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18.224.55.82
姓名 謝愛珠(Ay-Ju Sh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A virtuous woman-The research of Shang Jing Lan)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清鄭澎湖海戰之研究─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之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是以商景蘭的一生與祁氏家族女性的文學活動為中心,並述及明末清初的社會環境,希望從商景蘭一生的遭遇與抉擇,反應明末清初政治環境丕變、女性文化蓬勃的現象。研究範圍將涉及商景蘭父親、丈夫及其三子四女,二媳與妹妹、姪女等人。另含括其交友圈「閨塾師」黃媛介、男性友人毛奇齡等。
論文命題則扣緊商景蘭個人的角色發展:商景蘭從女孩而妻子而母親、到遺民寡婦的生命軌跡,商景蘭如何面臨遺民生活上的問題?在她又詩人又遺民雙重身份的生活中,其寫作與交友又呈現何種風貌?而在她領導之下的家族詩會又是如何運作的?同時,從歷史的角度來思考寫作女性,即是利用商景蘭之個案來呈現,商景蘭如何看待自己?社會又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女遺民」?身為女性的她所留下的作品存在的價值又如何?
蘊育明末清初商景蘭才女的時代背景主要源自於明末清初物質條件的優越、社會與學術風氣的助益加上明末出版業的發達、女學的突破、男性文人的支持與才女的自主等等因素的支持。而商景蘭婚後更因夫家山陰地區的地理環境與祁氏家族的家學淵源,建立起一個家族性的才女文化團體。
商景蘭的一生最為人所樂道的便是她與祁彪佳「金童玉女」的婚配,從商景蘭隨祁彪佳的宦途「夫唱婦隨」的經歷,到兩人共築的寓山及林園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包括現實生活中祁彪佳對她的疾病時的照顧,不僅顯示兩人生活中的契合,更符合了明清「伴侶式」婚姻的想像。在她長達三十多年的寡居生活階段(1645-1676?)中,她遵守丈夫的遺志領導祁式家族在亂世中生活。商景蘭寡居三十年的生活與家族地位在在強化了她獨立的人格,也因此商景蘭在婚姻觀、貞節觀與才德觀上,有著矛盾的傳統與創新,並且具有相當獨立的女性意識。
在寡居閉世的時期,商景蘭透過家族詩會吟詠人生抒發情志,透過商景蘭主導,在家族男女之間相互唱和是詩會持續的動力。商景蘭的交友圈也透露出明清時期的婦女已不完全被圈禁在閨閣之中,她與「女校書」黃媛介的交誼、男性友人毛奇齡的往來,都說明了商景蘭在她閨閣以外的世界是十分活躍的。
商景蘭在《錦囊詩》中所呈現的自我形象-思婦、慈母、隱者、才女,都表達了一個明清女性的自我展現。《錦囊集》中所呈現的正說明商景蘭對於自我形象的期許與書寫態度。從商景蘭的寫作歷程人事變遷與人生歷程,可了解女性本身的特殊經驗與其美學觀念的表達,透過文字的解讀,當對商景蘭有更深的認識。
摘要(英)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Shang Jing Lan’s whole life and the female literature activities of Chi’s family, , and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Ching Dynasty to reflect how politics environment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Ching Dynasty and vigorous female culture’s phenomenon. The research’s range would involve in Shang Jing Lan’s father, her husband, her daughter-in-law, her young sister, her niece, all of her children, etc. It also includes her male friend Mao Chi Ling, her teacher Huang Yuan Jie, etc.
This thesis, by observing Shang Jing Lan’s life course—from a girl to a wife and a mother, and to the end, a widow and a remnan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How did Shang Jing Lan face the problems of a remnant’s life? What were the style between her writing and her relationship when she had dual identity of a poet and of a remnant? How did the family poetry association which was guided by Shang Jing Lan operate? Also, by using Shang Jing Lan as an example to view female writers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ow did Shang Jing Lan regard herself? And how did the society treat a female remnant like Shang Jing Lan? As she was a woman,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her masterpiec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Ching Dynasty, the superior background began from substance superiority, society and the tone of academic, publishing prosperi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p of female literature, supporting of male writers, female writer’s independence, etc. After Shang Jing Lan married, she set up a familial female writers’ culture team, because of Shan Yin’s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resource of knowledge of Chi.
