢文作品為主
(The love stories of China and Korea )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文提要
中、韓小說交流歷史將近兩千年,但其比較研究大部分都以影響關係為主。尤其是中國小說單方面影響韓國古典小說的見解佔為大部分。兩國愛情類小說比較研究成果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兩國的愛情類小說在各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漫長的歷史與影響力。尤其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和十七世紀初韓國漢文愛情傳奇小說在兩國文學史上起了關鍵性作用,但在學界評價不高,對它們的研究也是八十年代之後才逐漸盛行。這兩國的小說因具有很多共同點,而充分具備比較文學的可比性。首先,最重要的可比性就是兩者都是愛情類小說,尤其是敘事才子與佳人等社會上層階級男女青年的愛情婚姻故事。其次,都是在十七世紀戰後大量產生,而相當流行,且對此後小說影響也甚大。再者,都是儒家傳統禮教體系之下文人之作,但兩國小說,畢竟是不同文化之產物。因此筆者在本論文中,透過十七世紀類似歷史社會環境,也就是同樣經歷了戰火後大量產生、流行的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十七世紀初韓國漢文愛情傳奇小說的比較、分析,試圖以平行研究方法為主考察兩國小說所呈現出來的敘事形態與意義等文學本質上的特徵與美學風貌。
摘要(英) ABSTRACT
F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has two-thousand-year exchange history. However, its comparative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on mostly consideration of their mutual influential relations. Particularly, one-sid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fiction on Korean one has been dominant. The trend & resul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love stories created by China and Korea has shown the same aspect as above. The love stories of China and Korea has exercised their influence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also on literary history of both countries. Particularly, scholar-beauty novels in early period of Ching of China and Korea’s love stories written in Chinese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have played an absolute role in both countries’ literary history. However, its appraisal from academic society has been understated and not until the 1980s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its research activity in the gradual swing.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 in early period of Ching of China and love stories written in Chinese in Korea has a lot in common, so they have sufficiently equipped the value a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s the valu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at both countries’ novels are all love stories. Secondly, all of the both countries’ novels were mass-produced and in fashion after the war in the 17th century. Third, both countries’ novels were created by literary persons under the social system of Confucian tradition. Like this, though both countries’ novels have a lot in common, they are the products crea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oth countries’ cultural tradi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er, in this research paper, aims at 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literature’s basic nature , such as epical form & significance, and aesthetic aspects displayed by both countrie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 that were mass-produced and in fashion in early period of Ching of China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war, or in the 17th century-like histor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nd in the 17th century, Korean love stories on the basis of parallel study method.
關鍵字(中) ★ 比較文學
★ 才子佳人
★ 愛情小說
★ 十七世紀
★ 韓、中比較小說
關鍵字(英) ★ scholar-beauty novels
★ 17th century
★ Korean love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二章 創作背景論
第一節 17世紀戰爭與東亞國際情勢 /12
一 、滿清入關與清初社會 /12
二、壬辰倭亂與朝鮮社會 /17
第二節 文學史上的地位 /26
一、中國通俗小說的文人化、雅化傾向的先驅 /26
二、韓國國文小說誕生的墊腳石 /37
第三節 作者群比較 / 48
一、失意、生計陷於困境的中國文人作者群 /48
二、聲名赫赫的士族、大文人後裔韓國作者群 /59
三、中、韓作者群傾向比較 /69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三章 敘事模式論
