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4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3.21.104.109
姓名 白宛仙(Wan-Hsien P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從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觀探究台灣流浪犬問題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探究的主題是《莊子》的主體觀。採取的研究進路乃是以「心」作為探究之起點,進而以「復性」、「氣化」的存有論進路詮釋之。最後的總結是,在《莊子》「復性」、「氣化」的存有論脈絡下,人由自覺「順乎自然而無容私焉」的「真宰」運作,而俱現出「若性之自為」而「使其自己也」不礙性之自顯「自生」、「自化」,且以存有為依據與存有者消長生息的主體觀。
首先,依主體自覺「真宰」、「真君」「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真實運作與否,展示了「心」主體性的二種開展,構劃出了《莊子》「心」主體性「稠適而上遂矣」的自覺向度。這樣「稠適而上遂矣」的「心」主體自覺向度,即是「喪我」而顯「吾」的進路。
其次,「性」在《莊子》存有論的隱卅顯二義(隱含義卅顯現義)下揭示「復性」的存有論進路。即「性」為《莊子》內隱含藏的存有質素,而主體依「性」以顯現存有,「復性」即是存有者卅物充其內在價值的完滿具足。主體不礙「性」之自顯,而「若性之自為」、「而使其自己也」的自然流露。
最後,「心」之 「齋」進路開展以虛觸道「惟道集虛」及以虛待物「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二路。順乎此,由主體以虛待物「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可以提到「物化」,即主體與物相化的主體自覺活動。「物化」即主體以存有為歸趨,與物相化的主體自覺活動,進而呈現《莊子》「觀於天地之謂也」、「化貸萬物」、「自生」、「自化」的主體觀。
關鍵字(中) ★ 「主體」
★ 「氣化」
★ 「復性」
★ 「存有」
★ 「存有論」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壹】 導論 --------------------------------------------------------------------------------------- 01
第一節 研究旨要 ----------------------------------------------------------------------------- 01
一、個人動機 -------------------------------------------------------------------------- 01
二、學術宗旨——問題的源起 ------------------------------------------------- 01
(一) 就中國哲學理論型態的特質而言
(二) 就《莊子》哲學當前研究的側重而言
第二節 學術發展現況 -----------------------------------------------------------------------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 08
一、參考架構 -------------------------------------------------------------------------- 08
(一) 研究對象的釐清
(二) 《莊子》主體觀研究的展示
二、觀點設限 -------------------------------------------------------------------------- 09
三、進路策略 -------------------------------------------------------------------------- 11
(一) 文獻析論的策略
(二) 研究採取的進路
四、研究步驟 -------------------------------------------------------------------------- 12
五、預期成果 -------------------------------------------------------------------------- 14
【貳】 「心」主體性之釐定及其二種開展 ------------------------------------------------- 15
引言
第一節 主體性的提出及主體性自覺 ----------------------------------------------------- 15
第二節 「心」主體性的二種開展 ------------------------------------------------------------ 17
一、以「心」主體性自覺內容為依據:「真宰」、「真君」---------------- 19
(一)「心」無以自覺「真宰」、「真君」
1、「成」乎一「心」的偏狹之執
2、「心」主體性的懸困陷溺
(二)「心」自覺「真宰」、「真君」
1、以遊言「心」
2、以鏡喻「心」
3、以死灰喻「心」
第三節 「喪我」顯「吾」的主體觀 --------------------------------------------------------- 28
一、「喪我」的理解進路 ---------------------------------------------------------- 28
二、「喪我」而顯的「吾」 -------------------------------------------------------- 30
(一)「藏不虞以生」之「心」:「靈台心」
(二)「靈台」持而不知:靈光
第四節 小結 ------------------------------------------------------------------------------------- 33
【叁】「復性」的存有論進路 -------------------------------------------------------------------- 34
引言
第一節 「性」兼具主體性以及存有意含 -------------------------------------------------- 34
一、「性」內隱含藏於主體性 ------------------------------------------------------- 35
二、主體性依「性」以開顯存有---------------------------------------------------- 35
第二節 「性」在存有論的隱卅顯二義(隱含義卅顯現義)--------------------------- 36
一、「性」乃實踐層次的義理 ------------------------------------------------------- 36
二、「性」的隱卅顯二義(隱含義卅顯現義) -------------------------------------- 38
第三節 「復性」的存有論進路 --------------------------------------------------------------- 39
一、存有者卅物喪其內在價值:「失性」----------------------------------------- 40
(一)「削其性」
(二)「侈其性」
二、存有者卅物內在價值的貞定:「性不可易」-------------------------------- 42
三、存有者卅物充其內在價值的完滿具足:「復性命之情」---------------- 43
第四節 不礙「性」之自顯的主體觀 -------------------------------------------------------- 44
一、「若性之自為」 -------------------------------------------------------------------- 44
二、「而使其自己也」------------------------------------------------------------------ 45
第五節 小結 ------------------------------------------------------------------------------------- 46
【肆】「氣化」的存有論進路 -------------------------------------------------------------------- 47
引言
第一節 「心」之「齋」進路:「心齋」------------------------------------------------------ 47
一、「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 48
二、「合氣」、「守氣」、「養氣」------------------------------------------------------ 49
第二節 「氣化」的存有論進路 --------------------------------------------------------------- 50
一、以虛觸道:「唯道集虛」------------------------------------------------------ 51
二、以虛待物:「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53
(一) 與物相化:「物化」
1、以存有為依據
(1)「兩忘而化其道」
(2)「一不化者也」
2、「不與物遷」
(二) 觀化:「觀於天地之謂也」
第三節 小結 ------------------------------------------------------------------------------------- 60
【伍】 結論 ---------------------------------------------------------------------------------------- 61引言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 ---------------------------------------------------------------------------- 61
一、被忽略的《莊子》主體思維 --------------------------------------------------- 61
二、已然預設《莊子》主體思維研究的提出 ----------------------------------- 62
第二節 架構的鋪陳 ---------------------------------------------------------------------------- 62
一、「心」作為探究主體的起點 ---------------------------------------------------- 63
二、「復性」與「氣化」存有論進路的主體觀----------------------------------- 64
(一)「復性」存有論下揭示的主體觀
1、「性」是實踐義下理解的「存有」
2、「性」在《莊子》存有論隱卅顯二義的提出
3、「復性」的存有論命題
4、「復性」存有論下揭示「若性之自為」、「而使其自己」的主體觀
