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4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2 、訪客IP:3.144.102.156
姓名 夏晟珮(Cheng-pei Hsi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同一性問題
(On identity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相關論文
★ 論早期海德格之超越思想★ 懷德海對實體概念之批判
★ 由安寧照顧、安樂死與自然死探討臨終病人的醫療困境★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
★ 立象盡意:從符號學的角度論楷體漢字的形上學★ 沙特的自由倫理學研究──以《存在與虛無》為主
★ 如何到向藝術本身――從Heidegger與Adorno關於三個藝術問題的討論出發★ 由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莊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 由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學進路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對待倫理- 從隱私權與工作權談起★ 以斷言內容為焦點展述布藍登姆推論語意學並駁斥兩種語意學
★ 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意向看其美學表現:從空間知覺到藝術表現★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 論湯姆‧雷根(Tom Regan)之動物權利理論★ 論公民不服從在代議民主下的合理性
★ 胡塞爾「存而不論」概念初探 – 附以人類如何以人文態度面對SARS病毒為例★ 從康德的道德哲學論企業公民觀的證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綜觀胡塞爾畢生的現象學研究,除了在探討人類思維的根本法則之外,也在為個別科學奠基,為哲學建立一個真正的嚴格科學。要了解這樣的嚴格科學的理想之所以能夠成立,必須要有賴於本質科學的研究,這門本質科學所研究就是同一性,同一性就是胡塞爾所要達到的理想。這門本質科學所研究的同一性方式是通過對於意識體驗的研究來達成的,這是因為本質[觀念]屬於意識存有,這樣的意識存有就是可以成為統攝個別與普遍的抽象觀念。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將通過對於胡塞爾各個時期的現象學操作來了解胡塞爾這樣的同一性概念,以及達到這個同一性的意向性理論,並且從構成理論的實際現象學操作中認識到同一性的意義。同一性對於胡塞爾來說僅管是不能夠被定義的不明確體驗,我們也將從我們對於對象的構成以及對於判斷中的同一性的構成來把握這個同一性。我們也可以從胡塞爾的現象學構成中發現存在著關於這個構成本身的詮釋問題,這個就是關於現象學的現象學研究。在我們進行的這樣的研究中,我們將討論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議題:現象學應該是實在論還是觀念論,這兩種意見都可以在胡塞爾的文本當中找到根據。我們將採取的詮釋將是把胡塞爾當作是中庸的實在論者,也就是說他的現象學既是認識論意義的實在論,並且這樣的實在論立場又不會跟他本身的超驗觀念論學說相衝突。因而,我們將引用耿寧的胡塞爾現象學的三條道路的方式來為他的各個不同時期的現象學發展作統合,並且這樣的統合中我們發現到胡塞爾的現象學從早期發展到晚期中一直連續不斷的一貫性所在,這樣的一貫性在晚期發生現象學階段中不但可以化解這兩種詮釋立場的衝突與對立,並且「生活世界」的概念還可以為科學奠基,這是超驗自我本身的構成作用。它不離開超驗自我,卻跟外在的實在有一定的聯繫,這個聯繫不是通過否定個別性來達到,而卻是通過綜合作用而產生的,個別性只是被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的某個程度的明證性。儘管這樣的明證性不夠完滿,卻也提供了我們的認識可能性。因而,我們發現這兩個立場在胡塞爾那裡從來不是對立的,兩者巧妙統一在一起。
關鍵字(中) ★ 界域
★ 所思
★ 現象學
★ 意向性
★ 構成
★ 客體化行為
★ 能思
★ 生活世界
關鍵字(英) ★ phenomenology
★ intentionality
★ objectification
★ noesis
★ noema
★ horizon
★ life-world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哲學作為嚴格科學的理想--------------10
第一節 <<邏輯研究>>中的純粹邏輯學理念 11
A,邏輯學是工藝論還是規範學科? B,科學的理論統一和純粹邏輯的任務
第二節 心理主義的解釋及其批判 16
A,心理主義是否能夠作為邏輯學的奠基?
