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3 、訪客IP:18.116.67.43
姓名 鄭文勛(Wun-Syun J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
(Chiang Ching-kuo’s Personnel Polic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KMT Party and R.O.C Government(1970~1988))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72年初,剛就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已經開始推動本土化政策,除了國家建設研究班、中山獎學金,以及行政團隊中延攬優秀的臺籍菁英外,政府也開始擴大中央民意代表增額補選以及地方自治選舉。由此可以了解到,由於國際情勢的變化與國內人民民主意識逐漸高漲的情況下,蔣經國必須要與本省籍人士合作,才能夠延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政權。
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同時謝東閔也當選第六任副總統,這是本省籍人士有史以來在中華民國政府中的最高職位。但是,在此同時,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孤立,國內人民也對國民黨政府執政的正當性開始質疑,以及「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的背景下,蔣經國在其晚年加速推動「本土化政策」。蔣經國要如何去推動與蔣介石不同的「本土化政策」,一切的決定將考驗著蔣經國的思量,以及未來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在臺灣的方向。
在本論文中,首先將從蔣經國的性格和作風談起,家庭教育與留學俄國、大陸與臺灣的政治經驗,以及用人處事方面來做討論。其次,從臺灣光復以來,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後,對於外省籍與本省籍人士之間的參政情況來分析。再來,由美國的觀點來觀察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動「本土化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在蔣介石逝世前後與國內環境的變化下,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政策」的必要性。最後,以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期與總統時期,在各項選舉、臺灣省政府、中央政府官員,以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中,本省籍人士增加的比例來證實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政策」的積極性。
摘要(英) In early 1972, Chiang Ching-kuo, who had just become the minister of Executive Yu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started to promote the “ Policy of Localization.” Apart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eminar, Zhong-Shan Scholarship, and recruiting excellent Taiwanese personnel for it’s administrative team, the government also started to increase the quota for civil service positions and local autonomous elections.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gradual rise of local people’’s democratic awareness, we can understand that Chiang Ching-kuo had to co-operate with Taiwanese elite so as to continue KMT’’s regime in Taiwan.
On the 20th of May,1978, Chiang Ching-kuo was elected to be the sixth president of the R.O.C (Taiwan). At the same time,Hsieh Tung-Min was elected as the sixth vice president, making him the first Taiwanese-born person in history to attain such a high position within R.O.C (Taiwan) government.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R.O.C (Taiwan) govern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sol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nd domestically people were also starting to ques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KMT. In the midst of changing eras, societies and trends, Chiang Ching-kuo aggressively pushed the localization policy. But how would he push a policy that in fact went against his own stance? All the decisions would challenge his intended future direction for the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research resnlts and an analysis regarding this issue. First of all, it will discuss Chiang Ching-kuo ’’s character, style of working, family upbringing and the education he received in Russia, followed by his political experience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s the way he recruited people and coped with affairs.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will compare the conditions between mainland Chinese-born and Taiwanese-born residents starting form the Recession of Taiwan and the time when the KMT government took over Taiwan. Moreover, it will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localization policy launched in Taiwan by the KMT government from an US perspective,as well as the policy’s necessity under the domestic changes that occ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death of Chiang Kai-Shek. Finally, based on the time periods during which Chiang Ching-kuo was the minister of the Executive Yu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nd presid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e the necessity and impact of the localization policy by viewing the increase rate of local personnel in each election, as well as provinci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bureaus and the Central Standing Committee.
