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 專書
1.《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共青團專題論文集》,[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 事會秘書處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5年。
2.copper John 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Chin Hungdahed, China and Taiwan Issues, New York : Praeger, 1979
3.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秘書處編,《女青年工作之理論與實施》,[出版地不詳]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秘書處,1944年。
4.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秘書處編[重慶],《三民主義青年團七年來團務工作總報告》,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秘書處,[出版年不詳]。
5.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支團部所屬分團重要幹部被累真象調查表》,[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4年。
6.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支團部所屬各地方分團公作人員名冊》,[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4年。
7.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會》,[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4年。
8.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三民主義青年團團史資料第1輯初稿》,[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6年。
9.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外國民族英雄史話》,[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1年。
10.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訓練法規與計劃》,[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0年。
11.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團長革命哲學》,[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1941年。
12.三民主義青年團浙江之團部幹部人員通訊處[編輯],《青年動態 [縮影資料]》,杭州,青年動態社,1940年。
13.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市,中央日報出版部,1991年,八版。
14.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編,《一直向前走 : 主任對幹部的指示》,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1965年。
15.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編,《青年成功之路》,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1969年。
16.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編,《飛躍青春40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40週年團慶特刊》,臺北市,國科會科資中心,1993年。
17.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編,《綠旗飄揚三十年》,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1982年。
18.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編,《認識敵人》,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1971年。
19.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工作概況》,台北:救國團總團部印,1984年7月。
20.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團務工作實錄》,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1982年10月31日。
21.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團務通訊》,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部,1954年。
22.日本文摘編譯中心編/簡正聰等譯,《日本人看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市,故鄉出版社,1988年,日本文摘書選;26初版。
23.王力行,《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4年。
24.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臺北市,近代中國,1998年。
25.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0年。
26.王覺源,《留俄回憶錄》,三民書局,1969年,第18頁。
27.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出版:自由時代發行, 1980年初版。
28.民眾日報社,《美麗島事件始末》,臺北市:民眾日報社臺北管理處, 1980年。
29.江南,《蔣經國傳》,臺北市,真相叢書,1993年初版。
30.江南,《論蔣經國和他的著作》,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出版,1976年,初版。
31.行政院新聞局輯,《堅苦卓絕繼往開來,貫徹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反共復國之訓示》,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出版,1988年。
32.余建業,《回首來時路 : 救國團與我》,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1999年。
33.克萊恩(Ray S.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初版。
34.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下冊),臺北市 : 遠東,1984年,第1715頁。
35.李玉貞,《蔣經國旅蘇生活秘聞─十二春秋愛與恨》,大陸北京市,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1994年。
36.李松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93年,[臺北縣]新店市/學欣經銷初版。
37.李松林、陳太先著,《蔣經國大傳》,大陸北京市,團結出版社出版,2002年。
38.李敖,《蔣經國研究》,臺北市,真相叢書,1991年五版。
39.李敖,《論定蔣經國》,臺北市,真相叢書,1989年再版。
40.李雲漢,《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41.蔡石山,《西洋史學史》,臺北市:環球,,1996年,二版。
42.李雲漢,蔡相煇,《蔣中正先生在臺軍事言論集》,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4年初版。
43.李達,《李煥與台灣》,台北市:風雲論壇,1989年初版。
44.李達,《蔣經國與台灣》,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98年。
45.周玉蔻,《蔣方良與蔣經國》,臺北市 : 麥田出版,1993年初版。
44.易孟醇編輯,《蔣經國自述》,大陸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
47.林玉體,《師生之吼:一九八七臺灣教育批判》,高雄市:敦理出版社, 1988年初版。
48.林蔭庭,《追隨半世紀 :李煥與蔣經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1月15日二版。
49.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50.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出版,1998年,初版。
51.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台灣未來領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6年。
52.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台灣現勢》,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5年。
