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2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8.118.126.241
姓名 張瑜玲(Yu-ling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Huang Chou-Shin and his theater works.)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末清初正值統治者的交替,使得舊朝人民在面對新執政者的態度出現差異,尤其是士大夫,相較於市井小民,他們的教育薰陶使得他們更關心時事,也因此他們的抉擇往往帶著濃厚的個人意識。無論是歸順或是隱逸,他們的肩上都背負著沉重的壓力,特別是具有遺民身分的人。本論文所要討論的黃周星即為明遺民的一員。
黃周星(1611-1680A.D.),字九煙,又字景明,改字景虞,號圃庵、而庵,別號笑蒼道人、笑蒼子、汰沃主人、將就主人等。晚年變名黃人,字略似,別署半非道人。與同期文人相比,黃氏的名氣不大,文學創作不少,跨越領域也十分廣,包括談論唐詩的〈唐詩快〉、針對姓氏做整理的〈百家姓新箋〉,及其自況的〈楚州酒人歌〉、〈小半斤謠〉等,但這些作品並不特別引人注意,常為人提及的是他的戲曲理論《製曲枝語》,僅有十條,卻每每在今人論古典戲曲理論時被引述,然而他的作品未如李玉、吳偉業、阮大鋮等同期作家受到重視,反倒只有理論部分為人所重?再者,遺民對時代變遷的特有情感是否在他的作品有所呈現?與眾遺民劇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是否有其特出之處?這些都是筆者亟欲獲得的答案。
本論文分為四個章節,分別討論黃周星生平與交遊,其三部劇作及戲曲理論。希冀從此論文中能了解其劇作間的關連性及各本特有的意涵,並了解黃氏投注於劇中的情感來源與創作意圖。此外透析其戲曲理論,並與同時期其他同質性的評論加以比較,了解黃氏持論在整個中國戲曲理論的脈絡所佔地位。
摘要(英) The ruler replace during the end of Min dynasty and the start of Ching dynasty. The public concern changed when they face the new ruler. Comparing to normal people, the scholarships concerned more about political changes. They made their choices with individuality. Whether they yield to the new ruler or withdraw themselves from society. They, especially those who loyal to old dynasty, have to face heavy pressure. This essay is going to discuss one of those scholarships –Huang Chou Shin.
Huang Chou Shin (1611-1680 A.D.) is not a famous one in his time. However, he has many creations in literature. The topics in his works are broad: he talked about the poems in Tan dynasty,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last name, and some works about his lives. However, his essays did not show special appealing. People often refer to his theory of drama, which has just ten creeds that was always mentioned when we talk about classical drama. Do peopl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creeds? Does his writing present any special emotions to the replacing generation? Comparing to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are there any special distinguishing in his literature? These are what we focus on.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essay, which talk about Huang’s life, dramas, and creeds. From his drama, we hope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special meanings and relations between his writings, and get the emotions he puts in his drama, and the purpose he creates it. Besides, we analysis his drama theories, and compare those to other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show the important state Huang consist in the improving of Chinese drama.
關鍵字(中) ★ 明清之際
★ 黃周星
★ 戲曲
★ 《試官述懷》
★ 《惜花報》
★ 《人天樂》
★ 《製曲枝語》
關鍵字(英) ★ Huang Chou-Shin
★ Between Ming and Ching Dynasty
★ Drama
★ Dramatic theory
論文目次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範疇-------------------------------------3
三、研究方法-------------------------------------7
第一章、生平-------------------------------------11
第一節、時代背景---------------------------------11
一、 政局混亂--------------------------------11
二、 文學思----------------------------------12
第二節、「生與死」的問題-------------------------16
第三節、堅持「以身殉國」的心態-------------------20
第四節、與友人間的交遊---------------------------23
一、同為遺民的友人-------------------------------24
二、非遺民的友人---------------------------------27
小結---------------------------------------------31
第二章、《試官述懷》、《惜花報》雜劇劇本分析-----33
第一節、《試官述懷》雜劇分析---------------------34
一、人物分析-------------------------------------34
二、語言運用-------------------------------------36
三、曲牌運用-------------------------------------39
四、劇情意義-------------------------------------40
第二節、《惜花報》雜劇分析-----------------------43
一、本事探究──王晫〈看花述異記〉---------------44
二、結構分析-------------------------------------50
三、人物分析-------------------------------------52
四、語言特色──運用大量典故---------------------55
五、曲牌運用-------------------------------------56
六、劇情意義-------------------------------------57
小結---------------------------------------------60
第三章、《人天樂》傳奇劇本分析-------------------63
第一節、本事探究---------------------------------64
一、現實生活中的靈感來源-------------------------64
二、與《人天樂》相關創作-------------------------65
第二節、結構分析---------------------------------70
一、人物結構的安排-------------------------------71
二、空間結構的對比-------------------------------76
第三節、人物分析---------------------------------80
一、作者理想人格的呈現──軒轅載-----------------81
二、附和作用的友人──田觙菴、成爰---------------86
三、丑腳的代表──盍旦---------------------------88
四、度化的契機──文昌帝君、呂洞賓---------------89
五、銜接首尾──天-------------------------------92
小結---------------------------------------------94
第四章、戲曲理論《製曲枝語》分析-----------------99
第一節、劇作內容---------------------------------99
一、少引聖籍,多發天然---------------------------99
二、雅俗共賞-------------------------------------101
三、能感人---------------------------------------103
第二節、宮調格律使用──合律不求異---------------105
第三節、對他人的評價──《臨川四夢》、《笠翁十種曲》--109
小結---------------------------------------------110
結論---------------------------------------------113
參考文獻-----------------------------------------12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劇本與話本
(1)王鑨:《邱虎丘》,《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第十一函,(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2)尤侗:《鈞天樂》,《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朱有敦等撰:《盛明雜劇》,(台北:文光出版社,1963年)。
(4)洪楩編,石昌瑜校注:《清平山堂話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徐石麒:《大轉輪》雜劇,《坦菴詞曲六種》,(清初南湖享書堂刊本)。