B,心理主義的經驗主義結論
C,心理學的相對主義和思維經濟學原則
D,批判的意義
第三節 對於經驗主義立場的抽象理論之批判 21
A, 唯名論的一般謬誤
B, 洛克的抽象觀念學說
C, 穆勒的相似性原則和注意力統一的學說
D, 休謨的抽象理論
第四節 哲學作為嚴格科學的理想 25
第五節 自然主義的形成及批判 28
A, 因果關係作為物理學家的世界的規律性
B, 自然主義的解釋及批判
第六節 嚴格科學之理想與基礎主義原則 31
結語:現象學的理想與落實 33
第三章 論現象學中的意向性理論--------------35
第一節 胡塞爾早期的意向性理論 35
A,意識作為經驗自我所具有的整個實項(reell)的現象學的組成
B,意識作為對本己心理體驗的內覺知
C,作為「意向體驗」的意識
第二節 「意向內容」與「客體化行為」 39
A, 意向內容之概念
B, 客體化(Objektivation)行為
第三節 超驗現象學中的意向性理論 43
A,由描述現象學轉向超驗現象學
B,獨斷的自然態度
C,現象學的Epoché(懸置)與現象學「還原」(Reduction)
D,作為「現象學殘餘」之純粹意識
E,意向性中的Noeis和Noema結構
F,超驗現象學的界域觀
第四節 由意向性詮釋所產生的爭議問題 49
A,意向性的新舊詮釋
B,意向性(Intentionality)還是內包性(Intensionality)?
結語 意向性作為嚴格科學的理想的具體落實 54
第四章 論靜態現象學中的同一性問題----------55
第一節 描述現象學階段的構成理論 55
A,符號與表述之間的意義統一
B,作為認識論的構成理論
C,抽象觀念與普遍性的構成
D,範疇直觀與觀念對象的構成
第二節 對胡塞爾早期構成理論的檢討 66
第三節 構成理論在超驗現象學階段的進一步發展 67
第四節 超驗現象學中物構成 69
結 語 靜態現象學構成概念的基礎主義原則 72
第五章 論發生現象學中的同一性問題----------73
第一節 「描述」的現象學和「發生」現象學 74
第二節 胡塞爾的邏輯發生學 77
第三節 「結構與發生」---德悉達對於發生現象學起源的結構主義解釋 78
第四節 前給予的界域結構 82
A, 謂詞判斷以前謂詞經驗為基礎
B, 界域(Horizon)觀
C, 「生活世界」
D, 關於「連續性與不連續性」之爭論
第五節 前謂詞階段的感性對象構成 87
第六節 謂詞階段的「同一性」(Identity)之構成 91
第七節 格式塔心理學對於現象學的修改意見 93
A,格式塔心理學對於「整體」和「部分」學說的功能主義解釋
B,顧維茲對於胡塞爾現象學的修改意見
C,對於顧維茲的理論的反省
結語:發生現象學的功能主義與基礎主義 100
第六章 實在論與觀念論之間的爭議-----------102
第一節 現象學只是方法論嗎? 102
第二節 觀念論與實在論之間的爭議 103
A,問題的產生
B,胡塞爾構成理論的詮釋可能性
第三節 莊夢德的「認識論意義的實在論」 105
第四節 耿寧對胡塞爾現象學的三條路線之解釋 107
A,笛卡兒的道路
B,意向性心理學的道路
C,存有學的道路
結語:同一性問題在構成理論中的意義 112
第七章 結論-------------------------------113
參考文獻縮寫-------------------------------116
附錄一:關於連續性不連續性問題的補充意見----119
附錄二:構成作用與存有學--------------------12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胡塞爾原典:
LU=Edmund Husserl,Husserliana XVIII,Hague,Martinus Nijhoff,1984。
LUI=Edmund Husserl,Husserliana XIX/1,Hague,Martinus Nijhoff,1984。
LUII=Edmund Husserl,Husserliana XIX/2,Martinus Nijhoff,1984。
CM = Edmund Husserl,Cartesian Meditation,trans by Dorion Cairns,Hague,Martinus Nijhoff,1960。
Ideen = Edmund Husserl,Husserliana III,Hague,Martinus Nijhoff,1984。
EJ= Edmund Husserl,Experince and judgement,trans by J.S.Churchill & K.Ameriks,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1972。
LI=Edmund Husserl,Logical investigations,trans by J.N.Findlay,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70。
PRS=Edmund Husserl,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trans by Q.Lauer,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65。[收錄Philosophy as rigorous science與Philosophy a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man]
西文書目:
FC = Aron Gurwitsch,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Pittsburgh,1964。
PS = Aron Gurwitsch,Phenome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science,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1974。
SPP=Aron Gurwitsch,Studies in Phenomenology and Psychology,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1966。
CCH = Barry Smith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usserl,London,Cambridge,1995。
PAC,Christopher Macann,Presence and coincidence,Dordrecht,Kluwer Acamdemic publishers,1991。
HAI=D.W.Smith & R.Mclntyre,Husserl and intentionality,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
WD =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trans by Alan Bass,Chicago,The University press,1978。
TIH = Emmanuel Levinas,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73。