Everyone praised Shang Jing Lan and Chi Piao Chia’s marriag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hang Jing Lan went with Chi Piao Chia’s official career to garden life, which both of them built together. In addition, Chi Piao Chia took care of her when she was sick. All of those not only showed honeyed life but also accorded with the image of the Ming and the Ching Dynasty’s “couple” marriage. She had obeyed her husband’s dying wish to lead the Chi family in this troubled times for thirty years (1645-1676?). Both of Shang Jing Lan thirty-year’s widowed life and familial position reinforced her unique personality. Shang Jing Lan also had conflicting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mind among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virginity, and morality. Eventually, she became a sense of unique woman.
Shang Jing Lan expressed her notion through familial poetry in her widowed times. In family, man and woman reciting poems with each other was the poetry team’s motive power through Shang Jing Lan guiding them. However, during the Ming and the Ching Dynasty, Shang Jing Lan’s relationship revealed that women were not imprisoned in boudoir. For example, her relationship with Huang Yuen Chieh and Mao Chi Ling. Their friendship explained that Shang Jing Lan was lively in the world beyond boudoir.
By “Chin Nang poem”, Shang Jing Lan presented the image of herself- a loving mother, lonesome wife, anchoress, writer- all of those displayed the female personality in the Ming and the Ching Dynasty. By the way, it explained that Shang Jing Lan expected herself and expected the attitude about writing. We can recognize female how to express their special experiences and concept of esthetics from Shang Jing Lan’s writing process or her life.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can understand Shang Jing Lan deeper than before though wording interpreting.
關鍵字(中) ★ 金童玉女
★ 賢媛
★ 家族詩會
★ 商景蘭
★ 祁氏女性
★ 女詩人
★ 遺民
★ 錦囊集
★ 才女
★ 祁彪佳
關鍵字(英) ★ family poetry association
★ Chi’s family
★ Shang Jing Lan
★ Chin Nang poem
★ A virtuous wom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一、婦女文學總論……………………………………………………… 5
二、西方漢學研究……………………………………………………… 7
三、江南女性群體作家研究…………………………………………… 9
四、才女的文化研究…………………………………………………… 11
五、女性作家專論……………………………………………………… 14
第三節 史料、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向…………………………………………… 15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章節架構…………………………………………………… 16
一、研究範疇…………………………………………………………… 16
二、章節架構…………………………………………………………… 17
第二章 商景蘭文學生活的時代背景 ………………………………………………… 20
第一節 江南女性文化圈的形成………………………………………………… 20
一、江南地區才女蘊育的背景………………………………………… 22
二、出版事業的發達…………………………………………………… 26
三、學的突破…………………………………………………………… 28
四、男性文人的支持…………………………………………………… 30
五、女的自主…………………………………………………………… 31
第二節 祁氏家族的文化資源 …………………………………………………… 35
一、山陰地區的文化背景……………………………………………… 36
二、豐富的家學資源…………………………………………………… 38
三、商景蘭小傳………………………………………………………… 47
第三章 商景蘭的生命軌跡 …………………………………………………………… 53
第一節 少女階段(1605-1620) ……………………………………………… 53
第二節 婚姻生活階段(1620-1645) ………………………………………… 55
一、「金童玉女」的婚姻……………………………………………… 56
二、夫唱婦隨:祁彪佳的宦途與商景蘭……………………………… 60
三、旅遊與寓山園生活………………………………………………… 61
四、疾病與照顧………………………………………………………… 68
第三節 寡居生活前期(1645-1661)…………………………………………… 71
一、寡居、遺民的抉擇與心態 ……………………………………… 72
二、寡居閨閣世界的呈現……………………………………………… 74
第四節 寡居生活後期(1661-1676) ………………………………………… 79
一、祁氏家族的破敗…………………………………………………… 79
二、商景蘭的晚年 …………………………………………………… 81
第四章 商景蘭婦女思想的傳統與創新 ……………………………………………… 84
第一節 商景蘭的婚姻觀 ………………………………………………………… 84
第二節 商景蘭的貞節觀 ………………………………………………………… 88
一、傳統貞節觀念的形成……………………………………………… 88
二、商景蘭的貞節觀與實踐…………………………………………… 91
第三節 商景蘭的才德觀 ………………………………………………………… 94
第四節 獨立的女性意識 ………………………………………………………… 97
第五章 交友圈與家族詩會 …………………………………………………………… 99
第一節 家族詩會的成員關係 …………………………………………………… 99
一、商景徽與徐昭華……………………………………………………100
二、商景蘭的女兒們……………………………………………………102
三、商景蘭的兒媳………………………………………………………105
