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9 、訪客IP:3.149.235.175
姓名 陳建宏(Chien-Hu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所研究的範疇為臺灣區域史,選擇地點為桃園縣大溪鎮,試圖以該鎮的
重要寺廟-「普濟堂」作為研究地方社會的主軸,並針對一間「地方公廟」之形
成過程進行探究。在研究其興起因素及發展策略時,本文所觀察的視角著重於其
整體性及長期性的變化,從自然環境、土地拓墾、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產業
交通、宗教活動、地方菁英以及一般民眾的生活型態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普濟堂
興起及發展之時空背景與社會概況,並將其置於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發展脈絡下
論述,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
當地宗教活動的地域特色。
從筆者所掌握的各項資料看來,普濟堂之興起應是得力於日治初期極盛的鸞
堂活動,而幾位重要地方菁英亦扮演極重要角色,尤其是從鸞堂轉換為地方廟宇
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領導階層產生了大幅變動。而在廟宇建築落成
後,呂建邦、江健臣等建廟發起者,卻取代了原有的鸞堂成員,順勢成為普濟堂
的經理人,而江、呂兩家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下一代。
隨著普濟堂祭祀範圍的不斷拓展,宗教活動的持續熱絡,至民國五十年代的
廟宇重建之際,普濟堂的緣金來源及祭祀網絡均已涵蓋大溪全鎮,進而成為大溪
境內的地方公廟。至於大正年間肇始並延續至今的關聖帝君繞境活動,則成功地
將該廟的宗教活動與地方社會結合,透過各社團的表演活動,使得境內不同性質
的居民齊聚一堂,加以繞境活動每年之定期與反覆操作,使其深植人心,進而轉
化為大溪本地專屬的「生活經驗」,並形成維繫普濟堂與居民之間情感的重要管
道。
關鍵字(中) ★ 地方社會
★ 公廟
★ 普濟堂
★ 大溪鎮
★ 繞境
關鍵字(英) ★ Local Temple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名詞定義 3
第三節 研究回顧 8
第四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3
第一章 大溪早期的地方社會(1902 年以前) 24
第一節 自然環境 24
第二節 土地拓墾與聚落發展 33
第三節 產業與交通 44
第四節 人口結構 57
第五節 寺廟與祭祀活動 69
第二章 普濟堂的興起(1902-1908) 84
第一節 創立之緣起 84
第二節 扶鸞與宣講 99
第三節 地方菁英的參與 108
第三章 普濟堂發展(1909-2001) 125
第一節 地方社會的轉變 127
第二節 管理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151
第三節 宗教活動與慈善事業 172
第四章 關帝聖君誕辰繞境活動 188
第一節 緣起與發展 189
第二節 社團與社團聯誼會 198
第三節 繞境過程 211
結論 226
附錄:繞境活動與地方民眾 229
參考書目 245
參考文獻 一、史料部分
1、【地方志書】
大溪郡,《大溪郡要覽》,1932。
竹東郡役所編,《竹東郡勢要覽》,1937,臺北:成文,1985。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臺北:南天,1997。
吳振漢主持,盧秀華、陳世榮、徐一智、顏昌晶、黃偉雯、王世駿等纂修,《大
溪鎮誌》尚未出版,1999-2003。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1717,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林百川,林學源著,《樹杞林志》,189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桃園廳編纂,《桃園廳志》,桃園廳,1906,臺北:成文,1985。
陳培桂,《淡水廳志》,1871,臺北:大通書局,1987。
富永編,《大溪誌》,新竹州:大溪郡役所,1944,臺北:成文,1985。
菅野秀雄著,《新竹州沿革史》,1938,臺北:成文,1985。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174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鄭用錫纂輯,《淡水廳志稿》,(道光中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2、【檔案、統計書、調查書、人物名鑑】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大溪街役場編,《大溪街街勢一覽》,1938,臺北:成文,1985。
大溪鎮戶政事務所提供,《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冊號001-060;《除戶簿》冊號
61-341;《改姓名除戶簿》冊號342-343;《寄留簿》冊號344-354。
大溪鎮戶政事務所編,《戰後各年度戶籍人口統計報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桃園縣大溪鎮寺廟臺帳》,出版資料不詳。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臺灣總督府管內堡里街庄土名表》,出版資料不
詳。
內藤素生編纂,《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日向順諦編,《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編篡部,1939。
尾部仲榮編,《臺灣各地視察要覽》,1930,臺北:成文,1985。
杉浦和作編纂,《新竹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編篡部,1929。
杉浦和作編纂,《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1。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持地六三郎,<蕃政問題に關する取調書(持地參事官復命)>,出版狀況不詳,
臺大圖書館館藏。
桃園縣政府主計室編,《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 1951-2001。
桃園廳,《桃園廳寺廟調查書》,出版資料不詳。
桃園廳庶務課,《桃園廳產業統計》,桃園廳,1917。
桃園廳編,《桃園廳統計書》,1918。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第三冊),臺北:淡新檔案校註出
版編輯委員會,1995。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州,1938,臺北:成文,1985。
新竹州,《新竹州社會事業要覽》,出版者不詳,1939-1942。
新竹州,《新竹州統計一覽》,1933,1938。
新竹州,《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新竹圖書
刊行會,1935。
新竹州內務部, 臺灣產業組合協會新竹州支會編,《新竹州產業組合要覽》,
1931-1940。
新竹州內務部地方課編,《新竹州下の社會事業概況》,新竹州內務部,1925。
新竹州役所編,《新竹州要覽》,1923-1940,臺北:成文,1985。
新竹州役所編,《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1928-1933,1935-1940,臺北:
成文,1985。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新竹州總務部總務課編,《新竹州管內常住戶口》,新竹
州役場,1928- 1942。
新竹州編,《新竹州統計書》,1923-1941。
新竹州編,《新竹州勢一覽》,新竹州,1934 –1938。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1920,1925-1930。