第一節 詩詞功能 /77
一、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詩詞 / 77
二、韓國漢文愛情傳奇中的詩詞 /82
第二節 障礙因素 /89
一、障礙性人物:小人、權臣 /89
二、障礙性社會因素:身份制、戰爭 /101
第三節 結局設置 /108
一、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大團圓結局 /108
二、韓國漢文愛情傳奇的悲劇結局 /115
第四節 小結 /124
第四章 人物形象論:性別顛覆
第一節 文弱書生:才子形象 /126
一、柔弱、女性化的中國才子形象 /126
二、孤獨、消極的韓國才子形象 /139
第二節 俠氣豪情:佳人形象 /151
一、「奇女」化的中國佳人形象 /151
二、積極、主動的韓國佳人形象 /168
第三節 小結 /179
第五章 兩性關係與婚姻觀
第一節 兩性關係與情慾觀 /181
一、男尊女卑:男女相異的中國兩性關係與情慾觀 /181
二、存嚴趨寬:肯定女性情慾的韓國兩性關係與情慾 /192
第二節 婚姻觀與其文化意蘊 /211
一、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入贅夢 /211
二、韓國漢文愛情傳奇與「男歸女家婚」 /232
第三節 小結 /243
第六章 結 論 /245
參考書目 /247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中 文 部 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 書
(一)
天花藏主人編,《定情人》,《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白雲道人,《賽花鈴》,《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安陽酒民,《情夢柝》,《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佩蘅子,《吳江雪》,《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南岳道人編,《蝴蝶媒》,《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風月主人,《人中畫》附錄《風流配》,《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荑秋散人編次,《玉嬌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惜花主人批評,《宛如約》,《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荻岸散人撰,《平山冷燕》,《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煙水散人編,《合浦珠》,《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彌堅堂主人編,《終須夢》,《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鶡冠史者編,《春柳鶯》,《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于慎行,《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餘氏,《南明野史》,《清代筆記小說》十一冊,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
仁孝文皇后撰,《內訓》,板橋:藝文,1966。
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
王家禛,《研堂見聞雜記》,《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台北:大通,1987。
尤侗,《艮齋雜說》,《清代學術筆記叢刊》4,北京:學苑,2005。
余懷,《板橋雜記》,《清代筆記小說 (14)》,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
李延閟,《南吳舊話錄》,台北:廣文,1971。
李培等修, 黃洪憲等纂,《秀水縣志》,台北:成文,1970。
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1987。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樂,《續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1977。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三,上海:上海古籍,2005。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台北:台灣商務,1973。
姚思仁,《大明律》,北京:北京大學,1993。
施淑儀,《清代閨閣詞人徵略》,《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85。
俞樾,《右台仙錧筆記》,台北:廣文,1967。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古籍,1990。
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台北縣土城:頂淵,2004。
張翰,《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潮,《幽夢影》,台北:三民,2005。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莊有可,《禮記集說》,台北:力行,1934,影慶九年刻本。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1982。
劉向編、梁端校注,《列女傳》,上海:中華書局,1936。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叢書集成三編‧總類》,台北:新文豐,1996。
鄧漢儀,《詩觀初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三十九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謝肇制,《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2001。
顧炎武,《明季實錄》,台北:大中國,1968。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0。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平:中華書局,1983。
龔煒,《巢林筆談》,北平:中華,1981。
(二)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北京:人民,1986。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北京 :中華書局,2004。
文鏡編輯部編,《歷代小說序跋選注》,台北:文鏡,1984。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2006。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庄 :河北人民,2001 。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1986。
