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蔡佳玲(Chia-Ling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Discours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在漢地佛經翻譯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長期以來極為仰賴西來的譯人為主要的翻譯動力,但翻譯理論卻往往由漢地僧侶所提出。
通常理論的提出多具有反省批判、規範指導的作用,但佛經翻譯史上這樣的奇特情況,不免讓人思考這些漢地僧侶是以何種角度、立場來提出他們對翻譯的見解,同時又在何種文化條件等背景下展開他們的理論?
本論文選擇了支謙、道安、鳩摩羅什、彥琮、玄奘等五人作為主要的討論對象,透過相關僧傳以及經序的整理,嘗試了解這些漢地的論者如何建立起對翻譯的了解與認知,他們當時面臨何種處境,才提出如斯的觀點來加以應對,而這樣的翻譯論述又呈現出何等的新面貌,是否對後來的譯經操作產生影響。
透過這一系列的討論,可以明白促成他們翻譯觀點成型的原因,多來自他們閱讀譯本後的啟發、譯場組織的參與,以及改革佛教學術環境的企圖。
同時這些乍看只是翻譯批評的內容,其實仍具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而其除了影響翻譯實踐、譯場組織的重整外,更對過去舊有的翻譯進行了汰選的作用。 |
摘要(英) |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whic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were strongly depended upon translators from west Asia;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however, were usually raised by Chinese monks.
Generally, theories are advanced for purposes such as reflecting, criticizing, or conducting over the existing phenomena. But the case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makes people wonder about what angle, what point of view did they raise their understanding to the translation texts? And under what kind of culture backgrounds did they expand their theories?
This thesis bases its arguments mainly upon Zhi Qian, Dao An, Kumara Jiva, Yan Cong, and Xuanzang. Through their autobiographies and the introduction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hey wrote,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se Chinese translators construct their understanding base on the scriptures. And under what kind of circumstances did they raise their reflections to the previous translation versions. Further more, what kind of new atmosphere did they give to the translation discourse and whether did they influence the succeeding translations.
Through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we can see that the elements that form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were usually derived from three sources: the inspiration they acquired from the translation text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Buddhist translation centres, and the aspiration of innovating Buddhist academia. What they wrote may seemed only translation critiques, but they indeed functioned as real guidance to translators at the time. In addition to influencing practical translation and reforming translation centres, they even helped process the selection of the former translation texts. |
關鍵字(中) |
★ 譯經理論 ★ 漢譯佛典 ★ 佛經翻譯 ★ 佛經 |
關鍵字(英) |
★ Translation Discourse ★ Buddhist Scripture |
論文目次 |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前人研究回顧………………………………………………………………3
三、 研究主題與取材……………………………………………………………8
(一) 釋名……………………………………………………………………8
(二) 研究主題與取材………………………………………………………9
四、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0
第一章 支謙的翻譯論述…………………………………………………………..15
1.0前言………………………………………………………………………….15
1.1關於支謙翻譯論述的主要內容…………………………………………….16
1.2形塑支謙翻譯論述的可能原因…………………………………………….25
1.3支謙的翻譯觀與其翻譯實踐……………………………………………….33
第二章 道安的翻譯論述…………………………………………………………..36
2.0前言………………………………………………………………………….36
2.1關於釋道安翻譯論述的幾個面相………………………………………….37
2.1.1道安對語際翻譯的理解………………………………………………39
2.1.2道安對原文與翻譯文體、翻譯策略的見解…………………………42
2.1.3格義解經與佛典翻譯的關係…………………………………………54
2.2促成道安翻譯論述成型的可能原因……………………………………….57
2.3道安翻譯觀點對翻譯集團的影響………………………………………….63
第三章 鳩羅羅什的翻譯論述……………………………………………………..65
3.0前言…………………………………………………………………………65
3.1鳩摩羅什翻譯論述的內容…………………………………………………66
3.2形成鳩摩羅什翻譯觀點的可能原因………………………………………75
3.3鳩摩羅什的翻譯論述與翻譯實踐………………………………………….81
第四章 彥琮的翻譯論述…………………………………………………………..88
4.0前言…………………………………………………………………………88
4.1彥琮翻譯論述的核心………………………………………………………90
4.2形成彥琮翻譯觀點的可能原因………………………………………… ..100
4.3彥琮翻譯觀點的實踐及其影響…………………………………………..103
第五章 玄奘的翻譯論述…………………………………………………………106
5.0前言………………………………………………………………………..106
5.1玄奘翻譯論述的核心……………………………………………………..108
5.2玄奘翻譯論述成型的可能原因…………………………………………..118
5.3玄奘的翻譯論述及其翻譯實踐…………………………………………..121
結論…………………………………………………………………………………125
一、 譯論構成的歷史發展……………………………………………………125
二、 促使譯論轉型的動力……………………………………………………128
三、 譯論在翻譯史上發揮的作用……………………………………………131
四、 自我評估…………………………………………………………………139