(6)高明著,俞為明校注:《琵琶記》,(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7)黃周星:《夏為堂人天樂傳奇》,《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8)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2、戲曲史與相關論著
(1)杜桂萍:《清初雜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
(2)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3)段安節:《樂府雜錄》,《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冊505。
(4)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5)許金榜:《元雜劇概論》, (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6)陳芳:《清初雜劇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7)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上冊。
(8)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9)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0)戚世隽:《明代雜劇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3、戲曲理論
(1)王季烈:《螾廬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2)王驥德:《曲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58。
(3)何良俊:《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4。
(4)李漁:《閒情偶寄》,《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冊3。
(5)李調元:《雨村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8。
(6)吳梅:《奢摩他室曲話》,《吳梅全集‧理論卷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徐復祚:《曲論》,《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8)徐復祚:《樂府傳聲》,《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年),冊7。
(9)徐渭:《南詞敘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58。
(10)陳多:《戲曲美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1)陳多、葉長海選著:《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12)梁廷柟:《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8。
(13)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4)楊恩壽:《詞餘叢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9。
(15)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16)譚帆:《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17)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18)Allardyce Nicoil著,徐士瑚譯:《西歐戲劇理論》(The Theory of Drama),(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4、其他
(1)王仁裕著,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2)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3)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4)王晫:《今世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王晫:《雜著十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5月)。
(7)王道成:《科舉史話》,(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3月)。
(8)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9)王劍:《明代密疏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0)尤侗:《西堂文集》,《西堂雜俎》第一集,卷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406。
(11)司馬相如著,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任繼愈釋、朱謙之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
(13)朱熹:《朱子大全》,(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冊9。
(14)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15)汪日楨撰:《南潯鎮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717。
(16)汪象旭‧《呂祖全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冊40。
(17)李亞寧《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18)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
(19)李卓吾《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20)李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冊8。
(21)李德裕:《李文鐃文集》,王雲五:《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冊40。
(22)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10月)。
(23)余樾:《春在堂隨筆》,《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141。
(24)沈汾:《續仙傳》,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25)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26)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11月),冊2。
(27)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28)邵廷采:《東南紀事》,《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冊97。
(29)吳晗、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年)。
(30)吳楚材輯,陰法魯編:《古文觀止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2月)。
(31)吳嘉紀:《陋軒詩》,《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冊81。
(32)金聖嘆:《金聖嘆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冊3。
(33)卓爾堪:《遺民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四庫禁燬書叢刊編輯委員會,1997年),冊21。
(34)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下冊。
(35)信天翁:《丁酉北闈大獄記略》,劉若愚撰:《中國野史集成‧明宮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36)周克復:〈淨土晨鐘〉,《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冊109。
(37)周順昌:《周忠介公燼餘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冊2165。
(38)徐士俊撰,汪淇輯評:《分類尺牘新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冊396。
(39)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4月),下冊。
(40)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1)陸保璿:《滿清稗史》,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第53輯。
(42)郭茂倩:《樂府詩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冊206。
(43)崔豹:《古今注》,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25。
(44)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45)《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冊3。
(46)《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87年),冊6。
(47)聖祖敕編:《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48)陳田編:《明詩紀事》,《歷代史詩長編》第十四種,(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冊5。
(49)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50)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1)陳獻章:《白沙子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9月)。
(52)戚玾:《笑門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冊284。