王國維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1984。
毛文芳,《物、 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1。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1990。
艾梅蘭著、 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
南京:江蘇人民,2004。
李希凡,《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文藝,1961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 :安徽大學,2003。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李保初編,《中國古典小說卷中詩詞鑒賞》,北京:華文,1993。
李修生、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2001。
李春林,《大團圓:一種復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北京:國際文化,1988。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1992。
(法)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著、樂愛國譯,《笑與滑稽》,
廣州:廣東人民,2000。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9。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 :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1974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1988。
林辰,、段句章著,《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說》,遼寧:教育,1992。
林辰,《古代小說與詩詞》,瀋陽:遼寧教育,1992。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 :里仁 ,2003。
林乾主編,《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報,1997。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 :木鐸,1988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
邱江寧,《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
苗壯 ,《才子佳人小說史話》,遼寧:教育,1992。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 :上海古籍,1957。
胡元翎,《李漁小說戲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1994。
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明清小說論叢》,瀋陽 :春風文藝,1984。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1982。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台北:明文,1985。
姚力芸,《西廂之戀:才子佳人文學的典範》,太原:山西教育,1994。
馬清福,《文壇佳秀:婦女作家群》,瀋陽:遼寧人民,1997。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2003。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天一,1974。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1981。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3。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 :湖南,1993。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 :北京大學,199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 :北京大學,2003。
陳益源,《從嬌紅記到紅樓夢》,瀋陽:遼寧古籍,1996。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2001。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
徐扶明編,《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1987。
徐保衛,《李漁傳》,天津:百花文藝,2002。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河南 :人民,1988。
笠原仲二著、楊若薇譯,《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 :三聯,1988。
梁乙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 ,1979。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4。
許並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北京:文化藝術,2001。
陸人龍,《型世言》,《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成都:巴蜀,1995。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
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1。
張明葉,《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瀋陽 :遼寧教育,1993。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葉慶炳主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 : 時報,1976。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 :敦煌文藝,1990 。
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1994。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台北:台灣商務,199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2004。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論》,天津:南開大學,2004。
蔡國良,《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1987。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板橋 :稻鄉,1991。
