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4 、訪客IP:18.191.202.205
姓名 朱雯彥(Wen-Yen C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Characters' Abnormal Psycholog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相關論文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
★ 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 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
★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
★ 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 從異質拼貼到文學改編--婁燁電影研究
★ 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 現代性的女體與城市: 海派小說的怪異建構與情慾投射(1927-1937)
★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
★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2000-2015)★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與飢餓 ——《無風之樹》與《豐乳肥臀》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討論張愛玲小說人物變態心理,著重於探討變態心理的成因,以及其所造成的心理狀況與脫軌行為。本文首先定義變態心理學及其相關理論,再由張愛玲本人的身世背景切入,進而導論張氏心理與小說人物的聯繫,並論及家庭與愛情對張氏的影響。爾後進入主題,分析張氏筆下的變態親情關係、變態愛情關係,以及在社會層面影響下的變態面相,如父權主義的壓抑、戰亂、貧窮所造成的變態心理。以上各種變態心理在張氏文本中皆有案例可循,如〈金鎖記〉曹七巧對長白長安的教育方式可視為變態的親情關係,〈心經〉中許小寒對父親的愛戀雖歸類為亂倫之變態愛情關係,但同時亦可視為變態親情關係。〈紅玫瑰與白玫瑰〉則從商業與傳統道德的社會角度論述,故事中佟振保對傳統社會規範的陽奉陰違,以及孟烟鸝在父權主義的權威下,恐懼於正視自己真正的需要,以致終生活在父權統治的陰影下。綜觀以上分析,結論之重點在於總合歸納親情、愛情、社會三主要層面,對張氏小說人物變態心理的影響。本文雖分親情、愛情、社會影響三者來論及變態心理,然三者之間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生物鏈般環環相扣。經觀察發現,張氏筆下每個變態人物的背後,多具有「不得已」的苦楚,或是環境逼迫,或是金錢利誘,或是家庭陰影,或是對愛情認知錯誤,方產生令人唏噓的結局。故作者在描寫他們性格異變的過程時都帶著悲憫的筆觸,這或許就是張愛玲曾引用《論語》所言:「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之意。
摘要(英)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abnormal psycholog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nd puts emphasis on causes of those abnormal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 The essay will als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which lead to derailed behaviors, but not to criticize those impropriate behaviors which depart from regular practice.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its correlated theories. Then, introducing the life experience of Eileen Chang, and remar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s and the novel character’’s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 The family and affections of Chang’s personality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e analysis issue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affections, and social aspects, such as war and poverty, which plays vital roles on people’s abnormal personality. We can discover various abnormal personalities in Chang’s novel. We take “Golden Lock” as abnormal family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attitude of Chi-Chiao Tsao treats her own children. The affection between Hsiao-Han Hsu and her father is also considered as abnormal love. Nevertheless, Chen-Bao Tung obeys the traditional rules on appearance, but against them under the table. As for his wife Yen-Li Meng, who is not only afraid to face her own need, but also lives under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Combining all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gather three main factors: family, love, and society aspect, which affect the characters’ abnormal psychology most. Althoug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in three vary factors, those factors are also related to each other, as same as the chain rules in biology. After observing, we discover that each abnormal character in Chang’s novels has his/her own sorrow under
the surface. Perhaps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 force, money temptation, sad memory from family, or wrong cognition to affection, they produce the tragedies all by themselves after all. That’s why the author always uses sympathetic writing to describe their abnormal changes on characteristic. Perhaps this is what Eileen Chang once quoted Confucian’s speaking means, “After realizing its sentiment, pities but do be feared.”
