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謝韻茹(Yun-Ru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Literal Intimist of Dreams: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as the Them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夢與無意識的概念源於精神分析學,本論文避開佛洛伊德的疾病觀點、方法論的缺陷,聚焦於作品析探,透過夢的審查制度與化妝技巧,了解夢的文學任務與表現手法;同時藉著主題探索,分析外在語境與潛意識的互動關係,最後歸納出夢與詩所共構的美學效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夢的解析》為本,取其作夢的心理機制與審查制度作為詩人寫詩卅作夢的開端,了解夢的文學任務,並且整理弗洛伊德的夢工概念、榮格的「幻覺式」藝術模式、拉康的能指法則、克莉絲蒂娃的「符號界」與「象徵界」等相關精神分析文學理論,作為本文討論文本的理論基礎。第二、三章從夢的複合結構和邏輯關係,分析夢的各種文學形式,並歸納出夢的美學效果。在進行夢的書寫主題論述時,第四章以政治語境的詩作作為討論場域,取材範圍從日據時期到戒嚴時期,討論置於政治語境的詩人如何以各種化妝手法,躲避稽查者的監控,也注意到書寫者所置的外部環境與內部心境的互動關係。第五章女性的夢境詩作,取材多從自身生命、所處環境的體驗,並且透過想像策略,編織其幽微的潛意識內容,呈現情欲、女性自覺的獨特內涵。最後大略整理出夢的文學內涵,了解到置於不同的書寫語境,其文學表現形式各有殊異,在本質上,現代詩可以透過夢與潛意識語言結構的「靈活」、「自由」、「流動」、「斷裂」、「拒絕」等特質,完成其共同的文學任務——「衝破象徵秩序的壓抑,指出內心主體的需求」。此外,隨著「稽查越嚴格,夢的偽裝越繁複」的基準,也指出了夢的文學形式必然具備高度的美學效果,是為研究結果。 |
摘要(英) |
The concepts of dreams and unconsciousness originate from the psychoanalysis. The study focuses on artistry, analyzing intimist task and expression of dreams by censorship and disguise skill, rather than the mental illness concept of Freud and the inadequacy methodology, and discover the aesthetic effects constructing by the poems and dreams by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of exter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unconscious within the them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study adopts the mental mechanism and censorship of dreams from the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om Freud to explore the intimist task of dreams as the prelude, while Freud’s dream work, Jung’s “visionary” artistic type, Lacan’s signifier/signified concept, and the semiotic and the symbolic of Kristeva, along with related psychoanalysis concepts, are adopted as the basis of the study. In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analyze various literal types of dreams and shed light on aesthetic effects. In chapter 4, poems with politic language are the main discussion for the theme writing of dreams, to find out the disguise skills of poets to avoid censorship from the authority, moreover, poets’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thoughts are also analyzed in the study, while the range of pieces are taken from the Japanese-colonial age to the martial law age. In chapter 5, female’s dream poetry, the material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feeling on the life to create trippy unconscious contents to present desires and self-consicousness by imaginary strategy. At last, intimist contents of dreams are concluded, and realize the variety of literal presentation of dreams in different writing situation. Essentially, modern poetry reaches intimist tasks - “Breaking the censor under the symbolized order to present the needs of the mind.” by the “flexibility”, “freedom”, ”liquidity”, “fracture”, and “resistance” within the language of dream and unconscious. Nevertheless, the standard of “more censorship, more disguise” also points out the literal forms of dreams should possess exquisite aesthetic effects. |
關鍵字(中) |
★ 政治語境 ★ 女詩人 ★ 台灣現代詩 ★ 精神分析 ★ 夢 |
關鍵字(英) |
★ poetess ★ politic language situation ★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 psychoanalysis ★ dreams |
論文目次 |
目錄
Abstract I
中文提要 III
序言 IV
第一章 在荒涼夢境開鑿的繆斯子民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夢境書寫的展開 4
一 透過夢的審查制度與化妝技巧,了解夢的文學任務與表現手法 4
二 透過主題的探索,分析外在語境與潛意識的互動關係 4
三 夢與文學所共構的美學內涵 5
第二節 研究架構:章節組構與研究方法 7
一 書寫範圍界定: 7
二 章節架構: 7
三 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研究述評:前人研究成果彙整 10
一 夢與文學版塊的碰撞 10
二 現代詩的夢意涵探討 11
