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9 、訪客IP:3.137.41.153
姓名 李佳玲(Chia-Li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可分為蕃童教育所和蕃人公學校,不過,蕃人公學校在其負責的教育單位和師資上均和漢人相同,1922年(大正11年)臺灣教育令修訂後,「蕃人公學校規則」被廢止,將其與一般公學校合併,幾乎與漢人公學校無異。而就蕃童教育所本身在日本殖民地初等教育體系的位置上來看,和負責日人小學校、漢人公學校以及蕃人公學校教育單位有所不同,日人對於大部分蕃人的初等教育-蕃童教育所,採用的是以理蕃當局作為教育負責單位,也就是說日人除了對於平地和山地在政策制訂上有所差別外,更重要的是,同屬殖民地初等教育位階的漢人公學校和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一方是獨立教育專責機構,另一方則是依附於理蕃政策下的一環。
於是,本文的問題意識,主要是以兩個脈絡探討三項屬於初等教育主體的內涵,還予蕃童教育所在日治時期殖民地初等教育體系的原來面貌。首先從理蕃制度史為主要討論脈絡,理蕃制度的建立有其為殖民母國服務的目的,其演變的意義如何影響蕃童教育所在理蕃制度下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從殖民地初等教育史為輔來看,在蕃地實施初等教育有其異於平地的困難性,不僅如此,課程教材因地制宜亦有其高度的變異性,警察老師的培育系統更有其獨特性;如何藉由蕃童教育所透過警察老師、課程安排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出什麼樣身份、性格的殖民地人民,均是本論文處理的重要議題。
關鍵字(中) ★ 蕃童教育所 關鍵字(英) ★ schools of aboriginal childre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理蕃政策下的蕃童教育所…………………………………13
第一節 理蕃體制的形成……………………………………………13
第二節 蕃童教育所的政策演變……………………………………25
第三節 蕃人初等教育的建立………………………………………33
第二章 蕃童教育所的師資-蕃地警察…………………………………………41
第一節 蕃地警察的組織與勤務……………………………………41
第二節 蕃地警察的培訓與任務……………………………………51
第三節 蕃地警察與蕃童教育所……………………………………57
第三章 蕃童教育所的教育……………………………………………………67
第一節 蕃童教育的本質及目標……………………………………67
第二節 蕃童教育所的教學法及教材………………………………77
第三節 蕃童教育所畢業後的出路…………………………………101
結論…………………………………………………………………115
參考書目…………………………………………………………119
附錄………………………………………………………………12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公報
Ⅰ、中文
林品桐、陳文添、洪雪吟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王學新,《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 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
王學新,《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八)原住民系列之二 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省文獻會),2001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民國前十七年制民國三十四年)統計提要》1946年出版。(臺灣省政府主計處重印,1994年。)
Ⅱ、日文
中華民國37年(1948年),《涼山村辦公處『須知簿』》。
中華民國37年(1948年),《筏湾村『須知簿』》。
中華民國37年(1948年),《佳義辦公處『須知簿』》。
中華民國37年(1948年),《瑪家村弁公处『須知簿』》。
年代不詳,《瑪家鄉『須知簿』》。
臺灣總督府編,《總督府公文類纂》,台灣省文獻會典藏。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30年~昭和17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共九十五冊,臺一版,大正11~昭和1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臺灣總督府,《蕃人讀本編纂趣意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昭和20年,(臺北:南天,1997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日誌》,昭和19年,(臺北:南天再版,1994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昭和14年,(臺北:南天再版,1995年)。
臺灣教育研究會,《臺灣學事年鑑》,(臺北市:臺灣教育研究會),昭和15年4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理蕃概要追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3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五編,昭和8年~17年,(臺北:南天〔複刻本〕,1986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11~19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蕃人教育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9~1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教育所用唱歌教材集全》,(臺北:磯材藤太郎),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教育所用圖畫帖 教師用一~四集》,(臺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教育所略畫帖》,(臺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11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教育所用 