53.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安全挑戰》,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4年。
54.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接班動向》,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4年。
55.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總統班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5年。
56.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中央》,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6年。
57.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權力核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3年。
58.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浮雕─蔣經國來台後的幾個時代》,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1985年,二版。
59.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變法維新》,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1987年,聯豐總經銷初版。
60.倪炎元,《南韓與臺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作者自印,1993年。
61.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密辛》,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1961年11月,第45頁。
62.馬雷波編,《蔣經國傳─由縣令到相國》,臺北市,隴右絳帳堂出版,1972年。
63.高明輝口述,《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商周文化發行:農學社總經銷,1995年。
64.參閱殷海光,《政治與社會》(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65.參閱鄒魯,《中國國民黨概史》,台北正中出版社,1997年。
66.國史館,《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五輯,台北:國史館,1988年。
67.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1993年。
68.張炎憲,《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二、四、五冊,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
69.張耀曾、岑德彰編,《中華民國憲法史料》,臺北縣永和市:文海, 1981年。
70.曹聚仁,《蔣經國論》,臺北市,一橋出版社出版,1997年,初版。
71.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臺北市,文英堂出版,1997年。
72.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 : 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市:正中出版社,1986年。
73.郭紹儀,《蔣中正與青年》,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頁216。
74.陳湘君撰,《中國民主憲政的導師─蔣經國先生》,臺北市,白雲文化出版社出版,1978年。
75.陳辭修講述,《三民主義青年團之性質及其展望》,[出版地不詳],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宣傳處,1939年。
76.陶涵(Jay Taylor)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初版。
77.彭哲愚、嚴農著,《蔣經國在莫斯科》,臺北市,中原出版社出版,1987年,二版。
78.彭懷恩,《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年。
79.彭懷恩,《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3年。
80.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81.彭懷恩,《比較政治--當代各國政體導讀》,台北:洞察出版社,1986年。
82.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
83.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84.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年。
85.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0年。
86.彭懷恩,《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87.彭懷恩,《朝向高層之路》,台北:洞察出版社,1986年。
88.彭懷恩,《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89.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
90.陽春,《蔣經國外傳》,臺北市 : 新潮社出版/貿元代理,1993-1994年初版,第35頁。
91.馮滬祥,《蔣經國先生的思想與精神》,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1990年,初版。
92.賈嵩麓,《蔣總統革命思想》,臺北市:黎明文化,1974年。
93.漆高儒,《廣角鏡下的蔣經國》,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2001年,[臺北縣]中和市 成信文化總經銷。
94.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1991,初版。
95.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正中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96.漆高儒,《蔣經國評傳》,臺北市,正中出版社出版,1998年,臺二版。
97.齊鵬飛編著,《蔣介石家世》,北京市:團結出版社,1989年,第169頁。
98.劉任遠,《透視權力核心-台籍人士在權力核心的角色》,風雲論壇出版社,1983年。
99.劉景星編,《蔣經國先生建設新贛南重要文獻輯錄》,臺北縣,章貢學會出版,1997年,初版。
100.劉雍熙主編,《繼往開來的蔣經國先生》,臺北市,益友出版社出版,1981年,初版。
101.樊中原撰,《抗戰時期三民主義青年團在大專院校活動之研究》,臺北市,政治大學,1986年。
102.潘振球,朱重聖,郭紹儀,張世瑛,《潘振球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 2004初版。
103.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張良任總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初版。
104.蔡省三、曹雲霞著,《蔣經國系史話》,香港,利通圖書出版,1988年。
105.鄧丕雲,《80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市:前衛,1993年初版。
106.聯合報編輯部編,《這才是公僕─蔣經國與我們在一起》,臺北市,聯合報出版,1978年。
107.聯合報編輯部編,《對蔣經國院長的期望與建議》,臺北市,聯合報出版,1972年。
108.羅旋,《蔣經國江西傳奇》,臺北市,曉園出版社出版,1989年。
109.羅敦偉編著,《三民主義青年團之組織及其精神》,重慶市,七七書局,1938年。
110.呂亞力,《政治新論》,台北:三民出版,1997年。
111.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哩,《吳國楨全集》下冊。
112.薛化元編,《<<自由中國>>選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初版。
113.民眾日報社,《美麗島事件始末》,臺北市:民眾日報社臺北管理處, 1980年。
114.萬亞剛,《國共鬥爭的見聞》,臺北市:李敖出版社,1995年。
115.馬克斯.偉伯(Max Weber),《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臺北市:協志工業,1989年,第八版。
二、 期刊論文部分
1.公劉,<追憶我在江西贛州邂逅蔣經國先生的始末>,見聯合報,1995年2月21日。
2.方慶延<蔣經國的祕密核心領導組織─中正學社>,收錄於李敖編《論定蔣經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頁259~272。
3.方慶延<蔣經國的祕密核心領導組織─中正學社>,收錄於李敖編《論定蔣經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頁259~272。
4.王良卿,<三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組黨風潮為中心的探討 (下)>,《近代中國》,1999年8月,頁130-149。
