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2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 、訪客IP:3.142.174.100
姓名 張雅綾(Ya-ling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晚明江南家樂之探究
(The Study of Family Trupes of Ming Dyansty)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晚明江南是一個商業市鎮繁榮,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的地方,文人將經世濟民的期望轉至文化休閒活動,促使著當代戲曲文化迸發燦爛的火花。當時的戲曲在禁令逐漸廢弛、市鎮經濟發達的情況下,不管是王公貴族、文士縉紳、販夫走卒、青樓妓女們皆熱衷觀劇,因此在宮廷中有宮廷演劇;在外的會館勾欄有職業戲班;而在一般文士縉紳家中則有家宅演劇。本文即是要針對當時文士縉紳所蓄養家樂演劇情形進行探究。
南戲在嘉靖流行的有弋陽、海鹽、崑山等諸腔,崑山腔至魏良輔作改良,音調流麗婉轉,後經由梁辰魚搬至舞台演出成功,自此而文士家樂競相使用崑腔,形成以吳門為宗情形。而文士縉紳投入戲曲行列,參與戲曲創作,多以傳奇來製作,當時較為知名的劇作家如沈璟、湯顯祖等,被後代學者所宗,形成吳江與臨江諸派別。這些劇作家的創作各有所偏重,為當時戲曲的發展注入活水。
晚明江南的家樂組織在分布上以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應天、杭州、嘉興、湖州江南八府最多,而紹興也有不少家樂主人。這些家樂主人家伶的來源,最多是從蘇州當地購買的,主要原因是乃是家樂中多盛行崑曲,而崑曲發源地集來自蘇州,為求免去咬字發音訓練,故多從吳地選取;其他來源則包括家樂主人相互贈與及名妓的納娶。家伶在十歲多進入主人家中,隨著主人失勢、明清易代與主人的心情等因素,多面臨到解散離去情境,所以在家伶出路探究上,發現他們多流落四方,加入職業戲班成為職業伶人;或者轉而成為其他家樂的戲曲教師;但也有一些女伶選擇他嫁或遁入空門者。其遭遇處境大多不佳。
在家樂搬演舞台上,一般都會在主人園林中的亭台樓閣作堂會演劇,而較為講究的家樂主人還會建置樓船畫舫,在其上飲酒作樂,觀賞戲曲演出。當然隨著主人四處的交友活動,也有即興觀劇的情形。至於演出的曲目選擇,一般家樂受限於場地,武打戲較少,才子佳人劇作搬演較多,吉祥慶壽的戲齣也相當受到歡迎,若主人有新劇作出現時,通常其家樂以演出全本戲為主,否則多作折子戲演出。晚明的家樂在道具及舞台布置上多所創新,在角色分配上漸趨固定,共有十一至十二角色,家樂管理上也相當嚴格。
主人與家伶間除了上下主僕關係外,也常存在著曖昧不明情況,有「龍陽癖」者愛少年歌童;而姿色貌美女伶常成為主人姬妾,為主人附屬品。家伶在主人家經過主人親自指導與所聘請曲師的調教,在聲調、咬字、儀態各方面皆有所長近,較為優秀者變成為主人家當家生旦,這些有名家伶也受到當時戲曲評論家的欣賞。隨著主人參加集會結社,以及曲宴盛會,家樂也會跟著做演出。在當時社會中,家樂的確是特別的一隻戲曲隊伍,在戲曲文化傳承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摘要(英) Jiangnan was a place with prosperous business towns, and a wealthy of elites and cultures in late Ming Dynasty. After convert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ruling the country efficiently and taking good care of the people into cultura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literati precip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rama. Accompanied by the rescinded bans and the booming economy in towns, dramas have become popular which nobles and royalties appreciated in palaces; literati and prestigious people relished in residences; the masses and prostitutes enjoyed in teahouses or bawdy-houses. This study is mainly exploring the family troupes owned by literati and prestigious people.
Southern dramas which were popular during Chia Ching in Ming Dynasty include Yiyang opera, Haiyan opera, Kunshan opera etc. Plenty of family troupes competed to perform with Kunshanqiang owing to the amelioration of Kunshanqiang(崑山腔) with agreeable and fluent tune making by Wei Liang-Fu and the successful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held by Liang Chen-Yu. Besides, literati and prestigious people usually wrote for the stage with Chuanji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Wujiang group and Linjiang group. Meanwhile, the most famous dramatists involved Chen Jing and Tang Xian-Zu who were followed by sequential literati.
