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良圳(Liang-Chu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臺北盆地內湖、南港地區的拓墾與產業發展
(1748—1945) (The Pioneer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Nehu-Nankang Areas In Taipei Basin(1748-1945)
)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所討論的主題有二,一是針對18世紀中葉以後,漢人墾民對於內湖、南港地區的土地開墾與水利開發過程之探討;二是將20世紀中葉以前,內湖、南港地區所曾出現過的各項產業做一研究分析。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內湖、南港地區曾發展過何種產業以及各種產業之興衰又如何,並從中發現其歷史意義。
就地理位置而言,內湖、南港地區與臺北盆地其他地區最大的不同就是此地區位於盆地的邊陲,且離基隆河口較遠,是以在漢人溯溪而上的拓墾過程中,其拓墾時間稍晚於臺北盆地內的其他地區,且因係多丘陵地形,不適合興築大規模的水圳,故水利灌溉系統的建設多以埤塘為主。早期在此地區活動的原住民主要為凱達格蘭族人的搭搭攸、麻里折口、里族與峯仔峙等四社,而該等原住民族在此並未見形成較具規模之產業。漢人拓墾此地區後,主要以耕作稻作為業,因此產業型態亦以農業為中心,清末淡水開港通商後,本地區亦如同盆地內其他地區一般,開始發展茶葉,到了日治中期,南港地區研發出新式的包種茶製造技術,致使本地區的茶葉成為臺北地區最有價值的包種茶,後來藉由總督府的規劃將此製作包種茶的技術傳出,文山地區亦因此而習得製作技術,故稱南港地區為包種茶的故鄉並不為過。日本領有臺灣以後其他的產業發展情況開始有所紀錄,由文獻顯示,日治期間,內湖、南港地區的煤炭業從無到有,最蓬勃時有近45座礦場。窯業亦是此地區的一大產業,日治中期,此地區的磚瓦工場數目一直是臺北盆地內最多的地區。而內湖、南港地區亦是日治中期以後,臺北盆地內少數幾個發展金屬工業的地區。另外本地區的竹工業之產值,在日治中期以後也幾乎是臺北地區之首。前述各項產業為內湖、南港地區帶來多元性的產業發展,對於二次大戰以後,內湖、南港地區的工業發展不無貢獻。
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在塑造單一地區長時間多種產業發展的研究模式。不同於以往對於產業史的研究,主要以單一地區單一產業為主(如鶯歌的陶瓷、基隆的煤炭等),因而常使人誤以為某一地區長久以來僅發展出某一種產業,如此會造成人們忽視那些曾經有過貢獻或特色的產業,能將這些產業過去的發展重新發掘出來使人們再次認識,即是本研究之目的。 |
摘要(英) |
In this chapter, there are two topics to be discussed. One is mainly for the period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concerning the research into how the Han frontiersmen pioneer their lands in Nehu-Nankang areas and their irrigation development with its process; the other is an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which have existed in Nehu-Nankang areas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means of 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come to understand what industries have developed in Nehu-Nankang areas and furthermore realize what the rising and decaying of every industry is. Besides, we’’ll fin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As far as geographical situation is concerned,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among Nehu-Nankang areas and all the other places in Taipei Basin is that this region is situated at the frontier border of all the places in the basin, and it’’s far away from the mouth of Keelung River. Therefore, in the pioneering process of the Han inhabitants by their tracing along the streams or rivers. The time they spent pioneering is a little later than that of Taipei Basin. In addition, because of so many hills which are not fit for building gullies of great magnitude, the systems of irrigation focus construction on ponds or pools. In the earlier age, the aboringinals in this area are chiefly Ketegalan people; they are Cattaijo, Kimalistsigoouwan, Litsock, and Kipanas, but these four groups of aboriginals hadn’’t developed any industries of great scale. After the Han inhabitants pioneered this region, they lived on growing rice on the farm, so the center of industrial style is agriculture. Until the ending period of Chin Dynasty, Tamsui Harbor became one of the treaty ports for international commerce; this area started to merchandise tea products. And until the middle age of Japanese-ruling, those modern production skills of Bao Zhong Tea develop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Nankang areas promoted the tea of this area to the most valuable, one in Taipei. Later on, Sotokufu passed these techniques of Bao Zhong Tea.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ied Taiwan,all the other industries started to create records for thei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ata, the coal industry of Nehu-Nankang areas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Japanese-ruling age. At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 nearly forty-five coal factories existed there. Apparently, the industry of baking brick was booming then.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Japanese-ruling, the factories for making brick and roof tile had been the most areas in Taipei Basin. Besides, Nehu-Nankang areas seem to be minor ones in developing metal industries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Japanese-ruling. Besides these, the total production value of bamboo industry in this area had been on the top rank of Taipei areas. All of these industries we stated above have brought Nehu-Nankang areas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ince World War Ⅱ, they have really contributed so much to these two places.