參考書目……………………………………………………………………………141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一)佛教學
《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吳海勇,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吳承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古代寺院生活》,王景琳,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中國古代僧人生活》,李富華,北京:新華書店(1996)。
《中國佛教文化論稿》,魏承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任繼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中國佛教史‧第二卷》,任繼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中國佛教史‧第三卷》,任繼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中國佛教史論集─隋唐五代篇》,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中國佛教史論集─魏晉南北朝篇(上)》,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
(1977)。
《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曹仕邦,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
《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曹仕邦,台北:法鼓文化(1999)。
《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許明編著,上海:上
海辭書出版社(2002)。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方立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呂澂,台北:天華出版社(1991)。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澂,台北:里仁書局(1985)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葛兆光,上
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玄奘研究》,馬佩主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西域佛教史》,魏長洪,新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8)。
《佛教史料學》,藍吉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楊惠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季羨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佛教與中國文學》,孫昌武,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
《佛學研究十八篇》,梁啟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佛學與隋唐社會》,張國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唐高僧義淨生平及其著作考》,王邦維,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釋果樸,台北:法鼓文化 (1998)。
《隋代佛教史述論》,藍吉富,台北:台灣商務(1993)。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湯用彤,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
《道安評傳》,方廣錩,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僧肇評傳》,許抗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漢唐佛寺文化史,下》,張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漢唐佛寺文化史,上》,張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任繼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漢語佛經中的音樂史料》,王崑吾、何劍平編,成都:巴蜀書社(2001)。
《維摩詰所說經譯釋》,楊文國編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湯用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湯用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二)語言學
《佛教文獻語言》,俞理明,成都:巴蜀書社(1993)。
《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萬金川,南投:正觀出版社(2005)。
《對比語言學》,許余龍,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第三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陳建民、譚
志明主編,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1993)。
《語言學概論》,謝國平,台北:三民書局(1994)。
《語義學》,徐烈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
(三)翻譯研究
《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王宏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陸福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文化翻譯論綱》,劉宓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姜秋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文體與翻譯》,劉宓慶,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
《文體翻譯論》,馮慶華主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季羨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謝天振,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西方翻譯簡史》,譚載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西域翻譯史》,熱扎克‧買提尼牙姿主編,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佛典重譯經研究與考錄》,王文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佛典漢譯之研究》,王文顏,台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
《佛典譯述與著錄考述》,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亞洲翻譯傳統與現代動向》,孔慧怡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第三卷印度古代語言》,季羨林,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5)。
《紅樓夢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劉士聰主編,天津:南開大學出
版社(2004)。