圖書刊行會編,《新竹州商工名鑑》,新竹:新竹圖書刊行會,1930。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商工便覽》(下),臺中廳:臺灣新聞社,191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大通書局,198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清德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
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0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臺灣總督官房
臨時國勢調查部,1932-1933。
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藏。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藏。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1944,臺北:成文,199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
1926,1942。
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著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日日新報社,
1921,臺北:成文,1999。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00。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等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
北:臺灣總督府,1903-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纂,《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
行所,1928。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六
年(1917)刊本,臺灣:捷幼,199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工場名簿》1940-194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臺灣工場通覽》。
臺灣總督府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臺北:成文,1999。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1918,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土地申告書》,出版年不詳,臺灣省文獻會藏。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黃智慧執
行主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1917,臺北: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1996。
劉銘傳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劉壯肅公奏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8)
刊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住居及戶口等)》,
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東京初版,1911,臺北二刷:南天,199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初版,1911,臺北二刷:
南天,1995。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出版年不詳。
3、【報紙】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社,《中國時報》。
桃園廳,《桃園廳報》。
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發行,《臺灣新民報》。
新竹州編,《新竹州報》,臺中:臺灣新聞報社。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新報社,《臺灣新報》。
臺灣農友會編,《臺灣農事報》。
聯合報社,《聯合報》。
4、【碑碣、地圖、照片】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大正十年(1921)~昭和三年(1928)調製,《日治時代二
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1999。
江健臣撰,<江氏濟陽堂序>,大正四年(1915)舊曆十一月初一,全文刻於濟
陽堂右側牆上。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中
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邱秀堂編著,《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普濟堂修建各界樂捐者芳名及開支公告(自民國五十一年正月至仝五十五年底
止其間)」,刻於普濟堂左側太歲殿兩邊牆上。
臺灣分館藏,《北部臺灣寫真帖》,微卷,191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1906,臺北:遠流,1996。
「蓮座山鐘鼓會」,明治四十四年(1911),原碑文刻於蓮座山觀音寺虎邊廂房牆
上。
5、【其他】
Davidson, James W.,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 1903),蔡
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1903,臺北:臺灣銀行,1972。
Imbauel-Huart, C.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
大嵙崁公學校總務課,《大嵙崁公學校沿革誌》,手抄本,逐年記載,現藏於大溪
國小校史館。
日本參謀本部編,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
1904,臺北:遠流,1995。
王世慶彙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現藏於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與傅斯年圖
書館善本室。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 1996。
全國中等學校地理歷史科教員協議會編,《臺灣旅行報告》,1932,臺北:成文,
1985。
近衛師團軍醫部,《近衛師團征臺衛生彙報》,1895。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族譜》,臺北:南天,1994。
新竹州編,《桃園大圳》,1924。
臺灣番族調查會編,《臺灣番族慣習研究(第一卷)》,臺北:南天,1995(1921)。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吳文星、鄭瑞明譯編,《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
獻會,1984。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名辭典》,據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版改訂,東京都:
日本圖書,1989。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編者,1924。
二、專書
Bonnewitze, Patrice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城邦文
化,2002。
Duara, Prasenjit(杜贊奇)著,《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翻譯及出