第二章 夢的作用與文學任務 13
第一節 夢與文學的書寫意圖 13
一 夢的文學脈絡起源 13
二 夢對於現代詩的觸發 15
第二節 夢的作用 17
一 創作心理機制: 17
二 語言結構特色: 21
第三節 夢的文學任務 29
一 揭露現實世界的真實: 29
二 把握、摧毀、重構另一種真實: 33
第三章 框架與細節:夢的文學形式 36
第一節 夢的修辭學:複合結構 36
一 集合形象: 36
二 合併作用: 38
三 新詞語的結合 40
第二節 夢的邏輯關係 43
一 恰似關係: 44
二 混同關係: 44
三 顛倒關係: 45
第三節 夢的美學效果 48
一 在形式上 48
二 在節奏上 49
三 美學內涵: 52
第四章 置身於政治語境的夢境書寫 56
前言 56
第一節 夢幻基調:以政治詩為討論場域 57
一 訴諸感官的想像策略: 57
二 象徵與圖像構成: 60
三 時空交錯的併置作用: 62
第二節 夢之變奏:政治體制下的壓抑與變形 66
一 迷惑、敗北意識與自由嚮往: 66
二 原鄉情懷的滿足與異化: 69
三 以夢的虛實策略設立卅穿越界限: 71
第三節 夢之變奏:愛戀體質下的書寫角度 75
一 扭曲與背德: 75
二 夢幻的卑賤情境: 77
三 愛情的不在場證明 79
第四節 夢的書寫策略:政治體制與藝術體質的雙重意卅異圖 82
一 政治體制下的書寫策略: 82
二 政治詩的文學目的卅美學效果: 84
第五章 繆斯女兒攤開的夢境地圖 86
前言 86
一 女性意識探幽路徑: 86
二 女詩人的欲望與自覺 86
第一節 夢幻基調:以女性詩作為討論場域 88
第二節 夢之變奏:夢的創造性 96
一 夢中的時空意識: 96
二 夢的鏡像語言: 97
三 夢的壓抑與主體性 101
第三節 夢的變奏:黑夜裡顯見的欲望圖騰 102
一 月亮與黑夜圖像 102
二 夢與身體欲望 104
第三節 夢的書寫策略:想像與真實的雙重意卅異圖 107
一 想像的空間與對話: 107
二 女詩人處理夢詩的文學目的卅美學效果 109
第六章 結論:詩句織就的夢圖 111
一 夢的文學內涵 111
二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113 |
參考文獻 |
一、 文學理論
(一)西方文學理論翻譯書: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89。
巴赫金(Mikhail Bakhti),《弗洛依德評述》,大陸遼寧:人民,1987。
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
統》,大陸北京:北京大學,2004。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夢的解析》,台北:米娜貝爾,2000。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米娜貝爾,2000。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米娜貝爾,2000。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性學三論》,台北:米娜貝爾,2000。
伍德(Denis Wood):《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1996。
伊沃納‧杜布萊西斯著(Yvonne Duplessis),老高放譯,大陸北京:三聯書店,1988。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下卷》,大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香港:三聯,1988。
宋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大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
朱立元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大陸上海:復旦大學,2002。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1990。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思考之危境》,台北:麥田,2005。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列寧與哲學》,台北:遠流,1990。
拉康(Lacan),褚孝泉譯:《拉康選集》,大陸上海:三聯,2001。
拉普朗虛(Laplanche, Jean)、彭大歷斯(Pontalis, J.B.)原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2000。
保羅‧亞舜(Paul-Laurent Assoun):《弗洛依德與女性》,台北:遠流,2002。
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朦朧的七種類型》,大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996。
袁可嘉編,《歐美現代十大流派詩選》,大陸上海:上海文藝,1991。
格蕾‧格林等編(Gayle Geene and Coppelia Kahn),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93。
海洛‧亞當斯(Hazard Adams),《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2000。
莫以(Tori Moi),陳潔詩譯,《性別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
程巍譯,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大陸北京:北京大學,1992。
程曉嵐,《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
傅科(Jean Bernard Leon Foucault):《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2001。
張冰著,《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大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榮格(Carl Gustav Jung),鴻鈞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
榮格(Carl Gustav Jung),《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
維登(Chris Weedon),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維根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唐少杰譯:《遊戲規則:維根特斯坦神秘之物沈默集》,大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3。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台北:書林,1996。
(二) 台灣文學理論
王慶麟,《青年筆陣》,台北:幼獅文化,1983。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湘文化,2003。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7。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