關鍵字(中) ★ 國家建設研究班
★ 蔣介石
★ 蔣經國
★ 臺籍菁英
★ 本土化政策
關鍵字(英) ★ Chiang Ching-kuo
★ Chiang Kai-Shek
★ National Development Seminar
★ Policy of Localization
★ Taiwan elite
論文目次 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貳、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                                           8
参、研究回顧                                                9
肆、研究方法與史料                                             11
伍、章節安排                                                15
第一章 蔣經國的性格與作風
第一節 性格特色                                              17
第二節 政治歷練                                              30
第三節 政治理念                                              42
第四節 用人風格                                              45
第二章 臺灣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的初期發展
第一節 光復初期的官員配置                                         50
第二節 二二八事件的影響                                          61
第三節 1949年~1954年的本土化策略                                       77
第四節 1954年~1969年國民黨政府的革新政策                                   84
第三章 蔣經國推動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的原因與阻力
第一節 推動本土化的外在因素                                        91
第二節 推動本土化的內在因素                                        100
第三節 推動本土化所面臨的阻力                                       123
第四章 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政策的落實
第一節 行政院長時期的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                                  129
第二節 總統時期的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                                    148
結論                                                    189
徵引書目                                                  193
附錄                                                    207
附錄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七屆一中全會~十三屆三中全會外省籍人士與本省籍人士直條比例分析圖       207
附錄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七屆一中全會~十三屆三中全會外省籍人士與本省籍人士折線比例分析圖       208
附錄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七屆一中~十三屆三中秘書長、副秘書長外省籍人士與本省籍人士直條比例分析圖   209
附錄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七屆一中~十三屆三中秘書長、副秘書長外省籍人士與本省籍人士折線比例分析圖   210
附錄五: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各候選人性別籍貫年齡學歷職業黨籍統計表             211
附錄六: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六十二年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候選人性別籍貫年齡學歷職業黨籍統計表  212
附錄七: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候選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行業及黨籍        213
附錄八:中華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候選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行業及黨籍               214
附錄九:中國國民黨黨章                                           215
附錄十:蔣介石、蔣經國在臺大事年表                                     227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與公私文書
1、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Documentary collection on R.O.C. and United Nations. Chinese Representation)》,〈新店市:國史館,2001年〉
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六十七年工作紀實》(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9年6月30日)
3、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77年1月10日)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5、《外交部公報》,卷36號4(民國60年12月31日)
6、立法院秘書處,《立法院院會記錄》,期77卷66(1973年10月9日)
7、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五編附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8、林養志,宋正儀編輯,《中國國民黨一百週年大事年表》,第一冊(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年)
9、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期1卷1(民國34年12月1號)
10、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第77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發行,1978年〉
11、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文件》《事略稿本》,民國38年1月大事提要;1月2日、5日,第247卷,檔號:002-060100-247-001-001x,002-060100-247-001-004x~002-060100-247-001-005x,002-060100-247-001-009x。
12、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文件》《事略稿本》,民國38年1月6日,第247卷,檔號:002-060100-247-006-003x。
13、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文件》《事略稿本》,民國38年1月11日,第247卷,檔號:002-060100-247-011-001x~002-060100-247-011-002x。
14、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輯,《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第一冊,〈新店市:國史館,1988年6月〉
15、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輯,《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第二冊〈新店市:國史館,1991年6月〉
16、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領袖家書》《蔣經國先生家書》,民國33年7月14日,第001卷,檔號:002-040-200-001-071-001a。
17、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第二十四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年〉
18、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臺北: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1970年〉
19、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臺北: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1972年12月、1973年2月〉
20、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臺北: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1980年12月〉
21、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臺北: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1986年12月、1987年1月〉
22、章貢學會,劉景星輯錄,《蔣經國先生建設新贛南重要文獻輯錄》(中和市:章貢學會,1997年)