四、商景蘭的兩個兒子…………………………………………………106
第二節 家族詩會的運作 …………………………………………………………107
一、商景蘭的主導………………………………………………………108
二、彼此間的酬唱………………………………………………………111
第三節 「女校書」黃媛介與商景蘭的交誼 ……………………………………120
第四節 男性友人-毛奇齡與商景蘭的往來 ……………………………………128
第五節 交友圈與閱讀社群 ………………………………………………………131
一、閨秀社交圈…………………………………………………………132
二、閨閣與名妓…………………………………………………………141
三、商景蘭與女僧………………………………………………………143
第六章 《錦囊集》中的商景蘭形象 …………………………………………………147
第一節 閨怨:思婦的形象 ………………………………………………………149
一、傷懷四季的閨怨……………………………………………………149
二、閨怨的空間感………………………………………………………154
第二節 慈愛:母親的形象 ………………………………………………………156
一、商景蘭與女兒們……………………………………………………157
二、商景蘭與兒媳………………………………………………………159
三、商景蘭與祁家二公子………………………………………………160
第三節 遺民:隱者的形象 ………………………………………………………163
一、商景蘭的遺民自述…………………………………………………164
二、「貞白」相映的遺民的志節………………………………………167
三、鳳凰與凡鳥:遺民的交友狀況……………………………………167
四、遺民詩的意象………………………………………………………169
第四節 書寫:才女的形象 ………………………………………………………171
一、才女的再現與表現…………………………………………………173
二、自覺的才女影像……………………………………………………177
第七章 結論 ……………………………………………………………………………181
參考書目……………………………………………………………………………………184
附 錄
表一:商景蘭年表 ………………………………………………………………………195
表二:商景蘭病況與醫療對照表 ………………………………………………………197
表三:《祁彪佳日記》分冊篇名一覽表 ………………………………………………200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
(周)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劉宋)江淹,《江文通集》,台北:商務出版社,1975年。
(宋)朱熹撰,《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
(宋)朱熹,《近思錄》,台北:商務出版社,197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商務出版社,1979年。
(明)宋濂撰,《元史.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呂坤,《規範》,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明)李晚芳,《女學言行纂》,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申行時撰,《明會典》,台北:商務出版社,2001年。
(明)祁彪佳,《寓山注》,光緒乙亥本。
(明)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91年。
(明)祁彪佳,《祁彪佳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明)商景蘭,《錦囊集》,收入《祁彪佳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明)祁德淵,《未焚集》,收入《祁彪佳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明)祁班孫,《紫之軒佚稿》,收入《祁彪佳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明)徐昭華,《徐都詩講》收錄於毛奇齡《西河文集》,台北:商務出版社,1968年。
(明)張岱撰、溫睿臨撰,《石匱書後集列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明)張岱撰、溫睿臨撰、李瑤校,《南疆繹史》,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思任編,《祁敏忠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
(清)王晫,《今世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蘊章,《然脂餘韻》,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清)王端淑編,《名媛詩緯》,清康熙間(1662-1722)清音堂刊本,國圖善本書室。
(清)毛奇齡,《西河文集》,台北:商務出版社,1968年。
(清)田藝蘅編,《詩女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清)朱彝撰,姚柳依編,周駿富輯,《靜志居詩話》,台北:明文書局出版,1991年。
(清)全祖望著、黃雲眉選注,《鮚埼亭文集選注》,齊魯書社,1982年。
(清)阮元,《兩浙輶軒錄》,浙江書局,1890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收錄於杜伯松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
版,1987年。
(清)周亮工,《讀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駿富輯,《清史稿.列女傳一》,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查為仁,《蓮坡詩話》,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清)單士釐,《清代閨秀藝文略》,北京:中華書局,1916年。
(清)徐鼒,《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出版社,1984年。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卷183。
(清)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南陵徐氏刊本 ,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清)孫靜庵,《明遺民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隨園三十八種》著易堂刊刻,清光緒壬辰年版,收藏於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管線裝書室。
(清)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清)章學誠,《丁巳劄記‧婦學篇》,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清)章學成,《文史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清)陳維崧,《婦人集》,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清)陳芸撰,《小黛軒論詩詩》,1914年刻本。
(清)陳澔注,《禮記》,卷10,〈昏義第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陳文述,《碧城仙館詩鈔》,台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列傳類序》,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鄒漪《紅蕉集》,見王秀琴編,《歷代名媛文苑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年。