國語讀本》,卷一~卷八(第一版),昭和3年3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國語教本教授書 全》,(臺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13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共計四冊,分為五編(臺北:南天再版,1995)大正7年-昭和13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警察》,(臺北:江裏口印刷工場),昭和6年~12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昭和6~12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警察及衛生統計書》,昭和2年、昭和3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警察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大正12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詔敕 令旨 諭告 訓達類纂》,(臺北:成文,1999),昭和16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理蕃之友發行),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綱要》,理蕃課,昭和14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概況》,昭和14年、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學務局,《蕃人讀本》,第一~二卷,(臺北:台灣日日新報社),大正4年。
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調查課,《蕃務官吏必攜》,(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本署調查課),明治44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理蕃概要》(東京)大正2年。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理蕃誌(上)》,大正13年。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理蕃誌(下)》,大正12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蕃務警察法》,(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44年。
台中廳蕃務課,《台中廳理蕃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3年。
花蓮港廳警務課理蕃係,《蕃地教育》,(5號,8~12號)昭和9~10年。
花蓮港廳警務課,《花蓮港廳警務要覽》,昭和9~11年。
花蓮港廳警務課,《花蓮港廳農業講習所要覽》,(花蓮:花蓮港廳警務課),昭和9年。
花蓮港廳理蕃係,《教育所經營當研究》,(花蓮:花蓮港廳理蕃係),昭和9~10年。
(二)報紙、雜誌
臺灣警察協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臺灣警察協會),(大正6年6月~昭和4年11月)。
臺灣警察協會《臺灣警察時報》,(臺北:臺灣警察協會),(昭和5年6月~17年12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友》,(第一卷~第三卷),昭和8~16年,(綠蔭書房複刻板第一刷,1993年)。
二、專書
Ⅰ、中文
Davidson J.A.,蔡啟桓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研究叢刊第107種,1972年。
Pickering W.A.,吳明遠譯,《老台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60種,1959年。
Tsurumi, E. Patricia,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Taiwan,1895-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1977.中譯本: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縣: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中村 勝 / 洪金珠,《山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一生》,(臺北:時報),1997年。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分會,《臺灣省山地教育實況調查報告書》第一期,(台北市:中國教育學會台灣省分會),1954年。
王家通,《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高雄市:復文圖書),1984年。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年。
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一步一腳印:台東縣珍貴老照片專輯》,(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台東縣政府,《耆老口述歷史叢書(十四)台東縣鄉土史料》,(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省通志-第一冊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1973年。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1998年。
矢內原忠雄著卅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的臺灣教育》,(臺南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年。
呂祖琛等著,《初等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1988年。