23、程玉凰、李福鐘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第四冊〈新店市:國史館,2000年〉
24、程玉凰、李福鐘編輯,《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第六冊〈新店市:國史館,2001~2002年〉
25、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印,《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暨第五屆省議員、第七屆縣市長選舉臺灣省選舉總報告》〈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73年2月〉
26、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印,《臺灣省第七屆議員、第十屆縣市議員、第九屆縣市長、第九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實錄》〈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2年6月〉
27、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印,《臺灣省第八屆議員、第十屆(新竹、嘉義市第二屆)縣市長、第十一屆(新竹、嘉義第二屆)縣市議員、第十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實錄》〈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6年6月〉
28、臺灣省政府公報五十二年冬字第四十二期。
29、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30、歐素瑛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第五冊〈新店市:國史館,2001年〉
31、蕭繼宗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宣言集》,第69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年)
32、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1947(Washington : U. S. Govt. Print. Off., 1971-1973)。
33、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1952~54(Washington : U. S. Govt. Print. Off., 1985)。
3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1964~68(Washington : U. S. Govt. Print.off., 1998)。
(二)言論集
1、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二十三卷〈臺北:中國國民黨政府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2、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二十九卷〈臺北:中國國民黨政府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3、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三十五卷〈臺北:中國國民黨政府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4、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冊《蔣經國先生全集》,紀 事年表(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5、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6、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7、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8、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五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9、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六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0、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1、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二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2、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三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3、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四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4、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五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5、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九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6、張良任總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十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17、蔣經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九冊(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2年)。
18、蔣經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十一冊(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2年)。
19、蔣經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十五冊(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2年)。
20、謝東閔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謝東閔先生全集》,第二輯(新店市:國史館,2004年)
21、謝東閔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謝東閔先生全集》,第三輯〈新店市:國史館,2004年〉
22、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編纂小組編,《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
(三)傳記與回憶錄
1、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9年〉
2、江南,《蔣經國傳》〈臺北:李敖出版社,1993年〉
3、吳國楨口述回憶,裴斐(Nathaniel Peffer)、韋慕庭(Martin Wibur)訪問整理、吳修垣譯、高云鵬譯審、馬軍校注,《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年)》,〈上海市:人民出版社,1999年〉
4、何虎生,《蔣介石傳》,上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5、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李國鼎談臺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6、李偉,《曹聚仁傳》(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7、李登輝筆記,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註,《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
8、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9、采風,《尼克森回憶錄(節本)》〈臺北:聯合報出版社,1978年〉
10、官麗嘉,《誠信-林洋港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5年〉
11、施啟揚,《源-三十年公職回憶》(臺北:幼獅出版社,2004年)
12、陳立夫,《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4年)
13、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14、楊艾俐,《孫運璿傳》〈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1989年〉
15、董顯光,《蔣總統傳》,第三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
16、錢復,《錢復回憶錄》,上冊〈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5年〉
17、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慎編,《楊亮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18、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冊〈新店市:國史館,2005年〉
(四)訪談資料
1、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5年)
2、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記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0年)