(清)雷瑨、雷瑊輯,《閨秀詞話》四卷,1916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清) 鍾惺編,《名媛詩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清)趙一清《東潛文稿‧卷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清)鄭達撰、李瑤纂,《繹史摭遺》(臺北:明文,1991)。
(清)鄧之誠,《桑園讀書記》(遼寧:萬有圖書,1998年)。
(清)鄧漢儀,《詩初觀》,《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薑紹書,《無聲詩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王強模,《古詩十九首評譯》,台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丹納,《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伊沛霞,《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余秋雨,《笛聲何處》,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朱愛嵐,《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晗,《江浙藏書家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吳燕娜編輯,《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巫人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北市:里仁出版社,1996 年。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新華書店,2000
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宋致新,《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彥文編,《中國文獻學》,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
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昌彼得、魏美月合著《中國目錄學》(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年)。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 2003
年。
胡益民,《張岱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胡適,《三百年中的女作家》,台北:遠流出版社。
南京中醫學院編,《黃帝內經素問譯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施堅雅(Skinner, G. William)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學英文化事業,1994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廈門:東方出版社,2006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中華書局,1927年。
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開明書店,1932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曼素恩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
民出版社,2005年。按:台灣出版為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
盛清時期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社出版,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才智,《杜甫詩精品賞讀》,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賀蕭(Gail B. Hershatter)的《危險的愉悅》,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年。
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5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鮑家麟編選,《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謝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中華書局,1916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卅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1998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光明書店,1930年。後改名為《中國女性文學史》。
譚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譚坤,《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蘇珊‧麥克拉蕊著,張馨濤譯,《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商周出
版社,2003年。
蘇珊‧S.蘭瑟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2年。
(二)英文著作(依姓氏排列)
Sylviane Agacinski著,吳靜宜譯,《性別政治》,台北:桂冠圖書,2005年。
Susan Brownmiller著,徐飆、朱萍譯,《女性特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
Whitney Chadwick著,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5年。
Shulamith Firestone, The Dialectic of Sex: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0)。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
出版社,1995年)。
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圖書,2005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
概說》,(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
出版社,1995年。
Susan Mann, "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收於Rubie S. Watson and Patricia Ebrey
Eds., Women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1)。
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5年)。此書臺灣由遠流出版。
Grisei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