呂愛珍,《初等教育》,(台北:五南),1988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1992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之初等教育》,(台中:復文圖書出版),1983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林惠玉編,《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花蓮縣政府,《耆老口述歷史叢書(二十)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
花蓮縣政府,《續修花蓮縣志 卷十 自治行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陳素貞,《白色恐怖下犧牲的高山哲人高一生》,(臺北:新生版臺灣文藝),1994年4月。
陳秀淳〈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香),1998年。
鳥居龍藏原著卅楊南郡譯,《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1996年。
喜安幸夫著卅廖祖堯譯,《臺灣武裝抗日史》,(臺北:海王),1994年。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1996年。
楊亮功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教育學》,(台北:商務),1970年。
臺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編,《日據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1997年1月。
鄧相陽,《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臺北:玉山社),2000年。
鄧相陽,《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8年。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市:文英堂),1997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Ⅱ、日文
教育所,〈教育所經營上乃意見及我所实習团經营〉,(教育所發行),昭和10年3月。
上杉允彥,《日本統治時期「高砂族」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東南共同研究),1989年。
上沼八郎,〈臺灣教育史〉,收錄於梅根悟監修,《世界教育史體系2 日本教育史》,講談社,1975年。
丸井圭治郎,《撫蕃關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台北:台湾総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大正3年。
大江志乃夫等編,《近代日本史 殖民地2-帝國統治 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大津麟平,《治蕃記功》,明治43年。
大津麟平,《理蕃策原議》,大正3年。
中島太郎,《近代日本教育史》,(東京:岩崎),1972年。
李園會,《日本統治下台湾初等教育研究(上卷)(下卷)》,(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1981年。
奈須義質,《對蕃策》,明治35年。
岡野才太郎,《蕃務要領》,(台北:台湾日日新報社),大正元年。
岩城龜彥,《台湾蕃地開發蕃人》,明治33年。
近藤正己,《『理蕃友』別冊 解題‧總目次‧索引》,(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
近藤正己,《總力戰台灣:日本植民地崩壞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年。
持地六三郎,《台湾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大正元年。
持地參事官復命,《蕃政問題關取調書》,明治35年。
唐澤富太郎,《教科書歷史》,(日本:東京),1982年。
海後宗臣‧仲新,《教科書近代日本教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86年五刷。
寄田啟夫卅山中芳和編著,《日本教育史》,(京都:書房),1998年。
森 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東京:學藝圖書株式會社),1992年。
渡边編,〈蕃人教化一端〉,(銅門教育所發行),昭和10年3月。
鈴木作太郎,《台湾蕃族研究》,(臺北:臺灣史籍刊行會),昭和7年8月。
鈴本質編著,《臺灣學事年鑑》,(臺北:臺灣教育研究會),昭和15年。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戴國煇,《臺灣霧社事件峰起事件-研究資料-》,(東京:社會思想社),1981年6月。
藤崎濟之助,《臺灣蕃族》,昭和5年,(臺北:南天,1988年複刻板)。
鐘 清漢,《日本植民地下台湾教育史》,(東京:多賀出版株式會社),1993年。
三、期刊論文
Ⅰ、中文
山根幸夫撰卅吳密察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成果〉,《臺灣風物》第32卷第一期,1982年,頁23-58。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撫墾署始末〉,《台灣文獻》,第38卷第1期,1987年,頁203~243。
王雅玄,〈台灣原住民學校教育溯源-日治時期山地初等教育研究〉,《初等教育學刊》第七期,(台北:師範學院),1999年,頁155~172。
王學新,〈公文類纂內明治期台東地區原住民史料之介紹(下)〉,《臺灣史料研究》第十一號,1997年,頁87~112。
王學新,〈公文類纂內明治期台東地區原住民史料之介紹(上)〉,《臺灣史料研究》,第十號,1997年,頁104~116。
王學新,〈臺灣總督府檔案內原住民史料之介紹〉,《國史館館刊》第26期,1999年,頁313~343。
王學新卅傅寶玉,〈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內宜蘭地區史料之介紹-以原住民及教育史料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十六期,2000年,頁137~176。
何義麟,〈評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文化統合》〉,《新史學》11卷4期,2000年12月,頁131~137。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6期,1993年,頁48~57。
吳密察,〈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台灣」的一些檢討〉,《台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香,1994年),頁177~208。
