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林文龍(Wen-Lo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凡交通的意義,指「凡減少或排除因地域隔離而發生之困難者」之謂。析言之,有廣狹三義:最廣義,指人類相互關係之現象;廣義,指人類間經濟貨財之相互關係;狹義,則指人類貨物、居住、書信之移動。惟俗稱交通,則通常係指狹義者而言,故所謂交通,實包括陸地鐵路汽車運輸、水上運輸、空中運輸及郵政、電信。18世紀蒸汽機的使用,開啟了新的交通革命,鐵路的發展成了解決日益嚴重交通需求不足的利器,又因蒸汽機的發展,於19世紀末開啟了道路上新交通工具革命的契機,汽車的發達更帶動陸上運輸的蓬勃發展,1900年以後陸上交通之利器,全賴鐵路、道路之建設。台灣在日治之前,因受台灣本身地形、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再者受清朝官府對於台灣陸上交通建設的不積極,使得陸上交通並不發達。在日治以前,台灣各區域之間的交通主要還是在於水運。隨著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日本為了加強台灣的控制與殖民地的開發,開始大量的開道築路,並開始於1899年改良清末劉銘傳所建的鐵路,在1908年完成了基隆至高雄間的南北縱貫鐵路。隨著陸上交通建設的改善、對外航運逐漸集中於基隆與高雄兩地、自然環境造成港口的淤積等影響,台灣各地之間的往來已經被鐵路、輕便軌道與公路所取代。不過在1912年以後台灣出現了一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種與鐵路車輛都用內燃機所發動的車輛,然而它不必靠著鐵道行使,而且比輕便軌道與傳統的牛車更便利與快速。它的出現逐漸取代了輕便軌道與傳統牛車,並威脅到了台灣的鐵路,它就是今天台灣到處可見的汽車,在當時稱為自動車。對日治時期台灣研究方面,在鐵路方面的相關研究,因為許多人的投入,使得對於清代與日治時期鐵路發展的癥結脈絡這方面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不可否認的,台灣在鐵路建設完備之後,的確使得台灣內陸發展有了極大的影響,並逐步取代了以往南北之間藉由水運,說是台灣的交通革命也不為過,不過對筆者而言,看著現今台灣汽車的盛行,並超越了鐵路的盛況,實可言台灣另一個交通革命,然而這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其發展實奠基於日治時期。 |
關鍵字(中) |
★ 日治時期 ★ 陸路交通 ★ 道路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台灣日治前之陸上交通………………………………. 8
第一節 台灣地理環境………………………………….. 8
第二節 清領時期陸上交通…………………………….. 11
第三章 日治時期陸上交通建設…………………………….. 22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重要道路建設…………………….. 22
第二節 日治時期鐵路建設…………………………….. 48
第四章 環島鐵公路交通網的形成………………………….. 66
第一節 台灣汽車的興起……………………………….. 66
第二節 日治後期台灣陸上交通網的形成…………….. 79
第五章 結論…………………………………………………... 92
參考文獻書目………………………………………………….97 |
參考文獻 |
凡交通的意義,指「凡減少或排除因地域隔離而發生之困難者」之謂。析言之,有廣狹三義:最廣義,指人類相互關係之現象;廣義,指人類間經濟貨財之相互關係;狹義,則指人類貨物、居住、書信之移動。惟俗稱交通,則通常係指狹義者而言,故所謂交通,實包括陸地鐵路汽車運輸、水上運輸、空中運輸及郵政、電信。18世紀蒸汽機的使用,開啟了新的交通革命,鐵路的發展成了解決日益嚴重交通需求不足的利器,又因蒸汽機的發展,於19世紀末開啟了道路上新交通工具革命的契機,汽車的發達更帶動陸上運輸的蓬勃發展,1900年以後陸上交通之利器,全賴鐵路、道路之建設。台灣在日治之前,因受台灣本身地形、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再者受清朝官府對於台灣陸上交通建設的不積極,使得陸上交通並不發達。在日治以前,台灣各區域之間的交通主要還是在於水運。隨著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日本為了加強台灣的控制與殖民地的開發,開始大量的開道築路,並開始於1899年改良清末劉銘傳所建的鐵路,在1908年完成了基隆至高雄間的南北縱貫鐵路。隨著陸上交通建設的改善、對外航運逐漸集中於基隆與高雄兩地、自然環境造成港口的淤積等影響,台灣各地之間的往來已經被鐵路、輕便軌道與公路所取代。不過在1912年以後台灣出現了一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種與鐵路車輛都用內燃機所發動的車輛,然而它不必靠著鐵道行使,而且比輕便軌道與傳統的牛車更便利與快速。它的出現逐漸取代了輕便軌道與傳統牛車,並威脅到了台灣的鐵路,它就是今天台灣到處可見的汽車,在當時稱為自動車。對日治時期台灣研究方面,在鐵路方面的相關研究,因為許多人的投入,使得對於清代與日治時期鐵路發展的癥結脈絡這方面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不可否認的,台灣在鐵路建設完備之後,的確使得台灣內陸發展有了極大的影響,並逐步取代了以往南北之間藉由水運,說是台灣的交通革命也不為過,不過對筆者而言,看著現今台灣汽車的盛行,並超越了鐵路的盛況,實可言台灣另一個交通革命,然而這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其發展實奠基於日治時期。 |
指導教授 |
張勝彥
|
審核日期 |
2005-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