Family troupes mainly spread to Suzhou, Songjiang, Changzhou, Zhenjiang, Yingtian,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Most of the actors of family troupes originated from Suzhou because it was the cradle of Kun opera which was the most popular opera among family troupes. Other actors were from the presentation between the owners of family troupes or the marrying with the courtesans. Actors in their adolescence entered the family troupes often confronted the situation of disbandment due to the downfallen statuses of their owners and the coming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se factors, the actresse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their own way to survive, so some of them executed in professional drama troupes while others chose to be a nun in solitude or got married.
The stages where family troupes were held were commonly in the pavilion in the residences of the troupe owners. Some owners even built their own boats with delicate decor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dramas. Moreover, restrict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tage, the topics of the drama usually focused on romance or the celebration of someone’s birthday rather than on action. There were also innovations in properties and arrangement of stage.
There wer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s and the actors such as owners loved actors who were only children or teenagers. Furthermore, actresses with attractive appearance often became the concubines of the owners. At that time, family troupes were undoubtedly not only special organization of drama and but also played crucial part in passing down the culture of drama.
關鍵字(中) ★ 文人戲曲
★ 家樂
★ 家伶
關鍵字(英) ★ dramas designed by literati
★ family trupes
★ performers of family trupe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1
貳、 時間斷限與研究範圍……………………………………………2
參、 研究回顧…………………………………………………………4
肆、 史料與研究方法…………………………………………………10
第二章 晚明江南家樂興盛的時代背景………………………………………12
第一節 政經社會情勢的助導……………………………………………12
第二節 江南社會風氣的轉變……………………………………………23
第三節 晚明戲曲發展的文人化…………………………………………36
第三章 晚明江南家樂組織……………………………………………………48
第一節 晚明江南家班分佈………………………………………………48
第二節 家樂伶人的來源…………………………………………………61
第三節 家樂伶人的出路…………………………………………………73
第四章 家樂搬演情形…………………………………………………………..85
第一節 演出的場地舞臺………………………………………………….85
第二節 演出的劇目、劇本……………………………………………….98
第三節 道具及舞臺佈置、家樂角色的分配…………………………….112
第五章 家樂的運作…………………………………………………………….123
第一節 家樂伶人與主人之關係………………………………………….123
第二節 家樂主人之社會活動…………………………………………….132
第三節 家樂伶人之專業訓練…………………………………………….142
第六章 結論…………………………………………………………………….155
附圖:
圖一:崇禎本《荷花蕩》傳奇插圖…………………………………………...159
圖二:《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三回堂會演戲插圖…………………………….160
參考書目………………………………………………………………………...161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史書、地方志、野史傳記、年譜
中國戲曲志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8.10。
中國戲曲志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2.12。
方岳貢、陳繼儒,崇禎《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史玄,《舊京遺事》,《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3冊,北京書局,1995。
沈起,《查東山先生年譜》,《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第5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林雲程,萬曆《通州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3冊(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影印明萬曆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8。
冒廣生,《冒巢民先生年譜》崇禎十二年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6。
徐學聚,《國朝典彙》《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8。
栗祁,萬曆《湖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1冊(上海藏明萬曆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8。
班固,新校本《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張元忭,萬曆《紹興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0冊(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影印明萬曆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8。
張廷玉,新校本《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陳宏緒,《江城名蹟》,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五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
程敏政,《皇明文衡》,《四部叢刊》集部第108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5。
程嗣功,萬曆《應天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1冊(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五年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8。
黃卬,《錫金識小錄》,《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台北:成文書局,1983。
劉辰,《國初事蹟》,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偉文書局,1976。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9。
羅炌修、黃承昊,崇禎《嘉興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二、詩文集、筆記、戲曲小說、古代戲曲論著
卜世臣,《冬青記》,《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六),台北: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5。
于慎行,《榖山筆塵》,《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不著撰人,《花村談往》,《叢書集成續編》第27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不著撰人,《檮杌閑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毛奇齡,《西河集》,《四庫全書》珍本第十一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1990。
