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涂靜盈(Jing-Ying T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蘇努家族與天主教信仰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Sunu Family and Their Faith in Catholicism)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蘇努(1648-1725)為清初宗室,努爾哈齊長子褚英(1580-1615)四世孫,與雍正帝同輩。其與諸子在康熙朝頗有發展,且與皇九子允禟(1683-1726)親近。雍正帝即位後,蘇努家族隨即遭難。由於蘇努諸子多為天主教徒,而雍正帝亦厲行禁教,故其家族遭難被解讀為與政治或宗教有關。教會資料認為此案是由於宗教的因素,而研究上多循此解釋成因而受到政治迫害。筆者將此案分為不同階段來分析討論,以探索蘇努案於清初以至中葉時期,在政治史和天主教傳華史中的定位,並應用過往研究者未曾使用的《愛新覺羅宗譜》,藉以呈現完整的案情。
蘇努家族在康熙朝發展達至頂峰。康熙年間,蘇努封至多羅貝勒,任至奉天將軍;其子亦多有發展,有輔國公、正黃旗副都統、正紅旗副都統、鎮國將軍等官銜,相當獲得康熙帝的信任。但雍正帝繼位經歷激烈競爭,故對政敵嚴厲處置,蘇努亦是其一。雍正帝指責蘇努諸多罪名,包括挾祖仇亂政、與允襈結黨等,致使蘇努家族遭流放山西右衛並被拿掉黃帶子。結黨罪名最受指責,為蘇努家族在雍正初年遭難的主因。雍正五年後,雍正帝得知蘇努家族對天主教的堅定信仰,重新關注此案,不斷以寬嚴並濟方式勸其諸子改變信仰,未果後以更嚴厲方式對待蘇努家族,冠以「叛逆」罪名。乾隆帝即位後,蘇努家族一度受到寬待,但後來卻因奉教於嘉慶朝和道光朝再度遭難。
蘇努家族之案與清代皇帝對旗人信教的態度有關。康熙帝對旗人信教較寬鬆,而雍正帝對此事嚴加反對是由於蘇努家族的宗室身份。乾隆帝並未注意此事,但嘉慶朝和道光朝又嚴加反對旗人信教。總之,蘇努家族因堅持信教,在各朝遭難而不悔,致使原本顯赫的蘇努家族為之沒落,成為清代一段格外突出的案例。
|
摘要(英) |
Sunu(1648-1725), member of the Manchu Imperial Family, was a great-grand son of Cuyen(1580-1615), Nurhaci’s eldest son. He and his sons had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Kang-hsi, and had been intimate with Emperor Kang-hsi’s ninth son, Yin-tang(1683-1726). After Emperor Yung-cheng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Sunu’s family were punished. Because several of Sunu’s sons were Christians and Emperor Yung-cheng forba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bitter experience of Sunu’s family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religious persecution or a political persecution. The church material often put this matter in religious perspective and later studies follow this interpretation in using the idea of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this thesis I approach this topic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Sunu’s family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se of the Sunu’s family from the early Ch’ing to the mid-Ch’ing Dynasty.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Genealogy of Aixinjueluo’s Family" not only gives u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is case but also makes this study different with the earlier studies on this case.
Sunu’s family had reached its climax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Kang-hsi. Sunu was raised the rank to a prince of the third degree, and served as military governor of Fengtien while several of his sons also had occupied important positions, such as the princes of the sixth and seventh degree, lieutenant-generals of the Manchu Red and Yellow Banner and many other honorary titles. They had obtained Emperor Kang-hsi’s trust. However, after Emperor Yung-cheng accessed to the throne through power struggle, he dealt with his political opponents with severe means. Sunu had become one of them. Among the various charges that Emperor Yung-cheng put on sunu,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the rebellion of Cuyen, Sunu’s ancestor and Sunu’s collaboration with Yin-tang. Sunu’s family was banished to Yu-wei, Shansi and the entire family was stripped of the Yellow Belts.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for an evil purpose” was the most serious charge. However, from the fifth year of Emperor Yung-cheng (1727), when Emperor Yung-cheng learned that they were pious Catholic believers, the Emperor paid attention to this case and attempted to use carrot and stick to force them abandon their faith. After the failure of various means, the Emperor decided to use more severe treatment and put them under the charge of “rebellion.” Although this family enjoyed a lenient treatment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Chien-lung, they had another difficult time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Chia-ching and Emperor Tao-kuang because of their religion.