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chapter is to mold a researching mo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industries in a single place for a long time. It’’s different from the study of a single industry in a single place, such as the pottery industry in Eingo and coal industry Keelung.Therefore some people often mistake this for a certain industry being developed only by a certain place during the past long time. These might cause people to neglect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at have made contribution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we’’ll continue to make a great discovery of th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past time. Above all, all of us will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is chapter, and it’’s als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
關鍵字(中) |
★ 內湖 ★ 南港 ★ 拓墾 ★ 產業 ★ 茶葉 ★ 煤炭 ★ 窯業 ★ 金屬工業 ★ 竹工 |
關鍵字(英) |
★ industry for baking brick ★ coal ★ tea ★ industry ★ pioneer ★ Nankang ★ Nehu ★ metal industry ★ bamboo industry |
論文目次 |
臺北盆地內湖、南港地區的拓墾與產業發展(1748—1945)
目 次
目次…………………………………………………………………… Ⅰ
表次…………………………………………………………………… Ⅱ
圖次…………………………………………………………………… Ⅴ
緒論 …………………………………………………………………… 1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早期原住民的活動 …………………………… 7
第一節 地理環境 ……………………………………………… 7
第二節 原住民的活動………………………………………… 14
第二章 內湖、南港地區的拓墾、水利與區域的沿革…………… 29
第一節 土地的拓墾…………………………………………… 29
第二節 水利的開發…………………………………………… 42
第三節 地方行政區域的沿革………………………………… 61
第三章 傳統產業的變遷—以茶為例……………………………… 74
第一節 清代臺灣的茶業發展………………………………… 76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茶業政策………………………………… 86
第三節 內湖庄的茶業發展……………………………………100
第四章 其他產業的發展……………………………………………115
第一節 煤礦業……………………………………………… 116
第二節 窯業……………………………………………………134
第三節 金屬工業與木、竹工業………………………………151
結論……………………………………………………………………165
參考書目………………………………………………………………171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書目:
(一)檔案、史料
L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二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研究室,1972。
內政部,〈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圖、基本圖地形圖〉。
不著撰者,《法軍侵臺檔》上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二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淡水廳築城案卷》,〈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一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海關報告》,1867年,淡水。
不著撰者,《海關報告》,1869年,淡水。
不著撰者,《海關報告》,1878年,淡水。
不著撰者,《海關報告》,1869年,淡水。
不著撰者,《領事報告》,1867年,淡水。
不著撰者,《領事報告》,1872年,淡水。
不著撰者,《領事報告》,1891年,淡水。
不著撰者,《領事報告》,1892年,淡水。
不著撰者,《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三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四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舊約聖經:新標點和合本》,香港:香港聖經公會,1996。
不著撰者,《臺北市志》,卷二,〈自然志〉,臺北:該會,1988-1991。
不著撰者,《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王國璠主修,《臺北市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六五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田中一二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臺北:該會,1998。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八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左丘明原著,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著,《春秋左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司馬遷著;楊家駱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
汐止鎮志編輯委員會,《汐止鎮志》,汐止:汐止鎮公所,1998。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0。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上、中、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灣:大通書局,1984。
宋應星原著、潘吉星譯著,《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周 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范 咸,《重修臺灣府志》上、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徐英祥主編,《臺灣省茶業改良場場誌》(民前九年至民國八十三年,1903-1994),桃園:該場,1994。
許佩賢譯,《攻臺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倫炯,《海國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盛清沂,《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臺北縣志》,卷十七,〈水利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臺北縣志》,卷二十二,〈人物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8。
郭璞、郝懿行原著;袁珂譯注,《山海經十八卷》,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黃琡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湯熙勇,《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詹德筠,《大溪煤礦誌》,桃園:大嵙崁文化促進委員會,199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銘傳,《劉狀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茶葉輸出業同業公會,《臺茶葉輸出百年簡史》,臺北:該會,19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該行,1963。
臺灣省鑛業研究會,《臺灣鑛業史》,臺北:該會,1966。
蘇清波,《南港誌》,臺北:臺北市南港誌編輯委員會,1985。
(二)專書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1996。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王秀蘭,《話說臺北內湖區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新聞處,2004。