5.王良卿,<三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組黨風潮為中心的探討 (上)>,《近代中國》,1999年8月,頁91-110。
6.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1993年,第41-45頁。
7.吳伯雄主持,<「臺灣情.本土心--蔣經國先生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2003年3月,頁3-43。
8.李泰翰,<戰後臺灣的「再戰鬥化」--以1953年「暑期青年戰鬥訓練」為例>,《史匯》,2001年8月,頁69-85。
9.李雲漢,<蔣經國先生在抗戰時期的奮鬥>,《近代中國》,第76期,1978年,第35-36頁。
10.李筱峰,<風蕭蕭兮易水寒-424刺蔣案的歷史意義>,2000年4月24日。
11.周靈鈞,<從兩封長信看經國先生的贛南情懷>,《傳記文學》,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十六卷,第一期,第22-28頁。
12.林建地,<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探討>,《重中論集》,2003年8月,頁52-64。
13.唐勃,<共青團的政治社會化活動>,《共黨問題研究》,1994年9月,頁14-27。
14.秦孝儀編,<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情勢與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40卷,1984年,第100-127頁。
15.秦孝儀編,<全面格新的關鍵>,《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40卷,1984,第398-414 頁。
16.馬紀壯,<遺孤與遺臣互鬥,爭奪前朝主子遺產>,「新新聞週報」621期,第8頁。
17.國防部總政治部<國軍政工史稿>,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頁1564~1567。
18.國防部總政治部<國軍政工史稿>,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頁1564~1567。
19.寇健文,<共青團與中共政治精英的甄補--團中央常委仕途發展調查>,《中國大陸研究》,1994年9月,頁1-26。
20.張植珊,<陪伴青年邁向新世紀--談轉型中的救國團>,《幼獅文藝》,1997年11月,頁27-31。
21.張瑞成,<蔣經國先生在贛南-政治生涯的起點>,《近代中國》,1998年2月。
22.曹作清,<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民主憲政發展>,《黃埔學報》,2002年3月,頁91-110。
23.曹作清,<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民主憲政發展>,《黃埔學報》,2002年3月,頁91-110。
24.陳守山等講述,<蔣故主席經國先生九秩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999年12月,頁22-24。
25.陳守山等講述,<蔣故主席經國先生九秩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999年12月,頁6-9。
26.陳毓鈞,<蔣中正先生與中國憲政民主的建設>,《中華戰略學刊》,1996年3月。
27.陳盟銓,<蔣經國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華醫學報》,1998年11月。
28.黃華倫,<評<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by Jay Taylor>,《新史學》,2002年6月,頁225-230。
29.雷震,〈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月刊,1957年,第12期。
30.雷震,〈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月刊,1954年,第11卷第1
31.趙卿惠,<威權人物的評比--從<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陶涵著 林添貴譯]說起>,《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年5月,頁25-78。
32.歐宗智,<終結獨裁的開明專制者--談陶涵、江南二種版本的<蔣經國傳>>,《書評》,2001年12月,頁91-110。
33.蔣中正,蕭繼宗編,<本黨改造案>,《革命文獻》,第69輯,1976,第446-462頁。
34.蔣中正,蕭繼宗編,<本黨改造案>,《革命文獻》,第69輯,1976年,第446-462頁。
35.蔣永敬,茅家琦著<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書序,《近代中國》,2003年6月。
36.蔣經國,〈在蘇聯的日子〉,《傳記文學》,第五十四卷,第四期,第74頁。
37.蕭繼宗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要略>,《革命文獻》,第70輯,1976,第120頁。
38.戴偉謙,<一部面對真實的傳記<蔣經國傳>[Taylor, Jay著 林添貴譯]專書評介>,《書評》,2001年6月,頁6-12。
39.戴寶村、李泰翰,<檔案運用與歷史研究--以學生軍訓在戰後臺灣實施的議題為例)>,《檔案季刊》,2004年6月,頁1-13。
40.謝然之,<從馬家寺到復興關>,《傳記文學》,五十四期第一卷,1975年,第20頁。
41.劉阿榮,<跨世紀的台灣政商關係─一九九○年代迄今>,《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6期,2003年6月,頁87-97。
42.Oliver, Christine,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Vol. 16, no 1, pages 145-179.
43.邱路,<蔣經國險遭槍斃>,《百年潮》,1997年,第二期,頁68-70。
三、 學位論文部分
1.王佩玲,〈環境演化與救國團之組織變遷--救國團1987年至2001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古道中,〈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自強活動個案分析〉,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3.朱高影,〈三民主義青年團之研究(1938-1947) : 國府爭取青年運動領導權之努力及其挫敗〉,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
4.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5.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林柏洲,〈國民黨政權的台灣化--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7.林斯檀,〈論中山先生「專家政治」--台灣地區內閣精英之分析(1950─1992) 〉,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8.金石允,〈從依存關係探討救國團組織特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9.徐瑞希,〈遷臺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10.陳世岳,〈政治領袖與政治轉型: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8年,博士論文,第84頁。
11.陳忠慶,〈假期青年自強活動對大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0年。
12.陳耀宏,〈中國青年反共救團全國性動態青年活動之歷史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3.黃俊騰,<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建築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4.楊福如,〈蔣經國先生改革開放思想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5.賴樹立,〈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之研究(一九一八~一九九○) 〉,淡江大學/蘇聯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6.錢師霖,〈救國團社會團務義務幹部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7.龔宜君,〈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18.鄧欣怡,〈義工在組織學習中的滿意度與工作關係投入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9.沈慶鴻,〈新進義務張老師諮商效果的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張老師」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0.劉珠利,〈義務張老師處理親子問題困難度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8年。
21. 曹忻,〈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