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18.224.67.34
姓名 邱業超(Yeh-Chao Ch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1618)女真人建立的後金國麾軍進攻明帝國位於遼東的前線邊防要地—撫順城—,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為因應戰事,明廷自中央派遣官員,以兵部堂官兼都察院憲職、出任「遼東經略」一職,肩負起作戰總指揮的責任。遼東地方原本已設置有巡撫,同時也遙隸於薊遼總督,督撫二臣的職責包括提轄軍隊作戰;然而面對後金的侵攻,明廷不思強化既有駐外大臣的職能,而是另行委派事畢則罷的遼東經略。作為文官和特命欽差,遼東經略的這兩個本質分別反應了明帝國在軍事領導上採取以文馭武,和以權柄不集中於一人,以防範臣下威脅到皇權的存在。
從遼東經略制度的發展,可以看到文官體系對於軍隊的掌控在晚明時發展到極致,國家武力由文官在獲得皇帝授權的前提下進行操控。然而朝廷用人而不使之專,使得各相關官員往往人各為政、形成多頭馬車的領導態勢,甚至彼此相爭,致使指揮混亂。儘管如此,當遼東經略廢置後明帝國仍舊堅持同樣的原則,並未稍加更張。就皇權的穩固而言,這樣的作法確實收得效果,然而其代價卻是文官間一但彼此相爭不下,在軍務的處理上便陷入無謂的內耗,甚至影響到戰爭的成敗。遼東經略制度在明清戰爭中的種種,正是例證。
本研究以實錄、奏議、方志、文集、筆記做為骨幹史料,盡可能勾勒出遼東經略制度的淵源與始末,透過對其運作實況的描繪,捕捉明清戰爭前期遼東經略制度背後所蘊藏的精神。
摘要(英) In 1618 summer, Jurchens attacked Fu-Shun, a fortress of Ming Empire in Liao-Tung. This event started the war between Late Jin and Ming. For this war, Ming court sent an imperial inspectors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amed “Liao-Tung ching-lüen”(遼東經略) with major military duties. In late Ming period, there were already had governors (Liao-Tung hsün-fu) and supreme commanders (Chi-Liao ts’’ung-tu) in Liao-Tung, but the court did not let them lead troops to fight with Jurchens. Instead, the court sent another official to command the troop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 of Liao-Tung ching-lüen, we can find that if the emperor gives the authority to bureaucracy, then the civil service could control the national army. However, it always put into practice by collective leadership. That means there was no official could make decisions without colleagues’ endorsement. Such pattern made the emperor’s power cannot be challenged, if the officials who command army disputed for strategy, the emperor would be the highest arbiter.
Although the emperor could make sure he is the highest authority in this pattern, it may also bring a bad effect. If there was heavy conflicts and confrontation, which didn’t compromise immediately and successfully between officials and emperor,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would go into chaos. Unfortunately, it happened in late Ming Empire and caused they fail in the war against Jurchen’s invasion.
關鍵字(中) ★ 明清戰爭
★ 遼東經略
★ 遼東
★ 經略
★ 明代
關鍵字(英) ★ Ming-Ch'ing War
★ Liao-Tung
★ ching- lüen
★ Ming Dynasty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明代經略制度的形成        13
 第一節 經略制度的歷史淵源   13
 第二節 明代經略制度的肇始   19
 第三節 明代經略職權之演變   26
第二章 明代遼東經略的創制與終止   41
 第一節 置制的時空背景        41
 第二節 歷任遼東經略的經營與功過   50
 第三節 遼東經略制度的終止   67
第三章 遼東經略與中樞的權責劃分   75
 第一節 決戰守機宜—戰略方針的擬定   75
 第二節 行節度調遣—軍隊的領導統御  84
 第三節 備糧餉治甲具—後勤補給的整備 97
第四章 遼東經略與地方大員之互動 103
 第一節 經略與督撫之關係       104
 第二節 經略與道員之關係      117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0
參考文獻 史料
一、 實錄正史
夏原吉等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70年)。
張廷玉等,《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二、 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偉仁,《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北京:中華書局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本影印,1987年)。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三、 私史
于燕芳,《剿奴議撮》(臺北永和:文海出版社,1967-1969年)。
文 秉,《先撥志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蘇州市圖書館藏清初鈔本影印(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文 秉,《定陵註略》(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文 秉,《烈皇小識》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明季野史匯編前編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 翹,《西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續修四庫全書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年傅氏長恩閣鈔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茅元儀,《督師紀略》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計六奇,《明季北略》(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彭孫貽,《山中聞見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劉效祖,《四鎮三關誌》四庫禁燬書叢刊據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談遷著,張宗祥點校,《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魏 煥,《皇明九邊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四、 政書類書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龍文彬,《明會要》續修四庫全書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永懷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五、 筆記文集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全祖望,《鮚埼亭集》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 清,《三垣筆記》續修四庫全書據民國六年劉氏刻嘉業堂叢書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續修四庫全書據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補修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夏允彝,《幸存錄》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孫承宗,《高陽集》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初刻嘉慶補修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袁崇煥,《袁督師遺集, 附錄, 續刻》(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楊 榮,《文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楊士奇,《東里集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熊廷弼,《遼中書牘》四庫禁燬書叢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六、 詔令奏議
毛承斗輯;東海鶴放道人刪評;賈乃謙點校,《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影印萬曆刻本翻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張 鼐,《遼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年)。