王雲卿,《臺灣山岳一覽表》,臺北:野外雜誌社出版 ,1982。
王萬邦,《臺灣的古圳道》,臺北:遠足文化,2003。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9。
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產業調查報告叢書之209》,臺北:台北市政府,1998。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 ,1997。
李仲鈞、李衛,《中國古代礦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出版社,1969。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
池宗憲,《包種茶》,臺北:宇河文化出版社,2003。
林文瑞監修,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林敬雄主編,陳信雄撰文,《磚瓦之美》,臺南:六甲鄉公所,1997。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
林 瑋,《話說臺北南港區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新聞處,2004。
芭芭拉˙芙瑞絲著,黃煜文譯,《煤礦:一段人類歷史》,臺北:城邦文化,2003。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洪英聖編著,《話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1998。
張德粹、莊雄藩著,《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8。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
陳 金讚,《內湖傳家寶:千年第一本鄉土誌》,臺北 :作者自印 ,2000。
陳信雄,《陶瓷臺灣》,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
《澎湖宋元陶瓷》,澎湖:澎湖縣文化中心,1985。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作者自印,1998。
黃美英,《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6。
黃美英,《三貂社凱達格蘭族口述歷史》,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6。
黃美英,《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第二冊,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6。
黃清連,《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5。
黃淑清,《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楊彥杰,《荷據時期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蔡志展,《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臺中:昇朝出版社,1980。
鄧淑惠,《苗栗的傳統古窯:一個生態博物館的形成》,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
劉澤民,《平埔百族古文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
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築》,臺北:南天書局,1994。
謝繼昌,《凱達格蘭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
(三)期刊論文
文 瀾,〈從臺灣茶葉談到稻江外商〉,《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1953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36-42。
文 瀾,〈臺北市煤礦界聞人許金定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123期(1998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83-197。
卞鳳奎,〈臺北礦業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17期(1996年9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22。
卞鳳奎,〈臺北礦業座談會個別訪問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17期(1996年9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3-37。
卞鳳奎,〈南港茶業者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104期(1993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28。
卞鳳奎,〈日治時期大陸來臺之製茶工〉,《臺北文獻》,直字第138期(2001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29-247。
卞鳳奎,〈民國三十八年以前臺灣地區志書一覽表〉,《臺北文獻》,直字第140期(2002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53-275。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頁131-215。
王世慶,〈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頁217-242。
王一剛,〈北部平埔族的傳說〉,《臺北文物》,第6卷第3期(1958年3月),頁63-65。
王一剛,〈凱達格蘭族的源流及分佈〉,《臺北文物》,第5卷第2、3期合刊(1957年1月),頁25-28。
方 豪,〈臺灣史上的「易茅以瓦」〉,《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頁738-743。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22)〉,《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頁29-151。
白長川,〈茶話—安溪先民墾植宜蘭地區之貢獻〉,《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7-49。
林玉珮,〈六甲—原色黏土燒出赤磚紅瓦〉,《天下雜誌》,20年特刊(2001年7月),臺北:天下雜誌社,頁113-115。
金澤正秋編,古舜仁譯,〈鶯歌鄉土誌〉,《台北州街庒志彙編》,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1998。
林再生,〈台北地區的煤礦開發〉,《臺北文獻》,直字第118期(1996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87-94。
林再生,〈開創臺灣海底煤田開發的陳明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45-49。
林萬傳,〈內湖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43-45。
林萬傳,〈南港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70期(1984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65-66。
何秀玲,〈古代生成,現代展風華—煤的概述〉,《能源報導》,2003年4月號,臺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頁5-7。
長 林,〈山中的大水池內湖〉,《臺灣月刊》,2004年9月號,頁54-61。
松浦章著,李玉珍譯,〈日據時代臺灣產包種茶的海外販路〉,《臺北文獻》,直字第141期(2002年9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45-65。
洪伯溫,〈臺北古今疆界〉,《臺北文獻》,直字第73期(1985年9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67-172。
徐英祥譯、加藤久衞著,〈臺北州之香花作物〉,《臺灣日據時期茶葉文獻譯集》,桃園:臺灣省茶業改良場,1995,頁180-223。
姜道章,〈臺灣茶葉貿易史〉,《大陸雜誌》,20卷12期(1961年12月),臺北:大陸雜誌社,頁13-26。
胡玉雪,〈臺灣茶的葉貿〉,《臺北文獻》,直字第38期(1976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33-44。
翁佳音,〈舊地名考證與歷史研究—兼論臺北舊興直、海山堡的地名起源〉,《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1991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99-110。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香出版,2001,頁23-49。
