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梁瑞雅(Ruei-ya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紅樓夢》的婚與非婚 (Marriage and Non-marriage of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自十八世紀的小說瑰寶《紅樓夢》一出 ,便研究者不斷,而終至蔚為紅學。其開卷即明言欲「使閨閣昭傳」 ,現實生活中能被昭傳的實為有德的已婚婦女,或未出閣的孝女、貞女、烈女,散佈於各府志、方志中的未嫁女子與這些已嫁婦女的極大的相似處就是遭難受苦的形象,守志貞女不畏強暴,至孝女奉侍以終,皆具有強烈的儒家道德色彩。然而《紅樓夢》本身就如同回憶式家庭小說,所撰寫女性各自有自己的命運不可逆轉的悲劇性,也無法逃離自身的命運,幾乎都可以歸結於婚姻、情欲對她們生命及性靈所帶來的捆縛,因此有許多非婚者:不婚、抗婚、難婚、懼婚皆有之。不光是女性,亦有男性非婚者逃避家庭責任或悟情出家,其背後牽連又有諸多的社會成因、家族經濟等因素。然而文學從未脫離現實環境,借助社會學與歷史資料之佐證,本論文以「婚與非婚」為題,分析婚姻對於角色命運所造成的悲劇,從經濟與家族倫理等文化義理與社會成因等寫實元素作探討;再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討論小說對於才子佳人創作的戀婚模式與感傷基調的來源途徑。最後,在明清論述的語境下,討論《紅樓夢》以詩性文本「大旨談情」的角度切入是如何深化「情欲」面臨「婚姻」時所產生的微妙衝突,進而爬梳文本所可能寓有的非婚觀。
|
摘要(英) |
Since the well-known novel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ad been issued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Redology was eventually established by its researchers and followers. It described clearly from beginning that “ to make the unmarried women to be recorded”, in contrast, only married women of great virtue, dutiful daughters, or women who defended her chastity were honored to be recorded in real life. However, the most commonly image they had was the great suffering which had significant morality of Confucianism, such as those who defended their chastity did not fear violence and insults, and those who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care for their parents. Yet many consider that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 kind of recollective family novel, marriage and desire could be regarded as restrictions to whom had irreversibly tragic destiny to their life and spirit, and thus this resulted in many who refused, resisted, and feared marriage. In addition, not only women, but men who resisted marriage and chose to escape from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ir families, or even chose to be monks, where the causes would probably associate with economic situation of family and social factors. But literature never diverges from reality, here the dissertation, Marriage and Non-marriage, trying to analyze and discuss marriage which is likely to cause tragedies to the destiny of roles with the help of sociology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eth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Otherwise, to argue the model of marriage and being in love, and sorrow deep in heart from esthetics point of view by means of the languages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is the other aspect the dissertation intend to discuss including the conflict which was produced by facing marriage, and the context which implied concept of being unwilling to get married.