關鍵字(中) ★ 親情
★ 變態心理
★ 張愛玲
★ 愛情
★ 社會
關鍵字(英) ★ abnormal psychology
★ family
★ affection
★ society
★ Eileen Cha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前人成果‧‧‧‧‧‧‧‧‧‧‧‧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前人研究成果‧‧‧‧‧‧‧‧‧‧‧‧ ‧‧‧‧3
第二節 變態心理學的定義‧‧‧‧‧‧‧‧‧‧‧‧‧5
第三節 文學與心理學的聯繫‧‧‧‧‧‧‧‧‧‧‧‧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一、研究方法‧‧‧‧‧‧‧‧‧‧‧‧‧‧‧‧‧‧13
二、研究範圍‧‧‧‧‧‧‧‧‧‧‧‧‧‧‧‧‧‧15
第二章 張愛玲身世與心理在小說中的對照‧‧‧ ‧‧18
第一節 張愛玲的身世經歷‧‧‧‧‧‧‧‧‧‧‧‧20
第二節 家庭影響於張愛玲作品中的對照‧‧‧‧‧‧ 26
一、父親的影響‧‧‧‧‧‧‧‧‧‧‧‧‧‧‧‧‧28
二、母親的影響‧‧‧‧‧‧‧‧‧‧‧‧‧‧‧‧‧33
第三節 張氏性情、時代感與作品的聯繫‧‧‧‧‧‧37
第四節 作者愛情經歷在小說中的對照‧‧‧‧‧‧‧44
一、胡蘭成‧‧‧‧‧‧‧‧‧‧‧‧‧‧‧‧‧‧‧44
二、賴雅(Ferdinanal Reyher)‧‧‧‧‧‧‧‧‧‧‧50
第三章  變態的親情關係‧‧‧‧‧‧‧‧‧‧‧ ‧54
第一節  笑貧不笑娼與弱者的自謙心理──
     〈第一爐香〉中梁太太與葛薇龍‧‧‧‧‧56
第二節  清醒與潛在間的猶豫惡念──
     《半生緣》中顧曼璐對顧曼楨‧‧‧‧‧‧61
第三節  悲傷的防衛機制與退化作用──
     〈第二爐香〉中蜜秋兒太太與三名女兒‧‧68
第四節  性壓抑的替代與護犢下的犧牲──
     性壓抑的替代對象──長白‧‧‧‧‧‧ ‧75
二、護犢下的犧牲──長安‧‧‧‧‧‧‧‧‧ ‧‧‧78
三、比較〈金鎖記〉與《怨女》‧‧‧‧‧‧ ‧‧‧‧83
四、傳統的桎梏與壓抑的愛情──曹七巧‧‧‧‧ ‧‧87
第四章  變態的愛情關係‧‧‧‧‧‧‧‧‧‧ ‧‧92
第一節  女性貞操與佔有欲──
     〈色.戒〉中王佳芝與易先生‧‧‧‧‧‧94
第二節  幻想的愛與歸屬關係──
     〈年輕的時候〉中潘汝良與沁西亞‧‧‧‧97
第三節  移情作用與自戀心理──
     〈茉莉香片〉中聶傳慶與言丹朱‧‧‧‧‧102
一、移情作用──傳慶‧‧‧‧‧‧‧‧‧ ‧‧‧‧‧102
二、自戀情結──丹朱‧‧‧‧‧‧‧‧ ‧‧‧‧‧‧107
第四節  戀父情結與水仙子心理──
     〈心經〉中的許小寒與許峰儀‧‧‧‧‧‧110
一、由水仙子心理衍生的父女戀──
  許小寒與許峰儀‧‧‧‧‧‧‧‧‧‧‧‧‧‧‧110
二、親情的脫序與社會對男女「性愛」的差別態度──
  許太太與許峰儀‧‧‧‧‧‧‧‧‧‧‧‧‧‧‧117
第五章  社會影響下的變態面相‧‧‧‧‧‧‧ ‧‧121
第一節 似真亦假的封鎖愛戀──
    〈封鎖〉中吳翠遠與呂宗楨‧‧‧‧‧‧‧‧123
第二節 戰亂中恐懼的補償作用──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范柳原‧‧‧‧‧‧128
第三節 社會道德觀的束縛與女性人權的犧牲──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與孟烟鸝‧‧‧136
一、 社會道德觀的束縛──佟振保‧‧‧‧‧‧‧‧‧136
二、 女性人權的犧牲──孟烟鸝‧‧‧‧‧‧‧‧‧‧145
三、 多方欲求的愛情與戀母情結──佟振保與三個女人、佟老太
   太‧‧‧‧‧‧‧‧‧‧‧ ‧‧‧‧‧‧‧‧‧151
第六章  結論‧‧‧‧‧‧‧‧‧‧ ‧‧‧‧‧‧‧156
參考書目‧‧‧‧‧‧‧‧‧‧‧‧‧‧‧‧‧‧‧‧164
附錄‧‧‧‧‧‧‧‧‧‧‧‧‧‧‧‧‧‧‧‧‧‧179
參考文獻 張愛玲作品集
1.《秧歌》(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2.《赤地之戀》(臺北:皇冠,1991年6月典藏版初版)。
3.《流言》(臺北: 1991年9月典藏版初版)。
4.《怨女》(臺北: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5.《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6.《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7.《半生緣》(臺北: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8.《張看》(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9.《惘然記》(臺北:皇冠,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10.《續集》(臺北:皇冠,1993年9月典藏版初版)。
11.《餘韻》(臺北:皇冠, 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12.《對照記──看老照片簿》(臺北:皇冠,1994年7月五刷)。
13.《同學少年都不賤》(臺北:皇冠,2004年4月19日初版)。
14.《沉香》(臺北:皇冠,2005年9月12日初版)。
15.《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2001年初版)。
專書(以下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或字母排序)
一、張愛玲研究
1.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臺北:世界,1993年9月初版,1995年二版三刷)。
2.于青《奇才逸女:張愛玲》(山東:山東畫報,1995年初版)。
3.于青《最後一爐香》(臺北:花城,2001年初版)。
4.王一心《張愛玲與胡蘭成:是誰傷了張愛玲的心?》(臺北:遠景,2004年初版)。
5.王拓《張愛玲與宋江》(臺北:藍燈文化,1976年初版,1979年再版)。
6.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6月初版,1996年6月三刷)。
7.王德威《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9月初版)。
8.王德威編《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10月1初版)。
9.王蕙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臺北:天下遠見,2004年初版)。
10.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2001年初版)。
11.水晶《說涼》(臺北:三民,1995年11月初版)。
12.水晶《拋磚記》(臺北:三民,1969年7月初版,1970年12月再版)。
13.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臺北:大地,1995年12月初版)。
14.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1973年9月初版,2000年三版)。
15.任茹文、王豔《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臺北:團結,2002年初版)。
16.任茹文、王艷《傾城之戀 : 張愛玲傳》(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初版)。
17.曲靈均《她從海上來 : 張愛玲情.愛.傳.奇》(臺北:大都會文化,2004年初版)。
18.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1996年初版)。
19.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臺》(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初版)。
20.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浙江文藝,1992年初版)。
21.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1997年修訂版)。
22.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臺北:業強,1996年12月初版)。
23.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廣州:花城,2000年初版三刷)。
24.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臺北:三聯,1998年初版)。
25.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初版)。
26.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2000初版)。
27.林柏燕《文學探索》(臺北:大林,1980年初版)。
28.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2月10日初版)。
29.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臺北:國際村,1995年3月初版)。