謝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1979。
謝柏梁,《世界悲劇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1995。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2002。
譚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2005。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三)
王戎笙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1991。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1996。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中國文化》,台北:文津,2003。
王薇、楊效雷、吳振清,《中朝關係史 :明清時期》,北京:世界知識,2002。
石雲、章義和著,《柔腸寸斷愁千縷:中國古代婦女的貞節觀》,西安:陜西人民 ,1988。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崇文,1972年。
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87。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1992。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1997。
李洵、薛虹等,《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1991。
周新京,《古代性文學管窺》,台北:天坤,1993。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敏倫,《性論》,台北:台灣商務,1990。
姜守鵬,《明清社會經濟結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2。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 :聯合文學,1988。
孫靜庵編,《明遺民錄 》,杭州:古籍,1985。
鄭思禮,《中國性文化:一個千年不解之結》,台北:書林,1996。
秦佩珩,《明清社會經濟史論稿》,河南:中州古籍,1984。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墊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南京 :江蘇人民,2004。
高彥頤 (Dorothy Ko),《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東:人民出版,1992。
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1990。
徐適端編,《明實錄類纂‧婦女史科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美)梅爾清,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人國人民大學,1994。
康正國,《重審風月間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化學》,台北:麥田,1996。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與大眾審美》,南昌:江西高校,1996。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西安:陜西人民,1988。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天津:百花文藝,2004。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2000。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台北:台灣商務,1994。
趙文林,《中國人口史》,北平:人民,1988。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9。
趙爾巽,《清史稿》,台北:洪氏,1981。
臧知非等《中國歷代經濟史》明清卷 ,台北:文津,1998。
熊秉真、張壽安,《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2004。
劉精誠、李祖德,《中國貨幣史》,台北:文津,1995。
鄭思禮,《中國性文化:一個千年不解之結》,台北:書林,1996。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板橋:稻鄉,1991。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1996。
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匯輯》,南京:南京大學,1995。
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1992。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台北:大安,2004。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2004。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1996。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6。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四)
方漢文,《比較文學基本原理》,蘇州:蘇州大學,2002。
中華學術院韓國研究所和中國文化學院韓文組編譯,《韓國文學史概論》台北 :華岡出版
社,1969。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域外漢文小說論究》,台北:學生書局,1989。
《中韓關係史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印,1983。
《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1987。
不著撰者,《朝鮮史略》,台北: 台灣商務,1980。
宋柏年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1994。
李岩,《朝鮮文學思想史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1994。
吳錫德主編,《跨文化與比較文學》,台北 :麥田,2003。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1997。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
孟昭毅,《東方文學交流史》,天津:天津人民,2001。
侯 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韋旭升,《中國文學在朝鮮》,廣州:花城,1990。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台北:文津,2000。
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上海:學林,1998。