HEA=P.A.Elliston & P.M.Cormick edit,Husserl expositions and appraisala,Londo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7。
HICS=Hubert L.Dreyfus,ed,Husserl intentionality and cognitive science,London,The MIT Press,1982。
SBR = Jay Lampert,Synthesis and backward reference in Husserl's Logical Investication,London,Kluwer Academic Pblishers,1995。
WAF = J.Claude Evans edited,To work at the foundations :essays in memory of Aron Gurwtisch,Dordrecht,Kluwer Acamdemic publishers,1997。
LHC=J.M.Tito,Logic in the Husserlian context,Evanston,Illi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90。
HIAN=John J. Drummond,Husserlian intentionality and non-foundational realism,Dordrecht,Kluwer Acamdemic publishers,1990
EHP=Joseph J.Kockelmans,Edmund Husserl's phenomenology,Indiana,Purdue University Press,1994。
EHTM=J.M.Mohanty,Edmund Husserl’s theory of meaning,Hague,Martinus Nijhoff,1976。
HAP=Paul Ricoeur,Husserl and analysis of his pheomenology,Evanston,Illi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93。
OMH=Roman Ingarden,On the motives which led Husserl to transcental Idealism,Hague,Martinus Nijhoff,1975。
TMB=Roman Ingarden,Time and modes of being,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1964。
IHP = Rudolf Bernet、 Iso Kern& Eduard Marbach,An introduction to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Evanston,Illi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93。
FHC = Sokolowski,The formation of Husserl’s concept of consititution,Hague,Martinus Nijhoff,1970。
西文期刊:
CPR31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31,London:Kluwer Academic Pblishers,1998。
HS12 = Husserl studies 12,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HS9 = Husserl Studies 9,Netherlands,Hug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p.p111-124。
西文論文:
Roman Ingarden 1927=Roman Ingarden,Bemerkungen zum Problem ,,Idealismus-
Relismus",in Jahbuch fűr philosophie und phä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Bd.XI,Halle,Max Niemeyer,1927。
Dan Zahavi 1992=Dan Zahavi,Constitution and ontology:some remarks on Husserl's ontological position in the Logical Investigations,in Husserl Studies,Hagu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Q.Lauer 1965 = Q.Lauer,Introduction,in Edmund Husserl,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trans by Q.Lauer,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65。
中文書目:
<<邏輯一>> = 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一卷>>,倪粱康譯,台北:時報,1994。
<<邏輯二>> = 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倪粱康譯,台北:時報,1999。
<<嚴格科學>>=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倪梁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胡塞爾與海德格>> = 汪文聖,<<胡塞爾與海德格>>,台北:遠流,1997。
<<現象學與科學哲學>> = 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2001。
<<完形>> = 柯勒(Wolfgang Köhler),<<完形心理學>>,李珊珊譯,台北:桂冠,1998。
中文期刊:
<<哲20>> = <<哲學雜誌‧第20期>>,台北:業強,1997。
<<哲4>> = <<哲學雜誌‧第4期>>,台北:業強,1993。
中文論文:
蔡錚雲1994 = 蔡錚雲,<純粹邏輯學導引導讀>,收錄於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一卷>>,倪粱康譯,台北:時報,1994。
汪文聖1999 = 汪文聖,<導讀>,收錄於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一部份]>>,倪粱康譯,台北:時報,1999。
指導教授 汪文聖、朱建民
(Wen-Shang Wang、Jimmy Jue)
審核日期 2003-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