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日文部分
早坂一郎 (1932) 臺南市附近沙丘基底の地質資料。台灣地學記事Ⅲ,第109-111頁。
早坂一郎 (1932) 臺南州新化地方の化石哺乳類(犀の齒の產出)。台灣地學記事Ⅲ,第108-109頁。
早坂一郎 (1932) 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地方に於けろ化石哺乳動物の產出狀態に就ぃて。台灣地學記事Ⅲ,第52-54頁。
早坂一郎 (1932) 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地方產鮫齒化石。台灣地學記事Ⅲ,第51-52頁。
金子壽衛男 (1942) 臺南州新化郡虎頭埤及び新豐郡深坑子の貝化石層。臺灣地學記事,第13卷,第2、3號,第85-92頁。
中文部分
中央地質調查所 (2001) 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計劃嘉南平原及蘭陽平原水文地質調查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工作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212頁。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石慶得、楊貴三 (1986) 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第1-42頁。
何春蓀 (1975) 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共118頁。
吳東錦 (1990) 台南台地台南層之碳十四定年研究及其在新構造運動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1頁。
吳東錦、陳于高、劉聰桂 (1992) 台南台地台南層之沈積史與新期構造研究。地質第12卷,第2期,167-184頁。
吳樂群 (2000) 沉積物與沉積環境分析及地層對比研究—嘉南平原;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計劃—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八十九年度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88頁。
李錫堤 (2001) 89年度嘉南地區活斷層與震源特性研究—活斷層探挖及古地震研究(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4頁。
李錫堤 (2001) 後甲里斷層HQ連續取樣工程鑽探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印製,共55頁。
李錫堤 (2001) 後甲里斷層槽溝探挖工作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印製,共66頁。
李錫堤,翁淑卿,鄭錦桐,廖啟雯 (2001) 台南後甲里斷層的構造發育及古地震研究之初步成果,九十年度中國地球物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26-231頁。
周素卿、鄧屬予、鍾火盛、蕭從文 (1994) 臺灣西部前陸盆地地史分析初探,臺灣石油地質,第29期,第289-323頁。
林大耀 (2001) 嘉南平原南部(臺南至高雄北部)之電性地層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5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張徽正、石瑞銓 (2000) 從野外觀察探討台灣西南部四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的存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3號,第77-101頁。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4頁。
林朝棨 (1961) 臺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15-16期,第49-94頁。
林朝棨 (1963) 台灣之第四紀(上)(下)。臺灣文獻,第14卷,第1,2期,第1-92頁。
林朝棨 (1971) 臺南地方的第四紀地質-臺南平原重砂探勘報告。經濟部聯合礦業研究所報告,第112號,第30-65頁。
徐泓 (1983) 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01號,共114頁。
張原賓 (1999) 以層面位態趨勢面分析輔助大區域之順向坡測繪。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7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6) 台灣西南部台灣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19-56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8) 台灣西南部台灣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8期,第83-105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 (1998)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一版—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第1-122頁。
張麗旭 (1955) 台灣之地史。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1-7頁。
張麗旭 (1955) 台灣之地層。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26-49頁。
郭炫佑 (1999) 後甲里斷層及其附近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3頁。
陳于高 (1993) 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58頁。
陳于高、劉聰桂、蔡佩珊、汪中和 (1994) 台南地區台南層年代及其相關問題之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第171-180頁。
陳惠芬 (1984) 從三角點檢測成果見到的台灣的地盤升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三號,第127-140頁。
彭宗仁、汪中和 (1989) 台南層塔螺化石與現生塔螺內碳氧同位素組成之比較研究(摘要)。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集刊,第9卷,第94頁。
黃郁婷 (2001) 嘉南平原曾文溪流域晚第四系之沉積環境暨層序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7頁。
黃偉倫 (1995) 台灣西南海域泥貫入體之分佈與陸路上諸背斜之關係及其對沈積環境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8頁。
黃慈銘 (2000) 台北盆地松山層土壤性質之空間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59頁。
楊千慧、孫鎮球 (2001) 台灣南部地震危險度之地球物理評估。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23-224頁。
廖啟雯 (1998) 地下地質分散式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以台北盆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7頁。
蔡佩珊 (1993) 台南地區全新世以來貝類化石之碳氧同位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94頁。
蔡義本 (1985) 清代台灣有災害地震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卷,第1-44頁。
鄭宏祺 (2000) 臺灣西南部臺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2頁。
賴慈華 (1995) 濁水溪沖積平原南翼之晚第四紀地下地質。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1頁。
鍾廣吉 (1985) 台灣南部台南層之有孔蟲古生態學研究。地質,第6卷,第2期,第33-46頁。
英文部分
Biq, C. C., Chang, L. S., Chen, P. Y., Ho, C. S., Hsu, T. L., Keng, W. P., Lee, T. H., Pan, C. W., Tan, L. P., Tsan, S.F., Yang, Y. T. (1957) Lexique stratigraphiqu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Asie, fascicule 4, Taiwan (Formos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143p.