The case of Sunu’s family has been related to Manchu Emperors’ attitude toward Bannerman’s faith in Christianity. Emperor Kang-hsi was lenient in this matter while Emperor Yung-cheng was severe, especially when Sunu was related to imperial clan. However, Sunu’s family did not waiver their faith in different times, even to the point that the whole family declined for this reason. The case of this family has become a unique and distinguished case in Ch’ing times.
|
關鍵字(中) |
★ 雍正帝 ★ 天主教 ★ 蘇努 |
關鍵字(英) |
★ Sunu ★ Catholicism ★ Emperor Yung-cheng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回顧…………………………………………………………4
參、史料與研究方法………………………………………………12
肆、論文架構………………………………………………………15
第二章 清初滿人宗教與蘇努家族…………………………………17
第一節 清初滿人宗教與文化……………………………………17
第二節 天主教在清初的發展……………………………………22
第三節 清初的蘇努家族…………………………………………27
第三章 蘇努家族信教歷程…………………………………………40
第一節 清代對天主教態度的轉變………………………………40
第二節 蘇努家族信教原因探究…………………………………51
第三節 蘇努家族信教後的轉變…………………………………63
第四章 蘇努家族獲罪之探究………………………………………70
第一節 蘇努家族獲罪經過………………………………………70
第二節 蘇努入罪原由探究………………………………………76
第三節 蘇努諸子入罪原由探究…………………………………87
第五章 清中葉以前諸帝處理旗人信教之比較……………………99
第一節 清中葉以前諸帝對旗人信教的處置……………………99
第二節 清中葉以前諸帝對蘇努家族態度與處置………………110
第六章 結論………………………………………………………121
參考文獻………………………………………………………………126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一~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吳相湘編,《天主教東傳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65年。
吳相湘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文獻叢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影印本,1964年。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1977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朱靜編,《洋教士看中國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吳閔、韓琦編校,《歐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獻匯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輔仁大學天主教史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集彙編》,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
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 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法)杜赫德編,朱靜、耿昇編,《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上、中、下三卷,河南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捷)嚴嘉樂著,李梅譯,《中國來信(1716~1735)》,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
(比)鐘鳴旦、杜鼎克等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利氏學社,2002年。
《愛新覺羅宗譜》第17冊,丁五,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二)官書典籍
《上諭內閣》,拱北樓書局藏板印本。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聖諭廣訓》,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高宗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文淵閣四庫全書》455-4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高宗敕撰,《清文獻通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主點,《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清)蔣良騏撰;金韶華、鍾志誠、西原點校,《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清)王先謙纂修,《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允祿,《上諭旗務議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允祿,《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允錄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
(清)富顯、陳全,《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年羹堯奏摺專輯》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台北:國史館,1986-1992年。
(三)文集筆記
(清)方濬師,《蕉軒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何秋濤,《朔方備乘》清光緒刻本。
(清)王之春,《國朝柔遠記》,清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刻本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清光緒石印本。
(清)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白晉著,馬緒詳譯,《康熙帝傳》,收錄在《清史資料》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二、中文專書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第二、三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思治主編,《清朝通史—康熙朝分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中、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3年。
史景遷,《改變中國》,台北:時報,2004年。
史景遷,《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台北:時報,2005年。
古偉瀛,《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宋德宣,《滿族哲學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比)鐘鳴旦、孫尚揚著,《一八四○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法)安田樸、謝和耐等著,《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和基督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法)謝和耐著,《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孟昭信,《清帝列傳—康熙帝》,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與意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呂實強著,《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一八六0~一八四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專刊(16),1985年。