史》(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Par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
,台北:巨流圖書,1998年。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圖書,1994年)。
Margery Wolf,Women and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王建華,〈中國古代文人和妓女〉,《大理師專學報》,期3(2000年),頁104-106。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期18(2001年3月),頁139-188。
王細芝,〈清代閨秀詩人的集中分佈及其成因〉,《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卷20
期1(2006年3月),頁26-28。
王振忠,〈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期2(1992年),頁114-115。
白謙慎,〈傅山與魏一鼇-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美術史研究集刊》期3(1996年),頁95。
史梅,〈清代江蘇婦女文獻的價值和意義〉,《文學評論叢刊》卷4期1(2001年3月),
頁66,。
石旻,〈亂離中的玉女——明末才女商景蘭及其婚姻與家庭〉,《中國古籍與文化》,期38
(2001年),頁118-124。
田同旭,〈女性在明,小說中地位的變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2
年),頁83-87。
朱冬芝,〈一個明末士紳的社交生活:祁彪佳的交遊、社群與地方活動〉,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朱文一,〈院的本質及文化內涵的追問〉,收錄於季鐵男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頁294-296。
何齡修,〈關於魏耕通海案的幾個問題〉,《文史哲》,期2(1993年)。
沈金浩,〈論袁枚的男女關係觀及婦女觀-兼談兩者與其文學活動文學創作的關係〉,《深
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01年5月)。
沈婉華,〈徐燦《拙政園詩餘》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沈伊玲,〈柳如是及其詩詞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宋清秀,〈清代才女文化的地域性特點-以王照園、李晚芳為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卷30期4,總第139期(2005年),頁35-39。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以作者論立
場為討論基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卷18期2(2005年9月),頁25-62。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
291。
李敏,〈近二十年來明末清初女詞人群體研究回顧〉,《宜賓學院學報》,卷6期3(2006
年3月),頁66-69。
肖璐,〈清幽疏古、含蓄醞藉──論沈宜修的詞〉《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6期
胡曉真,〈「皇清盛世」與名媛閫道─評介Susan Mann: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6(1998年8月),頁247-258。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集12,頁 177-199。
林津羽,〈才女魅影:晚明葉小鸞《返生香》的性別書寫〉《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
年。
林志宏,〈清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東吳歷史學報》9期
(2003年3月),頁183。
俞士玲,〈論明代中後期女性文學的興起和發展〉,《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
古籍出版,2002年10月)。
韋慶媛〈女書產生與存在的社會基礎〉(《學海》2004年5月,頁179-182)。
桑良至,〈藏書家個案研究——讀《浙東三祁藏書和學術研究》〉,《中國藏書文化》,(中
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2年)。
高利華,〈道教與詩教夾縫中的奇葩--論唐代女冠詩人〉,《紹興師專學報》,期2(1994
年)。
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的研究〉,南投:暨南國際
大學,2000年。
孫康宜,〈改寫文學史——婦女詩歌的經典化〉,《讀書》,期2(1997年)。
孫康宜著、馬耀明譯,〈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卷23期2(1994
年),頁26-61。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卷21期11,頁52-53。
孫康宜著、謝樹寬譯,〈柳是與徐燦:陰性風格或女性意識〉,《中外文學》,卷22期6
(1993年11月),頁8-25。
孫康宜,〈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中國婦女史與文學論集二》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頁135-152。
孫康宜,〈走向男女雙性的理想-女性詩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古典與現代的女姓
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年),頁72-84。
孫康宜,〈明清文人的經典論和女性觀〉、〈婦女詩歌的經典化〉、〈女子無才便是德?〉、
〈何謂「男女雙性」?─試論明清文人與女性詩人的關係〉、〈寡婦詩人的文學
「聲音」〉、〈末代才女的亂離詩〉,以上篇章皆收於自著《文學經典的挑戰》,
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卷22期6(1993 年11月)。
康正果,〈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情意─《西青散記初探》〉,《九州學刊》,
卷6期2(1994年7月)。
麥杰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陳書錄,〈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甦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
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1年),頁132-138。
陳東有,〈「女書」起源與流傳的文化特質〉(《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6期2(1995
年7月),頁99-102。
陳學文,〈明代江南市鎮經濟的發展〉,《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1年,頁91。
陳學文,〈明清時期嘉湖地區的蠶絲業〉,《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1年,頁23-43。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收於鍾慧玲主編:《女
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頁6。