版,1994。
Esheric, Joseph W. & Mary, B.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Gilbert, Felix & Graubard, R. Stenphen 原著,李豐斌譯,《當代史學研究》,臺北:
明文,1982。
Ladurie, Emmanuel Le Roy (勒華拉杜里)著,許明龍譯,《蒙大猶 : 一二九四-
一三二四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臺北:麥田,2001。
Sangren, P. Stev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Shafer, Jones Robert 原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1990。
Skinner, G. William 著,史建雲,徐秀麗譯,《中國農村的市場與社會結構》,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Weller , Robert P. ,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1987)。
大溪鎮公所,《桃園縣大溪鎮概況》,1957。
中原大學建築所,《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成果報告書)》,桃園文化中心,
1999。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1921,臺北:眾文,1987。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1996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見川、范純武、柯若樸主編,《民間宗教》第三輯:中國近現代民間教門‧媽
祖專輯,臺北:南天,1997。
王見川編《民間宗教》第一輯:民國時期的教門專輯,臺北:南天,1997。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1971。
白井朝吉、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東臺灣新報社臺北支局,1939。
石再添等合著,《地學通論(自然地理概論)》,臺北: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192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臺灣寺廟大觀-朝聖的足跡》,臺北:道觀,1989。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印出版,《海峽兩岸道教科儀交流記實》,1991。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1987。
汝信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重慶出版社合編《社會科學新辭典》,
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1988。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2000。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1994。
艾耆,《大溪鎮誌》,大溪鎮公所,1981。
何鳳嬌,《臺灣省警務處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編》,臺北:國史館,1996。
何鳳嬌,《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臺北:國史館,2001。
余光弘,《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1986。
吳騰達,《臺灣民間藝陣》,臺北:晨星,2002。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1995。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1999。
李乾朗,《臺灣的廟宇》,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6。
李乾朗,《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1996。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林一宏, 張朝博, 楊秋煜撰文,《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成果報告書)》,桃
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1999。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第四輯,臺北:武陵,199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明德,《匾聯文化: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
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林明德總編輯,《桃園縣口述歷史: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
化中心,1999。
林品桐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及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2001。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會承,《(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林會承主持,《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
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87。
林會承主持,《桃園縣大溪老街、臺北縣三峽老街、新竹縣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
調查與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89。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1997。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德友會發行,1940,臺北:南天,1991。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舊劇與新劇》,臺北:自立晚報
文化出版部,1992。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2001。
洪惟助、徐亞湘主持,《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畫報告書》,桃園縣立
文化中心,1995。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期における台灣寺廟整理問題》,天理市:天理教道友社,
1988。
席汝輯,《臺灣的社會發展》,臺北:東大圖書,1989。
徐亞湘,《大溪鎮參與廟宇慶典活動之社頭調查計畫報告書》,桃園:大嵙崁文化
促進委員會,1995。
徐裕健、蕭百興、林孟章,《桃園縣第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修護工程工作報告