30.胡蘭成《山河歲月》(臺北:遠景,2004年三版)。
31.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行,1976年7月初版)。
32.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臺北:志文,1971年6月初版)。
33.唐文標《張愛玲卷》(臺北:遠景,1983年1月再版)。
34.唐文標編《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1976年5月初版,1983年12月增訂版)。
35.唐文標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1984年6月初版)。
36.唐文標《張愛玲雜碎》(臺北:聯經,1976年5月初版)。
37.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臺北:21世紀,1995年初版)。
38.淳子《張愛玲地圖》(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初版)。
39.郭玉雯、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學生,1984年初版)。
40.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三民,1998年修定初版)。
41.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立緒文化,1999年初版)。
42.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1月16日初版)。
43.張均《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臺北:花城,2001年初版)。
44.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1996年1月初版)。
45.張健《讀書與品書》(臺北:國家,1975年5月增訂再版)。
46.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1996年2月初版,1996年5月二刷)。
47.陳炳良《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北:商務,1998年1月初版)。
48.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臺北:遠景,1983年4月初版)。
49.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臺北:文津,2005年初版)。
50.費勇《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臺北:雅書堂文化,2003年初版)
51.楊照《夢與灰燼》(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初版)。
52.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1999年10月初版)。
53.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1996年3月初版)。
54.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1994年7年1月初版)。
55.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初版)。
56.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廣播小說》(臺北:聯經,2001年初版)。
57.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3月初版)。
58.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初版)。
二、其他專書
1.于醒民、唐繼無《近代化的早產兒──上海》(臺北:九大文化,1992年3月出版)。
2.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6初版)。
3.林柏燕《文學探索》(臺北:書評書目,1973年初版,1975年再版)。
4.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1995年11年1日初版)。
5.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台灣開明,1968年2月初版,1988年11月十一版)。
6.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臺北:東大,1992年3 出版)。
7.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初版)。
8.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臺北:桂冠,1992年12月初版二刷)。
9.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年初版)。
10.張小虹《自戀女人》(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初版)。
11.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4初版三刷)。
12.張小虹《後現代卅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5日初版二刷)。
13.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初版)。
三、心理學專書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1987年7月15日初版,1993年11月12日再版)。
2.杜小真《一個絕望者的希望—沙特引論》(臺北:桂冠,1989年8月初版)。
3.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4.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1989年3月初版)。
5.袁之琦、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1986年11月初版,1988年8再版)。
6.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臺北:師大書苑,1994年5月初版)。
7.黃富順《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苑,1989年6月初版,1997年4月四刷)。
8.張國清《後佛洛伊德理論》(臺北:揚智,1996年初版)。
9.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臺北:允晨文化,1982年11月年初版)。
10.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9月初版)。
11.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The Erotic Motive in Literature)(臺北:遠流,1990年2月1日初版三刷)。
12.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臺北:志文,1971年6月初版,1992年7月再版)。
13.Carl G. Jung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Man and His Symbol)(臺北:桂冠,1988年8月初版)。
14.Carl 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上、下(臺北:桂冠,1999年初版)。
15.Carl G. 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Soul)(臺北:遠流,1990年5月16日初版一刷)。
16.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1991年12月再版)。
17.Erich Fromm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lf)(臺北:志文,1985年3月三版)。
18.Frieda Fordham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Jungian Psychology)(臺北:結構群,1990年初版)。
19.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 A Manual for Students)(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初版)。
20.James C. Coleman著,韓幼賢譯《變態心理學與現代生活》(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臺北:中央,1980年5月二版,1984年11月三版)。
