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4 、訪客IP:3.141.21.199
姓名 王為萱(Wei-hsua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戰後第一代詩人(1945~1955)之古典傾向研究
(The Writing of the Pro-classic (classic-oriented)—Taiwanese poet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現代詩壇歷經五、六O的現代主義風潮,西化模仿最後流於虛無而告終,直至七O年代前期的現代詩論戰以及新興詩社紛紛成立,最後提出以「回歸傳統」與「面對現實」作為改革的方向,中國傳統文化遂成為戰後第一代詩人重新審視、進而擁抱的對象。再者,因為外交挫敗導致國族意識油然而生,「民族詩風」的展現就是詩人心靈尋根的歷程,也因此促成了詩人面對國族意識的思考表述,從文學、文化來表現身分的認同。
本文依循此現代詩創作的現象,以文本分析的方式討論戰後第一代詩人在創作中對於古典素材的運用成果,並提出「古典傾向」一詞來強調繼承與差異並存的「鍛接」關係,主要是指現代詩作品中援用古典素材的表現,包括廣義的用典以及古典辭彙、意象的使用,即在現代詩作中可明顯感知取材於典籍與古典文學作品之創作方式。
由此可以發現戰後第一代詩人的古典傾向繼承了抒情的傳統,借用古典讓自我的情感與思想有所寄託,又不拘泥於古典的本義而有所創新以更符合詩旨的表現,也回應了當時在中國文化與臺灣土地之間認同情感的拉扯。另外,隨著詩壇創作理念的多元化,詩人在對古典進行重新認知後,發展出各種形式與主題的運用而屢見新意。
摘要(英) Going through the trend of modernism in the 1950’s and 60’s,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modern poetry ended with little accomplishment. Not until the early 1970’s, debates on modern poetry took place and new poetry forums were established. Consequently, concepts of “Back to Tradition” and “Face the Reality” were proposed as the path for poetry revolu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e were studied and embraced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oet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Furthermore, the racial awareness grew strong due to the setbacks in diplomacy,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cial poetry, which manifests the process of poets spiritually finding their root and recognizing their identity in both literature and culture.
Following the phenomenon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oetry, text analysis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discuss how the first-generation poets applied classic materials in poetry writing. The term “Classic-oriented” or “Pro-classic” is submitted to emphasize the co-existence of literature legacy and contrasts. This is a kind of “welding relationship,” which means in modern poetries, classic materials were used, including the allusions in broad definition and the usage of classic terms and imagery. It is evident that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oetries, the classic literature was appli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e first-generation poets inherited the lyric tradition, making use of the classic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stead of being restricted to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 classic, the poets were able to be innova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works with more appropriate and deeper meanings, which also echo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aiwanese culture. In addition, as the poetry arena diversified in concepts, the poets identified the classic once again and came up with a number of new styles and themes.
關鍵字(中) ★ 臺灣戰後第一代詩人
★ 古典傾向
★ 現代詩
★ 世代性
關鍵字(英) ★ Pro-classic (classic-oriented)
★ Taiwanese poet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fter Wo
★ Generation representative
★ Modern poetry
論文目次 臺灣戰後第一代詩人(1945-1955)之古典傾向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臺灣戰後第一代詩人「古典傾向」的創作背景 11
第一節 七O年代初期的現代詩論戰 11
第二節 戰後第一代詩人的世代性 19
小結 24
第三章 古典傾向的構成 26
第一節 引用古典素材 27
第二節 汲取古典意象 42
第三節 重構古人、古詩、古事 55
小結 69
第四章 古典傾向的內涵 71
第一節 抒情的基調 72
第二節 身分認同 92
第三節 古為今用 108
小結 123
第五章 詩人專論 125
第一節 渡也作品析論 125
第二節 陳義芝作品析論 136
第三節 向陽作品析論 143
第四節 羅智成作品析論 151
小結 156
第六章 結論 158
參考書目 16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專書論著
Elito, T. S.(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3月出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初版
向陽,《康莊有待》,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5月初版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四刷
余光中總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評論卷貳》,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5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2月初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汪耀進主編,《意象批評》,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二

林明德主編,《台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
林明德總策劃,《新詩研究──中生代詩家論》,臺北:五南圖書初版有限公司,2007年2月初版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林燿德、孟樊主編,《世紀末偏航──八O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6月二版
武新軍,《現代性與古典傳統──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初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二版二刷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初版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6月初版
張漢良、蕭蕭主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修訂篇)》,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月二版
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2月二版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3月三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三版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6月初版
楊牧,《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11月二版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1月初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1989年2月初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楊澤主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解昆樺,《青春構詩──七O年代新興詩社與一九五O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年10月
趙知悌編著,《現代文學的考察》,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12月再版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蕭蕭,《燈下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4月初版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初版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龍族詩社主編,《中國現代詩評論》,臺北:林白出版社,1973年8月初版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0月初版二刷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初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羅青,《詩的風向球——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初版
二、詩集
大地詩社編著,《大地之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3月初版
天洛,《人間》,臺北:梵谷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5月初版