書暨施工紀錄》,桃園:桃園縣政府,2003。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修,《桃園縣誌》,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1969。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大溪唐木家具專輯》,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86。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我的家鄉-大溪鎮》,桃園縣政府,1995。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政府擬定,《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97。
張珣、江燦騰主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2001。
曹玉文著,《社會發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上海:商務書局,1940,臺北:商務,1986。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
陳正祥,《臺灣地形》,臺北:南天,1993。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91。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
彭明輝,《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板橋:北縣文化,1996。
黃文博,《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2000。
黃俊銘主持,《桃園地區日治時期建築構造物、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
黃厚源,《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文獻第二期,桃園:桃園縣政府,1994。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黃淑芬編輯,《神恩‧豆香‧木器馨》,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2001。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國史館,1995。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黃慶生,《寺廟經營與管理》,臺北:永然文化,2000。
溫振華、戴寶村著,《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臺灣地區雨量紀錄-北部地區》,臺北:經濟
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89。
詹素娟,張素玢撰,《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001。
詹德筠編著及出版,《大溪煤礦誌》,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增印,1997。
鈴木清一郎撰,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臺灣日日新
報社,1934,臺北:眾文,1978。原名:《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
心,1994。
管歐,《地方自治》,臺北:三民,1996。
臺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編印,《日據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199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特藏-日據時期檔案簡介》,2000。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及出版,《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200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樟腦》,臺北:臺灣銀行,1952。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83。
劉道義,《臺灣新地理:我國行政區的規劃與設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北:臺原,1994。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東京:明治聖德記念學會,1935,臺北:古亭書屋,
1975。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都:同成社,1994。
鄭志明,《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1998。
魯愚等編,《關帝文獻匯編》第一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賴志彰主持,《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頁79。
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城邦
文化,1998。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臺北:
國史館,1999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北: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1965。
薛琴、黃俊銘主持,《桃園縣三級古蹟大溪齋明寺調查研究暨整體修復計畫》,中
原大學,2002。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羅烈師,《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縣文化局,2001。
三、論文
1、【學位論文】
Sangren, P. Steven“A Chinese Marketing Community: An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Ta-ch'i Taiwan."Ph.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0.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成功
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毛玉華,<大溪的產業與開發>,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 年-1935 年)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淑慈,<清代臺灣之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7。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
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中
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范佐東,<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布與運作機制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碩士論文,1997。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高怡萍,<澎湖離島果葉村的犒軍儀式與儀式象徵>,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
文,1992。
張朝博,< 1945 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之構成與發展>,中原大學建築所
碩士論文,1999。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的建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