(二)「氣化」的存有論下揭示的主體觀
1、「心」之「齋」進路
2、以體察存有理解「唯道集虛」
3、「氣化」的存有論下揭示的「觀於天地之謂也」,不礙「性」之自
顯「自化」、「自喜」的主體觀:
由「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到「物化」的理解
第三節 總結 ------------------------------------------------------------------------------------- 67
【參考資料】
一、專書文獻
二、期刊資料
三、學位論文
四、辭典工具
參考文獻 一、專書文獻: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解》,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92。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書局,1978。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
劉光義,《莊學蠡測》,台北:學生書局,1986。
嚴靈峰,《無求備齋學術論集》,台北:中華書局,1969。
李滌生,《荀子集釋(全一冊)》,台北:學生書局,1979。
錢穆,《莊子篡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____,《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95。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
______,《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4。
______,《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5。
______,《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
______,《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6。
______,《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1996。
______,《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
______,《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學生書局,
1999。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
______,《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台北:
學生書局,1986。
______,《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香港:新亞書
院研究所,1986。
______,《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北:學生書局,199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
______,《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8。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
______,《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
______,《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5。
______,《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7。
______,《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
______,《二十一世紀的儒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9。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2。
______,《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1996。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______,《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1995。
¬
______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2001。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______,《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77。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______,《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張立文,《心〈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一>〉》,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______,《天〈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三>〉》,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
______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台北:日盛印刷廠,1978。
______,《老莊新論》,香港:中華書局,1995。
______,《莊子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______,《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____,《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____,《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
______,《人生因夢而真實-我讀莊子》,台北:漢藝色妍文化事業,1999。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______,《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書局,1998。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學生書局,1993。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 -- 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5。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1997。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0。
歐崇敬,《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台北:新視野,2000。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台北:學生書局,2001。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
立編譯館,2001。
臺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三民書局,1990。
蕭振邦,1991,<老莊美學思想析論>,輯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
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
陳榮華,1995,<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輯於沈清
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合
報系文化基金會叢書,初版。
二、期刊資料:
沈清松,1987,<莊子的人觀>,刊於《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
蔣年豐,1988,<體現與物化:從梅勞.龐帝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
的存有論>,刊於《中國文化月刊》,第105期。
邵漢明,1991,<莊子人學二題>,刊於《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1期。
葉海煙,1992,<莊子的人的哲學>,刊於《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1
期。
李景林,1994,<莊子道論中的個體性原則>,刊於《鵝湖月刊》,第20卷‧第5期。
吳汝鈞,1994,<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刊於《哲學與文化》,
第21卷‧第8期。
______,1996,<莊子的終極關懷>,刊於《哲學雜誌》,第17期。
高瑋謙,<莊子外雜篇之人性論>,刊於《鵝湖月刊》,第17卷‧第1期。
李維武,1997,<心通九境:唐君毅與道家思想>,刊於《中國文化月刊》,
250期。
蕭振邦,1998,<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刊於《鵝湖
學誌》,第20期。
三、學位論文:
陳德和(研撰),王邦雄(指導),1992,《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
生命哲學》,中壢,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美齡(研撰),袁保新(指導),2002,《心知與氣化——《莊子》思維
與言說方式之省察》,中壢,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四、辭典工具:
林正弘(中文版審訂召集人),Robert Audi(Editor),2002,《劍橋哲學辭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onderich, Ted(Editor), 1995,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蕭振邦(Jenn-bang Shiau) 審核日期 2004-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