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8 、訪客IP:3.147.89.242
姓名 謝曲治(Chu-chih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九大前後政治局勢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9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The 9th Congress))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論文名稱:中共九大前後政治局勢之研究
校所: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研究生:謝曲治 指導教授:齊茂吉博士
中文提要內容:
1969年中共九大正值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召開,因而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九大承繼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左傾路線,所以,無論在會前的籌備、會議的過程、會中的氣氛、九大政治報告或是黨章內容等,都是有別於中共以往的代表大會,被認為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代表大會。
毛澤東召開九大的目的是為慶祝文革的勝利,爭取更大的團結,但由於林彪、江青兩大集團的明爭暗鬥,使中共九大前後的政局一直處於詭譎多變之中。因此,毛想把九大開成一個團結、勝利的大會,無異是緣木求魚。
本文主要探討的題目有四:第一,彭德懷功在黨國且與毛澤東的淵源頗深,毛為何在廬山會議,毫不留情將其打倒?而劉少奇在七大時是毛屬意的接班人,為何在八屆十二中時卻遭受了批鬥的噩運?第二,在九大政治報告的起草,為何毛最後會採用張春橋、姚文元的政治報告?這份政治報告對九大及以後的中共政局又帶來什麼影響?第三,中共當局忌憚於蘇聯的武力威脅,在1969年疏散原中央領導人離京,此事是否真的與林彪有關?林彪發布〈一號號令〉及堅設國家主席被認為是反黨反毛的說法是否屬實?第四,毛澤東在三面紅旗、個人崇拜及文革開展等問題上,都少不了林彪的鼎力相助,毛也破例將林作為接班人寫進黨章,在這種情況下,九屆二中林彪集團發動揪鬥張春橋的行動時,毛為何不惜與林彪撕破臉而力保張春橋呢?以上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
摘要(英)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9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The 9th Congress)
Abstract
The 9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was held in 1969. This Congress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while it was taking place (1966-1976).The 9th Congress continued the sprit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 timing, the 9th Congress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Mao hosted the 9th Congress to celebrate the victory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primary purpose was to win over more and more united Chinese people. At that time, Lin Biao and Jiang Qing were both open strife and veiled struggle. The Chi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sly and shrewd. Mao wanted the Congress of victors, but it was difficult.
There are four topics in this research.
First, why did Mao bring down Peng Dir White after Lushan meeting (1959)? Liu Shaoqi was Mao’s preferable successor during the 7th Congress. Why did Liu Shaoqi be refuted afterwards ? Second, why did Mao adopt Zhang Chunqiao and Yao Wenyuan’s political report? How did this report affect the 9th Congress and China’s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Third, the armed force threat from Soviet caused the evacuation of China government cadre members in 1969. Was Liu Shaoqi involved in this event? Lin Biao issued First Order and urged that China should keep the position of chairman. Is it against Mao’s idea? Forth, Mao got lots of assistance from Lin Biao in the issues of Three Red Flags, Personality Cult and the starting of Culture Revolution. Mao made an exception to let Lin Biao to be his successor and wrote it in the party constitution. But Mao broke up with Lin Biao when Lin Biao started the conflict with Zhang Chunqiao in Lushan Meeting(1970). Why did Mao break up with Lin Biao to protect Zhang Chunqiao?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researched in this thesis.
關鍵字(中) ★ 國家主席
★ 九大
★ 林彪
★ 一號號令
關鍵字(英) ★ The 9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 Lin Biao
★ Liu Shaoqi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九大召開的背景………………………………………………………… 12
第一節 從廬山會議到七千人大會……………………………………………12
第二節 四清運動………………………………………………………………29
第三節 文革的爆發……………………………………………………………42
第三章 中共九大 …………………………………………………………………55
第一節 九大的籌備……………………………………………………………55
第二節 九大的召開……………………………………………………………66
第三節 九屆一中全會 ………………………………………………………88
第四章 中共九屆二中前後…………………………………………………………91
第一節 林彪的〈一號號令〉…………………………………………………91
第二節 設國家主席之爭 ……………………………………………………104
第三節 中共九屆二中的召開 ………………………………………………112
第五章 結論 ………………………………………………………………………129
徵引書目 ……………………………………………………………………………137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彙編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1輯(未註明出版年代)。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2輯(未註明出版年代)。
《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毛澤東著作選讀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專書
丁凱文編,《重審林彪罪案》,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11月)。
于永波、徐才厚主編,《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第5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第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輯部編,《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3年4月)。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陳列部編,《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成都: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主要事件簡介》(1949—198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編年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少華、游胡,《林彪的這一生》(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文聿,《中國『左』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海光,《折戟沉沙溫都爾汗》(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安建設編著,《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朱健華、郭彬蔚、李有清主编,《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教育出版,1992年)。
李海文主編,《中共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記》,第二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德生,《李德生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8月)。