3、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5年)
4、薛人仰口述,遲景德,歐素瑛訪問,歐素瑛紀錄整理,《薛人仰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年)
(五)報紙
1、《人民論壇》,1927年4月24日,版1。
2、《中央日報》,民國87年1月13日,版4。
民國76年7月28日,版2。
民國76年7月28日,版1。
民國68年6月24日,版1。
民國67年12月17日,版1。
民國58年12月21日,版1。
民國36年3月18日、28日,版2。
民國36年3月11日,版2。
民國36年3月10日,版2。
3、《中國時報》,民國92年12月13日,版13。
民國74年3月26日,版3。
4、《中華日報》,民國36年5月16日,版4。
民國36年3月18日,版1。
5、《民眾日報》,民國82年8月13日,版3。
6、《聯合報》,民國95年3月6日,版4。
民國92年3月29日,版15。
民國87年1月13日,版2。
民國76年7月28日,版2。
民國75年3月31日,版1。
民國74年4月5日,版3。
民國66年12月20日,版1。
民國61年5月30日,版2。
民國57年4月24日,版1。
7、The New York Times, Jan,24,1980,pg.A2。
8、The New York Times, Apr 25,1970,pg.1。
9、Chicago Tribune, Apr 25,1970,pg.S3。
10、Los Angeles Times, Apr 25,1970,pg.1。
11、Hongkong Standard, Aug 10,1987。
二、專書
(一)中文
1、文思,《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2、王學慶,《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3、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4、王景弘,《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2年)
5、王力行,《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7年)
6、世界資訊圖書編譯社編輯委員會,《勤政愛民的蔣經國先生》(臺中:金壇出版社,1984年)
7、李松林,《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
8、李旺臺、楊振隆總策劃,真相研究小組召集人張炎憲,《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
9、李松林,《蔣經國晚年》〈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李松林,《蔣氏父子在臺灣》,下冊(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年)
11、李雲漢,《中國國民黨政府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12、李敖,《論定蔣經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13、汪鑑雄,《牧童‧博士‧火車頭-趙守博的成長、苦學與耕耘》(臺北:流傳文化出版社,2000年)
14、汪士淳,《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9年〉
15、汪士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
16、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17、宋平,《蔣介石和他的對手們》(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
18、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19、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
20、林國欽,《邱創煥其人其事》〈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1年〉
21、林黛嫚,《我心永平-連戰從政之路》〈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
22、金耀基,《兩岸中國民主的反思》〈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0年〉
23、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3年)
24、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臺北:商務出版社,2003年)
25、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變法維新》(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5年)
26、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透視臺灣現勢:中華民國政治年鑑1984~1985》(臺北:風雲論壇社,1985年)
27、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輯,《蔣夫人與元老派》(臺北:風雲論壇社,1987年)
28、高格孚,《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
29、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香港:利文出版社,1994年)
30、袁南生,《史達林、毛澤東與蔣介石》(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1、郭晨,《蔣經國密碼》(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5年)
32、(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訓團,1989年)
33、夏珍,《政海沉沉楚天闊-宋楚瑜二十三年政壇紀實》〈臺北:商業周刊出版社,1997年)
34、郝柏村著、王力行採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5年〉
35、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評出版社,1995年〉
36、陳冠任,《蔣氏父子-父子兩代與一個家族王朝》(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37、陳儀深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美麗島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
38、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39、陳鵬仁,《蔣經國先生思想行誼研究論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
40、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41、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冊(南京市:南京 出版社,1989年)
42、陳冠任,《蔣介石玩權術》〈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3年〉
43、陶百川,《臺灣經驗他山之石》,第二十一冊〈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2年〉
44、張建隆,黃建仁主編,《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45、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黨史委員會,1990年〉
46、張炎憲等編撰,《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臺北:玉山出版社,2004年)
47、曹聚仁,《蔣經國論》(中和市:一橋出版社,1997年)
48、黃嘉樹,《國民黨政府在臺灣》〈臺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
49、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1945~1948》(海口市:南海出版社,1991年﹚
50、章子惠,《臺灣時人誌》(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年)
51、彭哲愚、嚴農,《蔣經國在莫斯科》(臺北:民進書報出版社,1989年)
52、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臺北:月旦評出版社,1994年)
53、馮滬祥,《蔣經國先生的思想與精神》(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1年)
54、曾景忠、梁之彥選編,《蔣經國自述》(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5年)
55、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56、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57、解力夫、馮光著,《草山殘夢-蔣氏家族》〈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58、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從西伯利亞奴工到中華民國總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59、廖峰香、葉明德,《政治學》(臺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
60、劉景星,《蔣經國先生建設新贛南追記》(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2001年)
61、蔣經國,《我的父親》(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5年)