方明,《生命是悲歡相連的鐵軌》,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03年8月初版
王添源,《如果愛情像口香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3月初版
王添源,《我用贗幣買了一本假護照──王添源的十四行詩》,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
古添洪,《歸來》,臺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白雨,《一場雪》,自印,1989年9月初版
白靈,《大黃河》,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
向陽,《銀杏的仰望》,臺北:故鄉文化出版事業經紀公司,1977年3月初版
向陽,《種籽》,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4月初版
向陽,《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李弦,《下午‧寂寞的空廊》,嘉義:嘉義市文化局,1990年11月初版
杜十三,《嘆息筆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12月初版
沈志方,《書房夜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辛鬱、白靈主編,《八十四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5月初版
林梵,《未明事件》,臺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7月
林廣,《樹的象徵》,臺北:德華出版社,1980年12月初版
柯順隆等人著,《金色日出──四度空間五人集》,臺北:文鏡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2月初版
洪素麗,《十年詩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8月初版
秋聲,《初聲》,臺北:田園出版社,1976年8月初版
苦苓,《緊偎著淋淋的雨意》,臺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苦苓,《躺在地上看星的人》,臺北:蘭亭書店,1983年6月初版
苦苓,《每一句不滿都是愛》,臺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高大鵬,《獨樂園》,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8月初版
莫渝,《莫渝詩文集1——莫渝詩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年4月初版
連水淼,《連水淼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陳芳明,《含憂草》,臺北:大江出版社,1973年2月初版
陳義芝,《落日長煙》,臺中:德馨室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陳義芝,《青衫》,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10月再版
陳義芝,《新婚別》,臺北:大雁書店有限公司,1989年9月初版
陳義芝,《不能遺忘的遠方》,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陳義芝,《我年輕的戀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陳寧貴,《劍客》,臺北:秋水詩社,1977年7月初版
陳黎,《動物搖籃曲》,臺北:東林文學社,1980年5月初版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雪柔,《春天在旅行》,臺北:漢藝色研,1990年7月初版
渡也,《憤怒的葡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6月初版
渡也,《最後的長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初版
渡也,《落地生根》,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8月再版
渡也,《留情》,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初版
渡也,《不准破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渡也,《我是一件行李》,臺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渡也,《我策馬奔進歷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初版
渡也,《流浪玫瑰》,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3月出版
渡也,《手套與愛》,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7月初版
程步奎,《新英格蘭詩草》,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
程步奎,《也許要落雨》,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10月初版
程步奎,《天安門的獨白》,自印,1991年12月初版
馮青,《天河的水聲》,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馮青,《快樂或不快樂的魚》,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黃勁連,《蓮花落》,臺北:大漢出版社,1980年7月再版
黃漢龍,《都市之癌》,高雄:葫蘆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黃寶月,《花之夢》,高雄:心臟詩刊,1987年3月初版
楊子澗,《秋興──劍塵詩鈔二卷》,臺南:金川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
楊子澗,《劍塵詩鈔一卷》,嘉義:興國出版社,1977年5月初版
楊澤,《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8月初版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12月二版
溫瑞安,《楚漢》,臺北:尚書文化書版社,1990年7月初版
趙衛民,《望海潮》,臺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
趙衛民,《巨人族》,臺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德亮,《畫室》,臺北:德馨室出版社,1978年5月初版
蔣勳,《祝福》,臺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蕭蕭,《緣無緣》,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蕭蕭,《皈依風皈依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鍾玲,《芬芳的海》,臺北:大地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鍾順文,《空無問答》,高雄市: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簡政珍、林燿德編,《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藍菱,《對答的枝椏》,臺北:創世紀詩社,1973年3月初版
羅青,《神州豪俠傳》,臺北:武陵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
羅青,《水稻之歌》,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
羅青,《捉賊記》,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1月二版
羅青,《錄影詩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羅智成,《傾斜之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初版
羅智成,《光之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出版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出版
蘇紹連,《茫茫集》,彰化:大昇出版社,1978年6月初版
蘇紹連,《河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11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解昆樺,《臺灣一九七O年代新興詩社研究──以其重估傳統、再造國族、進入公眾之特質為觀察核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劉惠娟 ,《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欣倫,《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慧如,《現代詩的古典觀照——1949~1989‧臺灣》,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
四、期刊論文
主流詩社,〈主流的流向〉,《主流》第11號,1975年3月
李元洛,〈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略論陳義芝的詩〉,《文訊》第66期,1994年6月
李國偉,〈文學的新生代〉,《中外文學》第1卷第12期,1973年5月
李瑞騰,〈「新世代詩人詩作論述」前言〉,《臺灣詩學季刊》第32期,2000年9月
唐文標,〈詩的沒落──香港臺灣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第1期,1973年8月
張春榮,〈詩的天空:略論古典詩與現代詩〉,《古典文學》第9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張健,〈中國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中外文學》第五卷第11期,1977年4月
許世旭,〈中國現代詩的回歸傳統論〉,《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7期,1997年9月
陳建忠,〈尋找臺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台灣》第36期,2000年10月
游喚,〈論舊詩與新詩之啟示〉,《古典文學》第4期,1982年12月
楊文雄,〈「龍族詩社」在七O年代現代詩史的地位〉,《台灣詩學季刊》第3期,1993年6月
楊昌年,〈承祧與創新:古典詩文與現代詩的連結發皇〉,《古典文學》第10期,1988年12月
解昆樺,〈情慾腹語──陳黎詩作中情慾書寫的謔史性〉,《當代詩學》第2期,2006年9月
談錫永,〈現代詩對傳統的再認〉,《現代文學》復刊第2期,1977年11月
鄭明俐,〈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典素材的運作〉,《文訊》第25期,1986年8月
鄭慧如,〈隱藏與揭露──論台彎新詩在文化認同中的世代屬性〉,《台灣詩學季刊》第32期,2000年9月
凝凝,〈舊調重彈──重談「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中外文學》第3卷第1期,1974年6月
羅青,〈專精與秩序──草根宣言第二號〉,《草根》復刊第1期,1985年2月
五、報紙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上,《中國時報》副刊「海外專欄」,1972年9月10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下,《中國時報》副刊「海外專欄」,1972年9月11日
六、網路資料
林正三,《詩學概要》,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books/poemgist/11.htm。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9-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