李新,〈「四清」記〉,《回望流年:李新回憶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李永主編,《「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獄》(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8月)。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1月)。
李智舜編著,《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
辛子陵,《林彪正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2年)。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文革悲劇》,卷4(香港:利文出版社,1993年9月)。
吳潤生,《林彪與文化大革命》(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4月)。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11月)。
林蘊暉、劉勇、史柏年主編,《人民共和國春秋實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1月)。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官偉勛,《我所知道的葉群》(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5月)。
舍甫琴科,《與莫斯科決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
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1976)(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周明主編,《歷史在這裡沉思:1966-1976年記實》(北京:華夏出版社,1986年)。
胡哲峰、於化民,《毛澤東與林彪》(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南光編,《毛澤東和他的四大秘書》(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月)。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姜華宣、張蔚萍、簫珄主編,《中國共產黨會議概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5月)。
師東兵,《廬山真面目─『彭德懷反黨集團』事件揭密》(香港:港龍出版社,1994年5月)。
師東兵,《政壇祕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香港:港龍出版社,1998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4月)。
馬各、珮璞、馬泰泉,《國防部長浮沉記》(北京:昆侖出版社,1993年1月)。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暉、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袁浩、建民編,《八載秦城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徐景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硏究中心輯,《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年4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產經新聞「毛澤東祕錄」編輯採訪小組編,童長義譯,《毛澤東帝國》,下冊(台北:書泉出版社,2002年)。
陳伯達著、陳曉農編註,《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香港:存真社出版公司,1988年)。
張雲生等,《“文革”期間,我給林彪當秘書》(香港:中華兒女出版社,2003年7月)。
張聶爾,《風雲“九一三”》(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張子申,《楊成武將軍訪談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年10月)。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
溫榮群、郝瑞庭主編,《『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升》(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8月)。
馮治軍,《林彪與毛澤東》(香港:皇福圖書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
舒雲,《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8月)。
董邊等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葉永烈,《張春橋浮沉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9年1月)。
葉永烈,《陳伯達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7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熊華源、鄒愛國等,《中共七十年風雲錄(下篇):當代祕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2月)。
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緬懷毛澤東編輯組編,《緬懷毛澤東》,下冊(北京市: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蕭克,《我親歷過的政治運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蕭思科,《超級審判》,上卷(河南:濟南出版社,1992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羅正楷主編,《中國共產黨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6月)。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2月)。
三、期刊
王文耀、王保春,〈關於陳伯達起草九大報告的前前後後〉,《中共黨史研究》,期2(2003年),頁88-91。
王學亮,〈“珍寶島英雄”孫玉國的跌宕人生〉,《共產黨員》,期16(2007年),頁19。
李海紅,〈“四清”運動的回顧與反思〉,《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2004年),頁140-142。
李百齊,〈毛澤東與林彪關係的發展演變及其歷史啟示〉,《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第13卷,期3(1999年),頁5-10。
李耐因,〈『九一三』前林彪、江青470次通話〉,《炎黃春秋》,期7(1997年),頁47-49。
宋淑玉,〈四清運動的歷史評價〉,《黨史文苑》,期10(2007年),頁10-11。
何亞平,〈”文革”時期的個人崇拜問題淺探〉,《毛澤東思想研究》,期1(1999年),頁92-94。
沈傳寶,〈中央文革小組的歷史沿革及立廢原因探析〉,《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7年),頁47-54。
汪澍白,〈彭德懷的噩運是如何注定的─重讀《廬山會議實錄》感言〉,《炎黃春秋》,期10(2002年),頁38-42。
周勝謀,〈史無前例的中共“九大”〉,《黨史博覽》,期6(1999年),頁20-22。
周敬青,〈毛澤東對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確立和廢黜〉(中),《黨史縱橫》,期12(2003年),頁33-38。
侯志川,〈神秘的「九大」〉,《中國地名》,期3(2003年),頁16。
高曉岩,〈劉少奇、毛澤東和四清運動─劉源、何家棟對一段歷史公案的回憶、考證〉,《領導文萃》,期 2(1999年),頁57-65。
郝俊卿,〈關於“林彪一號令”及其他〉,《炎黃春秋》,期 3(2000年),頁74-75。
張濤,〈劉少奇,從七千人大會始……〉,《探索與爭鳴》,期12(1998年),頁44-46。
楊銀祿,〈江青與林彪〉,《百年潮》,期4(1999年),頁69。
楊銀祿,〈九屆二中全會時的江青〉,《黨史博覽》,期1(2006年),頁48-52。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
齊茂吉,〈林彪與江青交惡之始末〉,《兩岸發展史研究》,期3(2007年6月),頁125-163。
齊茂吉,〈毛澤東欽定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12月),頁200-226。
趙軍祥,〈彭懷德廬山會議被“罷官”的原因新探〉,《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史學社會科學版)》,期6(1999年),頁47-50。
劉明鋼,〈林彪何以堅設國家主席〉,《黨史博采》,期3(2005年),頁42。
遲澤厚,〈中共九大“選舉”內幕〉,《蘭台世界》,期11(2003年),頁42-43。
遲澤厚,〈我親歷的中共“九大”〉,《領導文萃》,期7(2003年),頁124-128。
遲澤厚,〈中共“九大”內幕瑣憶〉,《炎黃春秋》,期3(2003年),頁42-49。
閻銘,〈父親閻仲川與林彪的"一號號令"〉,《文史博覽》,期10(2004年),頁16-17。
霞飛,〈圍繞起草九大政治報告的一場鬥爭〉,《黨史博采》,期9(2007年),頁30-36。
蘇采青,〈“文化大革命”史事辨誤三則─林彪及“一號號令”與疏散中央領導人以及下放幹部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中共黨史研究》,期5(1989年),頁77-79。
四、報紙
《人民日報》,1964年5月25日-1969年4月29日。
五、網路資料
高華,〈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期50(2006年5月)。
六、英文書目
Domes Jurgen,“Party Politic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in Frank N Trager and William Henderson eds.,Communist China , 1949─1969:A Twenty-Year Appraisal(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 nd printing,1972).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8-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