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戴正倫(Cheng-Lun Dai)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Transformatio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In the Ceremony:A Case Study of the “Bai Sin Din”in Hakka community)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研究是以屏東縣佳冬鄉昌隆、豐隆二村的拜新丁儀式為研究對象,從裡頭
拜新丁儀式的展演,以及其交換新丁粄的交換行為,來分析在客家社會新生兒身
分的建構過程。本研究是透過深度訪談法以及參與觀察法進入田野現場,從參與
觀察中可以知道儀式的展演過程,以及在儀式中人與人的互動;而深度訪談則是
實際對於交換新丁粄的交換過程,可進行深度的了解。
本研究大致上分成兩個部份來論述:第一個是以廟中準備儀式事宜的狀況、
以及儀式的展演過程,儀式作為身份轉化的機制,他是如何在儀式中轉化,儀式
在漢人社會代表了何種意涵?除了儀式的觀察是為本研究的焦點所在,另外一個
部份是家戶間、與社區間、與跨社區間的交換行為為觀察對象,他所呈現的交換
新丁粄的狀況,可以了解到新生兒身分藉由交換新丁粄再確認;也可以從發送新
丁粄的交換當中,觀察出團體的界線改變的與否,以及觀察出發送者的人際網絡
關係。 |
摘要(英) |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ceremony of “Bai-sin-din” at two
villages of Jai-don division of Pindon county in Taiwan. I analyse the process
in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from neonates(or infants) in Hakka society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of “Bai-sin-din” ceremony and exchange of “ new
birth cakes”. The method of this thesis is in-depth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ceremony and participation-observation in to the field to
control the exchange behaviors of new birth cake .
This research divides into two parts: first, what does it imply from the
ceremony arrangement, performance and be the mechanism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in the Hans society? Second, how do we reconfirm the
identity of neonates , observe the change of groups boundary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nders through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of
new birth cakes from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cross-communities ? |
關鍵字(中) |
★ 交換 ★ 儀式 ★ 拜新丁 ★ 客家 ★ 新丁粄 |
關鍵字(英) |
★ New birth Cake ★ Hakka ★ Bai-sin-Din ★ Exchange ★ Ceremony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研究動機. ........................................................................................1
第三章 儀式、交換與社會事實..................................................................6
第四章 新丁粄的文獻回顧.........................................................................14
第五章 研究地區與研究方法.....................................................................16
小結
第二章 東埔莊的發展概況..............................................................................21
第一節 朝代更替下的東埔..............................................................................22
第二節 東埔社會的形成..................................................................................29
第三節 土地伯公與祭祀圈..............................................................................45
小結
第三章 儀式:身分的轉換與建構................................................................58
第一節 拜新丁的組織.....................................................................................58
第二節 拜新丁儀式的程序.............................................................................67
第三節 過渡儀式的性質.................................................................................89
小結
第四章 交換:身分的社會性建構................................................................103
第一節 拜新丁的社會互動.............................................................................103
第二節 新丁粄的交換關係.............................................................................109
第三節 昌隆地區的在工業化下的變化........................................................125
小結
第五章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1 |
參考文獻 |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
1-33。
王世慶 1977《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第七籍》。臺北:中央研究院。
王雯君 2005 〈客家邊界:客家意像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
117-156。台北:東吳大學出版。
王瑛曾 1987《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大通書局。
王夢鷗 1987《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安培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
何培夫1995《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林文睿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台灣分館。
余文儀 1987《續修臺灣府志中冊》。臺北:大通書局。
李亦園 1977《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
李亦園 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出版。
李國銘 1993〈鳳山八社舊址初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79-87。
李豐楙 2000〈禮生與道士:台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社會、民
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331-36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佳冬鄉公所編 1997《佳冬鄉情》。屏東:佳冬鄉公所。
周文柏1992《中國禮儀大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尚秉和 1985《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岡田謙 1960〈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9(4):14-29。
林師聖 1997《臺灣采訪冊》,臺北:大通書局。
林正慧1997《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臺北:國立台灣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 2000《鄉土史鄉村史》。臺北:台原出版。
徐正光 1991 《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 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施振明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36:191-207。
張汝誠1985《家禮會通》。臺北:大立出版社。
張 珣 1997〈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233-292。
張 珣 2003《文化媽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張 珣 2003《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梅州市地方志編委辦公室 1992《梅州客家風俗》。暨南大學出版社。
莊英章、潘英海 1995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
民族研究所。
莊英章 1994《家族與婚姻 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
民族研究所。
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36:
165-189。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
1-33。
王世慶 1977《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第七籍》。臺北:中央研究院。
王雯君 2005 〈客家邊界:客家意像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
117-156。台北:東吳大學出版。
王瑛曾 1987《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大通書局。
王夢鷗 1987《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安培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
何培夫1995《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林文睿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台灣分館。
余文儀 1987《續修臺灣府志中冊》。臺北:大通書局。
李亦園 1977《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
李亦園 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出版。
李國銘 1993〈鳳山八社舊址初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79-87。
李豐楙 2000〈禮生與道士:台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社會、民
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331-36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佳冬鄉公所編 1997《佳冬鄉情》。屏東:佳冬鄉公所。
周文柏1992《中國禮儀大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尚秉和 1985《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岡田謙 1960〈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9(4):14-29。
林師聖 1997《臺灣采訪冊》,臺北:大通書局。
林正慧1997《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臺北:國立台灣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 2000《鄉土史鄉村史》。臺北:台原出版。
徐正光 1991 《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 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施振明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36:191-207。
張汝誠1985《家禮會通》。臺北:大立出版社。
張 珣 1997〈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233-292。
張 珣 2003《文化媽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張 珣 2003《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梅州市地方志編委辦公室 1992《梅州客家風俗》。暨南大學出版社。
莊英章、潘英海 1995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
民族研究所。
莊英章 1994《家族與婚姻 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
民族研究所。
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36:
165-189。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Turner, Victor 1978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Jonathan H 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吳曲輝等譯、張家銘校)。台北:
桂冠。
Van Gennep, Arnold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指導教授 |
陳美華、張翰璧 (Meei-Hwa Chern、Han-bi Chang)
|
審核日期 |
2006-7-14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