吳密察,〈蕃地開發調查與「蕃人調查表」、「蕃人所要地調查書」〉,《台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歷史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1993年9月),頁209~262。
林一宏,〈八通關越嶺道東段四處駐在所遺址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二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2000年,頁205~207。
林正芳,〈一百年前的教育改革〉,《宜蘭文獻雜誌》第十五期,1995年,頁126~150。
松田吉郎(楊境任整理),〈日本統治時代臺灣原住民教育-中心議題是蕃童教育所〉,《史匯》,第二期,(桃園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年6月,頁58~63。
近藤正己著卅張旭宜譯,〈台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第111期,1995年,頁163~184。
近藤正已,〈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30期,1988年,頁40~54。
邱奕松,〈日治初期台灣山地教育之探討〉,《台灣文獻》,第七十四期,1996年,頁87~139。
柳本通彥著卅林淑惠譯,〈霧社證言--Obin Tadao 的半生(上)、(下)〉臺灣史料研究7、8期,1996年,頁152~172;頁167~181。
洪郁如,〈評介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 日本女性生活史(大正篇)」〉,《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五期,1997年,頁249~263。
范燕秋,〈疾病 邊緣與文明化的身體-以1895~1945宜蘭泰雅族為例〉,《台灣史研究》,五卷一期,1999年,頁141~175。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著,〈日本的台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上)、(下),《當代》87、88期,1993年,頁50-61;頁70~87。
張旭宜,〈山地開發現狀調查與「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介紹〉《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頁309~345。
莊永明等企畫執行,〈吳雍‧雅達烏猶卡那(1908~1954)〉,《島國顯影3》,(台北:財團法人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1997年),頁301~339。
許佩賢,〈從戰爭期教科書看殖民地「少國民」的塑造〉,《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一期,1996年,頁63~93。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回顧老臺灣 展望新故鄉 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2000年5月。
許雪姬,〈評介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 日本女性生活史(明治篇)」〉,《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年,頁351~361。
陳文媛〈日據時代下原住民教育的展開〉,《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一期(上冊),2000年,頁93~105。
陳奇錄,〈「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與台灣土著研究〉,收入氏著《台灣土著文化研究》,(聯經出版),1992年,頁473~489。
陳培豐,〈重新解讀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7:2,2001年6月,頁1~49。
曾玉昆,〈日據時期歷任台灣總督小傳及施政概述〉,《史聯雜誌》,第十四期,(臺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9年,頁63~83。
黃智慧,〈殖民地時期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官學並行的學術傳統的形成〉,《「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7年),頁143~195。
劉書彥,〈探究日本語教科書中殖民統治者對台灣社會之觀點〉,《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1996年,頁15~53。
劉斌雄,〈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期,1975年,頁5~17。
鍾淑敏,〈日據初期臺灣殖民體制的建立與總督府人事異動初探(上)1895-1906〉,《史聯雜誌》第十四期,(臺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9年),頁84~96。
藤井志津枝,〈一九三0年霧社事件之探討〉,《台灣風物》,第二期,1984年,頁61~83。
藤井志津枝,〈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先住民「教化」與「同化」(1895-1915)〉,成大歷史系,《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89年),頁427~448。
Ⅱ、日文
上杉允彥,〈日本統治完成期「高砂族」支配政策村落(1)-『須知簿』史料見-〉,《高千穗論叢》第25卷3號,(高千穗商科大学商学会,1990年),頁81~150,。
上杉允彥,〈日本統治完成期「高砂族」支配政策村落(2)-『須知簿』史料見-〉,《高千穗論叢》第25卷4號,(高千穗商科大学商学会,1991年),頁33~100。
上杉允彥,〈日本統治完成期「高砂族」教育 1‧2-花蓮港厅中心-〉《高千穗論叢》63(1),(2),(高千穗商科大学商学会,1988年7月,12月),頁45~147;頁103~169。
小島麗逸,〈日本帝国主義台湾山地支配-霧社蜂起事件-〉,收錄於戴國煇,《台湾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資料-》,(東京:社会思想社,1981年),頁47~83。