張哲俊,《東亞比較文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4。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 :東大,2004。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1995。
楊義、陳聖生,《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台北:葉強,1998。
趙潤濟著 張璉瑰譯,《韓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
盧蔚秋,《東方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 :中華,1987年。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台北:業強,1994。
二、期 刊
丁偉忠,〈明代的婦女教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3期。
文革紅,〈才子佳人小說流行現象分析〉,《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 第1期。
毛文芳,〈花、美女、癖人與遊舫-晚明文人之美感境界與美感經營〉,《中國學術年刊》,1998年 19期。
方溢華,〈論才子佳人小說的成因〉,《廣州師院學報》,1991年4月。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期 2002年12月。
王美英,〈明清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溺女問題初探〉,《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 11月 第6期。
王桂清,〈士商聯婚背後折射的求官心裡;析「三言」「二拍」關於士商聯姻的小說〉,《學
術交流》,2004年 第 7期。
王恒柱,〈才子佳人小說是構築心靈理想的文學〉,《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1994年 第4期。
王思治、劉鳳雲:〈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明清史》,1989年,第五期。
王振忠,〈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 。
王 薇,〈明清戲劇中女性心路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1期。
安正壎,〈中國古代小說中愛情觀念的變化 ;以唐傳奇和明清話本為例〉,《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1期。
朱則傑,〈清初傳奇和清代詩歌中的特殊意象:南京、江南、南方〉,《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 第8期。
李新燦,〈重詁才子佳人小說的思想文化內蘊〉,《學術交流》,2004年 第7期。
李鴻淵,〈從江南人文地理看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團圓結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學報》,2006年 第3期。
吳正明,〈紅豆長留世上春;巾幗英傑柳如是生平評說〉,《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 第 2期。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二期。
吳建國,〈從明清小說看文人家庭生活與人格危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吳燕娜,〈由女兒書看古代對有智婦女之重視〉,《九州學刊》,5卷1期 1992年7月。
邢鐵,〈我國古代的贅婿繼產問題〉,《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宋立中,〈婚嫁論財與婚娶離軌:以清代江南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6期。
宋立中,〈論明清江南婚嫁論財風尚及其成因〉,《江海學刊》,2005年 第2期 。
林明德,〈論韓國漢文小說與漢文學之研究〉,《世界華學季刊》,創刊號,1980年 3月。
林辰,〈論明末清初小說的歷史地位〉,《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 第5期 。
周進芳,〈詩詞韻語在古典小說中的多維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
周建忠,〈試論才子佳人小說婚姻觀念的演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89年 5月。
周建忠,〈試論才子佳人小說婚姻觀念的演變〉,《南通師專學報》,1988年4月。
周建渝,〈傳統儒家文人價值觀的顛覆性敘述-論才子佳人小說結局的設置〉,《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 第4期。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買賣與婚配〉,《安徽史學》,2003年第2期。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非常態婚姻及其特點〉,《安徽史學》,
2001年第3期。
苗懷明,〈《長生殿》、《桃花扇》與清初遺民心態〉,《晉陽學刊》,1997年 第 2期。
紀德君,〈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讀〉,《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 第1期。
孫康宜作、馬耀民譯,〈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第23卷 第2期 1994年 7月。
馬玨玶,〈知識、賦權與自由: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知識女性〉,《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曹大為,〈中國古代的妒婦〉,《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4期。
陳大康,〈論元明中篇傳奇小說〉,《文學遺產》,1998年 第3期。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雙重品格〉,《上海文論》,1991年 第4期。
陳平原 ,〈中國小說中的文人敘事〉,《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6期。
陳向春、丁戈,〈躲閃與放肆:傳統豔情文學的心態特徵〉,《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 第
三期。
陳瑜,〈才子佳人小說「重才觀」的文化透視〉,《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
第19卷 第2期 2002年6月。
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經濟特權及其貧困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2年 第2期。