(美)吳秀良;張震久、吳伯姬譯,《康熙朝儲位鬥爭紀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8年。
吳伯婭,《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周遠廉,《清朝興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紀天主教在江南的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林乾,《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台北:正展出板公司,2003年。
林美玫《禱恩述源:臺灣學者基督宗教研究專書論文引得(1950-2005)》,台北: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6年。
恆慕義,《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孫尚揚、鍾鳴旦,《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莊吉發,《從北亞草原族群薩滿信仰的變遷看儒釋道思想的普及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高翔著,《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張澤,《中國禁教期的天主教》,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年。
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梁希哲,《清帝列傳—雍正帝》,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捷先,《康熙寫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陳捷先,《雍正寫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垣,《陳援菴先生全集15雜著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馮爾康主編,《清朝通史—雍正朝分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馮爾康,《雍正繼位之謎》,台北:雲龍,2004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展,《滿族文化與宗教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
鄭天挺編著,《清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輔仁大學編,《南懷仁逝世三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87年。
輔仁大學編,《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83年。
輔仁大學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匯編》,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俊餘、王玉川合譯,《利瑪竇中國傳教史》,台北縣:輔大出版社,1986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閻宗臨著、嚴守誠編,《傳教士與法國早期漢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賴惠敏,《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年。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三、論文與期刊
方豪,〈清代旗人之信奉天主教與遭禁〉,《故宮文獻》,第4卷第4期,1973年9月,頁1-23。
王家儉,〈從天主教的衝擊看明末清初時期中西文化論戰的背景與意義〉,收入王家儉著《清史研究論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頁33-60。
王成勉,〈政教關係—研究基督教在華史的重要途徑〉,收入其著《教會、文化與國家》,台北:宇宙光,2007年,頁1-20。
王鍾翰,〈釋馬法〉,收入其著《清史新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87-95。
古偉瀛,〈書評: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台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351-356。
安雙成,〈湯若望案始末〉,收錄於《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1992年12月,頁294-306。
甲凱,〈清初滿洲宗室與天主教的關係〉,收入輔仁大學編《南懷仁逝世三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87年,頁3-15。
吳伯婭,〈蘇努研究〉,收入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61-82。
吳伯婭,〈有關雍正禁教的幾個問題—耶穌會士書簡與清代檔案的比讀〉,《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頁161-182。
吳伯婭,〈從新出版的清代檔案看天主教傳華史〉,《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頁118-145。
吳伯婭,〈德天賜案初探〉,《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號,頁229-244。
吳伯婭,〈從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看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清史論叢》,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號,頁347-378。
吳旻、韓琦,〈禮儀之爭與中國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與顏璫的衝突為例〉,《歷史研究》,2004年6月,頁83-91。
呂實強,〈由明清之際中國知識份子反教言論看中西文化交流(1583~1723)〉,收入輔仁大學編,《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1983年,頁411-430。
李金強,〈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之興起及其發展〉,收入李金強著,《聖道東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之研究》,台北:宇宙光,2006年,頁13-60。
李天綱,〈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宗教史研究〉,收入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27。
(法)宋君榮,〈有關雍正與天主教的幾封信〉,收入(清)杜文凱編,《清代西人見聞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5年,頁141-169。
(法)詹嘉玲著,李瑞芳譯,〈帝國控制與西學:康熙帝的功績〉,《清史譯叢》(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25-145。
周冰,〈微觀史學與新文化史〉,《學術研究》,2006年第六期,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網站:http://ich.cass.cn/News_Show.asp?NewsID=522。
林東陽,〈楊光先及其反教事件〉。收錄於《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1992年12月,頁179-212。