Chang, S. C. (1968) The sedimentary-petrological provinces of Tainan-Kaohsiung coastal plai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 4, p. 45-62.
Chen, Y. G., Liu, T. K., (2000) Holocene uplift and subsidence along an active tectonic margin southwestern Taiwa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9, p. 923-930.
Chang, S. C. (1977) The sedimentary-petrological provinces of Tainan-Kaohsiung coastal plai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14, p. 45-62.
Fruneau, B., Pathier, E., Raymond, D., Deffontaines, B., Lee, C. T., Wang, H. T., Angelier, J., Rudant, J. P. and Chang, C. P. (2001) Uplift of Tainan Tableland (SW Taiwan) revealed by SAR interferometry: Geophy. Res. Lett.
Hashimoto, W. (1972) Problems on the Tainan formation and related formations, brought about by 14C dating: Acta geologica Taiwanica science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15, p. 51-62.
Hsieh, S. H. (1972) Subsurface geology and gravity anomalies of the Tainan and Chungchou structures of the coastal plain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 10, p. 323-338.
Hsu Y.C., Huang C.Y., Lin S.Y., Hsu Y.C., Chon M.C., Lu S.C. and Tai Y.K. (1968) Low background counter for carbon-14 dating. Chinese Jour. Physics, Ⅲ(1) , p. 1-9.
Hsu, L. M. (1984) Pleistocene formation with dissolved-in-water type gas in the Chianan plai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 20, p. 199-213.
Ishizaki, K. (1943) The Streblus from Taiwan (in Japanese). Taiwan Tigaku Kizi, vol.14, Nos. 3-4, p. 47-60.
Lee, C. T. (2001) Active Deformation, Paleo-Earthquakes and Seismogenic Faults of Tainan City, Program Proceeding of 2001 Joint Geosciences Assembl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and Active Tectonics, p. 105-106.
Lee, C. T. (2001) Holocene Tectonics of Tainan City, Taiwan, Abstra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both Sea-level changes and Coastal Evolution & Neotectonics(INQUA) , p. 53-54.
Lin, C. C. (1969) Holocene geology of Taiwan: Acta Grol. Taiwanica, no. 13, p. 83-126.
McClay, K. R. (1992) Thrust tectonics: Chapman & Hall, 447p.
Pan, Y. S. (1968)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btained in southwester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6, p. 197-208.
Sun, S. C. (1964)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ainan-Kaohsiu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3, p. 39-51.
Sun, S. C. (1970)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ainan-Hsinyi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7, p. 133-144.
Sun, S. C. (1971)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Hsinying-Chiayi Coastal plai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p. 65-75.
Yu, S. B. and Chen, H. Y. (1998) Strain accumulation in south-western Taiwan: TAO, no.9, p. 31-50.
Yu, S. B., Chen, H. Y. and Kuo, L. C. (1997)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274, p. 4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