《普遍與差異》,孫會軍,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等效翻譯探索》,金隄,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新編奈達論翻譯》,譚戴喜編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當代法國翻譯理論》,許鈞、袁筱一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郭建中編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許寶強、袁偉選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翻譯‧文學‧文化》,孔慧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翻譯的政治》,費小平,北京:新華書店(2005)。
《翻譯論》,許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翻譯論叢》,耿龍明主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8)。
《翻譯學》,黃振定,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四)其他
《中外宗教交流史》,樓宇烈、張志剛主編,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孫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楊玉華,成都:巴蜀書社(2000)。
《文獻傳播學》,周慶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陳東榮、陳長房主
編,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1995)。
《注史齋叢稿》,牟潤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隋唐五代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1988)。
《隋唐史》,王壽南,台北:三民書局(1986)。
《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王運熙,上海:復旦大學(2002)。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魯迅、容肇祖、湯用彤等著,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
《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賀昌群、劉大杰、袁行沛等著,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
二、外國專書
(一)佛教學
《中印佛教思想史》,﹝日﹞宇井柏壽等著,釋印海譯,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冊》,﹝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高雄:佛光文化事
業(1985)。
《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冊》,﹝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高雄:佛光文化事
業(1986)。
《中國佛教通史‧第三冊》,﹝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高雄:佛光文化事
業(1986)。
《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冊》,﹝日﹞鎌田茂雄著,佛光文化事業編輯部譯,高雄:
佛光文化事業(1993)。
《中國的宗教;宗教與世界》,﹝德﹞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04)。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 思想宗教》,劉俊文主編 許洋主等
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出三藏記集序卷譯注》,中嶋隆藏編,京都:平樂寺書店,1997,頁65。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二》,﹝德﹞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
流出版公司(1996)。
《西域之佛教》,﹝日﹞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佛典成立史》,﹝日﹞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6)。
《佛教中國化的批判性研究》,﹝日﹞伊藤隆壽著,蕭平、楊金萍譯,香港:經
世文化(2004)。
《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日﹞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台
北:法鼓文化(2003)。
《佛教征服中國》,〔荷〕許理和著,李四龍、裴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3)。
《初期漢訳仏典の研究─竺法護を中心として》,河野訓,伊勢:皇館大學出版
部(2006)。
《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日﹞中村元、紀野一義譯註,東京:岩波書店
(1993)。
《維摩詰經序論》,﹝法﹞Étienn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南投:諦觀雜誌(1990)。
《釋道安研究》,宇井伯壽,東京:岩波書店(1956)。
Zürcher,E. (1972)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Leiden: E.J.Brill.
──. (1991)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In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eds)From Benares to Beijing,ea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honor of Prof. Jan Yün-hua. Oakville: Mosaic press.
──.(1993 )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The Foreign Input. In 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Chines Buddhism and the Wstern Regions. Taipei:Foguang C-ultural Enterprise.
(二)翻譯研究
《本雅明文選》,﹝德﹞Benjamin,W.著,陳勇國、馬海良編譯,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法》,Roland Scollon and Suzanne Wong Scollon著,施家
煒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原書名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awrence Venuti,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Steiner,G.(1992)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
Venuti,L.(1996) Trans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Christina Sc-häffner and Helen Kelly-Holmes(eds)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三)其他
《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美﹞宇文所安著,王伯華、陶慶梅譯,上海: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知識的考掘》(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法] 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