林秋燕,〈盛清諸帝治蒙宗教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梁元生,〈前奏曲:中國基督教研究之史學〉,收入梁元生著,《基督教與中國》台北:宇宙光,2006年,頁11-24。
莊吉發,〈清代政治與民間信仰〉,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頁169-206。
莊吉發,〈清朝政府對天主教從容教政策到禁教政策的轉變〉,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頁145-183。
莊吉發,〈從取締民間秘密宗教律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頁185-242。
莊吉發,〈從北亞草原族群薩滿信仰的變遷看佛道思想的普及化〉,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71-97。
莊吉發,〈薩滿與跳神驅崇〉,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33-164。
莊吉發,〈清朝的文化政策與薩滿信仰〉,莊吉發著《清史論集(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65-200。
莊吉發,〈正統與異端:盛清時期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十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7-83。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社會功能〉,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十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125-153。
莊吉發,〈文獻考察—薩滿文本與薩滿信仰研究〉,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十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頁139-155。
莊吉發,〈清朝宗教政策的探討〉,收入王成勉編《明清文化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頁1-83。
陳垣,〈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收入陳垣著《陳援菴先生全集15雜著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頁377-414。
陳占山,〈清康熙初排教案爭執焦點問題研究〉,《文化雜誌》,1999年,頁97-106。
陳建明,〈中國基督教通史編纂述評〉,收入其著《激揚文字、廣傳福音—近代基督教在華文字事工》,台北:宇宙光,2007年,頁237-254。
陳捷先,〈阿其那與塞斯黑〉,收入其著《雍正寫真》(台北:遠流,2001年),頁47-51。
陳捷先,〈皇位繼承鬥爭〉,收入其著《雍正寫真》(台北:遠流,2001年),頁21-26。
陳捷先,〈雍正繼統疑案〉,收入其著《雍正寫真》(台北:遠流,2001年),頁27-37。
陳捷先,〈除惡務盡〉,收入其著《雍正寫真》(台北:遠流,2001年),頁77-81。
陳莉婷,〈從容教到禁教:清朝政府對天主教的政策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瑋,〈清雍乾時期天主教在華活動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陶玲,〈明清時期君主對天主教的態度及其影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明龍,〈中國學界近年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之管見〉,收入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1-26。
張先清,〈回顧與前瞻—20世紀中國之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的研究〉,收入陳村富編《宗教文化》第三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頁107-141。
黃一農,〈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第2卷第2期,1991年,頁75-108。
黃一農,〈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頁137-161。
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1991年,頁247-279。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帝天說」及其所引發的論爭〉,《故宮學術季刊》, 第14卷第2期,1996年,頁43-75。
黃一農,〈被忽略的聲音—介紹中國教徒對「禮儀之爭」態度的文獻〉,《清華學報》,新25卷第2期,1995年,頁137-159。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第7卷第1期,1996年3月,頁137-168。
黃一農,〈耶穌會士湯若望在華榮恩考〉,收錄於《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1992年12月,頁42-60。
黃一農,〈吳明炫與吳明烜—清初與西法相抗爭的一對回回天文家兄弟?〉,《大陸雜誌》,第84卷第4期,1992年,頁1-5。
黃一農,〈清初天主教與回教天文家間的爭鬥〉,《九州學刊》,第5卷第3期,1993年,頁47-69。
黃巧蘭,〈清廷查禁天主教期間(1717-1840)傳教活動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喬治忠,〈清朝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則〉,《清史論叢》,2002年號,頁74-85。
趙 展、趙爾勁,〈滿族祭祖與薩滿教形似而質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18-22。
楊慧玲,〈《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中期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珍貴資料〉,《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頁146-150。
湯開建,〈順治時期天主教在中國傳播與發展〉,《清史論叢》,北京:中國社科院,2001年,頁123-142。
湯開建,〈順治朝全國各地天主教教堂教友考略〉,《清史研究》,第3期,2002年8月,頁106-115。
湯開建,〈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會傳教經費之來源〉,《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01年,頁73-87。
趙展、趙爾勁,〈滿族祭祖與薩滿教形似而質異〉,《中央大學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29卷,2002年,頁18-22。
鄢華陽;顧衛民譯,〈1810-1820年四川的迫教者、殉道者和背教者〉,收入鄢華陽;顧衛民譯,《中國天主教歷史譯文集》,台北:宇宙光,2006年。
鄭琪,〈清雍正帝的天主教政策〉,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賴惠敏,〈清代皇族婦女的家庭地位〉,《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1994年6月),頁3-25。
鍾鳴旦,〈中國基督宗教史研究的史料與視界〉,收入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8-39。
顧衛民,〈清初順康雍三朝對天主教政策由寬容到嚴禁的轉變〉,《文化雜誌》,第44期,2002年,頁51-66。
四、外文專書
Charbonnier, Jean-Pierre. Chirstians in China: A.D. 600 to 2000,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2002.
Peterson, Willard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Part One,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指導教授 |
王成勉(Chen-Main Wang)
|
審核日期 |
2009-6-24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