畢自嚴,《度支奏議》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畢自嚴著,《餉撫疏草》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續修四庫全書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程開祜編,《籌遼碩畫》叢書集成續編據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葉向高,《綸扉奏草》續修四庫全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葉向高,《續綸扉奏草》續修四庫全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福唐葉文忠公全集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熊廷弼,《經遼疏牘》(臺北縣永和巿:文海出版社,民56-62年)。
當代研究
一、 專書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嚴壽澂校,《南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白鋼主編,杜婉言、方志遠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毛佩奇,王莉,《中國明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廷燮,《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李光濤,《熊廷弼與遼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
李昌憲,《宋代安撫使考》(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孟 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明代軍事史》收入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主編《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技出版社,1998年)。
孫文良,《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瀋陽:遼寧大學,1992年)。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 暘,《明代遼東都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宜蘭羅東:明史研究小組,2002年)。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謝國楨,《清開國史料考》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永和:文海出版社,1967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二、 學位論文
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學年度。
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1569-1625〉,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三、 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2年),頁515-540。
方志遠,〈明代的御馬監〉,《中國史研究》,第74期(1997年5月),頁140-148。
方志遠,〈明朝軍隊的編制與領導體制〉,《明史研究》第三輯(合肥:黃山書舍,1993年),頁35-44。
王世華,〈略論明代御史與巡按制度〉,《明清史》,1991年第1期(不著出版年月),頁15-33。
王成勉,“From Wen to Wu: Hung Ch'eng ch'ou's Accommodation to the Change of His Career in the Late Ming," 《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頁 261-282。
王崇武,〈李如松征東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本(1947年),頁343-374。
王德金,〈淺析明代的督撫〉,《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4期(2001),頁39-43。
巨煥武,〈明代巡按某處御史與巡按御史〉,《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期(1969年3月),頁345-362。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與中差御史〉,《政治大學學報》,第32期(1975年12月),頁75-90。
巨煥武,〈明代督撫與巡按權勢之升沈〉,《思與言》,第13卷4期(1995年11月),頁218-227。
何孝榮,〈葉向高與明末政局〉,《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82期(1994年6月),頁62-66。
冷 東,〈葉向高與「東林黨魁」考辨〉,《明史研究專刊》,第12期(1998年10月),頁177-222。
吳吉遠,〈試論明清守巡道制度〉,《明清史》,1996年第3期(1996年7月),頁4-51。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人文學報》,第28期(2003年12月),頁1-31。
吳緝華,〈明代最高軍事機構的演變〉,《南洋大學學報》,1972年第6期。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的轉移(下)〉,《大陸雜誌》,第34卷8期(1964年4月),頁6-10。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的轉移(上)〉,《大陸雜誌》,第34卷7期(1964年4月),頁23-26。
吳輯華,〈明末遼餉與帶運糧〉,《大陸雜誌》,第21卷11期(1960年12月),頁21-24。
束有春、焦正安,〈唐代黑齒常之、黑齒俊之父子墓志文解讀〉,《東南文化》,第114期(1996年),頁58-69。
李之龍,〈唐代黑齒常之墓志文考釋〉,《東南文化》,第113期(1996年),頁102-109。
李光濤,〈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明清之際史事論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本(1950年7月),頁343-374。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7月),頁139-187。
周積明,〈封藩制與明初軍權的轉移〉,《湖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林 乾,〈近十年來明清督撫制度研究簡介〉,《明清史》,1991年第4期(不著出版年月),頁59-64。
林利隆,〈明代的屯田御史〉,《明史研究專刊》,第14期(2002年9月),頁201-248。
林為楷,〈明代偵防體制中的夜不收軍〉,《明史研究專刊》,第13期(2002年3月),頁1-37。
南炳文,〈二十世紀的中國明史研究〉,《明清史》,1999年第5期(1999年11月),頁12-35。
范中義,〈論明朝軍制的演變〉,《中國史研究》,第78期(1998年5月),頁129-139。
孫與常,〈評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明史研究專刊》,第11期(1994年12月),頁109-130。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明史研究專刊》,第5期(1982年12月),頁17-62。
張士尊,〈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9期(2002年9月),頁70-76。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下)〉,《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3期(1998年9月),頁12-17, 35。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3期(1997年9月),頁20-24。
張金奎,〈二十年來明代軍制研究回顧〉,《中國史研究動態》,第286期(2002年10月),頁7-15。
張德信,〈明代諸王與明代軍事——略論明代藩王軍權的變遷〉,《河北學刊》,第44期(1989年9月),頁78-84。
陳表義,譚式玫,〈明代軍制建設原則及軍制的衰敗〉,《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2期(1996年4月),頁58-65。
寧志新,〈唐朝使職若干問題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2期(1999年4月),頁52-70。
趙 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顧〉,《明清史》,1993年第10期(1993年11月),頁45-50。
劉秀生,〈論明代的督撫〉,《明清史》,1991年6期(不著出版年月),頁3-10。
戴順居,〈明代的巡關御史〉,《明史研究專刊》,第14期(2003年8月),頁167-200。
韓道誠,〈熊廷弼之經略遼東〉,原刊於《學術季刊》,第6卷3期(1958年3月),頁183-203,後收入包遵彭主編,孟森等著,《明代邊防》收入於《明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68年4月),頁131-188。
饒龍隼,〈葉向高與東林黨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3期(1995年),頁28-32。
四、 工具書
田繼綜編,《八十九種明人傳記綜合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李成華,《古代職官辭典》(臺北新店:常春樹書坊,1988年)。
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再版(臺北:文史哲,1978年)。
臧云浦、朱崇業、王云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6-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