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Foucault, Michel.(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A.M.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ntheon .
三、碩博士論文
《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蔣述卓,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王
元化教授指導(1988)。
《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劉芳薇,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竺家寧教授指導(1995)。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粘凱蒂,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萬金川教授指導(2005)。
四、期刊資料
(一)中文期刊資料
〈中國佛教詮釋傳統〉,吳學國,《學術月刊》6(2001),pp.70-75。
〈中國佛教闡釋學研究:佛經的漢譯〉,周裕鍇,《四川大學學報》3(2002),pp.71
--80。
〈中國佛教闡釋學研究:佛經的漢譯〉,周裕鎧,《四川大學學報》3(2002),pp.71-80。
〈中國翻譯研究的幾個問題〉,孔慧怡,《中國翻譯》1(1999),pp.12-14。
〈中國翻譯理論的發展線索研究〉,劉超先,《中國翻譯》4(1994),pp.2-6。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現況與展望〉,穆雷,《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4(1995),pp.31-36。
〈四至六世紀北中國的佛教史學─以《佛國記》、《洛陽伽蘭記》、《魏書‧釋老志》
為主線〉,王志剛,《華林》2( 2002),pp.95-106。
〈玄奘譯經活動論述〉,張德宗,《史學月刊》3(1996),pp.18-23。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審視翻譯的本質〉,夏廷德,《外語與外語教學》7(2003),
pp.47-49。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審視翻譯的本質〉,夏廷德,《外語與外語教學》7(2003),
pp.47-49。
〈再論直譯與意譯〉,勞隴,《國際關係學院學報》3(1994),pp.32-38。
〈佛典文體形成原因再討論〉,陳文傑,《宗教學研究》4(2001),pp.123-128。
〈佛教征服了什麼?〉,李四龍,《法音》9(1998),pp.35-39。
〈直譯音譯的別論與共識〉,但漢源,《語言與翻譯》1(1994),pp.95-102。
〈直譯與意譯漫談〉,王轉,《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4:6(1996),pp.55-60。
〈竺法護的翻譯初探〉,梅迺文,《中華佛學學報》,9(1996.7),pp.49-64。
〈為摩詰經的鳩摩羅什譯本流行的原因分析〉,吳文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2005),pp.90-96。
〈原始佛教的音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王小盾,《中國社會科學》2(1999),
pp.153-168。
〈殊途不同歸─論譯本作為譯入語文化產品的意義〉,孔慧怡,《上海外語語大學
報》3(1995),pp.4-7。
〈基於現實生活的思考─鳩摩羅什譯本的特徵〉,中村元著,劉建譯,《世界宗教
研究》2(1994),pp.6-17。
〈從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經漢譯〉,孔慧怡,《中國翻譯》22:3(2001.5),pp.52-58。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E.Zucher著,蔣紹愚譯,《語言學論叢》,
14(1987),pp.197-225。
〈道安譯論 響音不減─論道安經譯中的翻譯觀〉,何穎,《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1:1(2000),pp.97-100。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續)〉湖湘榮,,《古漢語研究》
3(1994),pp.82-86。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胡湘榮,《古漢語研究》2(1994),
pp.75-80。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辛島靜志,《俗語言研究》5(1998),pp.47-57。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辛島靜志撰,裘雲青譯,《俗語言研究》4(1997),pp.29-49。
〈漢譯佛經發生論〉,陳士強,《復旦學報》3(1994),pp.95-101。
〈簡論鳩摩羅什與佛教文化〉,王嶸,《新疆大學學報》25:1(1997),pp.73-78。
〈魏晉時期西域高僧對漢譯佛典的貢獻〉,宋肅瀛,《西域研究》4(1994),pp.75
-85。
〈關於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前景〉,馬會娟、溫秀穎,《外語教學》,20:
4(1999),pp.31-35。
〈關於佛典翻譯文學的研究〉,孫昌武,《文學評論》5(2000),pp.12-22。
〈關於直譯和意譯的問題〉,汪福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3(1996),
pp.14-22。
〈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許理和著,顧滿林譯,《漢語史研究集刊》4
(2001.9),pp.292-295。
〈關於翻譯批評的思考〉,王克非,《外語教學語研究》3(1994),pp.33-36。
〈釋道安在佛典注釋上的貢獻〉,黃亞平,《西北師大學報》,33:2(1996),pp.26-30。
(二)、外文期刊資料
〈《維摩詰所説経》に見る羅什訳の特質〉,大鹿實秋,《東洋學研究》11(1977.3),
pp.39-50。
〈大無量壽經と中国思想──翻訳語を通して〉,谷川理宣,《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38:2 (1990.3),pp.230-236。
〈六朝訳経の語法と語彙〉,森野繁夫,《東洋学術研究》22:2(1983.11),pp.68-81。
〈支謙の「訳出の仕方」と伝歴〉,朝山幸彥,《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42:1(1983.12) ,pp236-242。
〈支謙訳経典の一考察〉,勝崎裕彥,《印度学仏教学研究》33-2(1985.3),
pp.157-161。
〈支謙訳経典の特徴について 特に原始仏教聖典を中心に〉,佐藤義博,《印度
学仏教学研究》43:1(1973),pp.198-202。
〈註維摩詰經の羅什說について〉,橋本芳契,《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1:
2(1973.3),pp.16-22。
〈鳩摩羅什を語る(二) 修学の時代〉,池田大作,《東洋學術研究》22:2(1983),
pp.113-148。
〈鳩摩羅什を語る(五) 法華経の漢訳〉,池田大作,《東洋学術研究》24:1(1985),
pp.1584-191。
〈漢訳法句経の翻訳成立について〉,水野弘元,《仏教研究》8 (1979.2),pp.3-68。
〈漢訳仏典の文体論と翻訳論〉,丘山新,《東洋学術研究》22:2(1983.11),
pp.82-96。
〈仏教經典の漢訳に関する諸問題〉,橫超慧日,《東洋學術研究》22:2(1983.5),
pp.1-12。
〈釈道安の翻訳論〉,橫超慧日,《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2(1957),pp.120-130。
Jan Nattier. “The Ten Epithets of the Buddha in the Translation of Zhi Qian 支謙.” ARIRIAB Vol.VI, (March 2003),207-249. |
指導教授 |
萬金川(Jin-Chuan Wan)
|
審核日期 |
2007-1-25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