21.Jean Baker Miller著,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an)(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初版)。
22.Joseph 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All about Psychoanalysis)(臺北:志文,1970年6月初版,1988年11月再版)。
23.Karen Horney著,李明濱 譯《自我的掙扎》(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臺北:志文,1985年8月再版)。
24.Karen Horney著,馮川譯《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臺北:遠流,1990年5月16日初版)。
25.Max Scheler著,陳仁華譯《情感現象學》(The Nature of Sympathy)(臺北:遠流,199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26.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著,游恆山譯《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臺北:五南,2004年9月四版一刷)。
27.Robert C. Carson James N. Butcher著,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7月初版二刷)。
28.Roland Jaccard著,許連高譯《脫軌》(La Folie)(臺北:遠流,1989年2月16日初版)。
29.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臺北:知書房,2000年7月初版一刷)。
30.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n Über Hysterie)(臺北:知書房,2000年4月初版一刷)。
31.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Vorlesungen zur Einfuhrungindie Psychoanalyse, Neue Folge der)(臺北:志文,1990年初版)。
32.Sigmund Freud等著,蘇燕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臺北:水牛,1970年11月15日再版)。
33.Shoshana Felman & 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Testimony: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臺北:麥田,1997年8年1日初版)。
34.Timothy W. Costello & Joseph T. Costello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臺北:桂冠,1995年7月初版,1998年3月初版二刷)。
學位論文
1.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2.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8年。
3.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4.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5.林素雲《《潔妮德里》與《怨女》》,私立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6.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7.紀婉清《張愛玲《傳奇》之「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9.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陳御蓓《看孤鴻明滅:張愛玲生命創造之展現》,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查國圖網)
12.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3.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黃芳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15.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6.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7.傅嘉琳《張愛玲小說色彩與配色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8.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9.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0.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1.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 》,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2.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3.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4.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5.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26.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期刊論文
1.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4,1996年12月,頁620-634。
2.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 》,卷期83:10=514,1996年10月,頁39-40。
3.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 卷第10 期(總第358 期),1995年10月,頁24。
4.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卷期91=129,1996年7月,頁16-17。
5.王瑩〈來自生存的悵網威嚇──從精神分析學看張愛玲小說的心理刻畫〉,《思想戰線》,第29卷,第5期,2003年,頁115-123。
6.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 卷第10 期(總第358 期),1995年10月,頁16-17。
7.史書美〈張愛玲的欲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卷期 24,1994年8月,頁124-134。
8.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第204 期,1986年6月,頁32-42。
9.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唐文標)〉,《書評書目》,第42 期,1976年10月,頁76-93。
10.成秀萍〈欲望中的沉浮和掙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在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映射〉,《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77-80。
11.李祥傳〈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卷期4,2004年12月,頁38-43。
12.吳達芸〈臨水照鏡──《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卷期12:10=142,1996年8月,頁172-173。
13.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30,1999年5月,頁85-101。
14.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卷期 27:6=318,1998年11月,頁134-158。
15.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卷期12,1998年12月,頁555-579。
16.林幸謙〈蚤子之幻與避世之謎──張愛玲離群索居的謎題與弔詭〉,《明報月刊》,卷期33:9=393,1998年9月,頁22-26。