唐 羽,〈清代淡水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上),《臺北文獻》,直字第90期(1989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33-76。
唐 羽,〈清代淡水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下),《臺北文獻》,直字第91期(1990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59-94。
張明雄,〈臺北地區平埔族的興起與衰弱〉,《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1985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91-218。
張明雄,〈三百年來臺灣茶葉的拓展及其成就〉,《臺北文獻》,直字第103期(1993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1-43。
許賢瑤,〈王添灯的臺灣茶業經營事項〉,《臺北文獻》,直字第139期(2002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77-252。
許賢瑤,〈日治時代臺灣包種茶的生產與交易〉,《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37-173。
許賢瑤,〈荷蘭時代在台灣的茶葉貿易補論〉,《臺北文獻》,直字115期(1996年3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91-98。
陳慈玉,〈二十世紀初期的北縣茶與東南亞〉,《坪林茶葉博物館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坪林茶葉博物館,1997,頁66-76。
陳宗仁,〈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1期(2000年6月),頁1-26。
陳漢光,〈臺北市新併六區早期開發史略〉,《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1969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9-60。
陳鴻圖,〈日治時期台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20期(2001年6月),臺北:輔仁大學,頁117-152。
陳鴻圖,〈清代臺灣水利開發南北差異之探討〉,《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學術研討會實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169-202。
曹永和,〈明代臺灣漁業志略補說〉,《臺灣經濟史四集》,〈臺灣研究叢刊第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頁16-47。
曹永和,〈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頁255-293。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第88期(1989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43。
黃逢昶,〈論臺北及居中煤礦〉,《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一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詹 瑋,〈石碇懷古〉,《歷史月刊》,第53期(1992年6月),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頁l l6-119。
簡榮聰,〈南投陶瓷的歷史沿革與演變〉,《臺灣文獻》,第43卷第4期(1992年12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5-60。
劉永璋,〈建設南港的功臣闕山坑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1991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75-181。
劉育嘉,〈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第47卷第3期(1996年6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93-214。
劉曉東,〈南港命名淺見〉,《臺北文獻》,直字第70期(1984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61-62。
蔣秀純,〈內湖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18。
蔣秀純,〈南港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70期(1984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5-20。
蔣秀純,〈耆老個別訪問記〉,《臺北文獻》,直字第70期(1984年12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1-66。
蔣秀純,〈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一)〉,《臺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9-34。
蔣秀純,〈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二)〉,《臺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年6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35-37。
(四)學位論文
陳威廷,〈台南縣六甲地區傳統窯業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3。
陳墀吉,〈鶯歌鎮窯業社會空間結構化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班論文,1992。
詹明哲,〈南投縣竹山竹工藝工業之發展歷程及其調適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4。
二、日文書目: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要覽》,昭和9年,臺北:該所,1934。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要覽》,昭和10年,臺北:該所,1935。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要覽》,昭和11年,臺北:該所,1936。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要覽》,昭和12年,臺北:該所,1937。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要覽》,昭和13年,臺北:該所,1938。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管內一覽》,臺北:該所,1924。
七星郡役所,《七星郡勢一覽》(大正14至昭和6年),臺北:該所,1933。
三峽庄役所,《三峽庄誌》,三峽:該所,1934,〈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2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再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4月14日。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9月12日。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4月22日。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2月19日。
不著撰者,《臺灣炭礦誌》,臺北: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石炭支部,無年代。
內湖庄役所,《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庄勢一覽》,臺北:該庄,1933。
井上房邦,《臺灣に於ける茶樹栽培法》,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
伊能嘉矩,〈臺灣築城沼革考〉,《臺灣慣習記事》,第3卷第6號(1903年6月),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頁507-516。
松井七郎,〈臺灣產黏土の耐火度試驗成績〉,《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彙報》,第1號,臺北: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1939年7月,頁1-5。
武內貞義,《臺灣》,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4。
桂金太郎、安東不二雄,《臺灣實業地誌》,東京:金城書院,1896。
桃園廳編,《桃園廳誌》,桃園:該廳,1906,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重印。