62、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出版社,1994年〉
63、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64、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65、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66、賴澤涵、馬若孟、魏萼,《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67、鍾泰,《蔣經國先生生活與思想》(臺南:慈暉出版社,1975年)
68、龍中天,《蔣經國的死後生前》〈臺北:新梅出版社,1988年〉
69、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70、薛心鎔,《變局中的躍進-俞國華的政院五年》〈臺北:正中出版社,1997年〉
71、關中,《新臺灣人》(臺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72、鐘聲,《平凡平淡平實的世界偉人蔣總統經國先生》(臺北:立坤出版社,1984年)
(二)譯書
1、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0年)
2、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臺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3、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第二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4、李潔明(James R. Lilley)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5、易勞逸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
6、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7、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8、Robert Jones Shafer原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9、Ray S.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三)英文
1、Bader William B. and Jeffrey T. Bergner;with contributions by J.W. Wheeler;commentaries by Alan Cranston ,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 a Decade of Implementation(Indianpolis, Ind.:Hudson Institute ; Menlo Park, Calif.:SRI International, 1989)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中共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打開中美關係的歷史進程-尼克松總統訪華記事〉,《黨的文獻》,期3總21(1991年5月15),頁81-86。
2、王成聖,〈嚴家淦的志業〉,《中外雜誌》,期2卷55(1994年2月),頁13~18。
3、王志鈞,〈刺蔣後連李登輝也被調查〉,《商業周刊》,期753(2002年4月29日),頁34。
4、司馬文武,〈怎樣接蔣經國的班?〉,《百姓半月刊》,期121(1986年6月1日),頁15。
5、沈君山,〈論革新〉,《七十年代》,期29(1972年6月),頁56~57。
6、林恩慰、溫淑華,〈現代史事-蔣經國遺憾贛南〉,《歷史月刊》,期102(1996年7月),頁106~111。
7、林長風,〈沒有蔣經國臺灣怎麼辦〉,《明報月刊》,總期266(1988年2月),頁3~5。
8、林慧,〈蔣經國起用的臺籍人士和「青年才俊」〉,《七十年代》,期70(1975年11月),頁22~24。
9、邱路,〈蔣經國險遭槍斃〉,《百年潮》,期2(1997年),頁67~72。
10、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期5(1991年6月),頁36~40。
11、南民,〈對國民黨三中全會的觀察〉,《九十年代》,期196(1986年5月), 頁19~21。
12、高克任,〈「哀衿勿喜」還是「見獵心喜」?-臺北軍法大審幕前幕後〉,《七十年代》,期124(1980年5月),頁36~43。
13、夏宗漢,〈國民黨十一全代會評析〉,《明報月刊》,總期133(1977年1月),頁17~23。
14、夏宗漢,〈從臺灣政論停刊事件看臺灣政局兩條路線的鬥爭〉,《明報月刊》,總期134(1977年2月),頁9~14。
15、黃信介,〈蔣經國來拜訪我-我故意穿短褲開門〉,《新新聞週刊社》,期665(1999年12月2日~12月8日),頁14~15。
16、陳文茜,〈蔣經國的預言紀事〉,《商業週刊》,期828(2003年10月6日~12日),頁15。
17、陸鏗,〈一個最愛中國的美國人的觀察,美國堅定支持臺灣-訪退休駐華大使莊萊德(Everett Francis Drumright)〉,《百姓半月刊》,期110(1985年 4月),頁32~35。
18、張結鳳,〈臺灣政壇上的接棒人〉,《百姓半月刊》,期121(1986年6月1日),頁16~17。
19、張旭成,〈蔣經國之後臺灣領導層的變化〉,《九十年代》,期195(1986年4月),頁32~35。
20、張力,〈蔣經國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期123(1997年),頁72~88。
21、張作錦,〈看蔣經國之後首長下鄉〉,《遠見雜誌》,期153(1999年3月),頁38。
22、郭杰,〈KGB檔案重繪青年蔣經國〉,《亞洲週刊》,期5卷12(1998年1月26日~2月8日),頁30~33。
23、黃創夏採訪,黃怡君整理,〈三十二年前一聲槍響-改變了臺灣〉,《商業周刊》,期753(2002年4月29日),頁26~32。
24、程望東,〈蔣家王朝終結人民力量抬頭〉,《明報月刊》,總期266(1988年2月),頁7~8。
25、彭文逸,〈一九八四年的臺灣〉,《七十年代》,期168(1984年1月),頁66~68。
26、賈亦斌,〈我與蔣經國的決裂〉,《百年潮》,期3(1997年),頁62~68。
27、楊力宇,〈後蔣經國時代的臺灣領導階層〉,《百姓半月刊》,期162(1988年2月6日~2月8日,頁30~33。
28、楊毅,〈臺灣的憲政危機與轉機〉,《九十年代》,期192(1986年1月),頁36~38。
29、漁父,〈蔣介石死後的臺灣政局〉,《七十年代》,期64(1975年5月),頁4~6。
30、鍾歷,〈柏克萊「臺灣問題討論會」〉,《七十年代》,期54(1974年7月),頁60~64。
31、瞿海源,〈十三大之後的政策前瞻〉,《九十年代》,期223(1988年8月),頁32~34。
32、嚮導,〈國民黨何去何從?〉,《七十年代》,期26(1972年3月),頁54~55。
33、顧爾德,〈你緬懷的是那一個蔣經國〉,《新新聞》,期828(2003年1月16日~1月22日),頁64~66。
(二)單篇與會議論文
1、王甫昌,〈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期2(1998年),頁1~45。
2、王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期1卷2 (12月16日),頁17~19。
3、余敏玲,〈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9(1998年),頁103~130。
4、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刊》,期4(2000年12月),頁57~103。
5、俞國華、馬英九口述,高純淑、劉碧蓉整理,〈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上)-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近代中國》,期123(1997年),頁114~145。
6、陳世岳,〈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性格-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近代中國》,期123(1997年),頁32~46。
7、張瑞成,〈蔣經國先生在贛南政治生涯的起點-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近代中國》,期123(1997年),頁47~71。
8、趙守博口述,任育德整理,〈臺灣情.本土心-蔣經國先生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口述歷史座談會〉,《近代中國》,期53(2003年),頁3~43。
9、蕭新煌,〈臺灣民主轉型中的族群意識變化〉,《香港社會學報》,期3(2002年),頁19~50。
(三)學位論文
1、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2月。
2、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1950年~1975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
3、林柏州,〈國民黨政權的臺灣化-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4、陳世岳,〈政治領袖與政治轉型-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5、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6、劉明煌,〈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7、歐世華,《吳國楨與臺灣政局(1949~1954)》,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四、視聽與網路資料
1、陳君天,《蔣經國傳奇的一生(經國先生傳)》〈臺北:卓越文化,2004年〉。
2、劉寶傑,《兩蔣父子檔案解密》〈臺北:東森電視,2005年〉。
3、Dieter Heinzig著,王玉麒摘輯,《1945~1950年間蘇聯與中共關係》,http://chinatown.coolfreepage.com(cited on Octoher,31,2005)。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5-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