毛祥麟,《墨餘錄》,《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文震亨,《長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士禎,《池北偶談》,《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3。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
王錡,《寓圃雜記》,《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6。
王應奎,《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驥德,《曲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伍袁萃,《林居漫錄》,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艾納居士,《豆棚閒話》,《筆記小說大觀》第十編第八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6。
余懷,《板橋雜記》,《香豔叢書》第十三集,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履震,《五茸志逸隨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7冊,北京:北京書店,2000。
呂天成,《曲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介立,《天香閣隨筆》,《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中國歷史人物別傳集》二十三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台北:線裝書局,2003。
李漁,《笠翁曲話》,台北:廣文書局,1970.12。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
汪之珩,《東皋詩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41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汪汝謙,《西湖韻事》,《叢書集成續編》第2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汪汝謙,《隨喜庵集》,《叢書集成續編》第2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汪汝謙,《不繫園集》,《叢書集成續編》第2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潘之恆著、汪效倚輯,《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8。
沈季友,《攜李詩繫》,《四庫全書》珍本第七集,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沈德符,《清權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7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沈德符,《顧曲雜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沈鯉,《亦玉堂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74。
阮大鋮著、徐陵雲點校,《阮大鋮戲曲四種》,安徽:黃山書社,1993。
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祁彪佳,《遠山堂劇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履震,《五茸志逸隨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2冊,北京:北京書店,2000。
侯方域,《壯悔堂集》,《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冒辟疆,《同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冒辟疆,《影梅庵憶語》,《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俞樾,《茶香室續鈔》,《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三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10。
施紹莘,《秋水庵花影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詞曲類第42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施紹莘,《瑤台片玉甲種補錄》,《香豔叢書》第九冊卷二,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
查揆,《篔谷詩鈔》,《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2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茅元儀,《石民橫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0冊,北京:北京書局,1995。
范允臨,《輸寥管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1冊,北京:北京書局,1995。
范守己,《御龍子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9.4。
徐渭,《南詞敘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徐樹丕,《識小錄》,《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86。
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2。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1976。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張岱,《西湖尋夢》,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文化,1984。
張岱,《瑯嬛文集》,台北:淡江書局,1956。
張潮,《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張瀚,《松窗夢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梅鼎祚,《鹿裘石室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淩濛初,《譚曲雜剳》,《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北京:中國戲劇社,1982.11。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維崧,《迦陵詞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維崧,《婦人集》,《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陶奭齡,《賜曲園今是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80冊,北京書局,1995。
陳龍正,《幾亭外書》,《叢書集成續編》第2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
陳繼儒,《陳眉公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焦竑,《焦氏澹園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焦循,《劇說》,台北:廣文書局,1970。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黃宗羲,《思舊錄》,《叢書集成三編》第10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馮夢禎,《快雪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4-16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葉紹袁,《葉天寥四種》,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第三十五種,上海:貝葉山房,1936.5。
葉夢珠,《閱世編》,《明清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
董閩石,《蓴鄉贅筆》,台北:廣文書局,1980.3。
鄒迪光,《石語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鄒迪光,《始青閣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2-103冊,北京書局,1995。
鄒迪光,《調象菴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鄒迪光,《鬰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5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鄒樞,《十美詞紀》,《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褚仁獲,《監瓠集》第三冊癸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趙用賢,《松石齋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1冊,北京書局,1997。