|
關鍵字(中) |
★ 才子佳人小說 ★ 情觀 ★ 回憶式家庭小說 ★ 婚 ★ 非婚 |
關鍵字(英) |
★ recollective family novel ★ genius and beauty novel ★ marriage ★ the concept of the affection ★ non-marriage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辭.................................................................................................................. 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非婚」的定義..............................................................................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預期成果......................................................................7
第二章 婚姻與經濟............................................................................................11
第一節 婚姻──共同體的形成................................................................11
一、 家庭精神..................................................................................11
二、 聯姻策略..................................................................................14
三、 擇媳標準..................................................................................16
第二節 婚與嫁娶論財................................................................................19
一、 禮娶..........................................................................................19
二、 奩資..........................................................................................28
第三節 非婚與嫁娶論財............................................................................32
一、 門第..........................................................................................32
二、 經濟..........................................................................................34
第四節 小結................................................................................................41
第三章 婚姻與家族............................................................................................44
第一節 婚姻群體........................................................................................44
一、 家族倫理與權力關係..............................................................44
二、 家庭紀律與個人情欲..............................................................63
第二節 非婚群體........................................................................................68
一、 生存心態與生存需求..............................................................68
二、 群際交往與閨秀才媛..............................................................84
第三節 小結................................................................................................97
第四章 知情與非婚............................................................................................99
第一節 戀婚模式......................................................................................102
一、 明清情觀的接受....................................................................103
二、 才子佳人小說的接受............................................................113
第二節 非婚觀..........................................................................................137
一、 婚姻卅非婚三部曲................................................................137
第三節 小結..............................................................................................155
第五章 結論......................................................................................................157
參考文獻............................................................................................................159
|
參考文獻 |
一、 文本
(一) 主要小說: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六刷。
〔清〕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叁校,《校本紅樓夢》,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二) 補充小說: (以年代為主,按姓名筆劃排列)
〔明〕王實甫原著,金聖嘆批點,張建一校注,《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明〕李昌祺,《覓燈因話》,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短篇文言小說,(一)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青心才人編次,《金雲翹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洪昇,《長生殿》,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明〕陸人龍編撰,《型世言》,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明〕馮夢龍,《情史》,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校點,《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二版。
〔明〕蘭陵笑笑生著,戴鴻森校點,《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清〕小鐵篴道人,《日下看花記》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87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天花藏主人,《人間樂》,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本衙藏版」本影印。
〔清〕天花藏主人,《畫圖緣小傳》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天花藏主人編,《定情人》,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清初原刻本影印。
〔清〕天花藏主人編,《賽紅絲》,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白雲道人編,《賽花鈴》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康熙刻本影印。
〔清〕李子乾,《夢中緣》,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崇德堂本影印。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臺北:博遠出版,1987年二版。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清〕陳端生,《再生緣全傳》,卷4,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影印。
〔清〕荑秋散人編,《玉嬌梨》,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雲槎外史著,尉仰茄點校,《紅樓夢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清〕墨憨齋新編,《醒名花》,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樵雲山人編,《飛花艷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鴛湖煙水散人,《女才子書》,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大德堂本影印。
〔清〕檇李煙水散人編,《合浦珠》,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清初刊本影印。
〔清〕鶡冠史者編,《春柳鶯》,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寉市道人編,《醒風流奇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 古籍: (以下依年代為主,按姓名筆劃排列)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元〕脫脫,《宋史》,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二十六史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24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梁〕釋寶唱著,王孺童校註,,《比丘尼傳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袁采,《袁氏世範》,卷3,收於〔清〕紀昀等總纂,《四庫全書珍本‧子部‧儒家類》,卷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支大綸,《支華平先生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6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清旦閣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奉撰,申時行等重修,《明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清光緒年間上海申報館鉛印本,申報館叢書第39種。
〔明〕凌濛初,〈酒下酒趙尼媼迷花‧機中機賈秀才報怨〉,《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明〕屠隆,《鴻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8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八年茅元儀刻本影印。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馮夢龍,《明清民歌時調集‧敘山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鄭元勳,《媚幽閨文娛》,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別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崇禎刻本。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清〕允祹等奉敕,《欽定大清會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禁室女守志殉死文〉,《西河集》,卷124,收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廷植,〈再醮不得為繼妻論〉,收於〔清〕葛士濬編,《清經世文續編‧禮政十》,卷59,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政治類‧政論奏議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光緒石印本。
〔清〕朱彬著,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
