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0 、訪客IP:3.21.244.151
姓名 梁顥曦(Hao-Si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過去台灣史的研究常常被邊陲化,台灣人成為沒有歷史記憶的人群,但隨著時空背景的轉換,台灣史料的大量出現,這幾年台灣史的研究已經漸漸受到大家的肯定與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一段精采豐富的台灣歷史。這就是每個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會有一個自然的情感,這些自然的情感久而久之就成為「台灣主體」的立場,因而家族史、家鄉史、開發史、文化史等台灣史的研究就受到越多人的喜愛與重視。然而歷史只有發現是不夠的,更要去探索實踐。故台灣史的研究需要從異己的發現(be discovered)-到自我的探索(self discovery),才能因自知而產生自信,台灣歷史才有可能成為集體記憶和共同的基礎,台灣史的研究才能發展建立其學術典範。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從地方發展史為研究範疇,試圖以「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作為研究地方社會的主軸,去了解一個區域開拓以及歷經政權更迭下,對於地方士紳產生何種影響與變化,而他們是如何適應變局與發展,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台灣早期拓墾以農林相關生產為主,所以農業墾戶、地主因開墾致富,造就豪紳家族的興起。到了清末日治初期,茶葉、樟腦等成為主要產業,因商致富者不在少數,出現許多新的紳商階級,他們積極投入地方的社會福利事業,成為社會中堅。日治中後期,煤礦、交通、金融等新興產業進入時代舞台,因而出現許多的實業家,甚至有人富冠全台,對於地方的貢獻不遺餘力,同時他們也成為日本總督府極力拉攏的對象。
大溪地區社會領導階層的發展,正符合這種地方拓墾及政權更迭下的主要型態。要之,大溪地區的紳商階層在政權的更迭下,他們是如何適應變局與發展,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的主要史料是以清代留下的古契約、地方志及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公文檔案及文獻,為主要的史源。本文冀望能從這些史料去探討日治時期大溪地區紳商之肆應與發展,而對於地方史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社會領導階層的變動、第三章大溪紳商階層的多元領導、第四章大溪紳商階層的社會網絡、第五章結論。
關鍵字(中) ★ 大溪
★ 台灣主體
★ 紳商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社會領導階層的變動 11
第一節 社會領導階層的類型與發展 12
第二節 清代大嵙崁社會領導階層之形成 29
第三節 日治時期大溪紳商階層之建立 38
第三章 大溪紳商階層的多元領導 46
第一節 政治型領導之紳商階層 47
第二節 經濟型領導之紳商階層 59
第三節 文化型領導之紳商階層 74
第四章 大溪紳商階層的社會網絡 84
第一節 紳商階層領導之社會事業 84
第二節 紳商階層領導之經濟事業 96
第三節 紳商階層領導之宗教事業 105
第五章 結論 113
附錄 126
參考文獻 一、史料部分
1、【公文檔案】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030,文號-15。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044,文號-1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148,文號-7。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377,文號-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1,文號-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3,文號-6。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3,文號-8。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4,文號-8。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6,文號-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6,文號-5。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7,文號-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9,文號-10。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9,文號-1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89,文號-16。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0,文號-4。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1,文號-5。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1,文號-1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1,文號-1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1,文號-17。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692,文號-7。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831,文號-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2831,文號-4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3068,文號-19。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3073,文號-26。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3082,文號-11。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3193,文號-45。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3582,文號-4。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4541,文號-6。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9273,文號-2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9288,文號-35。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0080,文號-53。
2、【地方志書】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61),卷六〈祠宇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大觀義學碑記〉,《台灣教育碑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1963),卷三〈職官〉;卷八〈學校〉。
吳振漢主持,《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1958),卷六〈賦役志〉;卷八〈風俗志〉。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卷三〈官秩志‧列傳〉。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卷二〈規制〉。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1960),卷七〈風土志〉。
唐艾耆,《大溪鎮誌》(桃園:大溪鎮公所,1981)。
桃園廳編纂,《桃園廳志》(台北:成文出版,1985)。
郭薰風編纂,《桃園縣志》(桃園縣: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1956),卷六〈人物志〉。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1963)。
富永豐,《大溪誌》(新竹州:大溪郡役所,1944)。
劉寧顏,《重修台灣省通志》(台中:省文獻會,198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1960),丁部〈規制〉。
篠原哲次郎,《台灣市街庄便覽》(台北:成文出版,1985)。
3、【統計書、調查書、人物名鑑】
大園市藏編纂,《台灣人物誌》(台北廳:谷澤書店,1916)。
上村健堂編纂,《台灣事業界と中心人物》(台北:台灣案內社,1919)。
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太田猛,《台灣大觀》(台南:台南新報社,1935)。
日向順諦,《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台北:印刷工場,1939)。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台北:台灣人物社,1922)。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台灣社會事業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1931)。
台灣地方自治協會,《台灣街庄職員錄》(台北:松浦屋印刷部,1937)。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
台灣日日新報社,《台灣總督府職員錄》(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8-1922)。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台北:成文出版,199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合約管業契字〉,《台灣私法物權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台灣總督府,《台灣揚文會策議》(台北:台灣總督府,1901)。
岩崎潔治編輯,《台灣實業家名鑑》,(台北:台灣雜誌社,1913)。
《台灣史料稿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影印本,明治29年7月至12月(下)。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1929)。
徐國章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三年)》(南投:省文獻會,2001)。
高木正信,《新竹大觀》(新竹:台灣經世新報新竹支局,1928)。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台北:成文出版,1985)。
《新竹州統計書》,大正12年刊行本。
《新竹州統計書》,昭和16年刊行本。
新竹州廳教育課,《新竹州社會事業要覽》(新竹:新竹州廳,1940)。
新竹州廳教育課,《新竹州社會事業要覽》(新竹:新竹州廳,1941)。
新竹州廳教育課,《新竹州社會事業要覽》(新竹:新竹州廳,1942)。
《新竹州方面委員名簿》(台北市:山科商店印刷部,1941)。
新竹州商工聯合會發行,〈大溪商工會會員名簿〉,《新竹州商工聯合會會員名簿》
(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6)。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1943)。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合約管業契字〉,《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1),第一卷上、下。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私法》(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1),第一
卷下。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私法》(台北:南天書局,1995),第一卷下。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東洋印刷株式會社,1911),第一卷下。
4、【報紙】
《台灣新報》,第208號,明治30年5月21日,社說。
《台灣民報》,第83號,大正14年12月13日,社說。
《台灣民報》,第298號,昭和5年1月29日,社說。
《台灣民報》,第313號,昭和5年5月17日,社說。
《台灣新民報》,第392號,昭和6年11月28日,社說。
《台灣日日新報》,第10478號,昭和4年6月20日,社說。
《新竹州報》,第920號,昭和10年3月17日。
二、專書
Chü,T’ung-tsu(瞿同祖),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Fei,Hsiao-t’ung(費孝通),China's Gentry:Essays in Rural-urban Rel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Ho,Ping-ti(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Hsiao,Kung-ch’üan(蕭公權),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Lamley,Harry Jerome, The Taiwan Literati and Early Japanese Rule, 1895-1915:A Study of their Reactions to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ubsequent Responses to Colonial Rule and Modernization(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Marsh,R.M.,Mandarin and Eecutive:Elite Mobility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eties(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59).