陳惠琴 ,〈理想.詩筆.啟示(論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方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 第001期。
陳翠英,〈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清華學報》,新30卷3期,2000年9月。
陳瑜,〈從才子佳人小說興盛的社會文化原因看其文化品位〉,《殷都學刊》,2002年 第2期。
高建立,〈商業文明的發展與晚明士林風氣的嬗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 第4期。
徐梓,〈傳統學塾中塾師的辛酸苦痛〉,《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 第4期。
徐曉望,〈從溺嬰習俗看福建歷史上的人口自然構成問題〉,《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年 第3期。
張玉興,〈論清兵入關的文化背景〉,《明清史》,1996年 第 3期。
張宏生,〈清代婦女詞的繁榮及其成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 第3期。
張懷承,〈貞節的道德意義簡論〉,《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 第1期。
莊文福,〈《玉嬌梨》之社會意義探析〉,《研究與動態》第十期,2004年6月。
章文泓、紀德君,〈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
郭英德,〈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審美趣味〉,《文學遺產》,1987年 第5期。
郭松義,〈從入贅地位看入贅婚的家庭關係:以清代為例〉,《清史研究》,2002年 第4期。
郭麗濤,〈科舉制與士商合流〉,《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 第6期。
傅志勇、李精耕,〈才子佳人小說悲劇美的缺失〉,《柳州師傳學報》,2007年 第1期。
黃立新,〈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紅樓夢》〉,《紅樓夢研究輯刊》,1983年 第10輯。
游子安,〈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中國史研究》,1997年 第4期。
黃愛平,〈毛奇齡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明清史》,1997年 第2期。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1985年 第一卷。
楊玉峰,〈《好逑傳》和「君臣」「夫婦」二倫觀〉, 《明清史集刊》,
1985年 第一卷。
楊義,〈痴迷宦海文士夢-由文人的錢謙益看入仕的錢謙益〉,《古典文學知識》 ,
雷勇,〈明末清初社會思潮的演變與才子佳人小說的「情」〉,《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
趙永紀,〈錢謙益其人其詩〉,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 第8期。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 ,《九州學刊》,第六卷 第二期。
鄭瑞,〈從清初的詩看當時的江南〉,《史學史研究》,1993年 第 3期。
鄭麗霞,〈論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 第4期。
劉冰,〈試析中國古代的特色婚姻制度〉,《河北法學》,2006年6月,第6期。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劉坎龍,〈才子佳人小說類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二 〉,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劉坎龍,〈論撥亂小人--才子佳人小說研究之二〉,《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 第3期。
劉琦、郭長海:〈明清豔情小說的基本類型及其發展軌跡〉,《佳木斯師專學報》,1997年 第四期。
劉琦,〈明清豔情小說與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 第六期。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明清史》, 2001年 第5期。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美學風貌〉,《社會科學輯刊》, 1986年 6月。
(日)磯部祐子,〈關於中國才子佳人小說對東亞的影響--以《二度梅》和《好逑傳》
為中心〉,《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2006年 第二 輯。
謝桃坊,〈科學入仕與才子佳人的美滿婚姻 -中國文學大團圓結局剖析之二〉, 《古
典文學知識》 1994年 第2期。
謝桃坊,〈試論豔情小說的文化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 第五期。
戴慶鈺,〈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1996年 第1 期。
聶春艷,〈一次不夠成功的「顛覆」:評《玉嬌梨》、《平山冷燕》的佳人模式〉, 《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魏愛蓮,〈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 。
羅筠筠,〈明人審美風尚概觀〉,《明史研究》第四輯,1994。
蘇建新 陳水雲,〈才子佳人小說新界說〉,《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 第1期。
蘇鐵戈,〈「聚秀堂梓」本《玉嬌梨》及作品產生年代、作者辨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蕭放,〈門當戶對與童養入贅--明清婚姻民俗〉,《文史知識》,2004年 第 2期。
蕭馳,〈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詩傳統的一段情結〉,
《漢學研究》第14卷第1 期1996年6月。
三、學位論文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李進益,《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 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流傳韓國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陳葆文,《中國傳統短篇愛情小說的衝突結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
陳葆文,《中國古典短篇文言愛情小說女性主角形象結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 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姜鳳求,《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研究》,台北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主》,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韓 文 部 分(依韓文字母發音順序排列)