17.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 期,1995年5月,頁94-105。
18.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欲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卷期47,1997年12月,頁43-76。
19.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卷期24:5=281,1995年10月,頁93-116。
20.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卷期28,1998年12月,頁559-578。
21.姜洪偉〈〈金鎖記〉、《怨女》比較談〉,《江淮論壇》,第2期,2004年,頁143-147。
22.南方朔〈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明報月刊》,第30 卷第10 期(總第358 期),1995年10月,頁9-11。
23.段金卯〈論張愛玲的思想及小說中的精神分析與經濟分析〉,《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66-69。
24.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卷期23:4,1997年8月,頁94-101。
25.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第44 期,1996年2月,頁127-137。
26.徐學〈當代中文世界裡的張愛玲景觀──兼談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537-546。
27.高全之〈〈小艾〉的無產階級文學實驗〉,《當代》,卷期17=135,1998年11月,頁132-141。
28.高全之〈〈小艾〉的版本問題〉,《當代》,卷期20=138,1999年2月,頁136-141。
29.高全之〈《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當代》,卷期 14=132,1998年8月, 頁130-143。
30.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第236 期,1973年8月,頁3-18。
31.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浮花浪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8,1997年12月,頁624-629。
32.高全之〈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的結構與政治意義〉,《當代》,卷期23=41,1999年5月,頁92-107。
33.孫鴻雁〈依稀夢裡滄桑──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心理奧妙〉,《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頁84-87。
34.范伯群〈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0,1998年6月,頁205-226。
35.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卷期26:3=303,1997年8月,頁31-47。
36.張健〈張愛玲的兩篇小說〉,《明道文藝》,卷期247,1996年10月,頁58-65。
37.張鈞莉〈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第6 期,1984年3月,頁32-39。
38.陳芳明〈陳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卷期27:6=318,1998年11月,頁54-72。
39.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619-640。
40.陳思和〈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對五四情結的叛逆〉,《明報月刊》,卷期30:10=358,1995年10月,頁14-15。
41.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鵝湖》,卷期23:3=267,1997年9月,頁43-49。
42.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10,1997年9月,頁114-126。
43.喬淑英〈退化的羽翼──張愛玲對女性附庸為奴心理積澱的洞見〉,《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4年2月,頁32-34。
44.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3,1999年3月,頁146-160。
45.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4,1999年6月,頁164-187。
46.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9,1998年3月,頁106-129。
47.游友基〈變態美編織的世俗傳奇──論張愛玲小說審美型態特徵之一〉,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57-62。
48.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卷期11:5=125,1995年10月,頁4-8。
49.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卷期33,1998年4月,頁14-19。
50.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 〉,《書評》,卷期36,1998年10月,頁22-32 。
51.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卷期23,1996年8月,頁5-8。
52.趙君哲及徐美勤〈走近張愛玲──從人格心理談起〉《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2-59。
53.廖珮君〈張愛玲和秧歌〉,《傳習》,卷期11,1993年6月,頁255-259。
54.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 期,1987年6月,頁105-112。
55.蔡美麗〈從傳奇到流言〉,《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4月21日,版46。
56.劉玉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張愛玲創作的影響〉,《廣西廣播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3月,頁30-33。
57.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卷期7,1993年6月,頁101-116。
58.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本》,淡江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漢學資料中心女性文學研究室,1999年4月30日-5月1日,頁254- 279。
59.劉倩〈從精神分析學看張愛玲小說的心理刻畫〉,《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25卷第1期,頁100-101。
60.劉慧〈張愛玲與精神分析學說〉,《鄂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50-52。
61.劉麗娟〈〈傾城之戀〉的兩種類型──張愛玲與張系國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傳習》,卷期11,1993年6月,頁203-212。
62.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卷期5,1998年5月,頁97-111。
63.蔣益〈荒原上的孤獨者──論張愛玲小說創作的精神實質〉,《長沙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4、8。
64.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卷期10:7=115,1994年5月,頁149-155。
65.蕭關鴻〈尋找張愛玲〉,《聯合文學》,卷期12:1=133,1995年11月,頁170-173。
66.鄭仁桂〈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卷期69:4=413,1996年10月,頁89-98。
67.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 卷第10 期(總第358 期),1995年10月,頁21-23。
指導教授 莊宜文(Yi-Wen Juang) 審核日期 200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