〔清〕朱軾、常鼎等纂修,《大清律集解附例》,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吳梅村著,吳翌鳳注,《吳梅村詩集箋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吳騫,《愚谷文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清〕吳壇著,馬建石、楊育棠主編,〈戶律‧婚姻‧男女婚姻律文〉,《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卷10,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清〕李漁,《李笠翁小說十五種》,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漁,《閑情偶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德潛輯評,《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沈翼機等編纂,嵇曾筠等監修,《浙江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周學濬等纂,宗源瀚等修,《湖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三版。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小說話本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書本。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思想類‧經學思想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鈔本。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傳記譜系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鈔本。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素爾納《學政全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都察院‧五城〉,《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1039,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敕修,《明史》,收於中華書局編,《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清〕張泰交,《受祜堂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別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康熙刻本。
〔清〕張潮,《幽夢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清〕張應昌輯,《詩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總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同治八年秀芷堂刻本。
〔清〕曹續祖,〈再醮不得為繼妻議〉,收於〔清〕賀長齡編:《清經世文編‧禮政十二》,卷65,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政治類‧政論奏議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光緒12年思補樓刻本。
〔清〕梁紹壬撰,莊葳點校,《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清〕郭汝誠修,馮奉初等纂,《順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咸豐三年刊本影印。
〔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陳其元著,楊璐點校,《庸閑齋筆記》,北京:新華書局,1997年二刷。
〔清〕傅以漸,《御定內則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清〕焦循,《劇說》,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鈕繡,《觚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據「說鈴」本影印。
〔清〕黃印輯,《錫金識小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廖騰煃,《海陽紀略》,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臧庸,《拜經堂文集》,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別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民國十九年石印本。
〔清〕褚人獲,《堅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歐陽永琦,〈請定例禁疏〉,收於〔清〕佚名,《皇清奏議》,卷59,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政治類‧政論奏議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民國景印本。
〔清〕蔣士銓,《紅雪樓十二種填詞》,北京:字苑出版社,2003年,據清乾隆四十六年序紅雪樓刻本影印。
〔清〕蔣伊,《蔣氏家訓》,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盧秉鈞,《紅杏山房聞見隨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臺一版。
〔清〕釋唐時,《如來香》,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1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清康熙孫丕璨刻本。
《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臺北:揚善雜誌社,佛山林俠菴據乾隆刻本重刊,1977年。
三、 專書:
(一) 國內專書: (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一粟編,《古典文學資料滙編‧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丁福保、何子培編,《實用佛學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8月再版。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利器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增訂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銘銘,《想象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任孝溫,《昆曲與明清樂伎》,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脂評校錄》,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三刷。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世紀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吳壇著,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三版。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周育德,《昆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忠泉,《《紅樓夢》中家庭形態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述先指導,1993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定宜莊,《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林辰、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股份有限分司,2002年二版。
金元浦、王岳川,《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俞平伯,《紅樓夢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3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曉真著,王德威主編,《才女徹夜未眠:近代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出版社,2008年。
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1996年。
張研、毛立平,《19世紀中期中國家庭的社會經濟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收於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張智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雜誌社,1980年3月再版。。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2),1994年。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張靈聰,《從衝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莊練,《近世學者與文人羣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郭松義、定宜莊,《清代民間婚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章有義,《明清及近代農業史論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程麻,《中國心理偏失:圓滿崇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新店:風雲時代,1993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文學院,1999年。
馮其庸纂校《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漢明編著,《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年。
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第二部)》,臺中:好讀出版社,2006年。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
劉廣定,《化外談紅》,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7月。
樂蘅軍,《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蔡登山,《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中和:INK印刻文學,2008年。
鄭偉志,《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鮑明,《滿族文化模式:滿族社會組織和觀念體系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瀛雲萍,《八旗源流》,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年。
譚帆,《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二刷。
(二) 國外專書: (以下依國籍為主,按譯名筆劃排列)
(日)大木康〈清代女詩人與柳如是──介紹日本澄懷堂美術館藏《顧媚畫柳如是書合璧冊》〉,收於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日)伊藤清司著,史有為譯,〈難題求婚型故事,成人儀式與堯舜禪讓傳說〉,收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法)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法)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法)哈布瓦赫(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阿諾爾德‧范‧根內普(Gennep, Arnold van)《通過儀式》The rites of passage , translated by Monik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London : Routledge, 2004.
(法)馬塞爾‧牟斯(Mauss, Marcel)著,康尼申(Cunnison, Ian)英譯,何翠萍,汪珍宜中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允晨出版社,1984年。
(美)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美)季摩爾(Gilmore, David D.)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美)哈定(Harding, Jennifer)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臺北:韋伯出版社,2000年。
(美)白馥蘭(Bray, Francesca),《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美)伊莉莎白‧艾寶特著、邱維珍、薛芸如譯,《獨身》,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美)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二刷。
(美)李惠儀Li, Waiyee, Languages of Love and Parameters of Culture in Peony Pavilion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n Halvor Eifring ed., Love and Emotions in Trandition Chinese Literature. Eeiden, Boston: Brill, 2004.