趙翼,《二十二史剳記》,台北:中華書局,1966。
談遷,《棗林藝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第42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劉維謙,《大明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據梧子,《筆夢敘》,《香豔叢書》第二集,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8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謝肇淛 《五雜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0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鍾惺,《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18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12。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7.11。
顧文彬,《過雲樓書畫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書局,1968.3。
顧起元,《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龔鼎孳,《定山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2-14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三、中文專書
八木澤元,《明代劇作家研究》,台北:道明書局,1977。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4。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1。
王永健,《中國戲曲文學瑰寶----明清傳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11。
王凱旋、李洪權,《明清生活掠影》,大陸:瀋陽出版社,2002.1。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8。
朱萬曙,《徽州戲曲》,《徽州文化全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1。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2007。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2。
周秦著、洪惟助主編,《蘇州崑曲》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周貽白,《中國戲曲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9。
林鶴宜,《晚明劇曲劇種及聲腔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
青木正兒,《中國近代戲曲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所引》,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10。
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10。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書局,1985。
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2。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曾永義、陳芳英,《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曲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4.11。
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許次紓,《茶疏》(《中國茶書全集》),東京:汲古書院,1998.12。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陳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頁25-68。
陸萼庭,《崑曲演出史稿》修訂版,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12。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傅衣淩,《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穀風出版社,1986.9。
華瑋等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史哲籌備處,1998。
許大年編,《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黃桂蘭,《張代生平及其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楊慧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11。
葉長海,《王驥德曲律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2。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熊姝、賈志剛,《崑曲表演藝術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2。
趙山林,《戲曲散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劉禎、謝雍君,《昆曲與文人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2。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9。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9。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87.2。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書局,1998。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12。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譚帆,《優伶》,百家出版社,2002.12。
譚帆,《優伶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5。
譚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7。
顧文彬,《過雲樓書畫記》,《江蘇地方文獻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四、學位論文
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丘瓊慧,<祁彪佳戲曲理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吳宛怡,<晚明時期的演員及其社會地位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3.1。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洪綾鎂,<徽商族裔潘之恆及其表演藝術論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曲關係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高文彥,<晚明劇曲家流派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1。
張啟豐,<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蕙文,<晚明祁彪佳戲曲活動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劉懷恩,<元明清優伶活動及其影響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6。
蕭慧媛,<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五、中文期刊論文
八木澤元著、羅錦堂譯,<明代劇作家總論>,《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4.11,頁493-514。
尹玲玲,<群社結社時間考辨>,《韶關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5.5,頁29-30。
王成勉,〈從張岱文集看明代文史的互通〉,《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2001,台北:明代史學會,頁249-270。
王安祈,<張岱的戲劇生活>,《歷史月刊》第十三期,頁70-75。
牛建強,<明代奴僕與社會>,《史學月刊》2002第四期,頁98-107。
朱麗霞,<明清之際松江幾社的興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7.5,頁121-124。
艾立中,<體大而思精—評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藝術百家》2006第二期,頁193-194。
余何,<論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戲劇思想>,《重慶三峽學苑學報》第三期第二十卷,2004,頁26-28。