一、專 書
權鞸,《周生傳》,金九經所藏本(문선규역주본)。
權鞸,《韋敬天傳》,《古談要覽》所載本。
無名氏,《雲英傳》,國立圖書館本《柳泳傳即雲英傳》。
無名氏,《相思洞記》,國立圖書館本。
趙緯韓,《崔陟傳》,日本天理大學所藏本。
金春澤,《北軒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南九萬,《藥泉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權鞸,《石洲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權鞸,《石洲別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朴東亮,《寄齋史草》,민족문화추진회。
宋時烈,《宋子大全》,민족문화추진회。
申概,《寅齋先生文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兪拓基,《知守齋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吳希文,《瑣尾錄》,國家記錄遺產版。
柳夢寅,《於于野談》,首爾:韓國文化社,2002。
柳成龍著,허선도等譯,《懲毖錄》,首爾:대양서적,1978。
李墍,《松窩雜說》,민족문화추진회。
李瀷,《星湖僿說》,민족문화추진회。
鄭載崙著、姜周鎮譯,《東平尉公私見聞錄》,首爾:養英閣,1984。
趙復陽,《松谷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趙慶男,《續雜錄》,민족문화추진회。
趙緯韓,《玄谷集》,민족문화추진회。
《朝鮮王朝實錄》
고려대민족문화연구원,《東아시아文學 속에서의 韓國漢文小說研究》, 首爾:月印,2002。
국사편찬위원회,《韓國史》12,首爾:국사편찬위원회,1981。
국방부전사편찬위원회,《임진왜란사》,국방부, 1987。
김문희,《전기소설의 서술문체와 환상성》,首爾:보고사,2006。
김민수,《이야기- 가장 인간적인 소통의 형식》,首爾:거름,2002。
김정숙,《조선후기 재자가인소설과 통속적 한문소설》,首爾:보고사,2006。
金鎮世,《韓國古典小說作品論》,首爾:集文堂,1997。
무악고소설자료연구회,《한국고소설관련자료집》1,首爾:태학사,2001。
文範斗,《石洲權韠文學的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1996。
민영대,《趙緯韓의 삶과문학》, 首爾:국학자료원,2000。
閔泳大,《趙緯韓과 崔陟傳》,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93。
박상란,《여성과 고소설,그리고 문학사》,首爾:한국학술정보,2005。
박일용,《조선시대의 애정소설》,首爾:집문당,2000。
박희병,《韓國傳奇小說的美學》,首爾:돌베개 ,1997。
박태상,《조선조애정소설연구》,首爾:태학사,1999。
(日)岸本美緒,《明清と李朝の時代》,韓本譯,《조선과 중국 근세 오백년을 가다》,首爾:歷史批評社,2003。
韋旭昇,《韓國文學에 끼친 中國文學의 影響》,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94。
尹甲植,《朝鮮名人典》,首爾:文豪,1965年。
尹柱弼,《한국의 방외인문학》,首爾: 집문당,1999。
이상구,《17세기 애정전기소설》,首爾:月印,2003。
李在秀,《韓國小說研究》,首爾:瑩雪,1975年。
李在銑,《韓國短篇小說研究》,首爾:학술정보,2001。
李秉岐、白鐵,《國文學全史》,首爾:新丘文化社,1963。
李能雨,《古小說研究》,首爾:宣明文化,1974年。
이배용외,《우리나라 여성들은 어떻게 살았을까》,파주시:청년사,2004。
이이효재,《조선조 사회와 가족》,首爾:한울아카데미,2003。
張庚南,《임진왜란의 문학적 형상화》,首爾:아세아문화사,2000。
장시광,《한국고전소설과 여성인물》,首爾:보고사,2006。
정창권,《한국 고전여성소설의 재발견》,首爾:지식산업사,2002。
정창권,《홀로 벼슬하며 그대를 생각하노라》,首爾:사계절,2003。
최영희,《임진왜란중의 사회동태》,首爾:한국연구원,1975。
韓國女性研究所 女性史研究室編,《우리 여성의 역사》,경기도 파주시:青年社,2004。
한국고문서학회,《조선시대생활사2》,首爾:역사비평사,2002。
한국고소설연구회,《古小說의 著作과傳播》,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94。
한국고전연구학회,《韓國古典研究》第七輯,首爾:보고사,2001。
한국역사연구회17세기 정치사연구반,《조선중기 정치와 정책》,首爾:대우학술총서,2003。
韓永愚,《朝鮮時代身分史研究》,首爾:集文堂,1997。
황패강,《壬辰倭亂實記文學》,首爾:國學研究院,1980。
車溶柱,《韓國漢文小說史》,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9。
二、期 刊
강중탁,〈한중 전기소설의 특성에 관한연구〉,《인문과학연구논총》10, 1993年1月。
권도경,〈17세기 애정류 전기소설에 나타난 정절관념의 강화와 그 의미〉,《한국고전여성문학연구》,제2집,2001年6月。
김문희,〈애정 전기소설의 정체성과 역동성〉,
《한국문학논총》제32집,2002年12月。
김승종,〈한국액자소설연구- 형성및 발전과정을 중심으로〉,《국어문학》 35집,2000年。
김종철,〈전기소설의 전개양상과 그 특성〉,《민족문화연구》28,1995年12月。
김종훈,〈 고대소설에 나타난 여인상 〉,《중앙대논문집》, 제 12호,1967。
김현식,〈「수성몽유록」과「상사동기」의 비교연구〉,《홍익어문》14, 1995年2月。
譚帆、 鄭沃根〈朝鮮時代 中國 評點本 小說의 傳播와 影響〉,《中國小說論叢》,第10輯, 1999年 8月。
문영대,〈「최척전」그 전후대에 나타난 소설과의 영향관계〉
《한국언어문학》42,1999年5月。
閔寬東,〈中國 古典小說의 國內 流入時期와 過程 및 版本에 대한考察〉, 《中國小說論叢》,第3 輯,1994年 3月。
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의 國內 受容方法에 대한 硏究 〉 ,《中國小說論叢》, 第6輯,1997年 3月。
박영희,〈17세기才子佳人小說의 수용과 영향:「好逑傳」을중심으로〉,《韓國古典硏究 》第4輯,1998年11月。
박일용,〈운영전과 상사동기의 비극적 성격과 그 사회적 의미〉,
《국어국문학》98,1987年。
박희병,〈전기적 인간의 미적특질〉,《민족문학사연구》5호,1995年。
서경희,〈 한문단편에 나타난 이조 후기의 여성상 〉,
《한국 한문학연구》3∙4집, 1979。
서인석,〈 고전소설의 결말구조와 그 세계관 〉,《국문학연구》, 66집,1984。
申秉澈,〈朝鮮正祖時代文人的中國小說觀試探〉,《中國小說論叢》,
第15輯 2002年 2月
신선희,〈「어우야담」에 나타난 여성인물의 양상〉, 《한국고전연구》,통권2집,1996年11月。
양승민,〈최척전의 창작동인과 소통과정〉,《고소설연구》제9집, 2000年6月。
윤세순,〈「芝峯傳」연구:17세기 애정전기소설과의 관련을 중심으로〉,
《동방한문학》제29집,2005年12月。
윤재민,〈전기소설의 인물성격〉,《민족문화연구》28호,이상구,〈전기소설에 나타난 전쟁 모티브의 성격〉,
《순천대학교논문집》제18권제1호,1999年12月。
이상구,〈17세기 애정전기소설의 성격과 그 의의〉,《어학연구》11,
2000年6月。.