(美)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美)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二刷。
(美)高彥頤(Ko, Dorothy)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新店:左岸文化,2005年。
(美)魏愛蓮(Widmer, Ellen)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
(挪威)艾皓德(Eifring, Halvor),〈《紅樓夢》的情心理學〉,《紅樓夢學刊(增刊)》總75輯,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2007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德)斐迪南‧滕尼斯(Tönnies, Ferdinand)《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四、 論文
(一) 學位論文: (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全恩淑,《比較文化視野下的中、韓愛情小說研究──以清朝初年與韓國朝鮮時代的漢文作品為主》,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吳麗卿,《《紅樓夢》的女性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銘水指導,2005年。
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昌龍指導,1999年。
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映的清代社會與家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尉天聰指導,1983年。
李寧利,《相約獨身:文化地理視角下的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司徒尚紀指導,2004年。
楊平平,《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年雙指導,2005年。
謝一誼,《性別、婚姻與個人:惠東不落夫家的再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英章、林淑蓉指導,2004年。
(二) 單篇論文: (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禮代理」說芻議〉,《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
何春蕤,〈情欲解放運動的歷史分析〉,收於杜芳琴,王政主編,《社會性別》,第2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余安邦,〈報的規約與情的糾葛〉,收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李春艷,〈試探影響清代家庭自然結構的社會因素〉,收於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編寫組編,《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萍,〈20世紀《紅樓夢》結構主線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總90期第4期,2004年。
佟新,〈不平等性別關係的生產與再生產〉,收於唐燦主編,《家庭與性別評論》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4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5年。
林辰,〈從《兩交婚小傳》看天花藏主人〉,附錄於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胡中生〈賣身婚書與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婚配和人口問題〉,收於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編寫組編,《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研,〈清代家庭結構與基本功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張壽安,〈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傳統婚姻觀念的現代轉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曹萌,〈中國古代文學婚愛理想的嬗變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2輯。
許慧埼,〈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郭松義,〈清代婚姻關係的變化與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2期。
陳永革,〈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佛學碩、博士論文》第4輯,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1999年8月。
彭超,〈試探莊僕、佃僕和火佃的區別〉,《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
馮爾康,〈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述論〉,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5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收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佛學碩、博士論文》,第6輯(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熊秉真著,岳心怡譯,〈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原刊於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5, No. 1 (June, 1994),現收於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臧健,〈宋元至明清時期族規家法與兩性關係〉,收於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全鵬,〈清代老人的家庭贍養〉,收於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編寫組編,《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鄭永福,〈佛教與近代中國女性〉收於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4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5年。
劉廣定,〈版本麤談──從坊間普及本談起〉,收於《記憶與文化:第一屆《紅樓夢》與明清文學國際論壇暨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紅學研究室,2007年。
賴惠敏、徐思泠,〈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閻續瑞,〈《鏡花緣》與《紅樓夢》才女意識之比較〉,《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2期,2003年6月。
薛海燕,〈「令世人換新眼目」與「大旨談情」〉,《紅樓夢:一個詩性的文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譚學純,〈一個同源假說及其驗證──「難題求婚」故事和「郎才女貌」俗語的深層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2期。
嚴耀中,〈墓志祭文中的唐代婦女佛教信仰〉,收於鄭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五、 網路資料: (以下依首字筆劃排列)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蕭美君醫師〈創傷後壓力疾患〉:
http://www.cgmh.org.tw/intr2/c3360/PTSD-PTSD.htm 2009年4月10日
湯臣國際娛樂有限公司:
http://www.tomson-films.com/big5/movieintrobig11.htm 2009年4月10日
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嚴禁錮婢不嫁碑記〉:http://www.museums.ntu.edu.tw/special/webshow/1-6.htm 2009年4月10日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錮婢積習示禁碑記〉: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ContentID=38581&CID=38703&OID=1375702 2009年4月10日
|
指導教授 |
康來新(Lai-shin Kang)
|
審核日期 |
2009-8-2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