山本多佳子,〈日本帝国主義下の台湾における「理蕃政策」〉,《季刊現代史》,第8号,(東京:現代史会,1976年12月),頁247~260。
山路勝彥,〈国語演習会饗宴-皇民化政策下台湾教育所子-〉,《人文學報》第82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9年3月),頁19~116。
中野裕也,〈植民地統治下-台湾原住民村落日本語教育史〉,《慶應義塾大学日吉紀要 言語‧文化‧-》,No.19,1997年,頁34~53。
北村嘉惠,〈「蕃童教育所」普及過程台湾先住民社变容〉、,《教育史学会紀要》,第43集,(東京:日本教育史学,2000年),頁150~174。
宇野利玄,〈台湾「蕃人」教育-霧社峰起皇軍兵士道〉,《展望》,第196号,1975年4月,34~52。
宇野利玄,〈台湾「蕃人」教育〉收錄於戴國煇《台湾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資料-》,(東京:社会思想社,1981年),頁84~113。
沖東介,〈文化を亡ぼした教育-日本の台湾山地教育から-〉,《思想科學》,第6次122號,1980年9月,頁104~115。
松田吉郎,〈「理蕃友」見台湾原住民教育關係史料〉,《台灣史研究》,第13號,(台北:1997年),頁105-116。
松田吉郎,〈豬月勞束国語伝習所について〉,《教職課程研究》第8集,(日本:姬路獨協大学教職課程研究室,1998年3月),頁37~52。
松田吉郎,〈「蕃人」公学校ついて-明治38年から大正6年まで-〉,《教職課程研究》第9集,(日本:姬路獨協大学教職課程研究室,1999年3月),頁122~134。
松田吉郎,〈日本統治時代台湾「蕃童教育所」-「蕃童教育標準」制定期中心-〉,《兵庫教育大学研究紀要》,第49卷第二分冊,(日本:兵庫教育大学,1999年),頁39~45。
松田吉郎,〈阿里山族戦前‧戦後-‧氏-中心-〉,《兵庫教育大學研究紀要》,第20卷第二分冊,(日本:兵庫教育大学,2000年2月),頁79~93。
松田吉郎,〈「蕃童教育所」修身教育〉,《伝統と創造 第三部 社会伝統創造》(非売品),(日本:株式会社 人文書院,2000年3月),頁13~146。
松田吉郎,〈撫墾署‧辨務署時代原住民教育〉,《中國歴史経済》,(日本:東洋経済史学会,2000年),頁97~125。
松田吉郎,〈佛教布教師原住民教化事業〉,《現代台湾研究》,第19號,(日本,兵庫教育大學,2000年),頁20~33。
松田吉郎,〈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高砂族国語講習所について〉,《教職課程研究》第11集,(日本:姬路獨協大学教職課程研究室,2001年3月),頁107~124。
松田吉郎,〈「理蕃五箇年計画」時期の原住民教育〉,《教職課程研究》,第10集,(日本:姬路獨協大学教職課程研究室,2001年3月),頁85~101。
松田吉郎,〈台東国語伝習所〉,《学校教育学研究》,第11卷,(日本:兵庫教育大学,2001年),頁53~62。
松澤員子,〈日本の台湾支配と原住民の日本語教育-パイワ社会におけるカタカナの受容 〉,收錄於栗本英世‧井野瀬九美惠編,《植民地経験》(京都:人文書院,1999年),頁236~345。
前田均,〈日本統治下台湾蕃童教育所女性補助教員聞取〉,《天理大学学報》183,(天理大学人文学会,1996年9月),頁239~246。
陳淑瑩,〈高砂族日本語教育—『教育所用國語讀本』中心—〉,《久留米大学大学院比較文化研究論集》,2001年,頁93~108。
国府種武,〈台湾高砂族教育〉,《法政大学文学部紀要》,第11号,(東京:法政大学文学部,1965年,)頁127~145。
桜井隆,〈霧社事件前後の日本語教育〉,《獨協大学教養諸学研究》第26卷,獨協大学学術研究会,1991年10月,頁25~40。
Ⅲ、英文
Tsurumi, E. Patricia.〝Educ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Modern Asian Studies, 13(1979),pp.617~641.
Tsurumi, E. Patricia.〝Colonial Educ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In Ramon Myers and Mark Peattie,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pp.275~311.
四、學位論文
方文振,〈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研究〉,(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2000年10月。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台大歷史所博論),2001年11月。
李志真,〈伊澤修二與國語政策-建言之始末與其影響〉,(淡大日研所碩論),1999年。
李崇僖,〈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台大法研所碩論),1996年。
李敏慧,〈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師大地理系碩論),1997年。
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成功大學歷史所碩論),1998年。
胡曉俠,〈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所碩論),1996年。
張旭宜,〈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大歷史所碩論),1995年。
張壽山,〈日據時代台灣國民教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碩論),1959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台大歷史所博論),2001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郭錦慧,〈「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臺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瑛,〈從「部落民」到「國民」:日據時期高砂青年團的教育性格〉,(清大社人所碩),1998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東海歷史所碩論),1988年。
鍾淑敏,〈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台大歷史所碩論),1988年。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3-1-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