陳兆南,<宣講與唱本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陳秀蓉,<戰後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1945-19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薏平,<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以供桌為例>,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5。
黃大展,<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
論文,1999。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楊秉煌,<大溪地區傳統建築的地理研究>,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
楊秋煜,<大溪的「店」之空間構成探討>,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9。
蔣玉嬋,<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
>,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央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期刊論文】
Alitto,Guy,<論目前在西方的中國地方史研究的趨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集刊》12,1983,頁439-444。
Katz, Paul R.,“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暗訪at Hsin-chuang's Ti-tsang An 地藏庵",《民俗曲藝》130,2001,
頁57-124。
Katz, Paul R.,“Morality Books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收錄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4,1996,頁203-240。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
1993,頁141-175。
山田賢,<中國明清時代史における「地域社會論」の現狀ど課題>,《歷史評
論》580,1998,頁40-53。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
《暨南史學》2,1999,頁39-57。
山根幸夫著、吳密察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附記:臺灣慣習研究會)
>,《臺灣風物》32:1,1982,頁50-53。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與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
衰>,《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頁349-380。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
直字120,1997,頁71-92。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的臺灣鸞堂>,《臺北文獻》直字112,1995,頁49-84。
王見川,<略論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臺北文獻》直字119,
1997,頁255-261。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
頁1-10。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與民間之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22(下),1993,頁255-261。
李文良,<臺灣林野研究關係資料介紹--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
類纂》>,《臺灣史料研究》9,1997,頁162-173。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9,1960,頁
14-29。
林世山,<大溪家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手工業》65,南投:台灣省
手工業研究所,1998。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2,1986,頁53-114。
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990,頁
41-104。
林會承,<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999,頁
41-96。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頁191-205。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
>,《臺灣史研究》8:1,2001,頁1-39。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考察>,
《臺灣風物》40:4,1990,頁1-68。
洪麗完,<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
>,《臺灣文獻》41:2,1990,頁63-92。
康豹,<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2000,頁
83-100。
康豹,<寺廟與大溪地方社會之建構>,收入中央大學歷史所編彙及出版 ,《史
匯》5,2001,頁206-208。
張珣,<大甲鎮瀾宮進香團內部的神明會團體>,《民俗曲藝》53,1988,頁47-64。
莊英章,<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簡介>,《臺灣風物》53:1,1985,
頁91-104。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
1978,頁59-68。
連瑞枝,<從鄉紳到地方精英(From Gentry to Local Elite)-兼評Joseph W.Esheric
and Mary B Rankin , eds. ,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收入中央大學歷史所編彙及出版,《史匯》
3,1999,頁283-297。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民
俗曲藝》138,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2,頁241-277。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
域發展之關係>,收入中央大學歷史所編彙及出版《史匯》3,1999,頁1-34。
陳清香,<大溪齋明寺的傳承宗風>,《中華佛學學報》13,2000,頁307-322。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5:6,1954,頁37-42。
森正夫,<中國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視點>收錄於《名古屋大學文
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8,1982,頁201-223。
程士毅,<軍工匠人與臺灣中部的開發問題>,《臺灣風物》44:3,1994,頁
15-17。
黃師樵,<臺灣名勝大溪拓墾的史話>,《臺灣文獻》24:4,1974。
黃紹恆,<簡述北部臺灣樟腦製造史>,《竹塹文獻雜誌》11,1999,頁74-87。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1995,
頁5-49。
楊宗惠,<小區域內部人口分布的時空變化:大溪鎮的個案研究>,《師大地理
研究報告》14,1998,頁79-107。