孟 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第二版》,台北:揚智,1998。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焦 桐,《台灣文學街頭運動》,台北:時報,1998。
陳方明,《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陳小文,《弗洛依德》,台北:東大,1994。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
鍾 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
龍彼德,《瘂弦評傳》,台北:三民,2006。
蕭 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
二、詩集:
尹 玲,《當夜綻放如花》,作者自印,1994。
朵 思,《心痕索驥》,台北:創世紀,1994。
朵 思,《飛翔咖啡屋》,台北:爾雅,1997。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1984
杜十三,《嘆息筆記》,台北:時報,2003。
林 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1872。
林亨泰,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文學創作2》,彰化:彰縣文化,1998。
林婉瑜、張梅芳編,《顧城精選詩集——回家》,台北:木馬,2005。
林燿德,《都市之甍》,台北:漢光,1989。
席慕蓉,《迷途詩冊》,台北:圓神,2002。
涂靜怡,《畫夢》,台北:漢藝色研,1991。
孫維民,《異形》,台北:書林,1997。
唐 捐,《暗中》,台北:文史哲,1997。
商 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1988。
鹿 苹,《流浪築牆》,台北:洪範,2005。
陳 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九歌,2005。
陳 黎,《島嶼邊緣》,台北:皇冠,1995。
陳 黎,《家庭之旅》,台北:麥田,1993。
陳 黎,《小丑畢費的戀歌》,台北:圓神,1990。
陳育虹,《關於詩》,台北:遠流,1996。
陳育虹,《索隱》,台北:寶瓶,2004。
游 喚,《游喚短詩選》,香港:銀河,2002。
翔 翎,〈歲暮一則〉 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頁198-199。
焦 桐,《青春標本》,台北:二魚,2003。
張 默、白靈編,《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創世紀,2000。
張 默、瘂弦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1961。
張 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1981。
蓉 子,田原編,《蓉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78。
零 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1996。
零 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台北:時報,1992。
楊熾昌著,《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5。
瘂 弦,《深淵》,台北:晨鐘,1982。
瘂 弦、陳義芝編,《八十六年詩選》,台北:現代詩,1998。
敻 紅,《敻紅詩集》,台北:大地,1983。
劉克襄,《在測天島》,台北:前衛,1985。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台北:洪範,1979
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台北:九歌,1997。
顏艾琳,《她方》,台北:聯經,2004。
顏艾琳,《骨皮肉》,台北:時報,1997。
羅 英,《雲的捕手》,台北:林白,1982。
羅 英,《二分之一的喜悅》,台北:九歌,1987。
羅任玲,《密碼》,台北:曼陀羅,1990。
羅任玲,《逆光飛行》,台北:麥田,1998。
羅智成,《夢中書房》,台北:聯合文學,2002。
三、中文期刊
王溢嘉,〈生命之樹‧幻想之花—從精神分析看夢與文學的構想〉,1984年。
杜南發,〈葉維廉答客問:關於現代主義〉,《中外文學》,第10卷12期1982年5月。
沃爾夫岡‧顧彬,〈黑夜意識和女姓的自我毀滅──評現代中國的黑暗理論〉,《大陸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第20卷。
吳心怡,〈血染空白的一頁:從文學卅藝術作品中的「血」的意象談女性的創造力〉《中外文學》27卷10期。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月刊》第13期〈六十年代文學專號〉,1984年。
梁 雲,〈建立女性的靈魂家園──翟永明黑夜的意識及其女性觀〉,《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張漢良,〈中國現代詩的超現實主義風潮:一個影響研究的倣作〉,《中外文學》,第10卷1期,1981年6月,156頁。
張 默,〈從繁複到清明——六十年代的新詩〉〈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月刊》第13期〈六十年代文學專號〉,1984年,28-35頁。
楊 牧,〈談台灣現代詩三十年〉,《創世紀》第65期,1984年10月。
廖炳惠,〈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中外文學》256期,1993年。
劉紀蕙,〈不在場證明:焦桐的《青春標本》〉,《文訊》,2003年。
鍾 玲,〈詩的荒野地帶〉《中外文學》,23卷3期。
四、碩博論文
李癸雲: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年。
李麗玲: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五O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1995年。
五、研討會論文
焦桐,〈夢與地理──台灣女詩人的想像空間〉,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女性‧書寫‧新方向:九0年代女作家創作類型研討會」,1997年。
六、西文書
Freud, Sigm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New York Avon Books 1965.
Trilling, Lionel. ”Freud and Literature.” In David Lodge. ed.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A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2:276—290.
七、網路資料
水蔭萍作品集 http://home.kimo.com.tw/goatpoem/synopsis.htm
陳黎文學倉庫 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index.htm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蘇紹連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3187/ |
指導教授 |
葉振富(Cheng-fu Yeh)
|
審核日期 |
2007-1-24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