中西牛郎,《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8)。
王啟宗,《台灣的書院》(台北 : 行政院文建會,1984)。
王國璠,《台灣抗日史》(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1)。
王國璠,《台北市發展史(一)》(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1)。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台北:南天,1997)。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縣: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
尹章義、陳宗仁,《新莊志.卷三 新莊政治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9)。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市:南天書局,1995),頁229。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1927)。
行政院研考會,《台灣地區農會信用業務之改進》(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7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杜聰明,《杜聰明回憶錄》(台北:龍文,1989)。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
林會承主持,《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87),第二部分〈歷史研究〉由許雪姬撰寫。
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的比較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4)。
林明德,《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4)。
持地六三郎,《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書局,1912)。
思痛子,《台海思慟錄》(台北 :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洪繻,《洪棄生先生全集》(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 》(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莊金德,《清代台灣教育史料彙編》(台中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張仲禮(Chang,Chung-li),《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
張俊仁,《台灣抗日忠烈錄》(台北:台灣文獻會,196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系,2000)。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0)。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館,1992)。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台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台北:行政院國科會,1987),
黃淑芬,《神恩‧豆香‧木器馨》(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2001)。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1992)。
詹德筠,《大溪煤礦誌》(大溪:作者自印,1997)。
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省文獻會,2001)。
微卷。
劉益昌、潘英海,《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賴英照,《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薛琴、黃俊銘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大溪齋明寺調查暨整體修復計畫》(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2),第二章〈歷史研究〉部分由吳學明撰寫。
三、論文
1、【學位論文】
Lamley,Harry Jerome,“The Taiwan Literati and Early Japanese Rule, 1895-1915:A Study of their Reactions to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ubsequent Responses to
Colonial Rule and Modernization, ”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64.
毛玉華,〈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古文君,〈日據時期台灣的社會事業-以貧民救助為中心的探討(1895-193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文良,〈日治時期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 -1902),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建宏,〈寺廟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蔡淵洯,〈清代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國立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戴文鋒,〈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2、【期刊論文】
吳學明,〈台灣齋堂個案研究〉,收錄《人文學報》,第28期,2003年12月,頁125-166。
吳學明,〈鄉土史研究法〉,收錄《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11輯,2001,頁175-229。
林美容,〈台灣齋堂總表〉,收錄《台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頁26-41。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收錄《民俗曲藝》,第138期,2002,頁241-277。
康豹,〈寺廟與大溪地方社會之建構〉,收錄《史匯》,第5期,2001,頁206-208。
溫振華,〈清代後期台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收錄《台北文獻》,直字89號,1989,頁7-9。
蔡錦堂,〈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收錄《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頁65-84。
四、其他【地方文史資料】
大嵙崁公學校總務課,《大嵙崁公學校沿革誌》,手稿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
現藏於大溪國小校史館。
大溪仁和宮,〈仁和宮沿革〉,《中華民國九十四年曆書》。
大溪國民小學一百週年校慶籌備委員會,《世紀榮光-桃園縣大溪國民小學創校
百週年校誌》,1997。
〈大溪鎮農會歷史沿革〉,大溪鎮農會資訊網-歷史沿革。
〈大溪鎮齋明寺沿革誌〉,齋明寺入寺處碑刻。
〈大溪鎮修德禪寺沿革〉,右廂壁刻。
〈大溪鎮普濟堂沿革誌〉,普濟堂右廂壁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新竹州大溪街寺廟台帳》,手稿本,昭和年間。
呂傳命,〈大溪鎮普濟堂沿革誌〉。
林維龍,《舊治禀式末附新治書式》手抄本,由林熺朗先生提供。
《林家族譜》,大溪梅鶴山莊,手抄本。
《黃燕禮土地買賣契約》,現藏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普濟堂管委會編印,《弘道寶籙》,1986年。
福仁宮管委會編印,《大溪福仁宮沿革簡介》,無出版年。
福仁宮管委會編印,《大溪福仁宮沿革簡介》,2002年3月。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5-7-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