李明宗,<晚明文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台灣師大體育研究》1997第四期,頁13-24。
李金玉,<論晚明商業發展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新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一卷第四期,頁23-25。
李俊傑,<晚明社會變遷與士人休閒活動之探究—以江南地區為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2001第二期,頁19-24。
呂士朋,<晚明公安派興起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史學集刊》1999第四期,頁21-29。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六期,1997,頁65-75。
卲金凱、郝宏桂,<略論晚明社會風尚的變遷>,《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2001第二期,頁58-62。
吳振漢,<明代的主僕關係>,《食貨月刊》第十二卷4、5期,頁27-43。
吳新雷,<南京劇壇崑曲史略>,《藝術百家》1996第三期,頁74-78。
李靜,<明清堂會演劇場所敘說>,《民族藝術》2002第二期,頁168-185。
周立波,<漫說中國戲曲臉譜>,《文史知識》,2006.1,頁99-104。
周志斌,<晚明南京人的食衣住行>,《學海》1998第三期,頁94-98。
周榮,<明代致仕官員的食俸與養老>,《武漢大學學報》第五十九卷第一期,2006.1,頁62-68。
林鶴宜,<從劇作家看晚明文壇>,《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附錄,頁265-397。
俞大綱,<張岱的戲劇生活>,《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4.11,頁539-550。
俞為民,<論明代戲曲文人化特徵>(上),《東南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2002.1,頁94-97。
俞為民,<論明代戲曲文人化特徵>(下),《東南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二期,2002.3,頁79-84。
柯香君,<明代戲曲班社之研究>,《有鳳初鳴年刊》2005第二期,頁3-22。
柯香君,<明代徽商與戲曲關係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十四期,2007.6,頁99-129。
柯香君,<明代私人家樂研究>,《國文學誌》第十三期,2006.12,頁125-168。
范欽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97第二期,頁171-178。
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雜誌》2002第二期,頁133-137。
徐宏圖,<明清江浙戲曲家伎及其藝術成就>,《浙江藝術學院學報》第二卷第二期,2004.6,頁50-65。
徐林,<宴飲與明代中後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生活>,《社會科學戰線》2005第二期,頁152-156。
徐林,<煮水品茗與中晚明士人社會交往生活>,《貴州社會科學》第三期,2005.5,頁153-155。
高建立,<晚明人文主義思潮與社會風習的轉變>,《學術月刊》1998第二期,頁75-79。
秦翠紅,<試論明清商人家班>,《社會科學輯刊》2006第二期,頁151-157。
耿傳友,<白榆社述略>,《黃山學院學報》第九卷第一期,2007.2,頁29-33。
張安奇,<四百年前上海豫園的日日夜夜—讀明稿本《玉華堂興居記》>,《檔案與史學》,2001.12,頁73-76。
張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台南女院學報》第二十三期,2004.10,頁403-428。
張則桐,<張岱與戲曲藝術論述>,《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三期,2003.8,頁35-38。
張輔麟,<晚明文化思潮述略>,《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頁131-148。
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分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新三十六卷第一期,2006.6,頁197-235。
郭亮,<明清戲曲舞蹈的歷史演變>,《戲曲論叢》(二),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11,頁149-164。
陳恬,<無錫崑曲考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7.2,頁18-23。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2.5,頁99-118。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0第二期,頁34-39。
陳寶良,<晚明社會生活的新動向>,《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第九期,2004,頁42-49。
程魯潔,<明代至清中葉戲價問題初探>,《中山大學學報》第一期第四十七卷,2007,頁15-17。
楊惠玲,<從明清家班的歷史經驗看當下崑曲的保護和發展>,《戲劇》2005第一期,頁36-44。
楊惠玲,<論家班主人對崑曲發展所做的貢獻>,《藝術百家》2004第三期,頁26-30。
楊惠玲,<論晚明家班興盛的原因>,《南京師大學報》2005第一期,頁129-133。
楊惠玲,<從明清家班歷史經驗看當下崑曲的保護和發展>,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05第一期,頁36-44。
廖奔,<折子戲的出現>,《藝術百家》2000年第二期,頁49-52。
趙山林,<晩明文人戲曲生活的記錄----讀《快雪堂日記》>,《戲曲藝術》第三十九期,1987,頁26-31。
齊華森,<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曲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1第一期,頁115-123。
齊華森,<試論明清折子戲的成因及其功過>,《上海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2006.3,頁60-62。
劉水雲,<明末清初文人結社與演劇活動>,《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1.3,頁52-56。
劉水雲,<論明清家樂對明清戲曲表演藝術的積極影響>,《藝術百家》2007第一期,頁11-15。
劉召明,<略論晚明戲班與崑曲聲腔傳播>,《戲劇》2004第二期,頁95-100。
劉建明,<明廷文化政策與明代後期戲曲傳播>,《戲劇》2006第四期,頁21-34。
劉彥君,<晚明社會與文人傳奇>,《戲劇》1995第一期,頁57-66。
劉禎,<崑劇----文人戲曲的形成>,《中華藝術論叢》,2004.7,頁63-85。
厲震霖,<論男性文士的家班女樂>,《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05.8,頁35-40。
歐陽江琳、李舜臣,<略論明代南戲戲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5第五期,頁25-29。
黎國韜,<梁辰魚與鷲峰詩社>,《中山大學學報》第四十五卷第二期,2005,頁30-33。
戴申,〈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上,《戲曲藝術》,2001.2,頁29~36。
戴申,〈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下,《戲曲藝術》,2001.3,頁27~34。
戴健,<晚明優人與戲劇之場上傳播>,《揚州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五期,2004.9,頁50-55。
藍東興,<歸隱:晚明士大夫的政治退避與個性張揚>,《貴州社會科學》第五期,2002.9,頁93-96。
貳、外文著作
一、日文專書論文
日下翠,<《金瓶梅》における戲曲的表現>,《九州中國學會報》卷三十五,1997,頁53-70。
日下翠,《中國戲曲小說の硏究》,東京:研文出版社,1995。
田仲一成,<明末文人の戲曲觀----『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における“湯若士”評の方向>,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紀要》,卷九十七,1985,頁163-193。
和泉 ひとみ,<湯顯祖戲曲の評價とその變遷:萬曆年間後期から王朝交替期に至るまで>,《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卷十八,1997,頁41-60。
根ヶ山徹,<祁彪佳の日常生活と戲曲>,《集刋東洋學》卷七十,1993,頁106-124。
根ヶ山徹,<《遠山堂曲品》における祁彪佳の批評態度----《曲品》との比較をとおして>,《九州中國學會報》卷三十二,1994,頁63-80。
二、英文專書、論文
Hayden ,George A. ,”The Rhymes and Pronunciation of Ming Drama”, 《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二期,1988.6,頁65-94。
Mackrras, Colin,”Regional Theatre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Ming”,《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二期,1988.6,頁645-672。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8-1-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