溫振華,<施堅雅(G. W. Skinner)的中國市鎮研究介紹>,《教學與研究》3,1981,
頁155-184。
溫振華,<神明會資料與清代臺灣鄉村研究-臺中縣石岡鄉舉例>,《臺灣史田
野研究通訊》19,1991,頁51-55。
溫振華,<評介余光弘著 <媽宮的寺廟>>,《臺灣風物》39:3,1989,頁183-187。
劉守本,<臺灣煤礦開發與現況>,《能源報導》,1996 年10 月號,頁3-6。
劉其偉編譯,<地域社會-泛論文化人類學之15>,《藝術家》30:6,1990,
頁204-205。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1963,頁102-120。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1989,頁93-97。
黎志剛、杜榮佳、何永盛,<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近代中國史研究通
訊》11,1991,頁115-130。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1860-1894)>,《臺北文獻》66,1984,頁
127-317。
戴寶村,<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師大歷史學報》13,1985,頁303-310。
簡秀珍,<羅東福蘭社與震安宮--日治時期北管戲曲社團與寺廟間的互動關係
>,《宜蘭文獻雜誌》16,1995,頁88-102。
藍植銓,<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
研究通訊》2,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1999,頁59-73。
顏芳姿,<鹿港的王爺暗訪初探>,收錄於《鹿港暑期人類田野工作教室論文
集》,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3,頁79-108。
蘇明宇,<五十年來臺煤政策演變>,收錄於臺煤出版委員會,《臺煤特刊》,臺
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8。
3、【會議論文】
Gallin, Bernard and Rita S. Gallin,“Folk Religion as a Mobilizing Identity:The Ta
Shih Kung Temple in Taipei"收錄於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
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1,頁183-204。
余光弘,<鹿港天后宮的影響範圍>,收錄於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
國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455-470。
林茂賢,<鑼鼓喧天話北管-北管戲曲與臺灣社會>,《竹塹生命史研討會會議
手冊》,新竹市政府,2001,頁51-62。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
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頁113-146。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
討會」抽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頁77-131。
鍾淑敏,<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收錄於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編印,《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1994,頁137-155。
四、其他(地方文史資料)
<大溪鎮仁義里七十五年度里民大會提案報告表>,1986,提案人張慈堯、連署
人曾富成、劉碧蓮。
三層福安宮戊午年慶成建醮委員會編輯,《三層福安宮醮誌》,1979。
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網頁 http://dvcga.idv.tw/ds/page/dchsmaster.htm。
大溪鎮普濟堂,《普濟堂慶成建醮紀念特刊》,桃園:京杭出版社,1966。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大溪鎮普濟堂九十年慶典籌備會議資料>,2001;
<大溪鎮普濟堂九十一年慶典籌備會議資料>,2002。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第五次信徒大會決議修正,《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
員會章程》,1996。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章程》,1983。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普濟堂關聖帝君建廟一百週年紀念>,2001。
大溪鎮普濟堂,《普濟堂弘道寶籙》,臺北:母懿堂,1986。
大溪鎮瑞源宮管理委員會編印,《瑞源宮簡介》,出版年代不詳。
不著撰者,〈桃園縣大溪鎮內柵仁安宮沿革〉,無出版資料。
不著撰者,<三角湧祖師公廟簡介>,無出版資料。
江宗煥先生提供,江宗盛編,<江姓族譜>。
江應溫先生提供,<江仕香公渡臺及子孫系統概況>,<祭祀公業江世流公派下
全員系統表>。
呂芳谷先生提供,<祭祀公業呂達川派下員系統表>。
呂芳澧,<大溪鎮普濟堂沿革誌>,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1983。
呂芳澧編修,《呂氏族譜》,大溪:1996。
沈琳容撰寫,《大溪中庄福德宮廟誌》,益響實業有限公司、縉隆實業有限公司印
贈,出版時間不詳。
林添福,<桃園縣大溪鎮普濟堂簡介>,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1995。
林添福造報,《桃園縣大溪鎮普濟堂信徒異動名冊》,1996、2000、2002。
桃園景福宮祈安建醮委員會編印,《景福宮祈安建醮紀念誌》,1973。
桃園縣大溪鎮復興宮管理委員會編印,<復興宮沿革簡介>。
桃園縣政府網站:統計速報部份,本縣鄉鎮市土地、人口、預算概況(九十三年
四月底),http://www.tyhg.gov.tw/statictis/B/default.htm。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縣大溪鎮仁和宮董監事會編印,<仁和宮沿革>,出版年代
不詳。
陳沐集先生提供,<永昌宮沿革誌>,2002。
陳美桂、呂紹雄採訪,《黃氏祖譜》微卷,年代不詳,現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鍵泉,<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紀錄>,普濟堂
編印,1983。
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大溪鎮普濟堂第九次信徒大會會議記錄》,2000。
普濟堂總務蔡永昌先生提供,<2002 年普濟堂慶典遊行路線圖>。
普濟堂總務蔡永昌先生提供,<普濟堂現有社團表>。
黃建義先生個人網站,達文西瓜網站:http://dvcga.com.tw/
黃炳和先生提供,<前清開墾烏塗窟先輩 黃龍安昆仲略傳>,無出版資料。
黃炳和先生提供,<興建龍山寺緣起>,無出版資料。
黃炳和先生提供,<龍山寺簡介>,無出版資料。
江庭遠編,《江氏大族譜》支派說明,臺中:新遠東,出版年不詳。
廖希珍,<大嵙崁沿革誌>,未刊稿,明治四十二年(1909)。
廖明進,《大溪風情》,桃園縣大溪鎮:和平禪寺基金會。
福仁宮管理委員會編印,《大溪福仁宮沿革簡介》,2002。
閱讀大溪網站:http://www.dashi.gov.tw/index-1.htm。
鍾隆介撰,<祭祀公業鍾善敏派下系統表>,手稿影印,1985。
簡祺偉先生提供,<三層福安宮與來台媽祖﹝老媽祖﹞沿革簡介>,無出版資
料,2002。
指導教授 康豹、吳振漢
(Paul R. Katz、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4-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