임형택,〈전기소설의 연애주제와「韋敬天傳」〉,《동양학》22, 1992年10月。
장기근,〈당대여성전기 중에 나타난 여성〉,《아세아여성연구》4號,1965。
전성운,〈17세기 장편국문소설과 명말 청초 인정소설의 상관성〉,《中國小說論叢》, 第17輯,2003年 7月。
정민,〈위경천전의 낭만적 비극성〉,《韓國學論文集》第24集,1993年。
정환국,〈17세기초 소설에 미친 원명전기소설의 영향에대하여〉,
《한문학보》1집,1999, 우리한문학회.
정환국,〈16-7세기 동아시아 전란과애정전기〉,
《민족문학사연구》제15호,1999年12月。
정환국,〈전기소설 삽입시의 미감--초기소설의 양식화와 그 서사적 맥락에 대한 지표로써〉,《民族文學史研究》28卷,2005年。
정환국, 〈丙子胡亂時강화관련 실기류및 夢遊錄에 대한 고찰〉,《韓國漢文學研究》23集,1999。
정상진,〈상사동기의 재조명〉,《국어국문학》35, 1998年12月。
鄭沃根,〈明清小說在朝鮮〉,《中國文學研究》, 2003年 第3期。
趙冬梅,〈談才子佳人小說對《玉麟夢》等朝鮮漢文小說的影響〉,
《中國小說論叢》,第16輯, 2002年 8月。
현혜경,〈「최척전」、「옥랑자전」을 통해서 본 대조적 여성 이미지〉,
《이화어문논집》14, 1996年4月。
현혜경,〈「어우야담」에 나타난 여성 삶의 형상화〉,
《한국고전여성문학연구》,제8집, 2004年6月。
채연식,〈조선조 애정전기소설의 특징에 관한 연구〉,
《誠信어문학》10,1998年2月。
三、學位論文
金大鉉,《十七世紀小說史의 한研究:傳奇小說의變形樣相과 長篇化의過程》,
首爾:成均館大學漢文所博士士論文,1993。
김명순,《고전소설에 나타난 비극성 연구》,
大邱:啟明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5。
박일용,《조선후기애정소설의 서술시각과 서사세계》,
首爾:首爾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8。
朴在淵,《朝鮮時代中國通俗小說翻譯本의 研究》,
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
송정애,《雲英傳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7。
신동일,《한국고전소설에미친 명대단편소설의영향》,
首爾:首爾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6。
정종대,《염정소설 구조연구》,首爾:高麗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9。
鄭煥局,《17세기애정류漢文小說연구》,首爾:成均館大學漢文所 博士士論文,
2000。
林甲娘,《조선후기애정소설연구》,韓國啟明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2。
林明德,《한국한문소설의 배경연구》,首爾:首爾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3。
李相翊,《한중소설의비교문학적연구》,首爾:首爾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1。
梁承敏,《17세기 傳奇小說의 통속화 경향과 그 소설사적 의미》,首爾:高麗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3。
전혜경,《한、중、월 전기소설의 비교연구》首爾:숭실대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
崔琇景,《清代才子佳人小說研究》,首爾:高麗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황윤실,《17세기 애정전기소설에 나타난 여성주체의 욕망발현 양상》,首爾:漢陽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
指導教授 全恩淑(Jeon EunSuk) 審核日期 2008-6-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