(5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54)葉向高:《綸扉奏草》,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輯,(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55)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56)無名氏:《受十善戒經》,佛陀耶舍共竺佛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冊24。
(57)曹鄴:《梅妃傳》,《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冊83。
(58)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2月)。
(59)黃宗羲:《明儒學案》,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歷代學案》第一期,(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第三版),冊4。
(60)黃周星:《圃庵詩集》,《夏為堂集》。
(61)黃周星:《九烟先生遺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冊1399。
(62)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85年)。
(63)張其昀監修,包遵彭主纂:《明史》, (台北:國防研究院明史編纂委員會,1962年),冊1。
(64)張潮:《虞初新志》,《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83。
(65)張潮:《心齋聊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冊85。
(66)張潮、楊復吉、沈楙惠等編:《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冊1。
(67)張籍:《張司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29。
(68)馮應京輯,戴仁增釋:《月令廣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時令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冊164。
(69)馮夢龍:《醒世恆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冊4。
(70)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二集。
(71)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冊12、23。
(72)楊伯峻釋:《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73)道宣:《淨心誡觀法》,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冊45。
(74)董說:《寶雲詩集‧西荒編》,《叢書集成續編‧集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4年),冊122。
(75)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第十五種,(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上冊。
(76)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7)廖燕著‧林子雄點校:《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上冊。
(78)樂史:《楊太真外傳》,《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83。
(79)魏崇新:《狂狷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
(80)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81)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佑信出版社)。
(82)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上冊。
(83)釋志磐:《佛祖統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冊49。
(84)顧炎武:《日知錄》,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冊17。
(85)顧炎武,劉九洲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顧亭林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86)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5、工具書
(1)尤侗:《悔菴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冊74。
(2)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3)沈自晉編:《南詞新譜》,(北京:中國書局,1985年)。
(4)吳梅:《南北詞簡譜》, (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5)周祥鈺、鄒金生編,徐興華、王文錄分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6)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1。
(7)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8)凌濛初:《南音三籟》,王秋桂編:《善本戲曲叢刊》,(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冊52。
(9)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許大年編:《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12)舒赫德等奉敇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六集,冊107。
(13)張慧劍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錢仲聯等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15)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集》,(南京:南京大學,1995年)。
(1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1、戲曲史與其他相關論述
(1)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異代感懷之戲曲轉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4年3月),頁39-103。
(2)杜桂萍:〈遺民心態與移民雜劇創作〉,《文學遺產》,(2006年),第三期,頁101-109。
(3)吳書蔭:〈對〈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的補正〉一文,《文學遺產》,(2003年),第五期,頁128-130。
(4)祁志祥:〈明清曲論中的用事論〉,《上海藝術家》,(1994年),第二期,頁40。
(5)徐子方:〈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2月),第一期,第一卷,頁115-120。
(6)徐坤:〈論清代雜劇的個人化傾向〉,《求是學刊》,(2006年2月),第三十三卷第二期,頁121=125。
(7)郭英德:〈論清前期的正統派傳奇〉,《文學遺產》,(1997年),第一期,頁94-103。
(8)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309-336。
(9)張筱梅:《論清代的寫心雜劇》,《藝術百家》,(2001年),第四期,頁49-53。
(10)解玉峰:〈明清時代雜劇觀念的嬗變〉,《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五期,頁73-78。
(11)楊惠玲:〈明代寫怨雜劇的藝術特色〉,《藝術百家》,(2000年),第四期,頁47-53。
(12)潘樹廣:〈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文學遺產》,(2001年),第二期,頁134-137。
2、戲曲理論
(1)沈鴻鑫:〈中國喜劇與丑腳藝術〉,《上海藝術家》,(1994年),第三期,頁30-32。
(2)咸立強:〈中西文學作品中花園意象的審美意蘊比較〉,《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二期,頁150-155。
(3)華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1993年6月),第八十六卷第六期。
(4)陸健強:〈靈活風趣自然──我對丑腳的幾點認識〉,《南國紅豆》,(2006),第4期。
3、其他
(1)范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2月),第三期,頁261-291。
(2)梁永存:〈古典文學中「後花園」意象的審美意蘊〉,《現代語文》,(2006年),第二期,頁28-29。
(3)黃景進:〈社會變遷中的知識份子〉,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中研所編:《漢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頁17-34。
(4)詹石窗:〈論道教神仙形象與易學符號之關係〉,《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2期。節錄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2/A3010/A3011012.htm
(5)劉師培:〈徐石騏傳〉,《國粹學報》,第一期。
(6)閻步克:〈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文史知識》,(1989年9月),第九期,頁14-20。
三、網路資料
(1)郭思九著:〈「地緣」與「文緣」──從黃向堅的尋親紀程說起〉發表於「大姚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百草岭」網站──
http://www.dayao.gov.cn/bcl/ReadNews.asp?NewsID=792。
(2)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參考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D2/d2-17/01-25/1708/00-30/18.htm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zhu Hong) 審核日期 2008-1-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