臺北州役所,《臺北州要覽》,臺北:該所,1913,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再版。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第一統計書》,大正13年,臺北:該課,1924。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大正14年,臺北:該課,1927。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元年,臺北:該課,1928。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2年,臺北:該課,1929。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3年,臺北:該課,1930。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5年,臺北:該課,1932。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6年,臺北:該課,1933。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7年,臺北:該課,1934。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8年,臺北:該課,1935。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9年,臺北:該課,1936。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0年,臺北:該課,1937。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1年,臺北:該課,1938。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2年,臺北:該課,1939。
臺北州產業部商工水產課,《臺北州石炭需要量調》,昭和17年5月,臺北:該課,1942。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3年,臺北:該課,1940。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4年,臺北:該課,1941。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5年,臺北:該課,1942。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臺北州統計書》,昭和16年,臺北:該課,1943。
臺北州產業部農林課,《臺北州の農業》,臺北:該課,1941。
臺北州農會,《臺北州優良茶品評會成績表》,臺北:該會,1934。
臺北州農會,《傾斜地茶園改良ノ須知》,臺北:該會,1931。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ノ農業》,臺北:該課,1935。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茶葉要覽》,臺北:該課,1939。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307號,臺北:該廳,1904年8月9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603號,臺北:該廳,1907年7月25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613號,臺北:該廳,1917年12月31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633號,臺北:該廳,1918年3月7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673號,臺北:該廳,1908年4月17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684號,臺北:該廳,1908年5月29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733號,臺北:該廳,1908年11月17日。
臺北廳,《臺北廳報》,第878號,臺北:該廳,1910年4月24日。
臺北廳,《臺北廳第一統計書》,明治38年度,臺北:該廳,1907。
臺北廳,《臺北廳第二統計書》,大正3年度,臺北:該廳,1915。
臺北廳,《臺北廳第四統計書》,大正7年度,臺北:該廳,1920。
臺北廳庶務課,《臺北廳第三統計書》,大正4年度,臺北:該課,1917。
臺北廳總務課,《臺北廳誌》,臺北:該課,1903。
臺北廳御編纂,《臺北廳誌》,臺北:該廳,1919。
臺灣茶商公會編,〈包種茶製造之論〉,《臺灣之茶葉》,第6卷第2號(1922年2月),臺北:該會。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981號,臺北:總督府,1901年7月4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報》,第989號,臺北:總督府,1901年7月23日。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臺灣產業調查表》,東京:金城書院,1896。
臺灣總督府茶葉傳習所,《臺灣總督府茶葉傳習所事業報告》,臺北:該所,193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4年,臺北:該局,193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5年,臺北:該局,193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6年,臺北:該局,193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7年,臺北:該局,193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9年,臺北:該局,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0年,臺北:該局,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1年,臺北:該局,193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2年,臺北:該局,193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3年,臺北:該局,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4年,臺北:該局,194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15年,臺北:該局,不記年代。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の工業》,昭和12年,臺北:該課,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の工業》,昭和15年,臺北:該課,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の副業》,臺北:該課,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茶業一斑》,臺北:該局,191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業基本調查書》,〈第十:土地利用調查〉,臺北:該局,192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臺灣茶業調查書》,臺北:該課,193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臺灣の茶業》,臺北:該課,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鑛務課,《臺灣鑛業統計》,臺北:該課,1936。
臺灣鑛業會,《臺灣重要鑛業法規》,臺北:該會,1943。
臺灣鑛業會,《臺灣鑛業關係法規集》,臺北:該會,1941。
臺灣鑛業會,《臺灣鑛區一覽》,臺北:該會,194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篇,臺北:該局,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會,《臺灣私法》附一上,東京:該會,1911。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三秀社印刷,1905。
藤澤國太郎,〈臺灣產普通煉瓦の實驗成績〉,《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彙報》,第6號,臺北: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1939年11月。
三、網站:
內湖區公所,〈內湖區各里簡介〉,於《內湖區公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neihu.taipei.gov.tw/e_basicli/e1/e1_into.asp。
南港區公所,〈今日南港〉,於《南港區公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nangang.gov.tw/content.asp?s_id=55。 |
指導教授 |
賴澤涵(JEH-HANG LAI)
|
審核日期 |
2006-10-10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