張毅,〈歷人間滄桑,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考〉,《龍岩師專學報》,卷18
期1(2000年3月),頁11-13。
張兵,〈論清初遺民詩群創作的主題取向〉,《西北師範大學學報》,卷37期2(2000年3
月),頁14-20。
曹淑娟,〈夢覺皆寓——<寓山注>的園林詮釋系統〉,《台大中文學報》,期15(2001年
12月),頁193-239
曹淑娟,〈夢覺皆寓──《寓山注》的園林詮釋系統〉,《臺大中文學報》,期15(2001
年12月),頁193-239
曹淑娟,〈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大中文學報》,期18(2003
年6月),頁223-266)
曹淑娟,〈小有,吾有與烏有──明人園記中的有無論述〉,《臺大中文學報》,期20(2004
年6月),頁195-238;
曹淑娟,〈寄寓、歸守與出離──寓山三賦對主人與園林關係的思索〉,《臺大文史哲學
報》,期63(2005年11月),頁35-70;
曹淑娟,〈寓山園林的女性空間〉,《臺大中文學報》,期23(2005年12月),頁277-322。
曹淑娟,〈晚明文人的休閒理念及其實踐〉,《戶外遊憩研究》,卷4期3(1991年9月),
頁35-63。
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許麗芳,〈聲音與權力:試析清代女詩人之題詠書史〉,《國文學誌》,期7(2003年 7月)。
郭英德,〈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期5(1987年),
頁71-80。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8年。
郭延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主要特徵〉,《文學遺產》,期6(2002年)。
賀超,〈論柳如是詩詞創作的女性心理〉,《贛南師範學院學報》,期4(2002年),頁58-60。
程建忠,〈也評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期2(1998年),
頁32-34。
黃嫣梨,〈從徐燦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思想與地位轉變〉,《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集1,
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年。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22卷2期(2004
年12月),頁387。
黃雅歆,〈清初遺民詩人吳嘉紀的山水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卷3期(2003年9
月,頁49,
黃裳,〈《遠山堂明曲品劇品校錄》後記〉,收入黃裳《銀魚集》,北京:三聯書店,1985
年),頁310。
喬玉鈺,〈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明清才女的皈依佛、道之風〉《古典文
學知識》期2,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年。
曾冉波,呂立忠,〈清代廣西的閨秀詩人群體及其詩作〉,《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卷19期1總第61期(2005年3月),頁46-49。
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台
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頁367-372。
楊豔琪,〈祁彪佳及其《遠山堂曲品劇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2003年。
雷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期2(1994
年),頁145-154。
雷勇,〈明末清初社會思潮的演變與才子佳人小說的情〉,《甘肅社會科學》,期2(1994
年),頁87-91。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婦女形象的演化-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海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期2(1995年),頁57-63。
趙軼峰,〈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與儒家傳統〉,《中國史研究》,期4(2001年),
頁143-156。
暴鴻昌,〈明末秦淮名妓與文人-讀余曼翁《板橋雜記》〉,《明史研究專刊》,期12,
頁355。
蔡靜平〈少女身是可堪憐──明末才女葉小鸞的生死之謎〉,《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期1(2003年)。
蔣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都市文化
研究》,期1(2006年3月),頁1-23。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20卷2期(2002
年12月),頁1。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卷6期2(1994年7月),頁
43。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993年),頁201-216。
劉紅梅,〈女性詞的初放──萬曆以后詞壇〉,《女性詞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詠聰,〈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明清史集刊》,卷2(1986-1988)。
劉詠聰,〈中國傳統才德觀及清代前期女性才德論〉,收於《德‧才‧色‧權:論中
國古代女性》,頁165-251。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美學風貌〉,《社會科學輯刊》,期6(1986年),
頁98-102。
戴慶鈺,〈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6
年),頁130-133。
謝國禎,〈清初東北流人考〉《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仲信出版社,1981年)頁
148-158。
謝正光,〈顧炎武與清初兩降臣-程先貞、史可程交友考論〉,《故宮學術季刊》,卷
15期3。
盧興基,〈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說〉,《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期2(1988年),頁1-10。
薛瑞錄,〈魏耕和清初的「通海案」〉,《中國史研究》,期1(1989年)。
鮑家麟,〈明末清初的蘇州才女徐燦〉,《中國婦女史研究》(五),(台北:稻鄉出版,
2001年),頁213-234。
魏愛蓮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卷22期6
(1993年),頁55-81。
應裕康,〈王編祁忠敏公年譜述評〉,《中國學術年刊》,期3(1981年),頁138。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卷63期1(1993年),頁67-171。
顧盼、張純寧,〈明代徽州婦女繼承、處置夫家產業之權限-以徽州散件賣契為例〉,
《東吳歷史學報》,期9(2003年3月),頁145-182。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07-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